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念穎 Wu, Nien-Yin |
---|---|
論文名稱: |
啟蒙與狂飆--許常惠早期音樂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許瑞坤
Hsu, Jui- K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許常惠 、啟蒙 、狂飆 、音樂學 、音樂創作 、音樂評論 |
英文關鍵詞: | Hsu, Tseng-Hui, Enlightenment, Sturm und Drang, Musicology, Composition, Music Critic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91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代歐洲文明進步的發展,「啟蒙」(Enlightenment)精神是重要的關鍵,而十八世紀中葉的德國青年作家,承襲啟蒙之精神發起「狂飆」(Sturm und Drang)文學運動,利用青年的熱情與勇氣,展現自我與創意,對於西方文化的發展,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從許常惠早期(1954-1974)文字論著、音樂創作與個人作為,佐以藝文界、社會大眾與許常惠之間的辯證與互動,闡明「啟蒙」與「狂飆」精神並行於許常惠思想之情況,並希冀以許常惠早期音樂思想做為1960年代臺灣音樂思潮研究的一部份,提供未來研究之基礎。
本論文共分五章,在引論一章先簡述「啟蒙」與「狂飆」在許常惠早期思想上的對照,並說明「狂飆」與「啟蒙」精神同時並存與互為相消長的關係;之後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回顧與問題」、「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走向音樂學之路〉探討許常惠音樂學之開端與發展,以及早期論著的中國情懷與臺灣意識之成因。第三章〈音樂創作觀的蘊育與發微〉則從許常惠於巴黎留學時期所聆賞音樂會之感想與音樂創作的開端,歸納出之後許常惠啟蒙臺灣現代音樂創作之方向,以三個觀點陳述許常惠音樂創作理念上之演變,並對照1960-1975年間臺灣現代音樂創作之代表作品,說明許常惠「啟蒙」與「狂飆」精神產生之作用。第四章〈音樂的內省與批判〉分為音樂會評論、社會音樂評論、論音樂與其他藝術三小節,分述許常惠音樂評論文章脈絡,並從中探求其美學觀點以及對於臺灣音樂環境之關懷。最後的結論為研究成果總述,透過本論文的分析與歸納,論證許常惠早期思想中「啟蒙」與「狂飆」精神的重要性,並兼論它對於臺灣文化發展歷程中曾產生的重要影響。
When it comes to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 in modern Europe, the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cial spirit. When this spirit was spread to Deutschland in the mid 18th century, young writers in Deutschland used it to express their passion, courage, and creativity. The purpose of these writers was to change the disappointing status quo. Comparing the “Enlightenment ” and the “Sturm und Drang” spirit with Hsu Tseng-Hui’s early thought and behavior, this thesis will aim to prove that these two spirits coexisted in Hsu Tseng-Hui’s thoughts in the period from 1954 to 1974, and how Hsu Tseng-Hui influenced the mus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music trends in Taiwan during the 1960’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at how “Enlightenment ” and “Sturm und Drang” presented in Hsu Tseng Hui’s thought and behavior. Otherwis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sis structure are also shown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portrays how Hsu Tseng-Hui embarked upon the study of musicology and his Taiwan and China consciousness. The third chapter shows his composition idea and how he inspired Taiwan modern music composition. The following chapter analyzes his music critic articles, including concert review, social music review, and review on music and other forms of art. The final conclusion chapter sums up results of each chapter and restates that Hsu Tseng-Hu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 music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參考書目
中文專書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1986。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市:草根出版社,1995。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
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台北:志一出版社 ,1994。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7。
林鴻信。《誰啟蒙誰:論啟蒙》。香港:道風書社,2008。
陳映真。〈悲觀中的樂觀—訪許常惠與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7:石破天驚》。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
許常惠。《巴黎樂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杜布西研究》。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
______。《民族音樂家》。台北:幼獅出版社,1967。
______。《西洋音樂研究》。台北:商務出版社,1967。
______。《音樂百科全書》。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流行歌曲譚》。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______。《音樂七講》。台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對位法》。台北:全音出版,1982。
_______。〈自傳〉《傑出青年的故事》。台北:: 國際靑商總會歷屆十大傑出靑年當選人聯誼會出版,1982。
許瑞坤。《音樂、文化與美學》。台北:迷石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
徐麗紗。《許常惠音樂論著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7。
趙琴。《東方那一顆星:許常惠》。台北:時報出版,2002。
蘇育代。《許常惠年譜》。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7。
費明儀、周凡夫、謝素雁。《律韻芳華:費明儀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8。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2000。
______。《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 ,1995。
黃秀慧。《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002。
楊曉明。《羅曼˙羅蘭:欣悅的靈魂》。台北:牧村圖書 ,2004。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
游素凰。《台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台北:樂韻出版,2000。
蔡子民。《臺灣文化思潮與兩岸情結》。台北:海峽學術,2005。
羅蘭。〈灑脫閒逸 名士文章—拜讀許常惠先生文集〉。《許常惠逝世一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2002。
楊金祥。〈迴響之三〉。《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時報文化,1979。
翻譯專書
Collingwood, R. G..《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黃宣範 譯。
台北:聯經出版,1985。
Gadamer, H. G.. 《理性˙理論˙啟蒙》(Reason Theories and Enlightenment)。李曉萍, 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John, Tosh.《史學導論》(The Pursuit of History—Aims, Methods and New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Modern History)。趙干城,鮑世奮 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5。
Jenkins, Keith.《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賈士蘅 譯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學位論文
吳美瑩。〈論台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 ─以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國立藝術學院碩士論文,1998。
林韻。〈許常惠師音樂作品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1996。
林含章。〈馬水龍《霸王虞姬》與許常惠《國姓爺鄭成功》曲體風格之探討--台灣九十年代末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謀合的兩個實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
李瑞騰。〈「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02。
洪閔薰。〈六首臺灣琵琶創作作品分析與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7。
陳禧華。〈臺灣近現代管絃樂作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
黃國展。〈許常惠歌樂作品Op.12《白萩詩五首》探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8。
戴仁文。〈許常惠鋼琴獨奏曲作品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3。
蕭植穗。〈以德國民謠探討音樂與地理之統整教學〉。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5。
期刊雜誌
不著撰人。〈講義人物:許常惠〉。《講義》No.96 (四月號,1995):166。
王維真。〈認識我們的作曲家(1):札根於傳統的創新:許常惠〉。《音樂與音響》No.152 (二月號,1986):72-78。
生。〈亨德拉斯鋼琴獨奏會〉。《文星雜誌》No.7-3 (一月號,1961):27。
______。〈茱麗葉絃樂四重奏演奏會〉。《文星雜誌》No.8-1 (五月號,1961):27。
______。〈聯合演唱會:榮星兒童合唱團與臺中兒童合唱團〉。《文星雜誌》No.8-2 (六月號,1961):29。
余光中。〈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文星雜誌》No.58(8月號,1961):3-5。
吳玲宜。〈許常惠鋼琴獨奏曲《五首插曲》之復古傾向與浪漫風格〉。《藝術學報》No.77 (十月號,2005):137-153。
思高。〈民族音樂家〉。《現代學苑》No.5-5 (五月號,1968):39-40。
邱秀年。〈許常惠與民俗音樂〉。《拾穗》No.480 (四月號,1991):92-94。
孟蓉華。〈兩岸攜手傳承民族音樂寶庫—許常惠教授談兩岸音樂教育〉。《交流》試刊號 (十一月號,1981):41-43。
音樂教育月刊社資料室。〈許常惠大事年表〉。《音樂教育》No.17 (六月號,1969):12。
音樂教育月刊社資料室。〈許常惠著作出版表〉。《音樂教育》No.17 (六月號,1969):13。
音樂教育月刊社資料室。〈許常惠作品表〉。《音樂教育》No.17 (六月號,1969):14-15。
徐麗紗。〈自西徂東:淺探許常惠教授在民族音樂學的成就〉。《臺中師院學報》No.11(六月號,1997):611-637。
許常惠。〈走向現代中國音樂的大路:兼容並蓄「國粹派」與國際派「」〉。《文星雜誌》No.7-3 (一月號,1961):26-27。
______。〈歌仔戲的前途:第八屆全省戲劇比賽後感〉。《文星雜誌》No.7-4 (二月號,1961):25。
______。〈藤田梓鋼琴獨奏會:歡迎中國樂壇的新人〉。《文星雜誌》No.7-5 (三月號,1961):33。
______。〈中華民國第十八屆音樂節慶祝大會〉。《文星雜誌》No.8-1 (五月號,1961):27。
______。〈重建中國音樂:中國音樂研究憧憬〉。《作品雜誌》No.3-9 (九月號,1962):7-8。
______。〈從梁祝片談電影音樂〉。《文星雜誌》No.12-3 (七月號,1963):50。
______。〈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後記〉。《文星雜誌》No.14-6 (十月號,1964):47-48。
______。〈如何了解音樂:尤其如何了解現代音樂〉。《現代雜誌》No.5 (九月號,1965):22-26。
______。〈五四感言〉。《幼獅文藝》No.148 (5月號,1966):47。
______。〈中國音樂史的回顧與檢討—上〉。《愛樂音樂月刊》No.4 (七月號,1966):65-70。
______。〈中國音樂史的回顧與檢討—下〉。《愛樂音樂月刊》No.5 (一月號,1967):62-67。
______。〈杜步西的愛國歌曲〉。《東方雜誌》No.1-2 (八月號,1967):95-97。
______。〈政大新聞系學生集體評—國立藝專聯合演奏會〉。《幼獅文藝》No.183 (三月號,1969):70-75。
______。〈找回民族音樂的靈魂〉。《幼獅文藝》No.171 (三月號,1968):75-76。
______。〈本省民謠工作的歷史與現階段工作的總報告〉。《幼獅文藝》No.172 (四月號,1968):47-50。
______。〈荒野中的民族音樂家:穆梭斯基〉。《幼獅文藝》No.173 (五月號,1968):95-99。
______。〈世界的現代音樂家巴爾托克〉。《幼獅文藝》No.174 (六月號,1968):69-74。
______。〈關於音樂評論—上〉。《幼獅文藝》No.175 (七月號,1968):74-778。
______。〈關於音樂評論—下〉。《幼獅文藝》No.176 (八月號,1968):87-91。
______。〈復興中華音樂文化:音樂年向文化局上書—上〉。《幼獅文藝》No.177 (九月號,1968):38-41。
______。〈復興中華音樂文化:音樂年向文化局上書—下〉。《幼獅文藝》No.178 (十月號,1968):12-16。
______。〈重視我們的兒童音樂〉。《幼獅文藝》No.184 (四月號,1969):20-22。
______。〈清理台北街頭的音樂問題〉。《幼獅文藝》No.187 (七月號,1969):111-120。
______。〈幾句感言〉。《幼獅文藝》No.210 (六月號,1971):76-77。
______。〈我對現代中國音樂的看法與作法〉。《文藝復興月刊》No.26 (二月號,1972):27-28。
______。〈表現民族風格的音樂〉。《中央月刊》No.4-5 (三月號,1972):200-204。
______。〈關於臺灣民間音樂研究的導論〉。《東吳文史學報》No.1 (三月號,1976):22-28。
______。〈近半世紀本國民族音樂工作者的奮鬥史〉。《綜合月刊》No.104 (七月號,1977):46-53。
陳振均。〈盲的啟示〔由許常惠作「盲」曲談起--上〉。《音樂與音響》No.131 (五月號,1984):103-105。
______。〈盲的啟示〔由許常惠作「盲」曲談起—中〉。《音樂與音響》No.132 (六月號,1984):94-96。
______。〈盲的啟示〔由許常惠作「盲」曲談起—下〉。《音樂與音響》No.133 (七月號,1984):87-89。
陳雪峰。〈訪許常惠教授談「民間劇場」與民俗曲藝的保存〉。《民俗曲藝》No.32 (十一月號,1984):53-56。
陳碧娟。〈2005):211-243。有一天夜在李娜家—許常惠鋼琴作品研究〉。《人文藝術學報》No.4 (三月號,
張己任。〈許常惠—思想起,民族音樂尋根之路〉。《音樂月刊˙唱片音響評鑑》No.71 (四月號,1988):37-41。
棄名。〈許常惠教授談創作歷程〉。《音樂教育》No.17 (六月號,1969):16-17。
連憲升。〈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前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臺灣音樂研究》No. 7 (十月號,2008):89-124
葉綠君。〈凋零的民族音樂—訪許常惠〉。《自由青年》No.680 (四月號,1986):38-42。
過河卒子。〈以「許常惠專輯」迎接「音樂教育」的曙光〉。《音樂教育》No. 17 (六月號,1969):1-15。
鳴箭。〈從音樂輿論上建立健全的音樂評鑑:由「新樂初奏」第一次說起〉。《文星雜誌》No.9-3 (三月號,1961):41。
趙慶華。〈民族音樂「傳承」不息—看楊蔭瀏與許常惠的大師風采〉。《新觀念》No.137 (三月號,2000):70-71。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再研究〉。《臺灣音樂研究》No. 1 (九月號,2005):47-98。
錢麗安。〈開啟臺灣音樂發展之門—兼融現代與傳統的許常惠〉。《表演藝術》No.34 (八月號,1995):31-35。
劉智淵。〈許常惠--是音樂家也是文化運動家〉。《文化視窗》No.23 (八月號,2000):6-9。
劉智濬。〈從啟蒙觀點看六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No. 14(五月號,2003):279-295。
顏綠芬。〈德國音樂評論的歷史回顧〉。《藝術評論》。(台北:國立藝術學院),No.11,(四月號,2000) : 1-24。
顧獻樑。〈論製樂小集〉。《文星雜誌》No.7-6 (四月號,1961):30。
報紙
不著撰人。〈曾獲國際音樂賽首獎 台籍青年作曲家許常惠 月中返國執教師大〉。《聯合報》。 4月2日,1959。
________。〈台籍青年作曲家〉。《聯合報》。5月6日,1959。
勃倫。〈評許常惠作品發表會〉。《聯合報》。6月20日,1960。
張澤民。〈評許常惠作品發表會〉。《聯合報》。6月20日,1960。
宏文。〈評許常惠作品發表會〉。《聯合報》。6月20日,1960。
徐文雄。〈請提出實質方案〉。《中國時報》。11月7日,1978。
馬水龍。〈延續我國音樂傳統〉。《中國時報》。11月7日,1978。
許常惠。〈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答史惟亮先生的公開信-下〉。《聯合報》。7月12日,1962。
______。〈二十年來臺灣音樂創作的展望〉。《聯合報》。10月25日,1965。
______。〈許常惠談音樂專欄〉。《中國時報》。1972-1974。
張己任。〈台灣現代音樂三十年〉。《自由時報》。 11月6日、7日,1989。
華生,〈現代音樂發展的方向〉,《聯合報》,10月1日,1956。
網路資訊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中文期刊篇目索引
http://readopac1.ncl.edu.tw/nclserialFront/search/search.jsp?search_type=sim&la=ch
全國報紙資訊查詢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國家台灣文學館。〈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2009;摘錄於 2 November 2009。
"Criticism, Musical.."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 rev., edited by Michael Kennedy.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
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opr/t237/e2570 ;(摘錄於 October 4,2009).
Bujić, Bojan. "criticism of music."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edited by Alison Latham.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 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opr/t114/e1716 ;(摘錄於 October 4, 2009).
Fred Everett Maus, et al. "Criticism."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40589; (摘錄於 October 4, 2009).
蕭泰然。〈屬於台灣的深沉浪漫——蕭泰然〉。陳怡惠、張元真 採訪http://www.
music.ntnu.edu.tw/music_new/resource/05_26b.htm.2009;摘錄於14 October, 2009。
林谷均。〈臺灣童謠的園丁—施福珍〉。http://news.epochtimes.com.tw/068/2136.htm. 2009 ;摘錄於 14 Octo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