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繡綾
Shiow-Ling Yang
論文名稱: 從《雄獅美術》看七0年代鄉土美術發展之形構與限制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雄獅美術七0年代七0年代鄉土美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8下載:10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大綱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七0年代美術發展的一些形貌和問題,但不是單從時代和畫家的風格表現,而是選擇以《雄獅美術》雜誌在七0年代所標舉出的一些立場和活動,作為切入和探討當時代美術發展的原因,並希望在探討之餘也能回過頭來重新檢視《雄獅美術》雜誌本身的問題,進一步使七0年代鄉土美術發展的表象更為清晰,而如此的文化現象,對台灣美術或《雄獅美術》雜誌本身,又宣示著什麼樣的意義?則是本論文最終想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依序為<緒論>、<文化氛圍的形成>、<《雄獅》的論述與基調>、<落實信念的實踐場域—雄獅美術新人獎>、<形構過程的認同與失落>及最後<結論>部份。第一章對於本論文的研究主旨、重要性、範圍、研究方法及欲探討之問題進行說明。
    第二章不單視《雄獅美術》雜誌為一普通文化藝術工作之推廣雜誌,將其積極放置在整個七0年代鄉土運動勃興與論述風氣高張的時代氛圍中來加以觀察,探討《雄獅》集團成員的集結過程和整個文化氛圍的關係,並如何共同作用以形成《雄獅》本身之意識形態。
    在其意識型態確立之下,與台灣本土美術相關聯的文化議題和論述,大量出現在此時的《雄獅美術》雜誌,因此第三章則在討論《雄獅美術》月刊中的論述內容,將其分為四個議題來加以討論,認為《雄獅美術》在反西化的本土論述立場、文化造型的探討、現實環境的議論、台灣前輩畫家的形塑這幾個議題之下的論述,並非只是對本文做單純的描述,而是有意識的要將自我的立場和堅持的方向,一步步藉由論述,加以運用形成一種力量,以企圖拉回對自身周遭現實文化環境的關懷和重視。而在此同時,《雄獅》舉辦了一不以官方傳統風格為依歸的「雄獅美術新人獎」,似乎有意識的想將回歸鄉土的信念更加落實,第四章則主要討論在這個比賽機制下,《雄獅》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做有意識的操控,以及操控下的作品其整體風格呈現出什麼樣的意涵。
    在第五章<形構過程的認同與失落>,指出《雄獅》在整個形構的過程中,確實引起了當時代意識的趨從,但是《雄獅》太過將其所企圖標舉出來的意識形態符號化,使論述成為一種可以被刻意操縱的對象和實體,而欠缺對本質的探討和描述。並認為這個問題在「雄獅美術新人獎」的運作機制中尤其明顯,「雄獅美術新人獎」這個強調鄉土寫實符號載體性的實踐場域,雖然在七0年代形構出本土、現實的路線,但卻也一步步將作者抽離於作品之外,使得作者本身是否具本土意識已無存在意義,徒陷溺作者於各種形式玩弄之中,缺乏來自人文的關懷,因而使得《雄獅美術》在七0年代企圖帶動起來的鄉土美術,因缺乏真正的思考以作為再出發的基礎,而無法具備全面文化革新的問題。
    因此在<結論>的部份,認為對於創刊於一九七一年的《雄獅美術》雜誌,其在七0年代的美術發展,應積極被視為一重要影響因素。《雄獅美術》雜誌在當時整個鄉土文化形構過程中,以一個傳播媒體的身分,不但在大眾中看到自己獨特的位置,其實也發現它之於大眾的獨特權力,可以說在整個鄉土美術形構過程中,幾位於一不可缺的運作機制,更是整個論述場域發生與建構的主要力量。而不論《雄獅》在七0年代所企圖帶動的回歸鄉土意識功過為何,單從時代和畫家的風格表現,恐怕極難真正釐清當時及而後藝術發展的真正面貌,媒體的介入、影響和限制,恐怕是七0年代後美術發展所必須正視的一股力量。

    目錄 謝辭 論文大綱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及章節說明……………………………………… 10 第二章 文化氛圍的形成…………………………………………… 13 第一節 七0年代鄉土運動的勃興與論述風氣的高張………………13 第二節 《雄獅》集團成員的集結與意識形態…………………… 23 第三章 《雄獅》的論述與基調…………………………………… 33 第一節 反西化的本土論述立場…………………………………… 33 第二節 文化造型的探討…………………………………………… 40 第三節 現實環境的議論…………………………………………… 48 第四節 台灣前輩畫家的形塑……………………………………… 54 第五節 小結………………………………………………………… 62 第四章 落實信念的實踐場域—雄獅美術新人獎………………… 66 第一節 反官方運作機制…………………………………………… 66 第二節 機制下的作品風格與意義………………………………… 72 第五章 形構過程的認同與失落…………………………………… 83 第一節 時代意識的趨從…………………………………………… 83 第二節 形塑建構中的失落—媒體機制的限制與反思…………… 93 第六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雄獅》對七0年代鄉土美術形構之文化意義………… 101 第二節 幾點討論……………………………………………………106 參考書目…………………………………………………………… 109 一、 專書…………………………………………………………… 109 二、 論文…………………………………………………………… 111 三、 報紙、期刊…………………………………………………… 112 圖版目錄…………………………………………………………… 118 圖版………………………………………………………………… 120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專書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台灣美術新風貌,1945》,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李瑞騰,《文化理想的追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杭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倪再沁,《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
    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1。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台灣省政府,《全省美展四十回顧展》,台北:台灣省政府,1985。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6。
    劉豋瀚,《臺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郭繼生主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陳映真,《中國結》,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謝里法,《珍重!阿笠: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蔣勳,《藝術手記》,台北:雄獅美術雜誌社,1979。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北︰伯亞出版社,1991。
    Barthes,Roland著 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Eagleton,Terry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Escarpit,Robert著 蔡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Foucault,Michel著 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Fiske,John著 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Hsu,Immanuel Chung-yueh,The Rise of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收錄在專書中之文章
    向陽,<副刊學的理論建構基礎:以台灣報紙副刊之發展過程及其時代背景為場域>,收錄在林耀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頁557-596。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的量底分析>,《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9),頁42-44。
    劉國松,<談全省美展>,收錄在劉國松,《臨摹.寫生.創造》(台北︰文星出版社,1966),頁95-106。
    蘇慶黎,<站在我們的土地上說話>,收錄在宋國誠、黃宗文,《新生代的吶喊》(台北:自印,1978),頁147。
    二、 論文
    論文
    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郭紀舟,《一九七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收錄在論文中之文章
    蕭瓊瑞,<「現代水墨畫」在戰後台灣的生成、開展與反省>,《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及研討記錄》(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頁167-170。
    三、 報紙、期刊
    報紙
    唐文標,<中國現代詩的困境>,《中國時報》,(1972.2.28-29),人間副刊。
    唐文標,<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1972.9.10-11),人間副刊。
    唐文標,<誰來烹魚—因洪通而想到的>,《中國時報》,(1973.6),人間副刊。
    唐文標,<敬禮.南鯤鯓人>,《中國時報》,(1976.3.13)。
    高信疆,<洪通的世界>,《中國時報》,(1972.7.5),人間副刊。
    期刊
    王立德,<周文中—中國文人音樂傳統與西方近代音樂的融合>,《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116-121。
    王淳義,<環境污染與造型>,《雄獅美術》,第76期(1977.6),頁50-53。
    王淳義,<談文化造型工作>,《雄獅美術》,第65期(1976.7),頁88-93。
    王漢興、陳華強,<論「青年與政治」>,《大學雜誌》,第49期(1972.1),頁36-44。
    王墨林,<李瀚祥的歷史意識>,《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92-93。
    文季,<我們的努力和方向上>,《文季》,第1期(1973.8)。
    孔容生,<郭振昌、蔣勳、奚淞談趙無極>,《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20-29。
    江聲,<訪問林懷民—雲門舞集會解散嗎?>,《雄獅美術》,第27期(1973.5),頁65-78。
    江聲,<重尋我們的寫實精神>,《雄獅美術》,第67期(1976.9),頁47-51。
    李阿目,<創刊二週年感言>,《雄獅美術》,25期(1973.3),頁2。
    吳滔,<雲門舞集何去何從?>,《雄獅美術》,第91期(1978.9),頁114-121。
    吳昊,<我與版畫>,《雄獅美術》,第3期(1971.5),頁29-31。
    林麗江,<阿笠的年代>,《雄獅美術》,第215期(1989.1),頁79-83。
    林玉山,<萬籟無聲聽海音>,《雄獅美術》,第75期(1977.5),頁58-60。
    林載爵,<日據時代臺灣文學回顧>,《文季》,第3期(1974.5),頁133-165。
    松永正義,<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的新階段>,《心地文學》,第1卷第1期(1990.4),頁32-51。
    俞大綱,<從動物在中國的地位談雲門舞集的新舞劇「許仙」>,《雄獅美術》,第57期(1975.11),頁71-87。
    洪敏麟,<從文化工作者立場看文化造型>,《雄獅美術》,第67期(1976.9),頁100-101。
    春生,<美與環境>,《雄獅美術》,第66期(1976.8),頁120-123。
    侯壽峰,<省展免審查制度的回顧與展望>,第9卷第5期(1997.1),頁57-67。
    倪再沁,<重讀台灣美術二十年—台灣美術發展概要>,《雄獅美術》,第241期(1991.3),頁114-135。
    倪再沁,<論雄獅品味—看雄獅美術與台灣美術之互動>,《雄獅美術》,第241期(1991.3),頁133-35。
    高千惠,<從捕破網到三叉口—台灣文化論述與美術史觀的省思>,《藝術家》,第221期(1993.10),頁388-394。
    唐文標,<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龍族詩刊》,評論專號(1973.8),頁20-31。
    唐文標,<詩的沒落—香港台灣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第1期(1973.8)。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第2卷第3期(1973.8),頁18-20。
    高信疆,<洪通繪畫的通俗演義>,《雄獅美術》,第26期(1973.4),頁40-48。
    高信疆,<關於嬰兒—我看吳李玉哥藝展的感受>,《雄獅美術》,第12期(1972.2),頁16-19。
    奚淞,<新店溪畔的合唱—記雲門「薪傳」排舞>,《雄獅美術》,第95期(1979.1),頁139-141。
    張系國、陳鼓應、王曉波,<救救孩子們>,《大學雜誌》,第59期(1972.11),頁60-61。
    張紹文、張俊宏、許信良、包奕洪,<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大學雜誌》,第43期(1971.7),頁32-35。
    張景涵等,<國是諍言>,《大學雜誌》,第46期(1971.10),頁1-12。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第2期(1971.4),頁16-18。
    許南村,<人與歷史—畫家吳耀忠訪問記>,《雄獅美術》,第90期(1978.8),頁27-40。
    邵雄峰,<台灣經濟發展問題>,《大學雜誌》,第37期(1971.1),頁4-5。
    勞為民,<飛歌女工的怪病>,《大學雜誌》,第59期(1972.11),頁62-66。
    雄獅美術,<革新號獻辭>,《雄獅美術》,第59期(1976.1),頁4-5。
    雄獅美術,<文藝的、現實的、民族的—寫在本刊革新號之前>,《雄獅美術》,第85期(1978.3),頁4-5。
    雄獅美術,<編輯報告—華裔藝術家特輯引言>,《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7。
    雄獅美術,<編者按>,《雄獅美術》,第96期(1979.2),頁79-82。
    雄獅美術,<「我們的生活、居住與環境」座談會節錄>,《雄獅美術》,第88期(1978.6),頁145-156。
    雄獅美術,<民間藝術的保存與發展>,《雄獅美術》,第62期(1976.4),頁44-55。
    雄獅美術,<編者的話>,《雄獅美術》,第97期(1979.3),頁2。
    雄獅美術,<謝孝德談省展>,《雄獅美術》,第83期(1978.1),頁103-107。
    雄獅美術,<1975年繪畫比賽前三名訪問記>,《雄獅美術》,第60期(1976.2),頁88-92。
    雄獅美術,<金獅.銀獅與銅獅—訪雄獅青年組徵畫得獎人>,《雄獅美術》,第71期(1977.1),頁96-103。
    雄獅美術,<新人的笑容—訪第三屆新人獎得主>,《雄獅美術》,第85期(1978.3),頁32-41。
    雄獅美術,<閃亮的新人—訪四位新人獎得主>,《雄獅美術》,第97期(1979.3),頁67-83。
    雄獅美術,<1980年新人獎揭曉>,《雄獅美術》,第109期(1980.3),頁60-70。
    雄獅美術,<雄獅新人獎十年回顧>,《雄獅美術》,第171期(1985.5),頁116-119。
    賀釋真,<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雄獅美術》,第96期(1979.2),頁68-78。
    黃永洪,<陣痛中的臺灣建築>,《雄獅美術》,第85期(1978.3),頁74-83。
    傅心名,<從「拒看國片」談電影與知識分子>,《夏潮》,第4卷第1期(1978.1),頁42-44。
    莊伯和,<鄉土藝術的推動者—顏水龍>,《雄獅美術》,第97期(1979.3),頁6-44。
    莊伯和,<中國傳統繪畫移植臺灣的新品種—林玉山>,《雄獅美術》,第100期(1979.6),頁6-52。
    莊靈,<天使的形象>,《雄獅美術》,第86期(1978.4),頁23-24。
    廖雪芳,<炭坑畫家洪瑞麟>,《雄獅美術》,第40期(1974.6),頁78-85。
    廖雪芳,<從泥土和勞動中會見藝術的畫家—洪瑞麟>,《雄獅美術》,第101期(1979.7),頁6-55。
    顏水龍等,<畫家眼中的蘭嶼>,《雄獅美術》,第75期(1977.5),頁56-72。
    陳欣,<陳嘉仁「吾民連作展」>,《雄獅美術》,第103期(1979.9),頁106-109。
    陳惠民,<I.M.PEI不是我們的!>,《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102-115。
    賴傳鑑,<不堪回首話省展>,《雄獅美術》,第83期(1978.1),頁100-101。
    謝里法,<草地人的畫家>,《雄獅美術》,第26期(1973.4),頁37-38。
    謝里法,<臺灣近代的先驅者—黃土水>,《雄獅美術》,第98期(1979.4),頁6-47。
    謝里法,<學院中的素人畫家—陳澄波>,《雄獅美術》,第106期(1979.12),頁10-59。
    蔣勳,<看巴黎雙年美展>,《雄獅美術》,第60期(1976.12),頁44-48。
    蔣勳,<塑造中國人的造型—談乾隆下揚州之二>,《雄獅美術》,第93期(1978.11),頁88-91。
    蔣勳,<期待全面性的文化造型運動>,《仙人掌》,第5期(1977.7),頁57-64。
    蔣勳,<做一個時代的人—杜米埃>,《雄獅美術》,第68期(1976.10),頁32-38。
    顏水龍,<期待一塊永久的樂土>,《雄獅美術》,第75期(1977.5),頁66-68。
    蕭瓊瑞,<二十八藉省展改制的歷史檢驗>,《台灣美術》,第7卷第3期(1995.1),頁11-31。
    蕭瓊瑞,<省展制度變革之形式檢驗>,《台灣美術》,第10卷第3期(1998.1),頁31-34。
    鄭善禧,<我的話,我的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季刊》,第3卷第4期(1993.10),頁64-69。
    Carl Zigorsser著 林秋蘭節譯,<柯洛維茲—世界傑出女畫家>,《雄獅美術》,第85-86期(1978.3-4)。
    David Mc Cord著 鍾行意譯,<魏斯的世界 寂靜—絕對的寂靜>,《藝術家》,第2期(1975.7)7,頁26-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