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家宜 Lee, Chia-Yi |
---|---|
論文名稱: |
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Class Issue for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階級 、職業教育 、特殊教育 、多元文化課程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class issue,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7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行動研究法,以11位國中特教班輕、中度障礙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依照其身心特質、學習需求與家庭社經背景,建構並實施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觀察、訪談、調查、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職業、家庭階級和貧窮為主要概念,建構有助於特教班學生未來轉銜、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之階級議題多元文化課程。二、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多元教學策略,搭配增強制度與多元評量,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並促進師生間正向互動。三、多元文化課程可提升學生的階級意識,培養學生同理尊重的態度,以及展現階級關懷的行動。四、學生在人際互動、職業知能與態度的多元成長,有助於達成職業教育轉銜與社會適應的目標。五、實踐階級關懷的教育行動可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知能與信念。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Class Issue for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with total of 11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moderate mental disabilities. Based on each students’ different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learning needs, and consid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developed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class issue for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discuss how to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the outcomes of student learning,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concepts of the course, which includes employment, family class, and poverty.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is effective for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career transition, and facilitate adaptation to family and social life.
2. Develop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based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enhanced system and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es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helps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 attitude of respect and empathy, and showing concern for the disadvantaged.
4.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have more growth,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career transi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5.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present course, can enhance teachers' faith,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臺北市:內政部。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可欣(2005)。國中啟智班「職業生活」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怡婷(2009)。手持提示系統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職業技能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王聖博(2011)。國小五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成虹飛(2004)。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131-144頁)。臺北市:心理。
江明曄(1987)。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專業能力運用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雪齡(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國華(1988)。智能不足國民職業教育。高雄市:復文。
何國華、曾世杰、王明雯、曾怡淳(1994)。臺灣地區殘障者支持性就業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何粵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省思。屏師特殊教育,6,35-39。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雅玲(2007)。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之發展:以人際關係模式為主。高雄市:復文。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12(2),47-76。
吳蜜莎(2005)。結構式教學對國中資源班學生餐飲製作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明君(1996)國中輕度智障及學障學生技藝教育班實施問題與改進方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佳蓁(2009)。國小啟智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忠浩(2003)。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職場實習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怡慧(2009)。不只學做工:回應勞工階級文化之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承樺(2010)。臺南市國中小特教班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現況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市:五南。
李淑玲(2010)。探討新移民家庭有意義參與IFSPs與IEPs。國民教育,50(5),84-91。
李莉淳(2001)。運用結構化教學法訓練中重度智障者獨立工作。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卓佩穎(2009)。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孟穎(2010)。臺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服務類職業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立靜(1997)。學生能力描述及長程目標計畫表。特殊教育優良教材彙編啟智教育教材編選工作手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伶旭(2004)。無聲的吶喊:臺灣聾人文化的形構與危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宏熾(1996)。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坤燦(1993)。國民中學啟智班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內涵及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坤燦(2001)。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5)。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松靖(2010)。國中英文教科書階級面向分析:以「佳音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姝君(2013)。以統合方案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昭吟(2014)。透過園藝治療課程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園藝知能學習成效及職業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秋每(2008)。圖示自我教導方案對增進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清潔類工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林素菁(2012)。國小特教班「職業生活」領域教學內容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惠芬(2000)。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133-158頁)。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20,201-230。
林雅倩(2006)。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新發(1996)。調查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55-29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筱雯(2007)。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性別平等教育態度與實施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林寶山、李水源(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邱上真(1995)。如何發展適合中重度智能障礙者社區本位職業訓練課程。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理論與實務,55,388-413頁。
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姚孟佑(2011)。融合班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接納身心障礙同儕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姜添輝(1997)。教育均等問題與社會控制的關聯性。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181-218頁)。臺北市:揚智。
姜添輝、陳伯璋(2006)。社會領域教材內容的階級取向與合理化的轉化策略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29-62。
施敬洲(2011)。中部地區國小特教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及支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巧珣(2010)。國小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琬茜(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特教班教師對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內涵與實施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嘉玲(2004)。自我調整學習訓練團體對高職特教班學生烘焙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孫以柔(2011)。國中階段新移民課程方案發展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93:春,39-49。
徐嘉澤(2004)。應用結構式教學環境以增進屏東縣某高職特教班學生自動完成工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涂芳吟(2008)。國中特教班教師之性別平等教育態度及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臺南:翰林。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及相關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正芬(2008)。社會性故事的應用。載於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主編),與一顆星星相遇:如何利用社會性故事教導特殊學生(V-XII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32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03-127。
張恆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71-94。
張英鵬(2001)。原住民特殊教育學童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28。
張素貞(2002)。從九年一貫課程探討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與學。特殊教育季刊,56,11-15。
張雅婷(2013)。屏東縣國中小特教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及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聖山(2012)。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教育部(1988)。啟智學校(班)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中重度智障暨障礙學生接受第十年技藝教育規畫研究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a)。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教學觀察分析與回饋。取自http://tepd.moe.gov.tw/index.php
梁靜琴(2005)。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對跨國婚姻身心障礙子女的主動溝通表達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臺北市:師大書苑。
莊素真(2011)。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職業類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天威(1991)。智能不足者之職業輔導。載於桃園啟智學校(主編),智能不足者的職業教育論述彙編(一),83-137。桃園縣:國立桃園啟智學校。
郭世育(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辦理現況分析。特殊教育季刊,85,27-32。
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88)。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7)。多元文化的課程實施。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25-3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志榮(2012)。聾文化教學對啟聰學校高職部學生聾文化認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佳佳(2009)。穿越族群與階級的邊界:我與原住民學生師生互動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琪(2010)。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怡孜(2012)。高雄地區國小特教班教師性別平等教育態度與身心障礙兒童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市:復文。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省思與作為。教育學刊,17,233-253。
陳美如(2002)。差異多元的開展:多元文化課程認識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45,66-73。
陳美如(2004)。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143-17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浩俞(2014)。99-102學年度全國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素秋(2005)。多元文化主義。載於洪泉湖(主編),台灣的多元文化(3-15頁)。臺北市:五南。
陳清原(2001)。直接教學法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在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汽車美容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榮華(2001)。智能不足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螢蓁(2013)。繪本教學對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靜江、張明寮、江文鉅、鈕文英(1996)。國民中學啟智班功能性技藝訓練內容之分析與輔助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
陳麗如(2004)。美國身心障礙者重要法案之陳述。臺東特教,19,41-47。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陳麗圓(1994)。中區國中啟智班職業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年刊-我國特殊教育問題的探討(291-31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單文經(1993)。在班級中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427-457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曾雅苓(2008)。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曉昱(2008)。國小社會課程中上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美惠(2012)。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與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89-112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鈕文英(1991)。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特殊教育季刊,40,19-23。
鈕文英(1992)。國中啟智班學生的職業安置。特殊教育季刊,44,20-23。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黃之泓(2012)。拒絕再製,與多元文化教學:以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政傑(2000)。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貞蓉(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純敏(2005)。語言與多元文化論述:臺灣當代語言教育的實踐與經驗。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純敏(主譯)(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素娥(2006)。電腦動畫特教宣導活動對國小學生接納聽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瑞琴(1995)。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市:巨流。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楊桂英(2002)。臺北地區高職特殊教育班性別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臺北市。
楊惇惠(2008)。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揚智。
甄曉蘭(1999)。啟發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以戲劇創作課程為例。載於簡茂發(主編),啟發多元智能論文集(21-55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世閔(2003)。也來百姓放火:談校園無障礙環境。國教輔導,42(3),19-23。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與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295-326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歐嬌慧(2005)。文化回應教學在國小英語課程的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玉燕(2004)。高雄市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職業教育課程與就業安置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33頁)。高雄:麗文。
衛生福利部(2014)。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鄭勝耀(2010)。弱勢教育公平指標之期中研究報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鄭耀男、陳怡靖(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驗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蕭錫錡(1999)。職業學校職業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台灣教育,579,42-46。
賴世修(2009)。中彰投四縣市國中特教班職業生活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幸儒(2009)。國小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闕惠娟(2008)。基宜東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現況及其教學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臺北市:書林。
譚楚儀(2013)。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關陵曦(2011)。特殊教育教師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執行情形及教學需求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外文部分
Banks, J. A. (1991).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2001).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2007).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 C. 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pp.247-270).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nnett, Christine I.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B. (1990).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ume 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 Sage.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lifi Sage.
Brolin, D. E. (1982). Vocational preparation of persons with handicaps. Columbus: Charles E. Merrill Co.
Brolin, D. 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 (3rd ed.). Columbus, OH: Prentice-Hall.
Brown & Co. Kokaska, C. J. & Brolin, D. E. (1985). Career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individuals.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Brown, S. E. (2003). We are who we are, so who are we. In S. E. Brown (Ed.), In movie stars and sensuous scars: Essays on the journey from disability shame to disability pride, 77-86. New York: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ress.
Calhoun, C. C. &Finch, A. V. (1982).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arrier, J. G. (1986). Sociology and special educ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llocation in mass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4(3), 281-312.
Cloe, T. (1990). The history of Special Education: Social Control or Humanitarian Progress?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7(3), 101-107.
Gay, G. (1995). 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pp.25-4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Gay, G. (201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lanz, J. (2003). Action research: An educational leader's guide to school improvement (2nd ed.). Norwood, MA: Christopher-Gordon.
Linclon, Y. S. (198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y in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guiry, 1, 275-289.
Santora, E. D. (1995). The drama of dominance and diversity: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language arts co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7379)
Sleeter, C. & Grant, C. (2007). Making Choice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dsworth, J. (2004). Career development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Journal, 8(2), 141-147.
Winzer, M. A., & Mazurek, K. (1998). Special education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NJ: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