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宛霖
Tsai, Wan-Lin
論文名稱: 新住民子女語言習得和文化認同的關聯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指導教授: 張建成
Chang, Chien-Chen
口試委員: 張建成
Chang, Chien-Chen
張珍瑋
Chang, Chen-Wei
鄭英傑
Jheng, Ying-Jie
口試日期: 2022/08/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文化認同語言習得新住民語言課程
英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children, cultural identity,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immigrant language course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5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階段新住民子女之語言習得與文化認同的關聯,研究樣本為新北地區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之新住民子女,研究工具為參考Phinney(1992)之多族群認同量表(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自行編製之調查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之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階層迴歸和邏吉斯迴歸等。

    經彙整統計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得到如下發現:
    一、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親各項文化認同,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新住民子女對於母親的文化認同,會受到性別、年級和日常語言習得等變項的影響。
    三、新住民子女目前是否選讀新住民語言課程,會受到性別、日常語言習得和母親文化認同等變項的影響。
    四、新住民子女未來是否選讀新住民語言課程,可能與母親文化認同,具有相互關聯。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三項研究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t the primary school level. It sampled grade 4-6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round New Taipei City area and administrated a survey with a questionnaire adapted from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Phinney, 1992). Methods for data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fter careful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ccount f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cultural identity toward their parents' ethnic groups.
    2.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cultural identity toward their mothers' ethnic groups is affected by such variables as gender, grade and daily language acquisition.
    3.Whether or not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ake new immigrant language courses at present is influenced by such variables as gender, grade, daily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toward their mothers' ethnic groups.
    4.Whether or not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re going to take new immigrant language courses in the futur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toward their mothers' ethnic group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臺灣語言政策的轉折 13 第二節 新住民語言課程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文化認同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0 第三節 研究變項 4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3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敘述統計資料 63 第二節 個人背景、語言習得及文化認同的基本關係 73 第三節 母親文化認同關聯因素之迴歸分析 104 第四節 鄉土語言課程選讀關聯因素的迴歸分析 110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相關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各職業類別的職別細項 141 附錄二 個人基本資料 142 附錄三 語言習得 143 附錄四 族群身分認定 145 附錄五 族群身分探索 146 附錄六 族群活動參與 147 附錄七 族群情感聯繫 148 附錄八 致學校單位函 149 附錄九 家長同意書 150 附錄十 學生同意書 151 附錄十一 正式問卷題目 152 附錄十二 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投入於母親文化認同之迴歸分析表 158 附錄十三 父親文化認同關聯因素之迴歸分析 160

    內政部(2020)。移民署移民統計。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201901&edate=202008
    內政部、教育部(2012)。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取自https://nit.taipei/News_Content.aspx?n=3AAB422C14DD117F&sms=DBE26C0A9EFA1FFE&s=88336FBAA4D7C042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2020)。出生按生母及生父原屬國籍。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移民署(2012)。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4/
    內政部移民署(2020)。2018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摘要報告。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media/55895/1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摘要報告-中文版.pdf
    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國語日報社。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王定洋(2014)。新住民子女學習表現優異之家庭教育方式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花蓮縣玉里鎮田野國小為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4(2),33-75。
    王郁雅(2007)。跨文化差異下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王彩鸝(2015,2月22日)。新住民子女入學資料資料不敢填媽媽國籍。聯合晚報。取自http://edushare.sclub.com.tw/viewthread.php?tid=11195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社工學刊,23,93-136。
    王聖雯(2006)。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王麗英(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師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
    王麗茹、陳淑卿(2019)。關注新住民子女母語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67,174-186。
    田孟心(2019)。7國新住民語言列入國小必選 全球首創的政策為何引發家長抗議?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774
    朱雅萱(2011)。新移民青少年子女文化認同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83-121。
    江春標(1998)。讓台語教學活絡起來-台語嘛亦通。教師之友,39(3),10-16。
    江燦騰、陳正茂(2007)。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史論述的統獨大戰:陳芳明VS陳映真。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3,25-42。
    行政院(2020)。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19104&ctNode=1313
    吳俊達(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參與母語傳承課程學習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吳毓瑩、蔡振州(2014)。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0(1),77-113。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吳瓊洳(2009)。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87-204。
    吳瓊洳、王以仁、蔡明昌(2016)。新住民及其子女雙重文化認同及其影響之研究。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內政部。
    吳瓊洳、蔡明昌(2009)。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就讀國中階段之新移民子女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459-488。
    吳瓊洳、蔡明昌(2017)。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9,1-32。
    呂惠菁(2015)。新北市實施火炬計畫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母語學習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李秋娟(2016)。族群歧視、文化認同與新住民之國中在學子女的生活適應研究:以嘉義縣五個鄉鎮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阮秋嫻(2020)。東南亞新住民在臺灣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越南新住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宜玄、范垂玲(2015)。東南亞新住民語文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92-100。
    林怡君(2018)。認同與協商-以《戀戀木瓜香》與《娘惹滋味》新住民飲食再現為觀察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學校行政,92,205-230。
    林逸韻(2019)。國小補校識字教育對新住民自我認同與社會資本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林靜宜(2016)。越南新住民二代文化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麗玉(2008)。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武弼聖(2018)。新住民之子對母親文化認同經驗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邱碧珍(2009)。臺灣新住民女性認同歷程之研究-以原生國(地區)為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月女、林筱晴(2010)。國小新住民子女國語文閱讀表現: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究。教師之友,51(3),2-12。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2009)。知識介入與移民/工運動推進(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4,367-382。
    夏曉鵑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
    袁愷(2010)。外籍配偶文化適應與台灣認同-以臺南縣官田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馬藹萱(2003)。尋求 “交會”的光芒-評夏曉鵑著《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張正(2018年,10月10日)。張正以閱讀為橋樑 爲移民工發聲。新住民全球新聞網。取自https://news.immigration.gov.tw/TW/NewsPost.aspx? NEWSGUID=104ce85c-ced5-4d19-a5aa-9f160e080b8b
    張立亭(2013)。新移民子女的雙語教育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1)。傳統與現代之間:論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九十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B組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主辦。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學富。
    張琬涓(2013)。新台灣之子雙文化認同的心理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張雅清(2018)。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校適應之影響:新北市建國國小新住民家庭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張雅粱(2017)。從台灣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文教育現況論師資培育。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1-30。
    張瑋翔(2019)。新住民家庭對子女母語之定義與語言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張學謙(201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臺東大學人文學報,3(1),45-82。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8.26.pdf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04)。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社會970514定稿(單冊).pdf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用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85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77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2014)。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93.pdf
    教育部(2015)。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5-109年。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514b5ef3-6e63-4a9d-8b32-37253d4fe664/doc/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pdf
    教育部(2016)。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514b5ef3-6e63-4a9d-8b32-37253d4fe664/doc/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pdf
    教育部(2016)。新住民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s://newres.k12ea.gov.tw/home?cid=64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5/pta_18516_1303652_59628.pdf
    教育部(2018)。新住民語文前導學校。取自https://newres.k12ea.gov.tw/funding?cid=996
    教育部(2019)。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4C810A112728CC60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在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許文松(2012)。東南亞新住民母語傳承課程於國小階段的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新北市安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
    許芷語(2019)。「母語」傳承?雙北地區合格越南語教師的教學歷程與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許琇絢(2012)。屏東縣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學習成效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精華書局。
    陳氏蘭(2018)。台灣越南語教學師資培訓現況與問題。高大人文學報,3,117-156。
    陳志盛、沈枚宜(2020)。嘉義縣新住民子女學習成就差異之研究。學校行政,128,68-89。
    陳李綢、但昭偉(2000)。語言。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387/
    陳怡妤(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陳枝烈(2002)。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學習適應、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部。
    陳美玉(2010)。新住民女性的家庭地位、社會支持對文化認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陳美如(1997)。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復文圖書。
    陳迪萱(2018)。在台灣東南亞女性新住民的認同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陳得文(2010)。我國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實施與問題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紹潔(2004)。鄉土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毓文(2010)。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模式檢測。教育心理學報,42(1),29-52。
    陳毓麟(2004)。夏曉鵑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科學季評,1,1-2。
    陳麗君(2007年10月)。跨國婚姻中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使用-台南市日籍和東南亞籍配偶家庭的比較。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南成功大學。
    傅仰止(2001a)。台灣東部原住民的原漢位階意識。台灣社會學刊,26,2001。
    傅仰止(2001b)。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台灣社會學刊,25,2001。
    彭佳伶(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彭麗琦(2014)。新移民子女文化回應課程方案建構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湯仁燕(2002)。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的重構。教育研究集刊, 48(4),77-101。
    馮玉芳(2019)。越南女性新住民在家教導子女越南母語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靜宜大學。
    黃富順、許籐繼、歐亞美、吳淑娟(2015)。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成效評估研究。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內政部。
    黃朝宏(2019)。淺談文化資本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83-87。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59。
    黃賢宗(2018)。新住民子女家長社經地位對數學解題能力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洪葉文化。
    楊若杰(2013)。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台灣族群認同、母親原生國(地區)族群認同與自尊之關係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楊真宜(2017)。臺灣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現況與角色之研究。語文與國際研究,17,127-174。
    楊香儀(2020)。雙北地區辦理新住民語正式課程之修課學生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楊蕙芬、張德永(2020)。臺灣國民中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與教學困境:支援人員的感知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3),1-28。
    當媽媽的話進入12年國教課綱【社論】(2013年10月9日)。臺灣立報。2版。
    葉郁菁(2004)。國際婚姻家庭的新文化適應—東南亞、大陸與歐美外籍配偶家庭的比較:以台南市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
    葉郁菁(2012)。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母語政策之推動與實踐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6,57-82。
    葉郁菁、溫明麗(2013)。臺灣國民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實施現況與政策建議。教育資料期刊,57,23-44。
    詹靜枝(2017)。桃園市客家庄新住民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研究:以觀音區菲籍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趙桂芳(2018)。新北市三重區國小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劉秀蘭(2013)。桃園縣「火炬計畫-新住民簡易母語學習」之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樹雯(2013)。故鄉?他鄉?新臺灣之子對東南亞籍母親原鄉文化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蔡宛霖、楊洲松(2021)。越南新住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326,41-57。
    蔡雅雯(2011)。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的身分從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鄭杏如(2016)。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對母親族群之認同研究-以雲林縣三名高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鄭瑞娟(2003)。外籍新娘在臺面面觀。新聞深度分析,107。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2-24。
    薛百雯(2015)。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說越南話?從生態系統論探究影響越南籍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動機的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
    謝慧真(2007)。台越聯姻家庭子女越南語學習情形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五南。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Berry, J. W., Trimble, J. E., & Olmedo, E. L.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J. Lonner & J. W. Berry (Eds.), Field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91–324. Sage Publications, Inc.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Glazer, N. (1997).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viland, W. A. (1983). Cultural anthropology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elms, J. E. (1995). An update of Helms’s White and people of color racial identity models. In J. G. Ponterotto, J.M. Casas, L. A. Suzuki and C. M. Alexander(eds.),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181-198.Thousand Oaks, CA: Sage.
    Hutnik, N. (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esing, R. M. (1974). Theories of cul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 73-97.
    Kroeber, A.L., & Kluckhohn, C.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Kaiser, H.F. (1960).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to Factor Analysi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 141-151.
    Nunnally, J.C. (1967).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ark, R. E., & Burgess, E. W. (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hinney, J. S. (1992).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7(2), 156-176.
    Reagan, T. & Osborn, T. (2002).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 in society: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ssler, C. (1929).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thropology. Hol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