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秀美
Shomay Wu
論文名稱: 二十四節氣在台灣-「大暑」及「大寒」之探討
The 24 Solar Terms in Taiwan -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Great Heat" and the "Severe Cold"
指導教授: 徐勝一
Hsu, Sheng-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二十四節氣大暑大寒雙高峰型態雙凹槽型態
英文關鍵詞: The 24 Solar Terms, Gerat Heat, Severe Cold, Twin-Peak conformation, Bi-Groove conform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二千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地區,在中國以農立國及季風氣候的背景下,使二十四節氣的應用及影響遍及各地,甚至對鄰近國家也有巨大影響。而台灣地區之先民大都來自大陸地區,因此,台灣地區農漁業生產活動、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等,也莫不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
      本文以二十四節氣中代表天氣最熱「大暑(7/23或24-8/05或8/06或8/07)」及最冷的「大寒(1/20或21-2/03或2/04)」,進行氣候學定量分析。選擇台灣近一百年的逐日平均氣溫等氣象要素資料,並以夏季6-8月及冬季12-2月分別來探討「大暑」及「大寒」在溫度特性及差異、空間差異、古今差異方面的特徵。
    台灣地區七選擇測站最熱的日期發生在6/30至7/21之間,且6-8月逐日平均氣溫呈現「雙高峰型態」的變化趨勢,此乃導因於七月下旬降雨量的增加。反之,七選擇測站最冷的日期發生在1/16至1/19及2/02至2/04兩個時段,且12-2月逐日平均氣溫呈現「雙凹槽型態」的變化趨勢,此乃與主宰冬季天氣變化的大陸冷高壓的消長進退關係密切。在空間差異方面,以南北差異而言,緯度越低越早達到最熱及最冷;以東西差異而言,「大暑」無顯著差異,「大寒」則東部較早達到最冷;以海拔高低而言,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海拔較低者較早達到最熱及最冷。在古今差異方面,以近一百年看來,「大暑」及「大寒」並無明顯變遷。

    The 24 Solar Term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basins of Yellow Rive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 and moreover both th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24 Solar Terms had extended all over against both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China which was built-up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lso the monsoon climates as well, and even it had created an immense influence to the countries in the vicinity. The most ancestors were from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e agricultural and fishing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habitual life styles, festivals and grand ceremonies, are all having a close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24 Solar Terms.
    Firstly, we will discuss an divide the studies on the 24 Solar Terms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are reactive season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phenology, etc. and also will compare it with the relative indexes of Taiwan area. In addition, to make a climatolog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both the "Great Heat"- the hottest day in the 24 Solar Terms (7/23 -8/06 or 7/24 - 8/07) and the "Severe Cold" - the coldest day in the 24 Solar Terms (1/20 -2/03 or 1/21 - 2/04). And select the key inform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aiwan area for nearly 100 years etc.,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together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during the periods of Summer season (June - August) and Winter season (December - February)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both the Great Heat and Severe Cold in the temperature's property and difference,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space, also the dissimilitude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from the 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aiwan area, the hottest day in this area is around 6/30 to 7/21 and it's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ppears a changeable tendency of the Twin-Peak conformation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t the end of July. On the contrary, the coldest days in the records collected from the 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aiwan area are at the periods of from 1/16 to 1/19 and also from 2/02 to 2/04, besides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December to February appears a changeable tendency of the Bi-Groove conformation which is owing to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cissitude of the Mongolia high from Mainland China that governs the major weather condition in Winter. And as to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space,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ce in-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lower latitude it is the sooner to reach the hottest/coldest temperature it will; and if for the difference in-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it is no difference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Great Heat" but the eastern part will reach the date of "Severe Cold" sooner; and if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in altitude of two place, the position in lower altitude will reach the hottest/coldest day quicker. Further more, if checking on the timing condition, the situation for both the "Great Heat" and "Severe Cold" in recent 100 years there is no any obvious difference for both the "Great Heat" and "Severe Cold" as well.

    摘要……………………………………………………………………………………I 目次……………………………………………………………………………………II 圖次……………………………………………………………………………………IV 表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2  第四節 研究流程…………………………………………………………………4  第五節 文獻探討…………………………………………………………………5 第二章 二十四節氣概述……………………………………………………………9  第一節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9  第二節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機制…………………………………………………11  第三節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物候」…………………………………………15  第四節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歷程與延伸發展……………………………………21 第三章 二十四節氣與台灣氣候……………………………………………………33  第一節 資料的選擇………………………………………………………………33  第二節 台灣之二十四節氣區域普遍性…………………………………………38  第三節 台灣之二十四節氣區域特殊性…………………………………………43 第四章 台灣的「大暑」……………………………………………………………56  第一節 台灣最熱在「大暑」?…………………………………………………56  第二節 「大暑」之溫度特性及差異分析………………………………………63  第三節 「大暑」之空間差異分析………………………………………………70  第四節 「大暑」之古今差異分析………………………………………………72 第五章 台灣的「大寒」……………………………………………………………82  第一節 台灣最冷在「大寒」?…………………………………………………82  第二節 「大寒」之溫度特性及差異分析………………………………………87  第三節 「大寒」之空間差異分析………………………………………………96 第四節 「大寒」之古今差異分析………………………………………………… 98 第六章 總結…………………………………………………………………………106  第一節 討論………………………………………………………………………106  第二節 結論………………………………………………………………………108  第三節 建議………………………………………………………………………109 參考書目………………………………………………………………………………111 附錄一…………………………………………………………………………………115

    丁一匯(1997),高等天氣學,明文出版社
    王寶貫(1997),天與地,牛頓出版社,第185-207頁
    王時鼎(1970),〈論台灣之梅雨〉《氣象預報與分析》第44期
    王時鼎、鄭俠(1981),台灣天氣之自然季節與冬季反常天氣之研究,
    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63號
    天文日曆(1998),中央氣象局編印,第1-7頁
    中央氣象局編印(1993),颱風百問,中央氣象局,第65-67頁
    冉學臻(1984),歷法 節氣 傳統節日,重慶出版社,第36、80-81

    任 茹、鄭勝華(1997),〈台灣稻作品種的演化過程與分布趨勢〉《地
    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七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印行,
    第45-79頁
    任 茹(1996),台灣稻作地理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第125頁
    李蕙君(1996),稻米市場自由化對環境品質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資
    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第9-40頁
    何玉雲(1996),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第65-78頁
    邱垂錫(1983),農業氣象學,徐氏基金會出版,第221-225頁
    呂理昌(1991),玉山國家公園東埔玉山區開花植物物候調查報告(一) ,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呂理昌(1991),玉山國家公園東埔玉山區開花植物物候調查報告(二) ,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何妙福(1988),〈歲差在中國的發現及其分析〉收錄於《中國天文學
    史新探》中第四部份,明文書局,第90-206頁
    竺可楨﹑宛敏渭(1980),物候學,科學出版社,北京,第1-44、104
    -141頁
    林鴻棋(1995),〈台灣農業生產對氣候變遷因應之道〉《氣候變遷與
    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57-64頁
    林元弼、湯明敏、包澄瀾、陳森娥編著,戚啟勳校閱(1991),天氣學,
    明文出版社,第138-139、322頁
    周明德(1992),台灣風雨歲月-台灣的天氣諺語與氣象史,聯明出版
    社,第134-142頁
    周明德(1988),〈台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台灣風物》第38
    卷第3期,第5-109頁
    周淑貞(1998),氣象局與氣候學,明文書局,第70-73、62-63、368  
            -369頁
    明文書局(1982),中國農業史話,明文書局,第30-40、45-48、107
            -113頁
    明文書局編印(1995),中國天文史話,明文書局,第56-87頁
    吳明進(1992),〈台灣的氣候變化-氣溫與降水〉《大氣科學》,第20
    卷第4期,第295-318頁
    吳明進(1994),〈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氣候影響與因應之研究〉
    《全球變遷書報討論論文集》,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
    中心,第1頁
    柳忠明、吳明進、王維強(1994),台灣地區氣候變遷因素之初步評估
    及基本科技資料建立先期計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
    託研究報告,EPA-83-E3-02-03-20,第120頁
    侯宏森等譯(1982),新編農業氣象手冊,農業出版社
    郭文鑠、曾文柄、楊之遠(1979),〈台灣地區水稻之農業氣候區域〉
    《氣象學報》第25卷第3期,第1-9頁
    郭文鑠、曾文柄、楊之遠、鄭淑賢(1980),〈台灣地區氣象因子與水
    稻產量預測模式之初步研究〉《氣象學報》第26卷第
    1、2期,第71-78頁
    徐晉淮(1971),〈台北地區豪雨之研究〉《氣象學報》第17卷第3期
    徐晉淮、辛江霖(1979),〈台灣地區降霜之分析研究〉《氣象學報》
    第25卷第1期,第25-34頁
    梁必騏(1980),高等天氣學(上)、(下),四川省氣象局出版,四
    川,第44、73、136頁
    倉鳴厚(1980),季節 - - 天氣歲時記,東海大學出版會,東京,
    第136頁
    殷登國(1983),中國的花神與節氣,聯經出版,第101-262頁
    翁國盈(1986),〈台北氣候變化的趨勢及其都市氣候特性〉《師大地
    理研究報告》,第12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印行
    根本順吉著、邱金枝譯(1990),老天到底怎麼了?-異常氣象開始出
    現,幼獅文化
    馬以工編(1990),〈大自然的歲時-春〉《大自然季刊》第二十六期,
    第6-27頁
    馬以工編(1990),〈大自然的歲時-夏〉《大自然季刊》第二十七期,
    第6-31頁
    馬以工編(1990),〈大自然的歲時-秋〉《大自然季刊》第二十八期,
    第10-35頁
    馬以工編(1990),〈大自然的歲時-冬〉《大自然季刊》第二十九期,
    第9-45頁
    徐欽琦(1991),天文氣候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第5-13

    陶毓汾、朱履寬(1998),節氣 氣候 農業,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第1-26頁
    陶詩言等(1986),中國氣候新論,明文書局
    洪淑君(1998),火山活動與台灣氣候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碩士論文,第33-50、98-99頁
    氣象天文常識(1998),中央氣象局編印,第40、62-63頁
    陳國彥(1980),〈台灣地區降水量的長期變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6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印行,第37-44頁
    陳泰然、吳清吉(1978),〈台灣五大城市之氣候特性分析〉《大氣科
    學》第5卷第2期
    陳榮波(1965),〈台灣水稻災害調查方法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
    第16卷第2期,第218-227頁
    陳遵為(1988),中國天文學史(第1冊-第6冊),明文書局
    陳久金、楊怡(1994),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台灣商務印書館,第18

    陳淑娟(1996),嘉義平原的農地利用,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第19-22頁
    陳瑞清譯(1996),生而為人-從演化舞台中走來,天下文化
    陳正之(1997),台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台灣省政府新
    聞處
    戚啟勳(1992),高雄之氣候,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
    戚啟勳、陳孟青(1995),台灣之氣候,中央氣象局,第62-71、429-
    433頁
    戚啟勳(1995),地球科學,明文書局,第65頁
    戚啟勳(1976),地球科學精華,東英出版社
    戚啟勳(1977),台灣天氣特異性之初步分析,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
    書第14冊
    戚啟勳(1969),〈台灣之雨量分布〉《氣象學報》第15卷第3期
    戚啟勳(1986),〈台北近百年來氣候變遷之初步探討〉《氣象學報》,
    第32卷第4期,第1-2頁
    張家誠、林之光(1987),中國氣候,明文書局
    張福春(1985),物候,氣象出版社,北京,第1-25、87-121頁
    張月娥(1958),〈台灣物候報告〉《氣象學報》第4卷第4期,第6
    -7頁
    張月娥(1958),〈氣象對水稻生育之影響〉《氣象學報》第4卷第2
    期,第11-19頁
    張寶 (1934),〈中國四季之分佈〉《地理學報》第1卷第1期,第1

    張家誠(1991),中國氣候總論,氣象出版社
    陸渝蓉、高國棟(1986),氣候學,明文書局
    陸正華、許以平編著,戚啟勳校閱(1991),近代氣象學基礎,明文出
    版社,第91、181-187頁
    黃芳男(1981),〈高中地球科學曆法之我見〉《科學教育雙月刊》第41
    期,第39-43頁
    曾文柄等(1984),台灣地區農業氣候資源應用之研究,中央氣象局編
    印第1-28頁
    馮鵬年(1982),每日一諺(第1輯-第10輯),聯經出版社
    馮鵬年(1984),把握今天〈春季篇〉,聯宏出版社
    馮鵬年(1984),把握今天〈夏季篇〉,聯宏出版社
    馮鵬年(1984),把握今天〈秋季篇〉,聯宏出版社
    馮鵬年(1984),把握今天〈冬季篇〉,聯宏出版社
    楊之遠(1979),〈台灣地區霜日頻率與霜期及其在農作物霜害預防之
    應用〉《氣象學報》第25卷第3期,第11-13頁
    楊之遠(1979),〈台灣地區溫度年變化與水稻安全栽培期限之關係〉
    《氣象學報》,第25卷第4期,第21-28頁
    楊之遠、鄭淑賢(1980),〈梅雨期間本省農業氣象災害之檢討〉《氣
    象學報》,第26期第3期,第49-53頁
    楊之遠等(1990),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社會司,第1-10

    楊盛行(1995),氣候變遷與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65-84

    鄒佩姍(1998),台灣山區近五百年的氣候變化-樹木年輪的證據,國
    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第1頁
    劉鴻喜(1965),〈台灣氣象災害之分析及其對農業之影響〉《台灣銀
    行季刊》第16卷第2期,第189-217頁
    劉昭民(1984),〈我國古代對大氣物理現象之認識〉《氣象預報與分
    析》九十八期,空軍氣象聯隊氣象中心編印,第47-56
            頁
    劉昭民(1992),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商務出版社
    劉昭民(1996),台灣的氣象與氣候,常民文化
    劉存等(1987),農業氣候學,農業出版社
    劉君燦(1988),中國天文學史新探,明文書局,第188-189頁
    廣東省氣象局(1975),看天經驗,廣東省氣象局編寫,廣東,第51-59

    蔣丙然(1954),台灣氣候誌,台灣銀行發行,第1-8、59頁
    鄭子政(1958),〈農業氣象研究與發展之大勢〉《氣象學報》第4卷
    第4期,第1-4頁
    鄭俠等(1987),台灣北部冬季節逐日顯著天氣發生頻率與及其特異性
    在長期天氣預報上之應用,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177

    鄭秀玢(1995),台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
    水溪之間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26-63頁
    蔡清彥(1990),〈冬之候〉《大自然季刊》第29期,第18-24頁
    韓湘玲、馬思延(1991),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金盾出版社,北京,
    第1-34頁
    譚其驤(1991),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
    曉園出版社

    Clark(1990),Longman Dictionary of Geography-Human and Physical,
            Longman book,pp.464
    Hodges(1991),predicting crop phenology ,Press book,pp.1
    Hodges(1991),Crop Growth Sim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henological
            Models,Press book,pp.3-6
    Houghton﹐J.T.﹐B.A.Callander﹐and S.K.Varney(eds.)(1992),Climate Change 1992﹐The Supplementary Report to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Intergovernment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00
    Mahmood、Hayes(1995),〈A Model-Based Assessment o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oro Rice Yield in Bangladesh〉《Physical Geography》,Vol.16,No.6,11-12 1995,pp.463-486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1994),〈Climatic Table for the World(1961-1990):air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Technical Data Series No.59》,Tokyo.

    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
    http://www.atmos.as.ntu.edu.tw 台大大氣系
    http://www.water.gov.tw 台灣省自來水事業處
    http://www.foe.co.uk/climatechang/index.html 氣候變遷網頁
    http://stank.as.ntu.edu.tw 大氣資料庫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