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蓉 |
---|---|
論文名稱: |
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思想詮構 |
指導教授: | 江淑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陸希聲 、《道德真經傳》 、性情論 、修身治國 、唐代老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以《道德真經傳》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由〈道德真經傳序〉的內容,以及書中詮解《老子》所引用的文獻與概念,釐清其撰作動機與目的。接著,進一步深入探索、詮構文本中的思想體系。最後,關於其所回應的時代課題,筆者則蒐羅唐代學者們注解《老子》的論著,與《道德真經傳》思想內容相與比較,發明陸希聲傳解《老子》的特色所在,以及其對於當代的思想潮流,有何承繼與回應之處。
首先,透過〈道德真經傳序〉的內容,檢核《道德真經傳》創作意圖與目的。發覺陸希聲對於老子其人以及思想內涵的認識,將老子思想推極至性情的探究,彰顯其對於治世的追求,並期望將老子思想與儒家綰合,使兩者的思想相合無違。接著,陸希聲援引眾多儒家典籍文獻與《老子》交相比附,這對於儒、道思想的融通,是值得考索的一個面向;然而,從傳解內容中,也可見其轉化老子思想之處。最後,考索陸希聲運用「權─實」這組範疇的淵源,倡議「權─實」為安頓上位者治國統御的思想。並以體用模式建構權實之間的關係,權實之間相依不二:權既由實所生、為實之用,行權之時,須以實為基準與目標。
《道德真經傳》的義理架構,無論是道體論、性情論、修身論的申論衍義,最終都為使治國之道的論述更有理論依據。道體本身玄通含藏,其用則與現象世界發生關聯,周流於萬世萬物之中,成為天地自然、萬物與人內在的準則。此一天道流行,下貫於人即為人之性,由此衍申出性情論的議題。陸希聲點掇性、情、欲之義,論證性何以化而為情,又如何受到愛欲的影響,並由此提出「化情復性」、「以性正情」等等概念,導正人們日益放失的嗜欲之情。性情論的探討,導引出人如何修養自身的論題;而修身乃是為了治國而準備,因此,陸希聲關於修身方法所闡述的對象,即為統治者而發,期許其修身以治國。接著,在治國論中認為,如何使國家致治,關鍵在於體會契應上古自然無為的治道,以行今日的有為之事。因此,即使上位者運用與名實、權實相關的政治手段以求治,在運用方法以及最終目的,亦皆以合道與否作為講究。由此展開對於統御者如何取得其位、如何面對國際關係進行深思,冀望導引唐末之世,返還使民安生的理想社會。
最後,探究《道德真經傳》詮釋思維的繼承與開展,筆者將陸希聲詮解《老子》的兩個主要面向:「性情論題」、「修身治國」置之於唐代的老學之流中,考索其思想的淵源以及義理的宗趣。關於「性情」的探究,唐初已受中國佛教發展心性論題影響,而有學者進行著墨;中唐儒家學者們,如韓愈、李翱等等對於性情理論的倡議,亦使心性思想的闡發成為當時的核心議題。將陸希聲與當代學者所闡發的性情論題相互對照,發覺與初唐學者談性言情的內涵有別,褪去援引佛理的重玄思維模式;而與中唐儒家學者,如李翱〈復性書〉的論述方式雖然較為相近,然而,兩者對於「性」的內涵,以及性、情之間關係的疏理卻又風貌相異。
「修身治國」的義理宗趣,則從思想源流考索李榮、唐玄宗、李約、王真,以至於陸希聲等人對於治國理論的闡述,發現其思想的趨向,一則呈現道、法結合,循黃老道家的路線做為闡釋。表現出以合道無為當作施政的原則與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上,並非甚麼都不做,而是呈顯道化自然、清靜簡省的施政理想。另一方面,則展現儒、道合流,藉由兩家學說的互動,逐漸弱化老子思想反省儒家禮教的角度,代之以「禮治亂世」的論述,正視禮的重要性。如此以儒、道思想相融共濟的政治訴求,可謂唐代以「修身治國」解《老子》突出的特色之一。
一、古代典籍(依撰著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老子》原典及相關傳注
﹝漢﹞《帛書老子》,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東漢〕河上公:《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魏﹞王弼:《老子指略》,《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唐〕成玄英:《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李榮:《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唐玄宗:《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正統道藏》冊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唐玄宗:《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正統道藏》冊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李約:《道德真經新註》,《正統道藏》冊二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正統道藏》冊二十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陸希聲:《道德真經傳》,《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陸希聲:《陸希聲易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正統道藏》冊二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葉夢得:《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冊二十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元〕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正統道藏》冊二十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明﹞焦竑:《老子翼》,《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日本承應二年京都小嶋市郎右衛門刊本景印,1965年
﹝清﹞魏源:《老子本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經部
﹝周﹞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伏勝撰、鄭玄注:《尚書大傳》,《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東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東漢﹞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宋本重刊,1997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晉﹞范甯集解,楊世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唐﹞唐玄宗御注,刑昺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三)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 : 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出版社,1976年
﹝後晉﹞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溥編:《唐會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四)子部
﹝漢﹞劉安編撰:《淮南子》,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8月
﹝漢﹞劉向:《說苑》,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東漢﹞王充撰:《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東晉〕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藏經》第三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文句》,《大藏經》第三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宋﹞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大藏經》第二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宋﹞謝守灝編:《渾元聖紀》,《正統道藏》冊三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大學章句》,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黎靖德編著:《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據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1982年6月
﹝明﹞洪蓮編:《金剛經註解》,《大藏經》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五)集部
﹝南朝宋﹞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本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 月
﹝宋﹞王安石撰:《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8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清﹞黃奭編:《黃氏逸書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再版
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2月
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10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0年9月
王雲五編:《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年7 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下冊)》,臺北:臺灣學生,2001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江淑君師:《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何建民:《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吳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吳怡:《老子解義》,臺北: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周振甫:《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容肇祖撰:《韓非子考證》,收入《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五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影印,1980年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3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63年
徐志銳著:《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張淳、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張成權:《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初版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鼓應、趙建偉著:《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陳鼓應、趙建偉著:《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3月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錫勇:《老子釋義》,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2年5月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張默生:《老子章句新解》,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張以仁等著:《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黃釗主編:《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辯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熊鐵基、劉韶軍、劉筱紅、吳琦、劉固盛:《二十世紀中國老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潘雨廷:《易與道教‧易與老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劉固盛:《道教老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固盛:《老莊學文獻及其思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劉固盛、熊鐵基、劉绍軍著:《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12 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顧頡剛編纂:《古史辯》,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嚴靈峰:《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
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嚴靈峯編著:《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日)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緯書集成》,明德出版社,1981年3月
(日) 武內義雄:《老子の研究》,《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1978年
(德)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德)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三、學位論文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張禹鴻:《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忠道:《陸希聲注《老子》思想之研究》,臺北縣新莊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張仕帆:《陸希聲《道德真經傳》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呂慧鈴:《李榮《道德真經注》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四、會議及期刊論文(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曉波:〈〈解老〉、〈喻老〉 ──韓非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改造〉,《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1期,1999年12月
江淑君師:〈論王弼注老之思維方式〉,《鵝湖月刊》第20卷7期,1995年1月
江淑君師:〈秉要執本,在乎性情之極: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性情論」發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
牟宗三:〈超越的分解與辯證的綜合〉,《鵝湖月刊》第19卷第4期總號第220,1993年10月
牟宗三:〈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鵝湖月刊》第3期,1975年9月
林慶彰:〈唐代經學的發展〉,《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7月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林麗真:〈經典的詮釋與理論的建構─從王弼的「有無」、「動靜」二論談起〉,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金 林:〈陸希聲的《道德真經傳》(一)〉,《中國道教》1999年第1期(總49期)
金 林:〈陸希聲的《道德真經傳》(二)〉,《中國道教》1999年第2期(總50期)
徐復觀:〈有關思想史的若干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8月
張成權:〈《道德真經傳》:陸希聲對儒道溝通的探索〉,《合肥聯合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1998年9月
陳英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2001年第14期
陳鼓應:〈道家老學與《周易》經傳思想脈絡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2001年第54期
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年9月
董恩林:〈論唐代老學的理論特色〉,《哲學研究》第1期,2004年
董恩林:〈簡論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的文化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2年
劉固盛:〈陸希聲《道德真經傳》簡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5期合刊,1998年
劉固盛:〈唐代重玄學派道論的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07年,02期
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收入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1990年第15卷第8期
顏國明:〈「《易傳》是道家《易》學」駁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
(日) 麥谷邦夫:〈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撰述與其思想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日) 中嶋隆藏:〈陸希聲《道德真經傳》之思想與邏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本第2分
(日) 中嶋隆藏:〈從現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宗教學研究》,199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