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奐宇
論文名稱: 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
指導教授: 林仁傑
Lin, Jen-Chieh
王國川
Wang, Kuo-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圖形創造力創造思考教學九年一貫拓弄思圖形創造測驗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3下載:1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十九世紀以來,藝術教育即已成為普通學校的一門學科,藝術教育的內涵也隨著時代環境的需要屢經改變。最近的研究傾向於創造思考教學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訓練方案之研訂。本研究即採用創造思考教學法,嘗試設計出適合國小學童美術方面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並實施於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比較其教學成效,可深入了解此教學的優缺點及適合的程度,俾使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能真正融合於美勞課程中,相輔相成,以提高學生創造力,而達到其教學目標。
    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係參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標準,以及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而開展,重要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則就創造思考教學之原則、策略、評量標準以及兒童認知、繪畫與創造心理發展共同考量發展而成。在基本理念方面,採擷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中,有關創造力發展的領域目標,亦即「探索與創作」,並可依據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分為三種內容標準,即「瞭解和運用媒材、技術與過程」、「使用結構和機能的知識」以及「選擇和評價題材、象徵和思想的範圍」,同時強調課程統整的觀念,從而發展出創造思考教學的基本架構。本研究所欲發展者,係學生在美勞科課程中之圖形創造力,亦即學生在藝術表現上有否呈現出創造力的各項性質,並據以評量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狀況,嘗試整合不同課程與相關媒材,培養學生的認知性創造力,而使學生的創造力能在不同表現方法上呈現出來,並激發其想像力、好奇性心、冒險性與挑戰性之創造性傾向。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採擷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之架構,參酌相關的理論與已發展的課程設計,依據兒童在繪畫表現上的差異,稍作調整,藉以完整設計本研究之創造思考教學課程。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隨機選取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各四班,共八班。經各方面條件的評估,篩選性別(指實驗組與控制組中,男女所佔比例)及總人數相當的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原班美勞教師的一般教學法。所採取的測驗工具,包括「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及「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以評估受測者認知性的創造力;以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以評估受測者情意性的創造力。定期實施前測、教學、後測,再比較各組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異同,並探討年級之差異是否會對創造思考教學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1.本研究所設計的創造思考教學可以適用於四年級與六年級。
    2.年級別並不會對於學習成效產生明顯的影響。
    3.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確實比一般教學法更能增進學生在認知方
    面的創造力,可能有效地增進創造力。因此欲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
    力,應著重於後天學習的機制,並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實施創造
    思考教學,以利創造力的提升。
    4.在流暢力方面的作用,僅對於四年級組顯現出較好的效果,因而仍
    必須在流暢力方面尋求改進之道,以提升教學效果。
    5.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在學生的情意性創造力上,並不能比一般教學法更增進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能對於情意性創造力並無任何助益。。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與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所測出來的能
    力,本質上或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卻有相似或相同的創造力定義,
    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2.本研究實施之創造思考教學,所使用之媒材主要限於繪畫類,教學
    活動之設計亦主要以繪畫創作為內容,但在標題能力上亦有增進效果,若能配合語文式創造力測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或能揭開此種關聯性。
    3.創造力的增進幅度與創造思考教學的關連程度為何,則並未進一步
    指明,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是否也比無任何教學實施的情況
    下,更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仍須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的意義與內涵……………………………………12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之理論探討…………………………….30 第三節 圖形創造力之相關文獻研究分析…………………….57 第四節 兒童認知、繪畫與創造的心理發展………………….60 第五節 教學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7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86 第二節 研究對象…………………………………………….…88 第三節 研究工具…………………………………………….…89 第四節 課程設計……………………………………………….99 第五節 實施程序…….………………………………………..116 第六節 資料處理…….………………………………………..1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統計分析與結.果…………………………………….120 第二節 討 論………….……………………………………...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158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6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67 二、英文部分…………………………………………………….171 附錄 附錄一:實驗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設計………………………..174 附錄二:學生作品集……………………………………………….193 表 次 表 2-1 威廉斯十八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36 表 2-2 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之學生行為層面…………….38 表2-3 各種不同方法訓練兒童創造力成功摘要統計表..……47 表 2-4 配合特定學科的創造思考教學一覽表……….……..48 表 2-5 應用特定創造思考方法的創造思考教學一覽表…...51 表 2-6 羅恩費爾兒童繪畫表現發展各階段摘要表…….…..67 表 2-7 羅恩費爾兒童各方面成長評量項目表……….……..70 表 2-8 參考指標及課程活動之比較………………………….84 表 3-1 實驗設計………………………………….…………..87 表 3-2 研究測驗工具一覽表…………….……………………97 表 3-3 創造思考教學之教學內容大綱…….……………….108 表 3-4 創造思考教學之課程進度表……….……………….116 表4-1-1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 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4-1-2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平均數………………………………………………………..121 表4-1-3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變通力」 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4-1-4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變通力」平均數… ………………………………………………………….122 表4-1-5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獨創力」 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4-1-6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精進力」 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3 表4-1-7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精進力」平均數………………………………………………………123 表4-1-8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流暢力」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4-1-9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流暢力」平均數…...………………………………………………….124 表4-1-10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開放性」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5 表4-1-11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開放性」平均數………………………………………………………125 表4-1-12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變通力」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4-1-13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獨創力」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4-1-14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獨創力」平均數………………………………………………………127 表4-1-15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精密力」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4-1-16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標題」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8 表4-1-17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標題」平均數………………………………………………………128 表4-1-18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1-19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好奇性」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1-20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想像力」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0 表4-1-21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挑戰性」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0 表4-2-1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 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1 表4-2-2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 上單純效果分析摘要表………………………………132 表4-2-3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調整後平均數…………………………………………………132 表4-2-4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變通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3 表4-2-5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變通力」調整後平均數……………………………………..………….133 表4-2-6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獨創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4 表4-2-7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獨創力」上單純效果分析摘要表……………………………..134 表4-2-8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獨創力」調整後平均數…………………………………………………135 表4-2-9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精進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5 表4-2-10 各年級組別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精進力」調整後平均數…………………………………………...…….136 表4-2-11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流暢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6 表4-2-12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開放性」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7 表4-2-13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開放性」調整後平均數…………………………………………………137 表4-2-14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變通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8 表4-2-15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變通力」調整後平均數…………………………………………………138 表4-2-16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獨創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9 表4-2-17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獨創力」調整後平均數…………………………………………………139 表4-2-18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精密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0 表4-2-19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精密力」調整後平均數…………………………………………………140 表4-2-20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流暢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1 表4-2-21 各年級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之「標題」調整後平均數……………………………………………………141 表4-2-22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2 表4-2-23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好奇性」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2 表4-2-24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想像力」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3 表4-2-25 年級與教學組別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之「挑戰性」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43 表4-3-1 本研究結果一覽表…………………………………..151 表4-3-2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前測分數與後測分數配對T檢定後的結果摘要表………………………………………..154 圖 次 圖 2-1 創造思考教育參考架構…………………………………32 圖 2-2 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35 圖 2-3 教育、創作與創造力關係圖……………………………58 圖 2-4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結構圖…..…………………..76 圖 3-1 課程活動設計架構……………………………………..100 圖 3-2 創造思考教學設計架構………………………………..105 圖 3-3 教學活動設計與各項理論之關係參照圖……………..106 圖 3-4 本研究流程圖…………………………………………..117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譯(民74):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秀雄(民87):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德育譯(民79):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三友圖書公司。
    王振德(民86):創造力三面模式評介─兼論創造力的本質與研究取向。資優教育季刊,第64期,第1~5頁。
    毛連塭(民73):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尹少淳(1998):創造力與美術教育。美術教育論文集,第53頁。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
    朱錫五(民72):推展創造性教學。教師研習簡訊,第3期,第10~11頁。
    江雪齡(民84):創造利於資優生的學習情境。資優教育季刊,第55期,第8~10頁。
    呂燕卿(民75):皮亞傑的研究:對國小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國教世紀,第22卷,第2期,第16~20頁。
    呂勝瑛、翁淑緣譯(民71):創造與人生。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祖壽譯(民78).A.H.Passow原著:資優者及特具才藝者之教育,資優教育季刊,第31期,第1~12頁。
    李德高(民79):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德高(民85):資賦優異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錫津(民76):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丹主編(民83):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靜吉(民65):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3期,第45~71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修訂(民70):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手冊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邵一杭譯(民56):應用想像力。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仁傑(民80):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林幸台(民6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6輯,第321~382頁。
    林幸台、王木榮等修訂(民83):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平(民73):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華(民72):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隆儀譯J.Geoffrey Rawlinson 著(民73):創造性思考與腦力激盪法。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周浩中譯 亞德烈著(民80):藝術哲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木子(民86):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環宇出版社。
    陳玉蘭(民82):美術資優班學生之特質以及為其實施生計團體諮商的必要性。資優教育季刊,第46期,第27~31頁。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民71):創造思考情意教學。高雄:復文書局。
    陳昭儀(民84):增強創造力的方法。資優教育季刊,第54期,第18~20頁。
    陳榮華(民74):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思考訓練成效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第16期,第1~64頁。
    陳漢強、毛連塭總審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編(民77):臺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龍安(民73):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朱湘吉合著(民83):創造與生活。台北:空大印行。
    陳龍安(民8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瓊花譯,音樂教育家全國會議著(民87):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台北:教育部。
    陸祖昆譯,恩田彰等著(民77):創造性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
    董奇(民84):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玉成(民72):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淑美(民83):現代美術教育之新趨勢,國教輔導,第33卷,第6期,第17~19頁。
    黃麗貞(民75):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有遹(民78):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禎祥(民84):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台灣地區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出版。
    郭靜姿(民82):如何指導資優生進行獨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48期,第5~12頁。
    郭靜姿(民84):談資優的概念。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震球(民80):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
    賈馥茗(民59):數學(解題)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3輯,第1~78頁。
    賈馥茗(民61):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賈馥茗(民6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師。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7期,第111~118頁。
    賈馥茗(民65):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店。
    蔡伸章譯(民61):未來的衝擊。台北:志文出版社。
    蔡典謨 (民84):只有歷史能告訴我們誰是真正資優。資優學生鑑
    定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思量(民81):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簡茂發(民71):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15期,第97~110頁。
    簡茂發(民75):提高學習成就水準之途徑。台灣教育月刊,第421期,第26~29頁。
    「藝術與人文」領域研修小組(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教育部
    委託專案研究之結案報告。

    二、英文部分
    Brown, R.T.(1989).Creativity:what are we to measure?In J. A. Glover et al.(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Plenum Press.
    David, B.(1982). Can creativity be taught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0(3) , p280-294 .
    Evans, I. M., & Smith, P. A.(1970). Psychology for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John Wiley & Son.
    Feldhusen, J.F. & Treffinger, D.J.(1980).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Texas: Kendall /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uilford, J. P.(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 McGraw-Hill,Inc.
    Guilford, J. P.(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Robert R. Knapp.
    Guilford, J. P.(1977).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Inc.
    Hullfish, H. G., & Smith, P. G.(1961). Reflective thinking: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New York:Dodd, Mead and Company.
    Katz, D., & Kahn, R. L.(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 2nd , New York : Wiley .
    Lederman, A. W. & Lederman, J. C.(1983).Mission: serendipity ! (An adventure in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Mansfield, R. S., & Busse, T. V.(1981).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cago:Nelson-Hall.
    Meeker, M.(1974).A beginner’s reader about guilford’s structure of intellect. CA: SOI Institute.
    Michael, J. A.(1983).Art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Teachers Colla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arnes, 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s.
    Pendarvis, E D.; Howley, A. A.; & Howley, C. B.(1990).The abilities of gifted children. N.J.: Prentice-Hall Inc.
    Renzulli, J.S. & Reis, S.M.(1986).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educational excellence. Conn: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Schliefer, B.(1981). How creative are you ? New York:Eugune Raudsepp.
    Shallcross, D.(1981). 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J.:Prentice-Hall Inc.
    Steinberg, L.(1964). Creativity as a character trait:An expanding concept., California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7.
    Torrance, E. P.(1963). Toward the more human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7.
    Torrance, E. P.(1964).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aylor, C.W.(ed.)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McGraw-Hill.
    Torrance, E. P.(1966).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 norms-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J.: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 P.(1972).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ity ?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Princeton, N.J.: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 P.(1974a).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 directions mannual and scoring guide (Figural Test ,Form B). Princeton, N.J.: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 P.(1974b).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nual. Princeton, N.J.: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 P.(1984).The role of creativity 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 Gifted Child Quarterly , 28(4) , p153-156 .
    Turner, T. N.(1978). Creative activities resource 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Reston, Virginia: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Inc.
    Wallas, G.(1949).The art of thought , London : Watts.
    Weinstein,J.B., & Booko,P.(198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androgyny when moderated by an intelligence threshold. Gifted Child Quarterly , 24 , p162-165.
    Williams, F.E.(1970).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 nd , New York : D.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 F.E.(1982).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C/T , 24 , p2-6 .
    Willman, C. T., & Cutteridge, D.(1981).Creative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 of academically gifted secondary school adolescents. Gifted Children Quarterly, 25, p149-153.
    Wiles, J.(1985). The mind of invention:Activities to stimulate creative thinking.
    Wiles, J. & Bondi, J.(1980).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Roeper Review , 3(1) , p4-7 .
    Wiles, J. & Bondi, J.(1981).Skills clusters for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y book. Wiles, Bondi and Associate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