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穎茹 JHENG,Ying-Ru |
---|---|
論文名稱: |
沉默的客體-向外延伸的視角之創作研究 Mum issue-A study of the outwardly extending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王瓊麗
Wang, Chiung-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窗 、背影 、客體 、視象 、視角 |
英文關鍵詞: | window, view from behind, object, visual image, angle of view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人類」自稱萬物之靈,顯示人類是天地萬物之中最聰明的生物,當人類習慣將自己擺在萬物之「主體」時,卻容易將附帶於主體的「責任義務」給遺忘,而相對主體而言,沉默的另一方即為「客體」,經常被理所當然的忽視,筆者認為,所謂主客體之分,因有其先入為主的概念,造成主從關係的出現,但主客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狀態,屬於平等的地位;因此,筆者將重點擺在這些「沉默的客體」上,筆者創作中的「客體」,除了人為製造的「人造物」、相對於人類的「動物」外,還包括不被重視的「背影」,如同台灣插畫家鄒駿昇所言:「背影才是最真實的。」筆者並藉由「視象」和「心象」的視角延伸,改變觀者觀看的方式,呈現不同「客體」的面貌,進而促發更多的革新觀點。
筆者作品中「小女孩系列」,即是以背影呈現筆者夢境,透過象徵自己的女孩背影,延伸出另一系列:「窗系列」和「背影系列」的作品,將當中環境、人、動物間的「角色轉換」關係,作為「主客體」的探討,最後將作品回歸到成長後的「少女背影」,成熟少女有著不成熟的髮型,加上不協調的成年背影,引出筆者對於成長的矛盾與大環境的隱憂。而「窗系列」中,經由窗框隔出不同的視野,觀者在作品前使用「視象」勾勒出事物的原型,而畫外的世界,需要藉由僅存的動物陰影,留給觀畫者更多的想像空間,這部分就是所謂的「心象」,於筆者的作品中,除視角的延伸之外,探討到人和動物、環境的關係,由客體、主題、環境構成的三個面向,事實上,它們是一體的多面,更是相得益彰的生命共同體,缺一不可!相互之間所蹦出的火花,藉由不同生活背景的觀者,從作品的啟發延續到現實生活,以多面向看待自身環境,珍惜生活上「不為人知卻重要」的事物。
中文摘要
「人類」自稱萬物之靈,顯示人類是天地萬物之中最聰明的生物,當人類習慣將自己擺在萬物之「主體」時,卻容易將附帶於主體的「責任義務」給遺忘,而相對主體而言,沉默的另一方即為「客體」,經常被理所當然的忽視,筆者認為,所謂主客體之分,因有其先入為主的概念,造成主從關係的出現,但主客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狀態,屬於平等的地位;因此,筆者將重點擺在這些「沉默的客體」上,筆者創作中的「客體」,除了人為製造的「人造物」、相對於人類的「動物」外,還包括不被重視的「背影」,如同台灣插畫家鄒駿昇所言:「背影才是最真實的。」筆者並藉由「視象」和「心象」的視角延伸,改變觀者觀看的方式,呈現不同「客體」的面貌,進而促發更多的革新觀點。
筆者作品中「小女孩系列」,即是以背影呈現筆者夢境,透過象徵自己的女孩背影,延伸出另一系列:「窗系列」和「背影系列」的作品,將當中環境、人、動物間的「角色轉換」關係,作為「主客體」的探討,最後將作品回歸到成長後的「少女背影」,成熟少女有著不成熟的髮型,加上不協調的成年背影,引出筆者對於成長的矛盾與大環境的隱憂。而「窗系列」中,經由窗框隔出不同的視野,觀者在作品前使用「視象」勾勒出事物的原型,而畫外的世界,需要藉由僅存的動物陰影,留給觀畫者更多的想像空間,這部分就是所謂的「心象」,於筆者的作品中,除視角的延伸之外,探討到人和動物、環境的關係,由客體、主題、環境構成的三個面向,事實上,它們是一體的多面,更是相得益彰的生命共同體,缺一不可!相互之間所蹦出的火花,藉由不同生活背景的觀者,從作品的啟發延續到現實生活,以多面向看待自身環境,珍惜生活上「不為人知卻重要」的事物。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1990。
王庭玫、謝汝萱,《藝術中的窗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1。
王受之,《動漫畫設計-上冊》,台北市:藝術家,2009。
田建,《中國建築-窗》,新北市:錦繡出版,2002。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6。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2000。
周何主,《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4。
宮崎駿(Miyazaki Hayao) (黃穎凡、章澤儀譯),《出發點1917~1996》,台北:台灣東販公司,2006。
梁忠宏,〈視窗與心窗的對話─窗系列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1994。
游佩芸,《宮崎駿動畫的「文法」》,台北市:玉山社,2010。
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1991。
溫儒敏,《人類生物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齊藤 勇(SaTo‧Isamu) (劉靜元譯),《夢不只是個夢-搞懂另一個自己》,新北市:好名堂文化館,2006。
劉其偉,《現代建築藝術源流》,台北市:六合出版社,1989。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2004。
歐秀明、賴來洋,《實用色彩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4。
潘東坡,《20世紀美術全覽》,新北市:相對論出版社,2003。
鄭先祐,《台灣環境》,台北市:台灣環境保護聯盟,34期,1991。
鄭先祐,《人類生態學與社會文明》,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
蕭玉詩,〈宮崎駿動畫的童畫質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1998。
魏連嶽,〈夢的本質之基督教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2004。
英文譯本
Anthony Bateman & Jeremy Holmes (林玉華、樊雪梅譯),《當代精神分析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
Aiuppolyte Adolphe Taine,《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Carl G. Jung (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1999。
Francesco Milo (漢詮翻譯有限公司譯),《建築的藝術》,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2。
James A. Hall (廖婉如譯) ,《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台北:心靈工坊,2006。
Joseph Rosner (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Paul-Laurent Assoun (陽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Pete A.Angeles (段德智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2004。
Sigmund Freud (成煜譯),《夢的解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網際網路
Dymaxion House資料參考,N.D.,網址:http://www.ad.ntust.edu.tw/grad/think/93modernwork/modern%20arch/2/A9313009/1/Dymaxion%20House.html。
未來主義建築宣言原文,N.D.,網址http://www.unknown.nu/futurism/architecture.html。
未來主義宣言翻譯,N.D.,網址:http://blog.xuite.net/linyes/yes/15908317。
台北市立美術館,N.D.,網址: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ExhibitionId=301&PMN=3&PMId=301。
台灣鳥類鄉土誌,N.D.,網址:http://fhk-dbbook.nmns.edu.tw/fhkbook/twness/twness.asp-sq_no=93.htm。
伊通公園-個展自述,N.D.,網址:http://www.itpark.com.tw/artist/statement/426/216。
李希特四十多年的繪畫,N.D.,網址:http://www.thecityreview.com/richter.html。
周公解夢大全,N.D.,網址:http://www.chaostec.com/destiny/zokon.htm。
姜洋,〈設計×文創×生活-封面故事COVER STORY〉,台中:文化臺中,N.D.。網址: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upload/270/20111228_030827.29906.pdf。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997,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網址:https://csrc.edu.tw/bully/bullying.asp。
曾炫淳,〈房子:宮崎駿動畫電影中沉默的客體〉,放映週報,2009,網址:http://funscreen.com.tw/fan.asp?F_No=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