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珮瑜 |
---|---|
論文名稱: |
科普讀物裡的性別信念 |
指導教授: |
洪萬生
Horng, Wann-Sheng 陳創義 Chen, Chuang-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科普讀物 、性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7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女性在歷史上常被忽略,在科學的歷史裡更是少之又少,或者被晾於邊緣。近年來,愈來愈多人關注女性議題,尤其是在科學裡試圖尋找女性,女性常常被定義成溫和、感性、柔弱,而科學則是屬於冷酷、理性與嚴謹,這使得科學與女性漸行漸遠。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科學與女性的交流其實是存在的,只是沒有被刻意提起。在歷史上,女性一直都參與著,尤其是數學或科學領域裡,她們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男性,因此不是女性不適合,而是所謂的雄性科學阻礙了女性,或使用男性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就是說,許多女性在科學裡則須克服種種障礙而改以男性學習的方式來學習數學或科學。歷史無法被改變,但卻能從科學與性別的觀點、思維與環境的改觀,看到性別均等,或者女性被較為公平對待的可能。
在論文裡,筆者將討論科學普及讀物當中,所呈現的數學或科學裡的性別議題、不同文類本中,描述性別議題的方式,以及科普書寫因為性別議題而有的差異。科普強調透過傳遞科學內容的同時,不只讓科學裡的人們看到科學與性別的可能,也讓一般讀者也看到科學裡的性別引發的種種問題,進而擺脫女性束縛而邁向較為平等的科學。因此科普扮演著科學傳播,除此之外,某些呈現更加入性別的觀點或議題,更意味著性別的抬頭。各式各樣的性別議題在科學裡被談論,而不淪為標籤式地註記性別,甚至濫用,而能夠將性別還原到較公平的位置,或者釐清科學裡的性別迷思等。
我們從女性被書寫的類型與方式中可以看到:以類型來看,科普對於角色模範的建立有著不同的轉變;小說的敘事重現各式女性的議題;帶有不同目的的科普書寫,對於性別議題亦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書寫方式來看,不同性別在描述上亦有差異;對於同一人物的敘事也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在數學科普裡,性別描述更暗示與反省性別回到平等的可能。
科普的運作,亦可視為傳遞科學性別均等的一種方式。因此,綜觀這些科普的敘事發展已經轉變,大體而言,已從強調性別轉換至平等地述說性別,性別不再只是特殊的「標籤」,更進一步地,還原真正的數學或科學本體,女性的信念或議題亦能夠以較為平等的方式描述。
1. 英文文獻
Donna M. Ashcraft, “Women’s Work: A Survey of Scholarship By and About Women,” Research for women: Feminist Method by Maureen C. Mchugh& Lisa Cosgrove, pp.19-43(Harrington Park Press,1998)
Downes, Steven (1997). ”Women Mathematicians – Male Mathematics, A History of Ontradiction,” Mathematics in School 26:26-27.
Musielak, Dora (2005). Sophie’s Diary. Bloomington, IN: AuthorHouse.
Perl, Teri (1993). Women and numbers: lives of women mathematicians plus discovery activities. San Carlos, IN:Wide World.
Thomas, R. S. D. 2002. “Mathematics and Narrative.”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24(3):43 46.
2. 中文文獻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零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992)。
王瑜 (2008). 〈在台大教與學的日子〉《台大校友雙月刊》第53期。
王瑜、朱淑君:新舊世代都辛苦 (2009年1月20日)。聯合新聞網。2011年2月26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73508
王韻涵 (2009).〈周芬伶《影子情人》中的女性書寫建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電子報》,第4期。2011年3月4日,取自http://s22.ntue.edu.tw/電子期刊/NO.4.htm。
史都華 (Ian Stewart) (2008). 《給青年數學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Mathematician)(李隆生),台北:聯經出版社。
甘德絲‧柏特 (Candace B. Pert) (2004). 《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情緒分子到宇宙的身心網路》(Molecules of emotion: why you feel the way you feel) (傅馨芳譯)(初版),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布蘭妲‧馬杜克斯 (Brenda Maddox) (2004). 《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法蘭克林‧法蘭克林的一生》(Rosalind Franklin: The Dark Lady of DNA) (楊玉齡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江才健 (1996). 《吳健雄:物理界的第一夫人》(1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伊芙‧居禮 (Eve Curie) (2002). 《居禮夫人傳》(Madame Curie) (鍾玉澄譯)(初版),台北:志文出版社。
安茱兒‧蓋博 (Andrea Gabor) (1997). 《愛因斯坦的太太-百年來女性的挫敗與建樹》(蕭寶森譯),台北:智庫出版社。
曲若適 (Carl Djerassi)(1996). 《康特的難題》(Cantor’s dilemma)(吳玲娟、楊潔、錢恩平譯)(初版),台北:聯合文學。
曲若適 (Carl Djerassi)(1999). 《布巴奇計謀》(The Bourbaki Gambit)(鄭至麗譯)(初版),台北:聯合文學。
曲若適 (Carl Djerassi)(1999). 《曼那欽的種》(Menachem’s Seed)(張定綺譯)(初版),台北:聯合文學。
曲若適 (Carl Djerassi)(1999). 《NO》(NO)(邱紫穎譯)(初版),台北:聯合文學。
坎尼葛爾 (Robert Kanigel)(1997). 《天才的學徒—建構叱吒風雲的科學王朝》(Apprentice to Genius: the 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 (潘震澤、朱業修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李遠哲、蕭新煌主編 (2004). 《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杜瑞之 (2005). 《科學公主-科瓦列夫斯卡雅》,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主編 (2004). 《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主編 (2004). 《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社。吳嘉麗主編 (2008). 《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2011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2.tku.edu.tw/~tfst/
阿米爾‧艾克塞爾 (Amir D. Aczel)(1998). 《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unlocking the secret of an ancient mathematical preblem)(林瑞雲譯),台北:時報文化。
林芳玫、洪萬生 (2009). 〈數學與敘事在教育上的應用:以通識教育和HPM為例〉,《HPM台北通訊》12(11):1 – 11。
林麗珊 (2007).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3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麥克林托克‧高史密斯 (Barbara Goldsmith) (2006). 《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方祖芳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紀荷 (Francoise Giroud) (1995). 《居禮夫人:寂寞而驕傲的一生》(MARIE CURIE: A Life)(2版)(伊萍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珍妮‧阿津思 (Jeannine Atkins) (2003). 《女孩的Wild觀察:六位女性自然觀察家的一生》(Girls who looked under rocks: the lives of six pioneering naturalists) (初版)(陳杏秋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洪秀敏,《女性主義、數學史以及數學教育:女數學家傳記的書寫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可能衝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998)。
洪萬生 (2010). 評論〈江戶和算與《算法少女》〉,台灣數學博物館科普特區「深度書評」欄 (http://museum.math.ntnu.edu.tw)
洪萬生 (2010). 評論〈《蘇菲的日記》的簡介》〉,台灣數學博物館科普特區「深度書評」欄 (http://museum.math.ntnu.edu.tw)
洪萬生 (2010). 評論〈數學的天方夜譚〉,台灣數學博物館科普特區「深度書評」欄 (http://museum.math.ntnu.edu.tw)
祝若穎 (2008). 〈女性主義方法論及對教育研究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55-72。
柯爾 (K. C. Cole) (2000). 《數學與電腦相遇的地方》(The Universe and the Teacup: The Mathematics of Truth and Beauty) (初版)(丘宏義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徐品方 (2005). 《女數學家傳奇》,北京:科學出版社。
高涌泉 (2006). 《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台北:三民出版。
唐娜‧哈洛威 (Donna J. Haraway) (2010).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Simians‧Cyborgs‧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國立編譯館主譯、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班哲明‧伍列 (Benjamin Woolley) (2003). 《科學的新娘:浪漫、理性和拜倫的女兒》(The bride fo secience: romance, reason, and Byron’s daughter) (初版)(席玉蘋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納奧米‧帕薩科夫 (Naomi Pasachoff) (2004). 《居里夫人》(Marie Curie and the science of radioactivity)(初版)(褚耐安譯),台北:世潮出版社。
馬爾巴塔汗 (Malba Tahan) (2009). 《數學天方夜譚:撒米爾的奇幻之旅》(The Man Who Counted: A collection of mathematical adventures) (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張文亮 (2003). 《回到起初-科學大師發現的起點》,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莎拉‧夫蘭納里 (Sarah Flannery) & 大衛‧夫蘭納里 (David Flannery) (2001). 《數學小魔女》(In code: a mathematical journey) (張文亮譯),台北:天下文化。
理查‧普雷斯頓 (Richard Preston) (2008). 《爬野樹的人》(The Wild Trees: A Story of Passion and Daring)(黃芳田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傅大為 (1993). 《知識、權力與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傅大為、王秀雲 (1996). 〈台灣女性科學家的九零年代風貌──試析「科學/女性/社會脈絡」諸相關領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58。
結城浩 (Hiroshi Yuki) (2007). 《數學少女》(数学ガール)(莊世雍譯),台北:青文出版社。
結城浩 (Hiroshi Yuki) (2011). 《數學女孩-費馬最後定理》(Sugaku Girl: Fermat no Saishu Teiri) (鍾霓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傅鍾鵬 (2005). 《數學雅典娜》(初版),台北:凡異出版社。
甯應斌 (1998). 〈Harding的女性主義立場論〉,《哲學論文集》:261-296。
凱勒 (Evelyn Fox Keller) (1995). 《玉米田裡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 The Life and Work of Barbara McClintock)(1版)(唐嘉慧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凱瑟琳‧辛梅西 (Catherine Thimmesh)(2003). 《女孩的Cool探索》(The Sky’s the Limit: stories of discovery by women and girls) (初版)(蔡青恩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凱瑟琳‧辛梅西 (Catherine Thimmesh)(2003). 《女孩的In探索》(Girls think of everything: stories of ingenious inventions by women) (初版)(王心瑩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葉乃裳 (2007). 《絕對與相對:一位女科學家的奮鬥史》,台北,商周出版社。
塔克曼 (Tuchman, Barbara Wertheim) (2007). 《实践历史》(Practicing history) (孟庆亮譯),北京:新星出版。
瑪格麗特‧羅曼 (Margaret D. Lowman) (2001). 《爬樹的女人:一位科學家的另類生活實錄》(Life in the treetops: adventures of a woman in field biology)(朱孟勳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瑪麗‧居禮 (Marie Sklodowska-Curie) (2009). 《居禮傳/瑪麗‧居禮》(Autobiographical notes & Pierre Curie) (二版)(黃人傑譯),台北:台灣商務。
遠藤寬子 (2009). 《算法少女》(周若珍譯),台北:小知堂文化出版。
潘慧玲主編 (2003). 《性別議題導論Introduction of Gender Issues》,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麗玲 (2007). 〈科學不只需要女性,更需要女性主義者〉,《知識通訊評論》第67期:65。
賽門‧辛 (Simon Singh) (1998). 《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初版)(薛密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蕭惠蘭,《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簡宛、曾文娟 (2008). 《我愛科學-六位女科學家的生命態度》,台北:遠流出版社。
Lynn M, Osen (1998). 《女數學家列傳》(Women in mathematics) (彭婉如、洪萬生譯),台北:九章出版社。
Diane, Downie & Twila, Slesnick & Jean, K. Stenmark (1999). 《女生來做數學》(梁崇惠、楊翠勤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Sharon Bertsch McGrayne (1994). 《諾貝爾獎女性科學家》(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their lives, struggles, 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 (1版)(李靜宜譯),台北:牛頓出版社。
3. 網路資源
2010全國科普閱讀年網站:http://popsci.lib.ntnu.edu.tw/
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http://www2.tku.edu.tw/~tfst/
Association for Women(AWM):http://sites.google.com/site/awmmath/
Cass Press:http://case.ntu.edu.tw/blog/
Mathematical Fiction:http://kasmana.people.cofc.edu/MATHF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