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約蘭 LIU, YUE-LAN |
---|---|
論文名稱: |
國中德育評量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政傑
Hwang, Jeng-Jy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畢業學年度: | 8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德育評量 、道德 、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1.瞭解國中德育評量內涵與方法。2.探討國中德育評量問題所在
。3.就國中德育評量的問題提出可供參考的改進方向。
本研究主要採用理論分析與問卷調查兩種研究方法,並輔以訪談。理論分析係用以探
討德育的內涵、實施原則、法令依據並初步探究德育評量重點、評量方法及問題之所
在。
問卷調查實施之前,先進行初步訪談,以國中導師、公民科教師及訓導人員為對象,
瞭解其對現行評量制度及結構的看法,並蒐集編製問卷的資料。接著,依據理論分析
與初步訪談所得的資料,編製「國中德育評量狀況及意見調查問卷」,選取480 位台
北巿國中導師或公民科教師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可用問卷356 份,可用
率為74.17%,然後以SPSS/PC+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
配與卡方考驗。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德育評量法令方面:(1) 自民國五十七年以來,德育評量法令曾歷經三次主要變革
。(2) 三次德育評量法令內涵的架構類似,均為操作成績及公民與道德成績兩部分,
操行成績是以基分加上導師考核評分、出席考勤結果與獎懲結果的加扣分而成。
2.德育評量重點方面:(1) 大多數教師以學生道德行為優劣作為德育評量的依據,其
次道德情操取向,再次為道德認知程度。(2) 教師認為重要的評量重點與實際採行的
評量標準尚稱一致。
3.德育評量方法方面:(1) 觀察法教師最常用的德育評量方法。(2) 此外,教師也會
依據晤談紀錄(包括學生本人與家長)、其他任課教師意見、日記或週記進行德育評
量。(3) 公民科教師徐了學科考試成績外,使用觀察、晤談、文件或紀錄分析等方法
的人收顯少於導師。(4) 師大(院)或教育系畢業教師參考家庭訪問或電話訪問紀錄
者,顯著多於一般大專院校畢業教師。
4.德育評量問題方面:(1) 整體而言,德育評量最嚴重的問題是參與評量人員太少。
就德育評量法依據與標準而言,最嚴重的問題是德育與群育評量標準混淆。(2)就德育
評量方與實施而言,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科學化評量工具及純綷打學生印象分數。
就德育評量結果呈現與運用而言,最嚴重的問題是評分難以精確。(4) 就被評量者心
理反應而言,整體而言,教師認為問題較不嚴重。
5.德育評量制度方面:(1) 除了公民與道德學科的定位仍有爭議外,教師對操行分數
的結構普遍採取維持現狀的態度。(2) 除了導師、公民科教師及訓導人員之外,德育
評量人員應增列各科任課教師及學生在內。(3) 評分只是過渡程序,仍應以等第呈現
德育評量的結果,(4) 評語除消極評論外,應給予學生積極建議。(5) 德育成績應單
獨列出,不需將德育評量結果融入各學科情意態度評量成績中。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1.對教育行政當局的建議為:(1) 釐清德育目標內涵。(2) 合并德育與群育兩項評量
,呈現單一評量結果。(3) 修訂獎懲法令標法。(4) 結合教師力量設計評量工具。
(5) 擴大辦理德育評量研習。(6) 降低每位教師評量的學生人數。
2.對學校及教師的建議為:(1) 收集各科教師對學生德育表現的意見。(2) 參考學生
互評與自評資料。(3) 強化評語的功能。(4) 善用評量結果積極輔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