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嘉珮
論文名稱: NIKE與adidas整合行銷傳播與品牌經營之比較研究-以臺灣大學生市場操作為例
指導教授: 林伯修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整合行銷傳播品牌形象品牌聯想品牌個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5下載:2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從整合行銷傳播的角度分析臺灣NIKE與adidas的品牌經營與消費者認知的品牌形象之差異。以深度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探討臺灣NIKE與adidas執行整合行銷傳播的狀況,再輔以來自臺北市14所公私立大學共592位臺北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消費者問卷調查,以瞭解大學生對NIKE與adidas的品牌形象認知與兩企業使用整合行銷傳播經營品牌之間的關聯性與差異。研究結果有下列三點:
    一、臺灣NIKE與adidas皆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以增進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長期累積品牌關係。
    二、臺灣NIKE的品牌經營以名人策略為主,強調堅毅、陽剛的英雄主義,為運動專業的第一品牌。臺灣adidas的品牌經營以故事行銷的方式將品牌的風格展現於運動潮流市場,深獲女性與年輕族群喜愛。
    三、NIKE將品牌形象與產品設計整合為一,在大學生心中維持運動專業的領導者形象,並將品牌擴大至女性運動市場;adidas於品牌再造之後在運動專業領域上強調團隊精神,而運動經典系列則成為大學生心中新潮的迷人品牌。

    目次......................................................iv 表目次...................................................vii 圖目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五節 名詞釋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整合行銷傳播.........................................7 第二節 品牌...............................................23 第三節 本章小結...........................................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流程...........................................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節 研究設計...........................................46 第五節 實施程序...........................................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3 第七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64 第肆章 NIKE的品牌擴大.....................................74 第一節 NIKE為籃球代名詞....................................75 第二節 NIKE的女性行銷......................................78 第三節 NIKE的整合行銷傳播分析...............................83 第四節 臺北市大學生對NIKE的品牌形象認知情形..................90 第五節 本章小結...........................................97 第伍章 adidas的品牌再造....................................98 第一節 運動專業Sports Performance挑戰不可能.................99 第二節 運動經典Sports Heritage開啟運動潮流搭配風潮..........107 第三節 運動風格Sports Style走向時尚精品趨勢................109 第四節 adidas的整合行銷傳播分析...........................110 第五節 臺北市大學生對adidas的品牌形象認知情形...............120 第六節 本章小結..........................................127 第陸章 NIKE與adidas的整合行銷傳播差異......................129 第一節 NIKE與adidas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應證..................129 第二節 NIKE與adidas的整合行銷傳播內容與品牌經營差異..........132 第三節 臺北市大學生對NIKE與adidas品牌形象認知情形之差異......136 第四節 NIKE與adidas的整合行銷傳播內容與臺北市大學生的品牌形象認知 比較..............................................148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55 參考文獻.................................................159 附錄.....................................................附1 附錄1 NIKE品牌發展大事紀...................................附1 附錄2 adidas品牌發展大事紀.................................附3 附錄3 預試問卷............................................附7 附錄4 正式問卷.......................................... 附11 附錄5 訪談稿A1...........................................附15 附錄6 訪談稿A2...........................................附20 附錄7 訪談稿A3...........................................附25 附錄8 訪談稿B1...........................................附28 附錄9 adidas 奧運系列行銷宣傳稿............................附33 附錄10 adidas Originals 品牌新聞稿........................附36 附錄11 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公關行銷文件.............附39 附錄12 adidas Brand Day 公關行銷文件

    中文部分

    王瑤芬(1998)。開創6億4360萬個商機。廣告雜誌,87,59-60。

    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鏑、洪敏莉(譯)(2000)。整合行銷傳播-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臺北市:遠流。(Larry, P. 1997)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朱珮忻(2003)。從消費者觀點分析企業運動贊助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余逸玫(1995)。整合行銷傳播規劃模式之研究-以消費性產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1997)。整合行銷傳播。臺北市:滾石文化。(Don E. S., Stanley I. T., & Robert F.L., 1997)

    吳宜蓁、李素卿(譯)(1999)。整合行銷傳播。臺北市:五南。 (Estber Thorson & Jeri Moore, 1999)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券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何蒼崧(2002)。品牌聯想形象與消費者特質對品牌延伸評估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義守大學,高雄縣。

    李嘉文(2003)。贊助高中籃球聯賽對NIKE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湘君(2004)。當代公共關係。臺北市:亞太圖書。

    沈宜蓉(2005)。臺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弘斌(2007)。La new熊展示全新adidas戰袍 球員帥氣走秀誓言二連霸。麗台運動報。

    李筑音(2008)。NIKE:讓女人穿Bra Top運動去。Cheers雜誌,2008年2月。

    李思嫻(2008,7月17日)。NIKE抓潮迷 Hyperdunk 2015史上最輕。聯合報, D11版消費。

    李思嫻(2008,7月31日)。Logo搶眼 NIKE SPORTSWEAR向潮界靠攏。聯合報,D7版消費。

    林天德(2000)。國際運動鞋品牌之進入模式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市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

    周家源(2003)。品牌聯想的構面對顧客回應意願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縣。

    祝鳳岡(1996)。整合行銷傳播之運用:觀念與問題。傳播研究簡訊,6,6-8。

    洪順慶(1999)。行銷管理。臺北市,新陸書局。

    高登第(譯)(2002)。品牌領導。臺北市:天下文化。 (David A. Aaker, & Erich Joachim Sthaler, 2000)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徐淑珊(2006)。女性消費者對運動服裝品牌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志堅(2003)。臺北縣板橋市高中職學生對運動鞋品牌聯想與購買考量因素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縣。

    許安琪(1999)。活動新主張-事件聚眾、活動集客。震旦月刊,337,35-36。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臺北市:學富文化。

    郭李靖(2003)。人格特質與品牌個性對品牌偏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郭芷玲(2005)。NIKE用7大廣告平臺包圍消費者。e天下,54。

    陳秀珠(1998)。品牌運動鞋在臺灣競爭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俐琦(1998)。品牌個性構成向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慶華(2002)。整合行銷傳播的應用實証研究—以中華電信伍佰ㄟ寬頻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雍仁(2003)。整合行銷傳播於運動行銷之應用─以HBL「高中籃球聯賽」與adidas「街頭籃球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貞伶(2004)。整合行銷傳播對汽車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陳素蓁(2004)。流行商品行銷成功策略模式之研究~~以NIKE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陳彥霖(2006)。運動用品之運動時尚品牌行銷研究—以Nike, adidas, Puma三品牌在臺灣的品牌行銷策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俊英(1995)。多變量分析。臺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文璋(2000)。機率統計網路學習館。2007年10月15日,取自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網站http://probstat.nuk.edu.tw/.

    楊可凡(2005)。觀光節慶活動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彰化縣2004臺灣花卉博覽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虞積祥(2004)。品牌形象、品牌權益、顧客終身價值關聯性研究–以東森電視購物頻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義守大學,高雄縣。

    劉建順(1995)。現代廣告概論。臺北市:朝陽堂文化。

    劉善群(2001)。品牌運動產品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NIKE在臺廣告行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碧琴(2005)。從台鹽自創品牌綠迷雅-探討企業創新品牌經營與整合行銷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美瑛、陳蕙芬(1998)。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的應用。民意研究季刊,204,46-62。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譯)(200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華泰。(Pitts, B.D., & Stotlar, D. K., 1996)

    顏月珠(1988)。戶外遊憩研究統計方法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2),3-23。

    譚地洲(2003)。世界十大品牌王國。臺北縣:中經社。

    謝宜君(2005)。品牌延伸契合對品牌個性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縣。

    戴至中、袁世珮(譯)(2004)。IMC整合行銷傳播。臺北市:麥格羅•希爾。(Don E. Schultz, & Heidi Schultz, 2004)

    http://www.nike.com.tw/g1/tw/;NIKE臺灣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8日。

    http://www.adidas.com/tw/shared/home.asp;adidas臺灣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日。

    http://www.interbrand.com/best_global_brands.aspx?langid=1000;Interbrand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2日。

    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Aaker, J. L. (1997). Dimension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XXXIV (August), 347-356.

    Alt & Steve (1988). Scoring markrting points at sports events: A case study of Pro Beach Soccer. Marketing Review, 2, 11-12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 : New York.

    Duncan, T. (1993). To Fathom Integrated Marketing, Drive. Advertising Age, 64, 12-13.

    Duncan, T., & Moriarty, S. E. (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McGraw Hill, Inc.

    Duncan, T., & Moriarty, S. E. (1998). A communication-based marketing model for managing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keting, 62, 1-13.

    Foster, J. (1990). Working Together: how companies are integrating their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18-19.

    Novelli, W. (1989-1990). One stop shopping: Some thought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 Quarterly, 34(4), 7-30.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7), 7.

    Katsanis, L .P., & D .A. Pitta (1995).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for Successful Br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l (12) , 51-65

    Keller, K. L. (2001). Mastering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ix :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program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7, 819-847.

    Lassar, M., & Sharma (1995). Measur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 11-20.

    Low, G. S., & Lamb, C. W. (2000), The measurement and dimensionality of brand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9 (6), 350-368

    Mullen & Mainz (1989), Brands, Bids and Balance Sheet: 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 Acquistions Monthly, 24, 26--27.

    Plummer, J. T. (1985). How personality makes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 27-31.

    Shocker, A., & Weitz, B. (1988). A perspective on brand equity principles and issues. Massachusett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88-104.

    Schultz, D. E. (1993) .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aybe definition is the
    point view. Marketing News, 27, 17.

    Schultz, D., Tannenbaum, S., & Lauterborn, R.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NTC Publishing Group.

    Schultz, D. E. (1997). IMC in the Hyper-Competitive Marketplace. Marketing News, Jul. 37.

    Shimp, T. A. (1997).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4th ed.). Dryden Press.

    Shimp, T. A. (2000). Advertising, promotion,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Fort Worth, Tex.: Dryden Press.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Yarbrough, J. F. (1996). Implementing IMC with ease. Marketing News, 148(9), 68-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