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潔
Chen, I Chieh
論文名稱: 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的回應
指導教授: 張建成
Chang, Chien-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中產階級家長課業管教觀點家長課業管教策略學生學習問題
英文關鍵詞: middle-class, parenting, schoolwork, learning-related proble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之回應,其主要目的有三:第一,比較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家長之課業管教方式;第二,分析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國中生的學習問題;第三探討上述家長課業管教方式與學生學習問題之關係。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所位於台北市之典型中產階級國中之二年級班級為研究現場,該班所有同意研究者進行訪談之學生皆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透過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根據研究發現與討論,歸納以下結論:

    一、對新中產階級家長而言,「讀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亦是在現代社會生存的不二法門。
    二、對舊中產階級家長而言,「讀書」是善盡學生本分,亦是改善營生的方式之一。
    三、課業管教觀點決定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家長之「課業管教策略」。
    四、「新中產階級家長」與「有能力指導課業之舊中產階級家長」,在「安排讀書計畫」與「給予具體學業期待」層面上,有相似之處,卻因課業管教觀點不同,而有相異之作法。
    五、新中產階級國中生之學習問題,乃導因於家長「課業管教觀點」及「課業管教策略」。
    六、舊中產階級國中生之學習問題,乃導因於「學生學習心態」或「家庭教育資源」。
    七、新中產階級國中生產生情節嚴重之情緒障礙,而舊中產階級在情緒調適上表現良好。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過程中所面臨之限制與困難,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responses of middle class students to parenting in relation to schoolwork. It takes a grade 8 clas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located in middle class neighborhood in Taipei as research site. Qualitative data a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For new middle-class parents, “doing schoolwork” is the only way for their children to survive in modern societies.
    2. For old middle-class parents, “doing schoolwork” is, among others, one way for their children to improve their future living conditions.
    3. Parent’s viewpoints over schoolwork affect their strategies to do parenting with respect to schoolwork.
    4. Learning-related problems of new middle-class students are in most parts resulted from their parents’ viewpoints and strategies concerning schoolwork.
    5. Learning-related problems of old middle-class students are in part stemming from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work and their family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schoolwork.
    6. New middle-class students feel anxious and depressed as far as schoolwork is concerned, while old middle-class students do no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中產階級的管教特性 17 第二節 中產階級學生的學習問題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60 第三節 資料整理、分析與檢證 65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9 第一節 家長課業管教觀點 73 第二節 家長課業管教策略 97 第三節 學生學習問題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9

    壹、中文部分
    丁庭宇(譯)(1987)。G. Hirshfeld著。統治菁英、中產階級與平民。。台北:桂冠。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朴允哲(1995)。中華民國台灣社會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以中產階級為分析核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素倩(1984)。青年次級文化之研究;台灣高中學生之實證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威辰(2001)。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0)。D. Jary & J. Jary著。社會學辭典(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松齡(1991)。貧窮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301-325)。台北:巨流。
    林茂森(2004)。國小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淑娥(2004)。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胡幼慧(主編)(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揚智。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正光(1989)。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33-47)。台北:巨流。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慧中(1984)。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測驗與輔導,63,1121-1124。
    張春興、林清山(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景旭(1996)。台灣舊中產階級型構及其社會學意涵。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嘉猷(1989)。台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7-76)。台北:巨流。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燕如(1985)。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奎 (198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雅莉(1993)。城鄉父母對兒童管教態度與兒童性別、排行、數學學業成就及父親社經地位、母親是否就業之相關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兒童為例。傳習,11,1-28。
    陸洛(譯)(1997)。M. Argyle著。社會階級心理學。台北:巨流。
    單無雙(1982)。人際關係欠佳之形成原因與輔導策略。台灣教育,378,6-7。
    曾詩涵(2004)。代間不平等的再製與維持:檢證Bowles與Gintis、Kohn的理論對台東國小學童的適用性。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光明(1987)。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台南師專學報,20,213-253。
    黃芳銘(2001)。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2003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ncu.edu.tw/~cge/4/journal/8_9th_8.html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
    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台灣教育輔導月刊,43(5),2-10。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張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差異機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葉郁菁(2000)。海外回國學生學習適應之初探-從文化的觀點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3,323-343。
    葉啟政(1989)。台灣「中產階層」文化迷思。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103-125)。台北:巨流。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潘麗琪(2003)。文化資本、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南區技專校院二技在職專班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明璋(1995)。社會階層與物價膨脹:美國與台灣的比較。載於張晉芬、曾瑞鈴(主編),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頁1-29)。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淑鈴(1989)。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77-96)。台北:巨流。
    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新煌(1989)。總論:台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17)。台北:巨流。
    蕭新煌(1994)。新中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台灣、美國、與瑞典的初步比較。載於許嘉猷主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頁73-108)。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薛承泰(1997)。「中下階級」或「工人階級」?--主觀階級認同的社經基礎。調查研究,3,5-49。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嚴曉玲(2002)。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 Thompson, M. S. (1987). School performance, status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sentiment: bringing the teacher back.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52, 665-682.
    Allatt, P. (1993). Becoming privileged: the role of family processes. In I. Bates & G. Riseborough (Eds.), Youth and Inequality (pp.139-159).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nyon, J.(1981). Social class and school knowledge. Curriculum Inquiry,11,1-42.
    Ball, S., & Vincent, C. (2001). New class relations in educati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fearful” middle classes. In J.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pp.180-195). N.Y.: Palgrave.
    Biller, H. B. (1993). Father and family: 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 CT: Auburn House.
    Bourdieu, P. (1977).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pp.487-51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ntlinger, E.A. (2003). Dividing classes. New York:Routledge.
    Burris, V. (1994). The old middle class in newly i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Middle Classe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aipei: Inst.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Dirk, N., Paul,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e capital and education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e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3, 92-112.
    Hetherington, E. M., Cox, M., & Cox, R. (1978). Family interaction and the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following divor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6 328).
    Kohn, M. L. (1976).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values: Another conformity of the relationshi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1, 538-545.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Ma, Li-Chen & Smith, K.(1990). Social class, parental value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Taiwan. Sociological Spectrum, 10, 577-589.
    Power, S. (2001). Missing: 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the middle class. In J.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pp.196-205). N.Y.: Palgrave.
    Power, S., Edwards, T., Whitty, G., & Wigfall, V. (2003). Educ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Great 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E. O. (1985). Classes. London: Verso.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