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胤宏
Wu, Yin-Hong
論文名稱: 《陣》運用程式語言表現圖像符號之互動藝術創作論述
Circle:A Discourse on the Creation of Interactive Art Expressing Graphics by Us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指導教授: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口試委員: 王希俊
Wang, Hsi-Chun
曾鈺涓
Tseng, Yu-Chuan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口試日期: 2021/07/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Processing程式語言互動藝術動態圖像符號儀式
英文關鍵詞: Processing language, Interactive Art, Motion Graphics, Sign, Ritua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521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作品連同書面報告(藝術類)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互動藝術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而產生的作品,隨著科技的演變,互動模式也發展更多元的變化,打破了藝術家、作品與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本作品是整合程式語言、互動元件之數位作品,並帶出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符號意義與儀式性,希望透過創作的互動讓參與者獲得動畫角色之體驗。
    本創作使用Processing程式語言,運用數學邏輯運算產生動態圖像,並結合Arduino軟體與相對應的電子元件作為互動媒介,產生「法陣」圖騰與象徵水、火、雷、風元素之「法術」的動態圖像。當參與者進入所設定的距離範圍,達到感應元件偵測到的閾值,則啟動法陣的動態圖像,象徵儀式的開始。而隨著參與者手勢方向的變化,透過電子元件所偵測到的方向變化,產生不同的法術動態投影,象徵人類可以操控魔法力量,同時解構所創作的元素法術背後的符號意義。期望藉由《陣》作品與互動的過程可以讓參與者獲得觀感與認知。

    Interactive art is a work produc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participant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the interactive model has also developed more diversified changes, bre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works and participants. This work is a digital work that integrates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interactive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also brings out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ritualism of the art work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creative interaction, participants can get the experience of animated characters.
    This creation uses the Process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uses mathematical logic operations to generate motion graphics. It combines Arduino software and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s an interactive medium to generate "Magic Circle" totem and "magic" motion graphics that symbolize the elements of water, fire, thunder and wind. When the participant enters the set distance range and it reaches the threshold detected by the sensing element, the motion graphic of the magic circle is activated, which symbolizes the beginning of the ritual.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gestures, the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detected by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produce different dynamic projections of magic, symbolizing that humans can manipulate magic power and deconstruct the symbolic meaning behind the created magic.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work "Blessing Torii"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participants can get new sensory.

    第一章 創作理念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 1 第二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學理基礎 6 第一節 互動藝術 6 第二節 藝術中的程式語言應用 13 第三節 藝術與符號、儀式 18 第三章 方法技巧詮釋及分析 25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風格 25 第二節 法陣創作分析 27 第三節 法術元素創作詮釋 31 第四節 創作設備與展示規劃 46 第四章 創作過程與成果 48 第一節 作品說明 48 第二節 法陣創作 49 第三節 法術元素創作 54 第四節 結合電子元件 70 第五節 佈展過程與現場展示 73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 技術與空間的運用 78 第二節 未來衍生性創作 79 第三節 作品回饋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 90 附錄一 「法陣」之Processing程式 90 附錄二 「法術」之Processing程式 93

    Charitonidou, M. (2021, April).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spatial organisation of exhibitions: How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enhance interactive digital interfa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 Museums and Digital Culture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Museum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Lisbon, Portugal.
    Domingues, D. (1999, July). Interactivity and ritual: body and dialogues with artificial systems. SIGGRAPH Electronic Art and Animation Catalog ,90.
    Edmonds, E., Turner, G., & Candy, L. (2004, June). Approaches to interactive art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in Australasia and South East Asia ,113-117.
    Fels, S. (2000). Intimacy and embodiment: implications for art and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ACM workshops on Multimedia ,13-16.
    Morgan, E. J. (2014, November). HCSR04 Ultrasonic Sensor.
    PAJ7620U2: Integrated Gesture Recognition Sensor [PAJ7620U2 General Datasheet]. (2016). Hsinchu, Taiwan: PixArt Imaging Inc.
    Paprzycka, A. (2019). The Art of Programming: Processing as an Artistic and Culture--Forming Tool. 4 Material Cloud. Techno, 70.
    Reas, C., & Fry, B. (2006). Processing: programming for the media arts. AI & SOCIETY, 20(4), 526-538.
    王翎, Rudolf, K.(2017)。符號之書:幾何、宗教、天文、私徽,歐洲經典符號造型圖解。臺北:麥浩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臺北:果力文化。
    邱誌勇(2007)。美學的轉向-從體現的哲學論新媒體藝術之「新」。藝術學報,81,283-298。
    林宏濤, R Lista, M., Martínez, C., During & Barrau, A.(2019)。P池田亮司/連續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林郁文(2018)。互動式視覺藝術結合聲音之創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晉仲(2020)。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林曼麗、工藤健志(2019)。美少女の美術史:從浮世繪到當代藝術及動漫文化。臺北:北師美術館、福祿文化基金會。
    林曉瑜(2005)。藝術展示與儀式性關聯之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紀蔚然(2018)。閾限概念與戲劇研究之初探。考古人類學刊,88,9-33。
    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 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章奇煒(2016)。Arduino 超入門:創客‧自造者的原力。臺北: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白苓(2006)。淺談數位藝術創作之互動設計概念。美育,157,4-9。
    張佳宇(2014)。臺灣數位藝術家之互動裝置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晏榕(2016)。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臺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陳永賢(2005)。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77,51-66。
    陳冠君(2006)。輕與重的美感-科技藝術的審美觀點。美育,157,20-25。
    陳姿汝、蔡佩芸(2013)。數位藝術中參與者與作品之互動關係初探-以台灣數位藝術作品為例。藝術研究學報,7(2),57-73。
    陳韻如、林珮淳(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類發表」,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曾鈺涓(2010)。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16-22。
    楊惠嵐(2017)。文化科技: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之模式。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0(9),35-42。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迺蓁(2017)。胎變-儀式性療癒空間:鄭迺蓁立體裝置創作論述。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蔣大偉, Reas, C., & Fry, B.(2013)。Processing 入門:互動式圖形實作介紹。臺北:碁峰資訊。
    Jason Hsieh(2014)。目眩神迷的Motion Graphics。【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brand.gamania.com/gvoice/9507/ (Sep.22,2020)
    互動藝術。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aat.teldap.tw/AATFullDisplay/300266754 (Sep.22,2020)
    五山送り火の歴史(2020)。KBS 京都公式 HP「五山送り火特集」ページ。【KBS 京都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kbs-kyoto.co.jp/okuribi/ (Nov.18,2020)
    林素娟(2009年12月)。喪禮飲食的象徵, 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背景。成大研發快訊。【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research.ncku.edu.tw/re/articles/c/20100806/3.html (Nov.04,2020)
    風神・雷神と二十八部衆。三十三間堂官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sanjusangendo.jp/b_2.html (Nov.18,2020)
    陳飛豪(2019年10月31日)。張永達的「呼吸的路徑」:光、影、空氣與聲音,各種低限要素下的展演提示。典藏ARTouch。【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artouch.com/views/exhibition/content-11813.html (Jul.19,2021)
    國美館「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探討臺日美學交流(新聞稿)。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ntmofa.gov.tw/information_1078_118130.html (Jun.27,2021)
    晴明神社境內案內。晴明神社官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seimeijinja.jp/ (Nov.18,2020)
    萌朧雪猴(2020年9月26日)。「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今日開展,創作者共展次元交錯可能性。萌朧動漫情報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moelong.com/moelongnews/archives/5939 (Jun.27,2021)
    滲透次元壁:展覽。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ntmofa-comic-art.com/ (Jun.27,2021)
    龍田大社 日本のピンチを救ってきた!良い氣を運ぶ風の神様。神社専門メディア奥宮網站。【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okumiya-jinja.com/interview/interview045/ (Nov.18,2020)
    譚晴琄(2003年9月2日)。網路藝術新興電腦語言—Processing。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openfoundry.org/tw/tech-column/223-processing (Nov.04,20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