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鍚寬
Chen,Shyi-Kuan
論文名稱: 論兩岸直航對提昇台灣競爭力之影響-1998年至2004年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of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on enhancement Taiwan competition-1998~2004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2
中文關鍵詞: 國家競爭力競爭力指標直航
英文關鍵詞: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competitive indicator, the rel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近年來我國各部門均以提昇國際競爭力為施政前提,無論是政府或產業界也已體認提昇國際競爭力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此,對於瞭解決定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將有助於政府或產業界對現況的認知與未來政策的改進。
    國家競爭力與兩岸直航的關係,涉及的層面與問題甚廣,諸如人口、教育、經濟、政治、社會、財政及統計、工程與科技等等,本研究首先從論文的主題結構來分析:歷史形成的兩岸現狀(變項),直航、非直航或拒絕通航(影響)國家競爭力等面項;其次概念定義:何謂國家競爭力?有哪些觀察指標?何謂直航、非直航?並舉實際案例切入比較研究:引述其他國家,特別是類似兩岸關係的,從競爭封閉到交流開放而影響政經發展的例子。歷史研究:找出歷史上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經貿往來的論述。再歸納,印證理論:將專家學者談到通航對一國經濟政治等之影響的理論做出論述並綜合整理出來,以形成理論的共同看法。
      兩岸直航問題複雜牽涉到:歷史背景概述、兩岸經濟政治等現狀、統或獨?未來方向的分歧,導致雙方對通航政策的差異。有關直航或非直航對台灣國家競爭力的分析,專家學者等研究論述的整理,各種通航政策做法影響到國家之競爭力結果,依指標詳細分析評估正負影響,並羅列數據性資料。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年10月13日發表「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在象徵未來中長期經濟成長前景的「成長競爭力」(GCI)名列全球第4名,是亞洲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台灣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在科技領域的亮麗表現(排名全球第2名,僅次於美國),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在2003年總體經濟的表現及科技實力是2004年評比進步的主要原因,這代表國際相關機構對台灣的肯定,也證明台灣最近「拼經濟」的成效逐步展現,未來台灣仍應繼續追求卓越的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以保持民眾對政府有信心。
    本研究旨在上述相關議題方面就政府及兩岸專家學者的意見綜述分析研究,個人從理論的角度對直航政策的看法,並針對國家競爭力分析,試圖提出須加強之部分,作為提供政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long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economical liberalization and of the internalization, how to enhance our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in the world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our governmen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all industries realize promoting the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knowing what factor influence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bility will help a lot not only in the present but also in the fu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is involved in many issues, such as population, education,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finance and statistics,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 on. This thesis focuses firs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me: the history that form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à (variable)straight flight, or non-straight flight or resistà(influence) the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Next, I will define certain notions: 1. What does the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What are the pointers that we can rely on? 2. What do straight flight and non-straight flight mean? To begin with,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I’ll give some similar examples happening in other countries. Then, historical research: I’ll take a look at some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rad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 problems involved with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are firstl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econdly the present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on cross-strait, and thirdly to be united or to be independent, either of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direct transportation.
    In the article “Global Competition Report from 2004-2005” published in the World Economics Forum(WEF) on October 13, 2004 , Taiwan’s prospect in the future long-term economical growth (GCI) was listed no. 4, the best among all Asian countries. Taiwan, next best to America, is mainly because of our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 numbered second, next best to America). Th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progress in 2004 resulted from the overal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outstanding efforts in technology in 2003. This mean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ompliment on Taiwan’s development, and Taiwan has really been making great progress in economy. As long as we can keep going towards this direction, the public will have great confidence in the government.
    This research is an analysis of the experts’ ideas about the above issues on the both banks, offers some viewpoints from the theoretical angle, and analyzes the country competitive ability, attempt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16 第二章 國家競爭力指標與理論探討..........................29 第一節 競爭力........................................29 第二節 五力分析.........................……………….35 第三節 國家競爭力指標................................37 第四節 理論探討......................................49 第三章 我國國家競爭力分析................................57 第一節 台灣世界競爭力................................57 第二節 台灣總體經濟環境世界競爭力....................66 第三節 我國國家競爭力面臨之問題......................73 第四節 台灣競爭力提昇之對策.......................….93 第四章 兩岸直航議題探討.................................107 第一節 直航之安全面探討.............................107 第二節 直航之技術面探討.............................121 第三節 直航必須考量之問題...........................127 第四節 直航之措施...................................131 第五章 兩岸直航與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之評估................159 第一節 兩岸經濟交流現況.............................160 第二節 直航對經濟之影響.............................172 第三節 直航效益-從民意調查數據分析..................202 第四節 直航效益-從全球運籌分析......................205 第六章 結 論...........................................2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2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225 第三節 研究展望.....................................232 參考書目.................................................235 壹、中文書籍......................................….235 貳、外文書籍.....................................…..241 表 次 表3-1 WEF2002年成長競爭力世界排名..................................58 表3-2 WEF2002年當前競爭力世界排名..................................59 表3-3 IMD2002年對台灣競爭力排名....................................59 表3-4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2005年「成長競爭力指標」排名……....63 表3-5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2005年「企業競爭力指標」排名........64 表3-6 我國在WEF 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評比之優劣勢比較..........65 表3-7 2004年至2008年亞洲各國經商環境之排名評分及展望............….67 表3-8 EIU對各國經商環境展望(2004-2008年)之全球評分排名..........70 表3-9 EIU對我國經商環境展望(2004-2008年)10項指標之排名及評分…..71 表310 2004年至2008年EIU對我國經商環境70項細項指標之評分…….....72 表3-11 WEF報告中我國「成長競爭力」排名變化.......................….74 表3-12 2003-2004年WEF報告我國排名一覽表.........................….75 表3-13 2003-2004年WEF報告我國競爭劣勢一覽表.....................….77 表3-14 台灣與日本經濟泡沫化之比較................................….92 表5-1 我國赴中國大陸投資概況....................................….164 表5-2 世界主要國家三級產業結構..................................….166 表5-3 台商海外子公司中間要素投入來源國..........................….167 表5-4 我國製造業產值比例........................................….168 表5-5 製造業對中國大陸投資占各該產業國內固定投資之比重..........….169 表5-6 兩岸經貿統計..............................................….171 表5-6-2直航後節省的空運成本...........................………………..173 表5-7 往返旅次之成本差量.......................................……174 表5-8 時間差量與票價節省之比較.................................…..175 表5-9 直航前後各航線之總成本差量...............................….176 表5-10 1996年兩岸旅行可能成本推估...............................….177 表5-11 兩岸旅行因轉機所增加的票價成本...........................….178 表5-12 兩岸旅行因轉機所增加的時間成本...........................….179 表5-13 兩岸旅行因轉機所增加的所有成本推估.......................….179 表5-14 經高雄轉運的成本節約.....................................….180 表5-15 秦皇島/高雄港燃煤運輸海運直航/非直航運輸成本比較.........….181 表5-16 福州/基隆港砂石海運直航/非直航運輸成本比較...............….182 表5-17 兩岸直航後在貨品運輸及員工往返上每年可節省的成本.........….185 表5-18 企業因應兩岸直航後投資決策改變的調查結果.................….186 表5-19 放寬赴中國大陸投資限制及開放兩岸直航對台灣產業產出影響...….187 表5-20 在WTO架構和全球貿易自由化下兩岸直航對台灣產值之影響......…188 表5-21 放寬赴中國大陸投資限制及開放兩岸直航對台灣產業進出口值變化..189 表5-22 兩岸直航運費降幅後台灣總進出口和以中國大陸為出口之變化...….190 表5-23 放寬赴中國大陸投資限制及開放直航對台灣產業對中國大陸進出口值變化..191 表5-24 在WTO架構和全球貿易自由化下直航對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值之變化.192 表5-25 兩岸直航運費降幅14.42%後兩岸出口市場佔比之變化..........….193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12 圖1-2 研究架構圖...................................................13 圖1-3 章節架構圖.............................................……..14 圖1-4 波特的五力分析...........................................…..22 圖2-1 Porter之鑽石體系..........................................…34 圖2-2 定產業競爭的五種競爭力量...................................…36 圖3-1 政府支出額...................................................82 圖3-2 貨幣供給額(M2).............................................83 圖3-3 重貼現率.....................................................83 圖3-4 經濟成長率...................................................84 圖3-5 失業率.......................................................85 圖3-6 股票加權指數.................................................86 圖3-7 平均每人國民所得.............................................87 圖3-8 戶數五等分位組之所得差距倍數.................................87 圖3-9 國內投資毛額.................................................88 圖3-10 超額儲蓄額...................................................89 圖4-1 春節包機直航路線示意圖.......................................139

    壹、中文書籍
    1. Dennis M. Drew and Donald M. Snow(1987)丹尼著,王輝青等(1991)譯,《國家安 全戰略的制定》,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16-17。
    2. EIU(2004),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 《國家預測-全球展望報告》,經建會, 8月。
    3. IMD (2002),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2,經建會。
    4. JCS Pub(1987),美國陸軍戰爭學院,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1,,P.232,轉引自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comb, Jr.編,高一中(2001)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348-349。
    5. Karl W. Deutsch(1970),卡洛著, 李其泰譯(1975),《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幼獅,頁131。
    6. WEF(2001),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1-2002,經建會。
    7. 人民日报(2005),〈春節包機直航路線示意圖〉,澳門,1/17,4版。
    8. 大紀元(2004),〈全球競爭力評估改變可能影響台灣排名〉,大紀元,第5版,10/15。
    9. 工商時報(2002),〈上海投資熱,北京台北相形失色〉,工商時報,06/12,資訊科技,第4版。
    10. 中國時報(2002a),〈對打開經濟困局的幾點看法〉中國時報,臺北11/12第2版
    11. 中國時報(2002b),〈關鍵是臺灣更需要三通〉,中國時報,臺北,07/08,第2版。
    12. 中國時報(2002c),〈兩岸直航民意調查〉,中國時報,臺北,07/11,第2版。
    13. 中國時報(2002d),〈監察院依據陸委會資料完成之調查報告〉,中國時報,11/08,第7版。
    14. 中國國民黨(2003),〈改革救臺灣〉,《中國國民黨研討會總結報告》,頁1-10。
    15. 中華歐亞基金會(2001),〈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中華歐亞基金會, 10/01,頁3。
    16. 仇學平(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新時期全民國防教育講座第一冊》,北京:國防大學,頁257、260。
    17. 匹 克、克瑞克利(1975),朱堅章譯(1978),《集體安全》,台北:幼獅,頁46。
    18. 尤元奎(2003),〈台灣經濟惡化的原因在於信心危機〉,國政基金會,09/05,頁5-10。
    19.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研究季刊》,34期,頁:71。
    20. 王思粵(2002),〈兩岸直航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頁5-10。
    21. 王家通(1979),《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
    22. 古光昌(2001),〈兩岸經貿合則兩利-兩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提升國際競爭力〉,《財訊》,第226期,頁289-293。
    23. 台北美國商會(2002),〈台灣白皮書〉,台北美國商會,頁1-10。
    24. 列嘉祺(2003),〈兩岸經貿發展-台灣被邊緣化或整合〉,《展望與探索》,1卷1期,頁93-97。
    25. 朱梅生(1997),《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國防大學,頁237。
    26. 朱景鵬(1999),〈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42卷8期,頁71-94。
    27. 朱雲鵬(2001),〈兩岸的產業發展與經貿戰略規畫〉,《突破當前經濟困境系列座談會》,國政基金會,頁1-10。
    28. 朱雲鵬(2002),〈兩岸三通之必要性及急迫性〉,《國政基金會智庫研究報告》,頁1-5。
    29. 朱經明(1989),《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頁78。
    30. 江丙坤(2002),〈從臺灣經驗看當前經濟問題與對策〉,立法院院聞,355期,11/01,頁30-44。
    31. 自由時報(2002),〈談三通有三原則不能被三化〉,自由時報,05/11,第6版。
    32. 克勞塞維茲(2001)(K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上》,台北:貓頭鷹,頁20。
    33. 吳元黎(1993),〈大陸經改與臺海兩岸關係的展望〉,《國際經濟專題研究》,台北:五南,頁187。
    34. 吳榮義(1999),《我國在東南亞區域產業競爭力之分析》,經濟部。
    35. 吳繼虹(1990),《台灣地區國內航空客運需求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6. 宋鎮照(2002),〈解析臺灣與大陸政經關係發展-灣經濟走向邊緣化?〉,《共黨問題研究》,28卷10期,10/15,頁11、17。
    37. 投審會(2003),〈我國赴中國大陸投資概況〉,投審會,04/15。
    38. 李宣錡(2003),〈改變思維尋求兩岸經貿困局的突破〉,《卓越雜誌》,第232期,頁138-139。
    39. 李際均(1998),《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頁155。
    40. 杜震華(2002),〈投資大陸是虧本生意?〉,《中國時報》,臺北,10/05,第15版。
    41. 依 姚(2001),〈中國新時代是否來臨-兩岸經貿合作創造雙贏局面〉,《兩岸雙贏》,第33期,頁28-33。
    42. 林嘉誠、朱浤源(1994),《政治學大辭典》,台北:五南。
    43. 林 科(1993),《兩岸通航多評準決策分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4. 林正章、陳英傑(1999),〈兩岸航空貨運直航航線規劃之研究〉,《第四屆中華民國運輸網路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10/01,頁1-30。
    45. 林美萱(2003),〈台灣全球競爭力之排名分析〉,國政基金會,01/15,頁3-5。
    46. 林美霞(1994),〈未來兩岸可能直航之港航問題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頁20-25。
    47. 林祖嘉(2001a),〈經濟全球化與兩岸經貿政策〉,《經濟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研討會》,國政基金會,頁1-10。
    48. 林祖嘉(2001b),〈策略性協助兩岸進行產業分工〉,國政基金會智庫研究報告,頁3-6。
    49. 林祖嘉(2002),〈兩岸三通經濟效益之估計〉,國政基金會,頁1-5。
    50. 林祖嘉、譚瑾瑜、林美萱、陳金隆(2003),〈開放兩岸直航對我國經濟與產業影響之分析〉,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頁5-15。
    51. 林漢昌(1997),《企業國際競爭力評估指標及內涵之研究-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2.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頁257、208。
    53. 波 特(Michanel E.Porter)(1985),蔡正雄譯(1980),《競爭策略》,台北:華泰。
    54. 波 特Michael E.Porter (1980),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
    55. 波 特Michael E.Porter(1990a),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7a),《國家競爭優勢上》,台北:天下文化。
    56. 波 特Michael E.Porter(1990b),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7b),《國家競爭優勢下》,台北:天下文化。
    57. 侯山林(1996),〈加入WTO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 3卷2期 ,08/01,頁41-50。
    58. 南方朔(2002),〈臺灣已必須學著去說是〉,《中國時報》,臺北,10/21,第2版。
    59. 姜貞吟(2003),〈因應經濟全球化之兩岸經貿關係〉,《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卷1期,頁50-57。
    60. 施昱年(2002),《運用生產效率觀點評選台中市服務業優勢行業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61. 段良雄、蕭銘雄(1997),〈考慮活動與旅運的旅行時間價值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十二屆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103-118。
    62. 美國商會(2002),〈有關台北美國商會對我國之建議〉,《台灣白皮書》,台北,頁10-15。。
    63. 韋 端(2003),〈謹慎解讀全球競爭力數字〉,《中山大學決策科學研究中心》,11/05,頁1-5。
    64. 孫 震(2001),《臺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台北:三民,01.01,頁41-43。
    65. 孫 震(2002),〈臺灣經濟的提升與沈淪〉,《建華金融季刊》,第19期,建華商業銀行印,06/01,頁7-9。
    66. 徐子光(1997),〈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之研析〉,《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3卷2期,08/01,頁132。
    67. 徐聯恩 ( 1995),《國家競爭力》台北:智庫。
    68. 泰 勒Trevor Taylor(1982),鈕先鍾譯(1987),《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商務,頁325。
    69. 翁永和、許光中、徐世勳(2001),〈WTO架構下兩岸三地經貿受排除條款及直航之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頁160-175。
    70. 翁燕然 ( 1997) ,《哈佛的競爭策略》,台北:大衛。
    71. 翁錦棟(1993),《兩岸直航政策面之研究-由國家利益概念分析1979年至1994年兩岸之直航政策》,師範大學三民主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2. 高 長(2000),〈兩岸三通問題之探討〉,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頁1-15。
    73. 高 長(2002),〈兩岸經貿向前行〉,《貿易雜誌》,第96期,03/01,頁6-13。
    74. 高 長、史惠慈(2000),〈製造業對中國大陸投資占各該產業國內固定投資之比重〉,《製造業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與兩岸產業分工策略》,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0-20。
    75. 高 長、史惠慈、楊書菲(2002),〈放寬赴中國大陸投資限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經濟部與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10/01,頁1-15。
    76. 高孔廉(2002),〈兩岸經貿整合的起點--自由貿易區〉,《國家政策論壇》,2卷7期,頁26-44。
    77. 高孔廉(2003),〈台灣經濟需要宏觀的兩岸經貿政策〉,《展望與探索》,1卷5期,頁38-52。
    78. 高希均(2002),〈燕子,不會飛向麥當勞關閉處〉,聯合報,臺北,12/19第15版
    79. 國防部(2002),《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台北:三民,頁71。
    80. 國政基金會(2002),〈全球運籌與兩岸直航〉,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07/17,頁1-10。
    81. 國科會(2004),〈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國科會資訊服務處,http://cdnet.stic.gov.tw/techroom/market/macro/macro005.htm 10/21
    82. 國貿局(2003),〈2003-200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評比結果〉,國貿局,11/05
    83. 寇 斯Coase (1988),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
    84. 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頁:79-121。
    85. 張家銘、徐偉傑(2000),〈台灣產業發展與全球化省思〉,《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頁:1-10。
    86. 張五岳(2002),〈以自由貿易區回應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11期,頁14-16。
    87. 張弘遠(2003),〈策略性依賴下的兩岸經貿互動-一個簡單貿易政策模型的分析〉,《展望與探索》,1卷11期,頁34-54。
    88. 張淑真(2000),〈台商赴大陸投資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頁30-40。
    89. 張寒青(2003),〈提昇國家競爭力先提昇公部門競爭力〉,國政基金會,02/10,頁3-7。
    90. 張萬年(1999),《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頁168-175。
    91. 張懷谷(1998),《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之構建與其績效評估》,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92. 曹壽民(1994),〈兩岸客運間接通航之成本分析〉,財團法人郁氏文教基金會,頁1-10。
    93. 許志成(2000),《台灣企業關鍵成功因素廷伸至中國大陸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4. 許振明(2003),〈我國未來經濟與財政金融問題及對策〉,國政基金會,06/19,頁1-10。
    95. 郭吉助(2003),〈兩岸三通與臺灣經濟的發展〉,《展望與探索》,1卷8期,08/15,頁28-42。
    96. http://www.mac.gov.tw/.2003.11.15
    97. 陳世圯(2002),〈配合兩岸直航我國交通運輸之因應策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頁1-10。
    98. 陳弘淵(1997),《國際競爭力指標之建立與實証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9. 陳玉華、呂雪彗、杜慧儀(2002),〈三通契機與亞洲運籌中心優勢已成形〉,《台灣經濟的困境與曙光專題報導-戰與回應系列-工商時報專訪》,05/06,第3版。
    100. 陳如嬌(2005),《春節包機廈門航空要飛北高》,中國時報,01/06,第一版。
    101. 陳明通(2002),〈兩岸關係與三通問題專題報告〉,立法院外交及僑務委員會,05/29,頁1-8。
    102. 陳清寶(2001),《從金門檢視扁政府小三通政策》,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3. 陳福川(2001),〈兩岸經貿與東亞繁榮和平之道初探〉,《高雄餐旅學報》,第4期,頁115-128。
    104. 陳麗瑛、王思粵、郭迺峰、楊浩彥(2002),〈兩岸三通對台灣產業之影響—總體經濟效果之評估〉,《91年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25。
    105. 陸委員(2002),〈兩岸三通對國內經濟之影響〉,《立法院第五屆第一會期經濟及能源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委員會議專案報告》,06/05,頁2。
    106. 陸委會(1992),〈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陸委會09/13,頁1-30。
    107. 陸委會(2000),〈兩岸經貿統計〉,《兩岸經貿統計月報》,06/01。
    108. 陸委會(2003a),〈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陸委會。
    109. 陸委會(2003b),〈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重要結果摘要〉,陸委會。
    110. 陸委會(2003c),〈航空貨運便捷化措施之政策說明〉,陸委會。
    111. 陸委會(2003d),〈民意調查-眾對兩岸三通的看法結果摘要〉,陸委會,08/24-25,頁1-5,網址:http://www.mac.gov.tw
    112. 喻世祥(2001),〈兩岸直航之安全問題〉,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13. 彭吉聖(1997),《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4. 游啟聰 (1997) ,〈我國產業未來發展與競爭優勢〉,《工研院ITIS計畫》,頁1-20。
    115. 游錫堃(2002),〈第二七八七次行政院院會〉,行政院長提示意見,05/20,頁1-5。
    116. 童振源(2003),〈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與可行性評估〉,《中共研究》,37卷5期,頁75-80。
    117. 華歐亞基金會(2001),〈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華歐亞基金會,10/01,頁3。
    118. 馮正民(2002),〈加入WTO後兩岸直航之衝擊與效益〉,國政基金會,頁1-20。
    119. 黃 城(1991),《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台北:嵩山。
    120. 黃 城(1999),〈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指標量表體系之建立〉,《第二屆孫中山思想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頁1-10。
    121. 黃隆民、蔡清華(1982),〈比較教育與世界體系分析〉,《比較教育通訊》,4期,頁20-30。
    122. 黃雅芬(1992),《兩岸間航空客運需求系統動態分析與預測》,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3. 黃鎮台(2000),〈電子產業發展芻議-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議題〉,《智庫專論》,電子時報,12/15-26,國政基金會,頁1-10。
    124. 黃鎮台(2001a),〈由全球化看產業赴中國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智庫專論》,國政基金會;國民黨中常會專題報告,頁1-10。
    125. 黃鎮台(2001b),〈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國政基金會,頁1-7。
    126. 鄭陸霖(1990),〈全球商品鏈與半邊陲國家之鞋類出口〉,《思與言》,30卷3期,頁:107-139。
    127. 楊永明(2002),〈包道格說出東亞走向—經濟優先〉,聯合報,臺北,09/27,第15版。
    128. 楊仲池(1999),〈現階段兩岸間接運輸成本調查與分析〉,陸委會,頁1-20。
    129. 楊志恆、陳必照、林正義(1995),〈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大陸外交國防經貿四合一政策的建構〉,《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頁33-34。
    130. 經建會(1997),〈提升國家競爭力簡報〉,經建會。
    131. 經建會(2002),〈三通對我國產業之衝擊〉,《立法院第五屆第一會期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專案報告》,06/05,頁1-4。
    132. 經建會(2003),〈世界主要國家三級產業結構〉,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經建會,10/12
    133. 經研究(2002),〈兩岸經濟統計月報〉,陸委會,118期,6/01,頁7-8。
    134. 經研院(2000),〈我國製造業產值比例〉,經研院,06/01。
    135. 經發會(2001),〈兩岸組總結報告〉,經發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p9112/mp05.htm ,08/26。
    136.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4),〈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競爭力居亞洲領先地位全球排名第四名〉,經濟部投資業務處,10/21。
    137. 資中筠(1998),《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53。
    138. 趙揚清(2003),〈財政失序國家何以為繼 〉,國政基金會,08/26,頁1-8。
    139. 劉邦典(1999),〈台商赴大陸投資對台灣企業與產業影響效果評析〉,《台研兩岸產業與投資》,頁10-30。
    140. 潘永仁(2002),〈大中華經濟圈發展經驗-兩岸共同市場理想的建構〉,《中華戰略學刊》,91期,頁61-96。
    141. 潘錫堂(2001),〈持續推動金馬小三通累積互信創造雙贏〉,國家政策基金會,12/26,頁2-6。
    142. 蔡宏明(2001),〈由全球經濟整合經驗看兩岸經貿互動新架構〉,《國家政策論壇》,1卷10期,頁39-55。
    143. 蔡宏明(2002),〈經發會結論是否落實—三通〉,國政基金會,頁1-5。
    144. 蔡秀珍(2003),《產業競爭程度、財務政策與經濟附加價值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5. 蔡英文(2003),〈溝通與協商-兩岸經貿發展基石〉,《貿易雜誌》,第138期,頁7-9。
    146. 蕭志同(2000),〈競爭力的探討〉,《大華技術學院資管系學報》,頁1-10。
    147. 蕭萬長(2002),〈木馬屠城或和平橋樑-論兩岸經貿〉,中國時報,臺北,10/22,第11版。
    148. 聯合報(2002),〈不三通逼人出走〉,聯合報,臺北,10/15,第2版。
    149. 謝昌生(1998),〈兩岸三地經貿整合限制因素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4卷8期,頁42-53。
    150. 謝金河(2002),〈新世紀的臺灣經濟戰略〉,總統府中樞紀念國父誕辰典禮講稿,頁29。
    151. 鍾 琴(1998),〈兩岸直航的政經分析〉,《經濟前瞻》,52期,頁11-15。
    152. 簫錦綿 (1997) ,《輕鬆與大師對話- 杜拉克解讀杜拉克》,台北:天下。
    153. 譚大純(1998),《產業國際競爭力之衡量-以Porter鑽石模式為基礎之量表建構與跨國實證》,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154. 譚瑾瑜(2002),〈兩岸三通之必要性及急迫性〉,國政基金會國政分析,頁1-10。
    155. 譚瑾瑜(2002),〈開放三通後航運成本之效益評估〉,國政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頁1-10。
    156. 譚瑾瑜(2002),〈開放三通後航運成本之效益評估〉,國政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頁1-15。
    157. 譚瑾瑜(2003),〈改進政府效能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國政基金會,11/17,頁1-6。

    貳、外文書籍
    1. Babbie, Earl.(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p45.
    2. Berkwitz ,Morton and Bock, P. G.(eds.)(1965),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Free Press, p.10.
    3. Dos Santos,Theotonio(1970),“The Structure of Depend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0(2).p120
    4. Eccles ,See H. E.(1989), Military Concepts and Philosophy, p.262轉引自John B. Hattendorf and Robert S. Jordan (eds.)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ritain and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p.146。
    5. Evans,Peter B(1983),State,Local and Multinational Capival in Brazil:Prospects for the Stability of ‘Triple Alliance’in the Eighties. In Dian Tussie(ed.),Latin America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Perspectives, p.139-168 N.Y.:St.Martin’s.
    6. Gary Gereffi(1996),Commodity Chain and Regional Divisions of Labor in East Asia,p430
    7. Gary Gereffi(1996),Commodity Chain and Regional Divisions of Labor in East Asia,pp83
    8. Gereffi & Hamilton(1996),Commodity Chain and Embedded Networks :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Global Capitalism,p120
    9. Gereffi & Hamilton(1996),Commodity Chain and Embedded Networks :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Global Capitalism,p131
    10. Gereffi,Gary and Gary G.Hamilton (1996),“Commodity Chains and Embedded Networks: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Global Capitalism.”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in East Asia,October3-6,Taiwan,Hsinchu.p99
    11. Hass ,Ernst B.(1971), The Uniting of Europ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
    12. Huntington ,Samuel P.(1987), The Solider and the Stat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p.1。
    13. IMD (1996) ,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Switzerland. pp. 47-513.。
    14. JCS Pub(1987).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1, P.232,244。
    15. Jordon ,Amos A. and Taylor, Willian J.(1984), Jr.,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Press,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3.。
    16. Nuechterlein ,Donald(1979),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Orbis, vol.23, No.1 Spring , pp.73-92。
    17. Porter(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s, p37,A
    18. Rapp ,David S. and Albert, David S.(2000),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etting the Stage”, in David S. Albert and Daniel S. Papp (eds.) Information Age Anthology: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Age,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p.6.
    19. Ricklefs ,John and Harris F.R.(1995), INC.“Memo on the Savings in Transport Costs Due to Off-shore Zone Policy”, June, 19, p75.
    20. Robertson,R.(1992),Globalization,lLondon:Sage.p8
    21. Skocpol ,Theda(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In Peter B.Evans,Dietrich Rueschemeyer,and Theda Skocpol,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9.
    22. So,Alvin Y(1990),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odernization,Dependency,and World-System Theories,Newbury Park,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p96-151
    23. Wallerstein ,Immanuel.(1975),World Inequality:Origin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Ststem. I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21-1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