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明德
Wu Ming Der
論文名稱: 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
Performance Art Of Taiwan Glove Puppetry Study
指導教授: 林明德
Lin, Ming-De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4
中文關鍵詞: 布袋戲掌中戲表演藝術小西園霹靂布袋戲
英文關鍵詞: Glove Puppetry, Performance 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3下載:2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布袋戲裡面有文學、哲理、說書、雕刻、刺繡、繪畫、音樂、戲劇等各種表演元素,可謂「八紘寰宇匯集一藝」,簡直是「采眾美以成芳,集群葩以成秀」的表演藝術,當同屬偶戲的懸絲傀儡、皮影戲都「看破世情,退出江湖」之際,它仍能「袖裏乾坤大,掌中天地寬」,轉剝為復,逢兇化吉;不論時代如何演變,科技如何發達,布袋戲界一直有能人異士的出現,窮則變、變則通,殫精竭智地提出相應的變革以「主動適應」不同時代的庶民口味,成為最時髦和最有吸引力的偶戲。本論文即以「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為題,以一個愛看布袋戲的觀眾角度,全面深入探析台灣布袋戲(包括古典鑼鼓和影視金光)的種種迷人特質。
    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題目、研究範圍和方法、研究步驟與目的。第二章〈布袋戲名稱與劇種形成源流考述〉,主要探討在「掌中戲、木偶戲、布袋戲」這三種布袋戲的稱呼中,為何台灣的布袋戲藝人較喜歡「掌中戲」這個稱呼。接著探討「布袋戲」這個名稱的由來為何?是指尪仔衫、布內套、袋仔腹或裝戲偶的大型布袋?以解決自呂訴上以迄沈繼生、呂理政諸學者專家和民間藝人長期以來的「布袋疑惑」。最後對布袋戲此一劇種的形成源流,以「偶」和「人」這兩條路線去追索其形成之經過。
    第三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上】〉,細分六節,第一節「布袋戲傳入台灣之年代」,將以文獻記載和藝人傳承這兩條線索,去推論布袋戲應該於何時由中國福建漳、泉傳入台灣?第二節「台灣布袋戲的『金光化』過程」,探析台灣布袋戲如何由由「鑼鼓正確」轉向到「劇本正確」(即由音樂路線到劇本路線的改變),並將考述台灣布袋戲中「金光」和「金剛」此二名稱何者正確。第三節「野性的呼喚-先輩、古冊戲中的雛型金光意識」,本節將探析布袋戲藝人早期演出的先輩、古冊戲中所蘊藏的雛型金光意識。第四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日治時期(1895-1945)去漢化的皇民劇」,日治時期的和式布袋戲,咸認是台灣布袋戲表演模式第一次由裡到外最重大的改變,不論是戲偶、舞台、劇本、音樂、語言皆被迫「皇民化」,但也開啟了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的契機,本節將探討整個日治時期台灣布袋戲界的「強迫適應」的脈絡與影響。第五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上】-光復、二二八事件(1947)後的內台劍俠戲」,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受到政治壓迫後,如何從野台轉進內台,第一代演師如何將古冊(小說)折子戲發展成古冊連本戲,並開始改編粵式南派少林武俠小說,將布袋戲的內涵轉變為拳腳刀劍技擊武俠的經過。第六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下】-排戲先生的出現(1953)」,台灣布袋戲因為有了排戲先生出現協助主演編劇,編演首次分工遂產生了「完型(狹義)金光」布袋戲,並開啟了一段約二十年既鎏金霸氣又神魔奇幻的「金光歲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排戲先生吳天來和陳明華如何「揮舞奇思動江湖」、「倏爍晦冥起風雨」的經過。
    第四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下】〉,又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三次金光轉型-黃俊雄的史艷文風暴(1960)」,本節將探析黃俊雄是如何奮鬥成功以致獨霸武林的過程,及其由盛轉衰的原因。第二節「外來注視、文化復振下的古典布袋戲再聚風潮」,本節將探討古典布袋戲之美如何被世人重新發現與重視的過程。第三節「台灣布袋戲的第四次金光轉型-黃強華、黃文擇的霹靂新世紀(1984)」,在後黃俊雄時代,本以為台灣的布袋戲已發展到盡頭,不料又後出轉精,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和黃文擇聯手合作打造新一波的「霹靂」王朝,掀起台灣布袋戲的另一波演藝高潮,本節將探討他們兄弟倆如何讓台灣的布袋戲表演藝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過程。第四節「小結-不薄古典愛金光」,台灣布袋戲雖然分為古典和金光兩派,但不應互相鄙視,因為兩者皆具有獨特的表演美感,兩者應分進合擊共同開拓布袋戲在娛樂市場的版圖。
    第五章〈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小西園掌中戲」為例〉,此章專門探析台灣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特別舉最負盛名的許王先生和他的「小西園」戲團為例,共分六節。第一節「古典布袋戲的翹楚-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探討「小西園」這九十年來許天扶和許王父子兩代的傳承概況和其豐功偉業。第二節「咳唾成珠玉-許王的口白藝術」,所謂「布袋戲上台重講古」,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那緊密瀏亮又揚葩振藻的口白是如何讓老觀眾「魂牽夢繫」。第三節「揮袂出風雲-許王的掌中技藝」,所謂「雙掌舞弄百萬兵」,本節將探析許王特殊的掌中技巧,如何能男能女、能文能武的祕訣。第四節「無樂難成戲-『小西園』的後場音樂搭配」,所謂「無後場行無腳步」,古典布袋戲的演出,後場音樂的搭配極具關鍵,本節將探討「小西園」的後場團隊如何能與前場的許王緊密搭配演出。第五節「骨架停勻 肌理密實-許王的編劇才華」,許王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戲狀元」,最主要的是他很會裁編戲齣,本節將探析其裁編戲齣的祕訣,可歸納為(1)基本套式的純熟運用 (2)即興演出的靈活穿插 (3)矢線時空的疊幕技巧。第六節「純粹又深邃-許王全方位調控的能力」,古典布袋戲主演不只要觀照自己的「口白」與「掌藝」,還得指揮其他助演與後場的搭配,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如何駕馭整個團隊現場演出的功力。
    第六章〈金光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霹靂布袋戲」為例〉,本章專門探討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特殊表演藝術,並舉現階段台灣最叫好又叫座的影視金光團隊-「霹靂」布袋戲為例,共分四節。第一節「聲音魔術師-八音才子黃文擇的口白藝術」,所謂「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本節將探析黃文擇的口白如何「雛鳳清於老鳳聲」的關鍵,可以歸納為(1)手中無「偶」的預錄式口白本領 (2)一人配眾音的超人能耐-個性化音質的完美呈現 (3)雄性雌調、女聲繁複 (4)怪腔異調的口白創新。第二節「悖乎常理又合乎常情的魔幻寫實劇本美學」,「霹靂」之所以能超越「黃俊雄障礙」並稱霸台灣布袋戲界二十年,主要是它的劇本傑出,在黃強華的領軍之下,「霹靂」的編劇團隊以既「魔幻」又「寫實」的劇情再度令戲迷「釘」在電視機前,本節探析「霹靂」劇本的「魔幻」美學特質有(1)荒誕不經、非「常」邏輯的衍異叢結:如禁忌、巫術的運用 (2)神話思維與時空:如運用萬物有靈、生命一體、死亡復活、神話時間與空間等思維嵌入劇情中。而「寫實」的美學特質則表現在「真情實性的人物角色」上面,此部分尚可以(1)人性的外在-向人靠近的木偶雕刻與裝扮;(2)人性的內蘊-各式情感的真摯表現來探討。另外也將探析「霹靂」劇本的外文綺交、內義脈注的文藝特質,如出場詩之繁多精美、人名器名地名物名武功名稱之雅化、經史雜揉的對話旁白,是它超越時下其他金光布袋戲團的主因之一。第三節「華洋雜揉的音樂表現」,所謂「無樂難成戲」也適用在金光布袋戲的演出上,本節將探析金光布袋戲以唱片配樂代替後場演奏的原由,並進一步探析主角木偶的主題歌曲與專屬配樂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節「奪人耳目的聲光美術特效」,影視金光布袋戲最大的特色是非常個仰賴電腦三D動畫的特效運用,幾乎無處不特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舞台視覺和武打特效應用之演變,以了解金光演師如何化抽象之虛念為具象之實景、如何從素樸的拳來腳往進步到動畫式的刀光劍影之過程。
    第七章〈結論-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總結以上各章,本章將歸納分析台灣布袋戲中,不論是古典或是金光中所共同具備的表演文化特質,共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是一種『父與子』的藝術」,有別歌仔戲「母與女」的陰性特質,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界中「父與子」的陽性傳承現象。第二節「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陽剛本色」,本節將從布袋戲的觀眾、從業人員、戲齣中的角色及尚武好鬥的表現,來探析台灣布袋戲的陽剛現象及其陽剛風格的成因。第三節「觀眾看布袋戲時的戲/偶雙重滿足」,本節將從觀眾的角度探討為何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布袋戲,到底是先喜歡「偶」還是先喜歡「戲」?或是兩者皆喜歡?第四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交織差異產生美麗的和諧」,本節將探析台灣的布袋戲藝人如何靈動不羈又善於涵化他類藝術為其所用的本事。
    附錄-「台灣布袋戲大事紀」,乃整合各專家學者原先所作但分散在各處的個別戲團年表為一綜合年表,再參照補充報章雜誌中有關台灣布袋戲的種種演出的相關報導,採逐年逐月逐日逐事的紀錄方式,輔以相關的政經文化事件而裒集成卷。因是隨手綴錄,難免有魚豕之訛,但從中可以看出百多年來台灣布袋戲的藝人、戲團等興替概況,有助於對台灣布袋戲發展沿革的掌握。

    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 -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題目…………………………………………….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目的……………………………………………... 7 第二章 布袋戲名稱與劇種形成源流考述………………… 11 第一節 布袋戲名稱考述…………………………………………… 11 第二節 布袋戲劇種形成之源流考述…………………………… 18 第三章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上】…………………… 28 第一節 布袋戲傳入台灣之年代………………………………… 28 第二節 台灣布袋戲的「金光化」過程………………………… 33 一、 由「鑼鼓正確」到「劇本正確」的轉向………………… 33 二、 金光布袋戲名稱考述………………………………………… 40 第三節 野性的呼喚 -先輩、古冊戲中的雛型金光意識……………….. 45 第四節 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 -日治時期(1895-1945)去漢化的皇民劇…………. 51 第五節 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上】 -光復、二二八事件(1947)後的內台劍俠戲……60 第六節 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下】 -排戲先生的出現(1953)……………………………... 67 第四章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下】…………………..…..83 第一節 台灣布袋戲的第三次金光轉型 -黃俊雄的史艷文風暴(1960)………………………...83 第二節 外來注視、文化復振下的古典布袋戲再聚風潮……113 第三節 台灣布袋戲的第四次金光轉型 -黃強華、黃文擇的霹靂新世紀(1984)…………...128 第四節 小結-不薄古典愛金光……………………………………142 第五章 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 -以「小西園掌中戲」為例………………………… 148 第一節 古典布袋戲的翹楚-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 148 第二節 咳唾成珠玉-許王的口白藝術………………………… 155 第三節 揮袂出風雲-許王的掌上技藝………………………… 161 第四節 無樂難成戲-「小西園」的後場音樂搭配………… 167 第五節 骨架停勻、肌理密實-許王的編劇才華…………… 173 一、 基本套式的純熟運用………………………………………… 176 二、 即興演出的靈活穿插………………………………………… 180 三、 矢線時空的疊幕技巧………………………………………… 184 第六節 純粹又深邃-許王全方位的調控能力……………… 189 第六章 金光布袋戲的表演藝術 -以「霹靂布袋戲」為例…………………………...…..193 第一節 聲音魔術師-八音才子黃文擇的口白藝術………… 194 一、 手中無「偶」的預錄式口白本領………………………… 196 二、 一人配眾音的超人能耐-個性化音質的完美呈現……… 199 三、 雄性雌調、女聲繁複………………………………………… 206 四、 怪腔異調的口白創新………………………………………… 209 第二節 悖乎常理又合乎常情的魔幻寫實劇本美學…………… 212 一、 荒誕不經、非「常」邏輯的衍異叢結……………………… 218 二、 神話思維與時空………………………………………………… 227 1、 萬物有靈(以己度物、人物混同、物活論、泛生論、泛靈 論、自然物人格化)……………………………………..…….231 2、人、獸、物互滲的神話造型-異「人」型、超「人」型……236 3、超越生命的手段-死亡再生、變形、分身(死亡/再生 復活模式的運用)…………………………...……………..….240 4、非歷史性、超地理性的神話時空…………………………… 245 三、 真情實性的人物角色…………………………………………… 252 1、人性的外在-向人靠近的木偶雕刻與裝扮………………… 254 2、人性的內蘊-各式情感的真摯表現………………………… 258 (1)、愛情……………………………………………………… 260 (2)、親情……………………………………………………… 262 (3)、友情……………………………………………………… 265 (4)、師徒、主僕之情………………………………………… 266 四、 外文綺交、內義脈注的文藝特質…………………………… 270 1、錯比文華、綜輯辭采的出場詩……………………………… 271 2、人名、器名、地名、物名、武功名稱的雅化……………… 276 3、經史雜揉、文采熠熠的旁白和對話………………………… 279 第三節 華洋雜揉的音樂表現……………………………………… 286 一、 以唱片播放代替後場的演奏………………………………… 287 二、 主角木偶的主題歌曲………………………………………… 290 三、 主角木偶的專屬配樂………………………………………… 295 第四節 奪人耳目的聲光美術特效……………………………...301 一、 化抽象(虛念)為具象(實景) -台灣布袋戲舞台視覺特效應用的演變………………......303 二、 華麗的惡鬥-從拳來腳往到刀光劍影……………………… 310 第七章 結論-台灣布袋戲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 314 第一節 台灣布袋戲是一種「父與子」的藝術………………… 314 第二節 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陽剛本色…………………… 319 第三節 觀眾看布袋戲時的戲/偶雙重滿足…………………… 326 第四節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交織差異產生美麗的和諧…………………………332 附錄:台灣布袋戲大事紀……………………………………… 337 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 373

    *布袋戲專著
    陶烈哉編,《江加走木偶雕刻》,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許王、林俊德編著,《劍海恩仇錄》,嘉義: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69年9月出版
    李昌敏,《湖南木偶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陳瑞統編,《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沈平山,《布袋戲》,自印,1986年10月出版
    許王編劇、許國良整理,《小西園掌中戲劇團許王先生專用劇本-三國因》,民國76年4月初版
    曹本治,《香港的木偶皮影戲及其源流》,香港市政局,1987年10月出版
    李昌敏,《中國民間傀儡藝術》,南昌: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傳統布袋戲》,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78年6月初版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板橋: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2月初版
    陳正之,《掌中功名-台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80年6月出版
    吳正德,《傳統布袋戲前場輔助教材》,台北: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民國80年
    7月初版
    丁言昭,《中國木偶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
    謝德錫編撰,《哈哈笑-王炎》,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民國80年7月
    謝德錫編撰,《五洲園-黃海岱》,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民國80年8月
    劉還月,《瘖啞鶴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0年9月初版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雕之藝-林聰權作品集》,中和:世鑫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初版
    陳正義,《認識傳統布袋戲》,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2年6月出版
    謝德錫編撰,《亦宛然-李天祿》,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民國82年7月
    劉霽、姜尚禮主編,《中國木偶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掌中天地寬》,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3年1月初版
    《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張國華、王旻世編撰,《南投縣布袋戲沿革與現況》,1994年6月
    教育部,《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10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4年4月出版
    江武昌,《台灣的布袋戲認識與欣賞》,台北:國立布袋戲藝術教育館,民國84年6月出版
    教育部,《布袋戲-布袋戲圖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5年5月出版
    黃春秀,《布袋戲藝術美的研究》,自印,1997年3月
    曾永義,《台灣傳統戲曲》,台北:東華書局,民國86年5月第1版
    陳斐雯編,《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戲人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沈繼生,《晉江南派掌中木偶譚概》,泉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李傳燦口述、吳正德撰文,《李天祿布袋戲叢書圖像類1-頭戴之硬盔》,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民國87年6月初版
    李傳燦口述、吳正德撰文,《李天祿布袋戲叢書圖像類2-頭戴之軟巾》,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民國87年12月初版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1999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偶戲乾坤》,雲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8年3月初版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8年6月初版
    吳正德編,《李天祿布袋戲叢書文字類1-李天祿藝師追思專刊》,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民國88年6月初版
    林安寧編,《「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圖鑑典藏特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8月初版
    唐雅君、黃立綱,《黃俊雄布袋戲-射雕英雄傳之群星會》,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謝德錫,《台灣布袋戲》,永和:稻田出版公司,民國89年2月第1版
    林茂賢,《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中: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民國89年3月第1版
    陳木杉,《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初版
    《二000偶戲人藝術教育交流研討會成果冊》,高雄縣政府文化局,民國89年11月
    謝德錫,《戲說布袋‧掌中乾坤》,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國89年12月出版
    傅建益,《台灣野台布袋戲現貌》,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國89年12月出版
    黃春秀,《神奇的布袋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9年12月出版
    《黃海岱藝術研討會資料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2年10月
    林師明德,《阮註定是搬戲的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6月初版
    《許國良與小西園》,台北: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2003年10月初版
    《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2003年10月初版
    蔡文婷,《弦歌不輟-台灣戲曲故事》,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民國93年1月初版
    《「錦上花樓」邱樹四聯白手稿》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