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玲瑛
論文名稱: 新竹科學園區菲律賓勞工遷移決策行為與其影響
指導教授: 楊宗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新竹科學園區菲律賓勞工外勞人口遷移國際勞工遷移遷移決策行為遷移影響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5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新竹科學園區的菲律賓勞工為研究對象,透過人口遷移中推拉理論的概念,探討國際勞工的遷移過程、遷移決策行為及遷移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在菲律賓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推力和園區基層勞力缺工的拉力背景下,透過雙方密切的外交、經貿關係和仲介機構的媒介,共同建構菲勞到園區工作的國際遷移過程。
    除了菲律賓外在大環境的推力背景外,菲勞本身的家庭背景和個人屬性也會影響菲勞的遷移決策行為。在家庭背景方面,家庭的人口結構和生活程度是決定家庭是否採取遷移行動的背景,當家庭的勞動人口少,而依賴人口的比例高,或家庭的收支呈現失衡狀態、家庭屬於無產階級者,則家庭的經濟壓力大,遷移推力大。當家庭決定採取遷移行動時,家庭的權利義務結構會決定家中的遷移者,通常傳統所賦予的責任或家庭所寄予的期望愈大者,其遷移的可能性愈大。除此之外,遷移成本利益的考量和遷移的篩選機制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通常遷移所花費的成本愈低者或預期遷移成功的機會愈大者,其遷移的可能性愈大。
    在個人屬性方面,由於園區對男女工作類型的分野和挑工的篩選機制,性別會影響男女的遷移機會和對遷移回饋的期望。除此之外,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菲勞因為所背負的責任與義務、所具備的能力與需求不同,會影響其遷移的機會和遷移的動機。教育背景和先前的工作經驗則會改變遷移者對自我和環境的要求,影響其遷移動力的大小,同時在遷移過程中也會影響菲勞的遷移能力、遷移機會、遷移動機和對遷移的評價。
    在遷移所造成的影響方面,本文主要針對菲勞國際遷移對個人和原鄉的影響。在個人的影響方面:因為外在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差異,使得菲勞到台灣工作後必須在生理上改變其生活習慣以適應之,同時在園區集中式管理和夜班工作型態的限制下,菲勞的生活空間多僅限於工廠和宿舍內。在狹隘的生活空間中,以同事或同胞為基礎的社會網絡是菲勞在台工作重要的精神支柱。此外,菲勞在經濟能力提昇後,受台灣消費風氣所影響,養成了奢侈浪費的消費習慣,使其遷移所回收的利潤減少,進而導致其回國後再次遷移的可能性增加。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遷移開拓了菲勞的眼界,新的生活經驗在菲勞的心理上引起許多的矛盾與衝突,並且改變了菲勞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對環境的認知。至於菲勞回國後的發展,除了遷移利潤的高低外,個人的價值觀念、遷移經驗和對環境的評價都會影響其回國後的發展。
    在家庭的影響方面:在園區工作的菲勞因為遷移利潤並不高,雖然可以改善家庭的經濟生活,但卻僅能提昇家庭的社經地位至一般中等的水準;除了匯款所帶來的正面回饋外,遷移所造成的時空分離卻可能導致夫妻或親子關係的離異和疏遠等負面的效應;另外,國際遷移並未對家庭的權力結構有所影響,但卻在某些核心家庭中,強化了傳統家庭分工模式改變的趨勢。
    在地方社會的影響方面:由於區域發展的差異,造成國際遷移對城鄉的人口結構有不同的影響,老年化、幼年化和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鄉村地區。遷移除了提高地方社群的經濟能力、刺激地方商業活動的熱絡外,遷移菲勞對地方建設的貢獻,更帶動了原鄉的地方發展。此外,地方上遷移風氣和遷移網絡的形成,加速菲勞外移的潮流,而回流遷移者移植國外的文化,改變地方上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物質享受的消費風氣也改變了地方上的消費文化。同時,因為中產階級和貧民階級在遷移能力和遷移機會上的差異,使得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更加嚴重。

    1.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對象---------------------------------- 3 1.3. 研究架構與方法----------------------------- 6 1.4.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8 1.4.1. 人口遷移的研究課題------------------------8 1.4.2. 相關研究文獻----------------------------- 14 2. 菲勞國際遷移的發展歷程---------------------- 18 2.1 菲勞國際遷移的形成背景--------------------- 18 2.1.1. 國際情勢方面----------------------------- 18 2.1.2. 國內情勢方面----------------------------- 18 2.2 菲勞國際遷移的時空變化--------------------- 23 2.2.1. 1970到1980年代--------------------------- 23 2.2.2. 1990年代----------------------------------24 2.3 菲勞進入台灣的發展歷程--------------------- 30 2.3.1. 台灣缺工的背景------------------------ 30 2.3.2. 南向發展與中菲經貿關係的加強--------------31 2.3.3. 菲勞進入台灣的歷程-------------------- 34 3. 園區引進菲勞的發展歷程--------------------- 37 3.1 園區引進外勞的背景-------------------- 37 3.1.1. 園區缺工的原因--------------------------- 37 3.1.2. 引進外勞的優勢與現況-------------- 40 3.2 園區選擇菲勞的原因與條件--------------- 42 3.3 園區召募選工的過程------------------------- 45 3.3.1. 國內外仲介公司合作----------------------- 45 3.3.2. 召募勞工-------------------------------- 47 3.3.3. 甄選過程--------------------------------- 48 3.4 園區對菲勞的工作與生活管理----------------- 49 3.4.1. 工作管理-------------------------- 49 3.4.2. 生活管理-------------------------- 51 4. 菲勞的遷移決策行為-------------------------- 53 4.1 菲勞的家庭背景--------------------- 57 4.1.1. 人口結構--------------------------- 57 4.1.2. 家庭生活程度----------------------------- 59 4.1.3. 家庭權利義務結構----------------------- 62 4.2. 菲勞的個人屬性---------------------- 65 4.2.1. 性別---------------------------------- 65 4.2.2. 生命週期--------------------------------- 66 4.2.3. 教育背景--------------------------------- 67 4.2.4. 先前工作經驗------------------------ 69 4.3 菲勞進入園區前的決策過程------------------ 71 4.3.1. 遷移動機------------------------- 71 4.3.2. 資訊及金錢的來源管道-------------------- 72 4.3.3. 遷移決策者------------------------------ 74 4.3.4. 選擇台灣的原因--------------------------- 75 4.3.5. 遷移管道------------------------------- 76 5. 菲勞國際遷移對個人和原鄉的影響--------------- 79 5.1. 對個人的影響------------------------ 79 5.1.1. 生活空間與社會網絡------------------------79 5.1.2. 消費習慣------------------------------ 81 5.1.3. 心理層面-------------------------- 82 5.1.4. 未來發展----------------------------- 85 5.2. 對家庭的影響--------------------------- 88 5.2.1. 家庭社經地位----------------------------- 89 5.2.2. 夫妻親子關係------------------------- 91 5.2.3. 家庭分工模式--------------------------- 93 5.3 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94 5.3.1. 人口結構--------------------------------- 94 5.3.2. 經濟發展--------------------------------- 96 5.3.3. 社會文化-------------------------------- 97 6.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8 附 錄--------------------------------------- 113

    中文部分:
    1.王立文(1995) “在台菲籍女性勞工之工作滿意與海外適應-以兩顯示器製造廠之外勞為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文良(1981) ”宜蘭市移入人口之空間決策行為”,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王淑女(1978) “影響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分析”,思與言16卷第4期,pp.88-95。
    4.江雅美(1983) “三重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行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行政院勞委會(2000) “台灣地區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民89年9月。
    6.行政院勞委會(1999) “外籍幫傭在台現況的調查報告”,民88年。
    7.李易昆(1995) “他們為什麼不行動?-外籍勞工行動策略差別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李棟明(1974) “台灣人口性狀別遷移率差異之研究”,台灣文獻,25(2),pp.17-26。
    9.李素貞(1984) “雲林縣口湖鄉人口外移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吳挺鋒(1996) “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11.吳豪哲、陳憲明(1988) “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中等教育,39(2),pp.89-95。
    12.林坤亮(1993) “我國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周國屏(1989) ”雲林縣人口外移對農家人口結構及社經生活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4.邱顯正(1994) “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研究-以我國管理制度為中心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姜蘭虹、林綱偉(1987) “台灣雅美族的人口成長及移動之初步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5期,pp.23-33。
    16.姜蘭虹、楊麗秀(1983) ’’鄉村女性遷移至台北市之決策過程與適應問題”,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1期,pp.89-103。
    17.連玉龍(1990) “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八尺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康亞佩(2000) “台灣地區外籍勞工適應問題因素分析及其甄選之意義”,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陳源在(1988) “新莊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與適應”,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郭瑜純(2000) “外籍幫傭個人屬性與生活型態關聯性之探索性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黃世雄(1994) “台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曾振名(1983)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回饋”,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3期,pp.17-47。
    23.楊士範(1999) “長嗣繼承制度與人口差別遷移-一個排灣族平和村城鄉遷移的例子”,思與言,39(1),pp.141-186。
    24.詹火生(1991) “開放外籍勞工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其因應措施”,外籍勞工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
    25.廖正宏(1977) ”鄉村人口外移對台灣農村的影響”,仙人掌雜誌,2(1), pp.177-193。
    26.廖正宏(1985) “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27.綦丕珍、曾碧淵(1988) “當前基層勞力短缺狀況之分析”,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七輯,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pp.160-173。
    28.劉石(1987) “在華泰籍勞工的生活適應與壓力之研究-以製造業者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蔡宏進、蔡青龍(1992) “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0.薛承泰(1999) “外勞管理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1.薛琦(1997) “亞太經濟整合與我國勞動競爭力提昇策略”,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32.鍾群珍(1994) “台灣中部菲籍外勞心理需求之調查報告”,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3.蕭曦清(1998) “菲律賓-亞洲最大勞工輸出國”,展望雜誌87年4月,pp.40-44。
    34.顏建賢(1983) ”農家外移人口對母家庭社會經濟貢獻”,台大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顧長永(1998) “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風雲論壇出版社。
    西文部分:
    1. Abella, M. I. (1995) ” Asian Labour Migr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2,No.2,pp.125-135.
    2. Abella, M. I. (1993) ” Labor Mobility, Trade and Structural Change: The Philippine Experience”,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2,No.3,pp.249-268.
    3. Alburo, F. A. (1993) ” Remittances, Trade and the Philippine Economy”,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2,No.3,pp.269-283.
    4. Ajzen, I.&Madden, T. J. (1986) ”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Vol.22,pp.453-474.
    5. Ball, R.(1997) ”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 markets: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Vol.29,pp.1603-1628.
    6. Battistella, G. (1995) ” Philippines Overseas Labor-from Export to Management”,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2,No.2,pp.257-273.
    7. Castles, S.&Miller, M. J.(1998) ” The Age of Migration” (2rd eds.). New York and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8. Ching-lung Tsay (1995) ” Taiwan”,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2,No.2,pp.175-190.
    9. Grigg , D. B.(1977) “ E.G. Ravenstein and 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Vol.3,No1,pp.41- 54 .
    10. Harbison S. F. (1981) ”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Strategy in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 In De Jong, G. F.&Gardner, R. W. (Eds.),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icrolevel Studi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pp.225-251). Pergamon Press.
    11. Hart, R. A. (1973)”Economic Expectations and the Decision to Migrate:an Analysis by Socio-Economic Group”,Regional Studies,Vol.7,pp.271-285.
    12. Hugo, G. (1997) ” Asia and the Pacific on the move:workers and refugees, a challenge to nation states”,Asia Pacific Viewpoint,Vol.38,No.3,pp.267-286.
    13. Jones, H.&Findlay, A. (1998) ”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Geoforum,Vol.29,pp.87-104.
    14. Kanaiaupuni, S. M. (2000) ” Peframing the Migration Question:An Analysis of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Mexico ”,Social Forces,Vol.78,pp.1311-1348.
    15. Lindquist, B. A. (1993) ” Migration Networks : A Case Study in the Philippines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2,No.1,pp.75-104.
    16. Lee, E.S. (1966) ” 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Vol.3,No1,pp.47-57.
    17. Lim, L. L. (1994) ”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in Asia: Patterns, Implications, and Policies”. In United Nations (Ed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gional Processes and Responses(pp.127-147). New York and Geneva.
    18. Massey, D. S. , Arango, J. , Hugo, G. , Kouaouci, A. , Pellegrino, A.&Tayor, J. E. (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Review and Appraisal”,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19,pp.431-466 .
    19. M Lu (1998) ” Analyzing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mobility intention, and moving behavior”,Enviornment and Planning A,Vol.30,pp.1473-1495.
    20.Norris, R. E. (1972) “Migration as Spatial Interaction”,Journal of Geography,Vol.71,No.5,pp.294-301.
    21. Ong Jin Hui (1995) “Chinese Indentured Labour:Coolies and Colonies”. In Cohen, R. (Eds.), 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 (p.51-5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Roseman, C. C. (1971) “Migration as a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A.A.A.G.,Vol.61,No.3,pp.589-598.
    23.Stahl, C. W. (1992) “International Manpower Flow in Asia:An Overview”,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1,No.3-4,pp.417-472.
    24.Stark, O. (1991) “The Migration of Labor”,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25. Tyner, J. A. (199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ed Migration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3,No.4,pp.589-617.
    26. Tyner, J. A. (1996) “The Gendering of Philippine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Professional Geographer,Vol.48,No.4,pp.405-416.
    27. Tyner, J. A. (2000) ”Global Cities and Circuits of Global Labor:The Case of Manila, Philippines”,Professional Geographer,Vol.52,No.1,pp.61-75.
    28. White, P. E. and Woods, R. I. (1980) ” The foundation of migration study ”. In White, P.E. and Woods, R. I. (Eds.)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pp.1-20). London:Longman.
    29. White, P. E. and Woods, R. I. (1980) ”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 In White, P. E. and Woods, R. I. (Eds.)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pp.42-59). London:Longman.
    30. Wolpert, J. (1965) “ Behavioral Aspects of the Decision to Migratio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15,pp.401-4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