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靖傑
Wang, Ching-Chieh
論文名稱: 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Applying Games to Improve English Self-efficacy of the 7th Graders with Athletic Majors
指導教授: 王力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教學遊戲國中體育班英語學習自我效能
英文關鍵詞: game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athletic majors, English self-efficac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21.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旨在探討運用教學遊戲對於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對象是臺北市一所國中的一個七年級體育班學生,該班有26人。以南一版國中英語第二冊課本為教材,選擇第1到第3單元的學習內容,設計有關單字、文法、對話的教學遊戲,蒐集的資料有量表以及訪談,探討對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

    分析蒐集的資料之後,本研究有三個發現。第一,教學遊戲會影響國中體育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教學遊戲讓學生能堅持努力、樂意學習。過程中,學生較易接受教師給予的讚美、鼓勵,提升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教學遊戲也讓學生生理、心理狀態感到較少的壓力,而較能投入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除了教師言語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學生個人生涯選擇舉棋不定也會影響。另外,學生是否信任言語說服提供者,會影響言語說服的效能。第三,教學遊戲除了影響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還能讓學生願意投入課堂學習。

    根據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教師可以試著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部分體育班學生是低英語學習自我效能者,比起傳統講述法,教學遊戲可以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練習的效果,建立對自己英語能力的信心。第二,教學遊戲可以協助師生關係建立,促進學科知識傳遞。如果是學生信任的教師,教師的讚美、鼓勵會更大程度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第三,教師可以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學生投入學習的意願。教學遊戲讓學生樂意投入英語學習,學生不想漏掉課堂上的訊息,自然會遵守教師指令及教室常規。

    This is a case study. It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games on English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with athletic majors. Subjects were twenty-six grade seven students with athletic majors in Taipei. We chose as the main teaching material Lesson 1 to Lesson 3 in Book Two of Nan-i textbook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designed the games related with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s and dialogues taught in those three lessons.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both the scale for English self-efficacy and interview.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we drew three conclusions. The first is that games affect English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athletic majors. Games make it possible for students to learn persistently and willingly. Games make it likely for students to accept appraisal from teachers and to lower the pressure in students’ 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s, which enhances English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The second is that English self-efficacy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verbal persuasion from teachers and the career decision by students themselves alike. The efficacy of verbal persuasion also depends on to what degree students believe in providers of verbal persuasion. The third is that games affect not only English self-efficacy but also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obey class rule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first is that teachers can try out games in order to affect English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with athletic majors. Unlike lectures, games offers practice which builds students’ faith in their own English competency. The second is that developing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uld come before delivering content knowledge. The more students trust in teachers, the more teachers’ appraisal affects students’ English self-efficacy. The third is that teachers can apply games to involve students in learning. Games allow for the relaxing and joyful learning atmosphere which engage students more. They don’t want to miss any part in class where they obey rules more willingly to facilitate the pacing of the classroom.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遊戲融入教學之探討 9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探討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對象與研究者 37 第三節 教學遊戲設計理念與方案 43 第四節 研究實施階段與教學遊戲實施歷程 49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管理與分析 54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9 第一節 「國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前、後測結果分析、討論 59 第二節 訪談資料分析、討論 68 第三節 對研究者的啟發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一、中文文獻 93 二、英文文獻 100 附錄 103 附錄一:國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前測 103 附錄二:國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後測 105 附錄三:班級家長說明書 107 附錄四:學生訪談紀錄表 108

    一、中文文獻
    于曉平(2007)。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方永泉(2012)。遊戲、文化及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方吉正(2003)。訊息處理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87-306)。臺北市:心理。
    王金玉(2015)。運用桌上遊戲提昇小六學童英語拼字能力之效益(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王淑娟(2007)。合作學習在南部國一學生自然科線上遊戲教學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分析(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王菀詩(2011)。戲劇技巧融入英語課程之教學研究:以基隆市一所國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何仕仁、黃台珠、吳裕益(2007)。科學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科學教育學刊,15(6),613-626。
    吳恬妮(1999)。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的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美慧(2012)。探討遊戲文法教學對小六學童學習英語過去式文法之成效(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崇旗、謝智謀(2010)。繩索挑戰課程對大學生冒險教育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1),74-91。
    吳雅慧(2001)。國小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仁仁國小四年甲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2),46-52。
    李平(譯)(2003)。T.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市:遠流。
    李拓、陳姿蓉(譯)(2000)。D. Norman, U. Levihn, & J. A. Hedenquist著。 82種溝通式英語教學法:以教室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法。臺北市:優百科。
    李秉昇(2017年4月26日)。外籍球員闖蕩大聯盟,學好英語如魚得水。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99/2425950
    李雪梨(1990)。寓教於樂:談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與愛,30,33-36。
    沈姿蓉(2006)。遊戲融入英語字母教學之探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教育學系,臺北市。
    周啟葶(2007)。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周啟葶、程玉秀、宋秋美(2009)。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32(2),81-111。
    周黃麗梅(2006)。探究低成就學童之遊戲治療歷程與自我效能之變化(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林文乾(2007)。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
    林孟萱(2015)。高中英語體育班英語適性化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因應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40-143。
    林宜貞(1994)。國中生的教師期望、歸因型態、失敗容忍力與失敗反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美青(2008)。遊戲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邱妙蟬(2008)。國中學生的父母期望與其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新北市。
    侯雪香(2007)。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凃育嫈(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洪菁穗(1999)。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洪瑞璇(2005)。多元智慧的教學設計。載於李咏吟(主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頁185-215)。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范雅婷(2012)。肢體回應教學法提升七年級體育生英語單字學習成效之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市。
    唐艷文(2001)。英語課堂的遊戲教學。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7(1),79-80。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孫志麟(2009)。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市:學富。
    徐新逸、黃麗鈴(1999)。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7-294。
    徐筱宇(2005)。北市國小英語教師遊戲融入英語教學之現況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翁敏婷(2000)。國中生理化學習環境知覺及其與學術地位、自我效能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家斌、蘇玲慧(2014)。國中學生協同學習、學習策略與數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25-55。
    張治文(2007)。國中體育班及校隊學生個人生涯規劃之探討。學校體育,17(2),95-99。
    張淑筵(2004)。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表現與自我效能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張新仁(2003)。Gagné學習條件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49-285)。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2013年4月24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2016年3月28日)。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教育學刊,14,155-192。
    郭靜晃(譯)(1992)。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T. D. Yawkey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譯)(2000)。F. P. Hughes著。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玉玲(1994)。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秀英(1995)。遊戲與英語教學。中等教育,46(2),26-36。
    陳盈全(2013)。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困難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修蕙、王俊杰、吳崇旗(2014)。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58-79。
    陳麗君(2009)。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尋志豪(2008)。國民中學國編版與審定版英語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曾玉貞、劉唯玉(2014)。遊戲融入英語字彙教學對不同學業程度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1,175-208。
    曾瑞成(2011)。國民中學體育班課程綱要之規劃。學校體育,122,59-62。
    馮莉雅、戴明國、白雲霞(2004)。提升國中學生英語自我效能之行動研究。教育學刊,23,183-205。
    黃冬華(2008)。遊戲在七年級英語課堂中的必要性及運用。中外教育研究,2008(11),85-86。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黃國禎、付慶科(2017)。遊戲式學習的發展與應用:近20年的文獻探討與趨勢預測。教育研究月刊,282,4-25。
    黃耀陞(2008)。線上遊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國一學生自我效能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黃艷飛(2007)。英語遊戲、直觀教學札記。教學實驗與研究(小學版),6,41。
    楊曉婷(2007)。運用課堂遊戲於提升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個案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a)。106學年度高中重點運動項目簡章。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ct.asp?xItem=260470593&ctNode=33730&mp=104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b)。106學年度高中體育班簡章。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ct.asp?xItem=260462710&ctNode=33730&mp=104001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加玉(2008)。英語教學法例談。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10(4),85-88。
    劉志文(2012)。以遊戲為媒材之合作學習方案效果研究(已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6)。教師行動研究:探索大學生參與舞蹈課程感恩觀念與態度的轉變。文化體育學刊,23,49-64。
    潘運莉(2004)。教學遊戲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3),127-128。
    蔡宇晴(2014)。提升國中學生英語自我效能之行動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蔡孟霖(2011)。遊戲融入七年級英語單字學習策略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制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39,105-126。
    鄭博真(2003)。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507-530)。臺北市:心理。
    鄭維宜(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閭佳(譯)(2016)。J. McGonigal著。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臺北市:橡實文化。
    蕭建壯(主編)(1998)。英語學習策略。臺北市:文橋。
    蕭素玲(2002)。高中生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駱羿妏(2016)。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龍柏安(2017年11月24日)。棒球過來人,張志強:球員教育不能放。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spt/201711240133-1.aspx
    戴祺修(2017年10月14日)。英文列第二官方語言,賴清德擬設推動委員會。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014/2624641
    謝貴華(2007)。外語課堂遊戲:設計與應用。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
    蘋果日報(2017年8月5日)。指陳金鋒英文有問題,教授批賴清德說幹話。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805/1176075/
    饒見維(2002)。國小數學遊戲法。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文獻
    Baines, L. A., & Slutsky, R. (2009). Developing the sixth sense: Play. Educational Horizons, 87(2), 97-101.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andura, A. (2004).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for personal and social change by enabling media. In A. Singhal, M. J. Cody, E. M. Rogers, & M. Sabido (Eds.),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Hist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75–9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77-101.
    Cazden, C. B. (1976). Play with language and meta-linguistics awareness: One dimension of language experience.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 603-608). Harmondsworth, London: Penguin.
    Eccles, J. S., Midgley, C., & Adler, T. (1984). Grade-related change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Effect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J. Nicholls (Ed.),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Vol. 3, pp. 283-33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Leventhal, G. S. (1970). Influence of brothers and sisters on sex-rol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3), 452-465.
    Levy, A. K. (1984). The language of play: The role of play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 49-62.
    Orensky, A. M., & Hastorf, P. W. (2001). Games for ESL student. Taipei, Taiwan: Caves Books.
    Pajares, F. (1995). Self-efficacy in academic sett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84 608)
    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 (2006).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9th ed.).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sky, M. (2010). Teaching digital natives: Partnering for real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Schunk, D. H. (1987). Peer model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2), 149-174.
    Schunk, D. H. (1988).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related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es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93 866)
    Schunk, D. H., & Hanson, A. R. (1985). Peer model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 313-322.
    Schunk, D. H., & Hanson, A. R. (1988). Influence of peer-model attributes on children’s beliefs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 431-434.
    Usher, E. L., & Pajares, F. (2008).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in school: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future direc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4), 751-796.
    Wood, J. (2001). Can Software Support Children's Vocabulary Development?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5(1), 166-201.
    Zajonc, R. B., & Markus, G. B. (1975). Birth order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82(1), 74-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