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文君 Wang, Wen-Chun |
---|---|
論文名稱: |
我的青春白日夢 My Youth Daydreaming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夢境 、幻想 、象徵 、潛意識 |
英文關鍵詞: | Dream, Fantasy, Symbolic, Subconsciou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01.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繁忙和充滿壓力的現實生活中,筆者時時刻刻都在做著白日夢因為筆者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勇氣,且無法實現的事情總是太多而無奈總是太多,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試著在受到壓迫的無奈現實生活中尋找樂趣和自己所幻想的綠地和藍天,並且悠遊其中而暫時脫離了現實生活之中許多的無奈,而白日夢並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被壓抑情慾的表徵。由於社會迅速進步,無時無刻中都在改變著,像力讓人輕易超越現實的限制,看到未來發展的無限面貌與可能。最終,筆者將內心的想像世界注入了一個更全景式的廣闊空間,並企圖引發起觀者在熟悉的影象之中和綺麗的幻想之間進行一場顛覆常理的精采辯證。
筆者於本此探究討論裡,因為自身個性及嗜好及自身情感世界,就將其創作的題材訂於人類之生活及情感題材和自身的不合邏輯的冥思想像世界之中,重新建構不同的視界,擬物虛構創造不存在之景物,筆者透過哲思轉化,提升為心靈的形式,表現豐富的感情世界。
Without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hustle and bustle, the author is a daydreamer person in her life, there were too many people living in this real life can’t achieve what they want. Like those who were living in this real life, trying to daydream during their stressful moment just to run away from reality and find happiness those dream-like world. Daydreaming too is a form of escape from depression. As the world is changing fast, imagination enables people to imagine beyond what they see.
Describing the true form of her imaginary world, the author brings the reader along to discover her world. As this was her characteristic and her true feelings about this world, the tittle was made to describe human life and one`s imaginary world. Rebuilding a different aspect to see the world, creating some scenes that is not exit, the author express a world with full love by using the invers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one’s soul.
1 田曼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82)。
2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3)。
3 林煊哲著,《繪畫中社會關懷與象徵手法的結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高宣揚,《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佛洛伊德學說概論》,(台北市:洞察出版社,1987)。
5 陳朝平,《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6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北京:牛津,1985)。
7 黃深勳,《文化藝術與心靈管理》,(台北:空大,2000)。
8 黃美香,《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嘉義大學視覺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9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1991)。
10 黃深勳,《文化藝術與心靈管理》,(台北:空大,2000)。
11 惲壽平,《甌香館畫跋》,收錄於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
12《西方美術名著選譯》,宗白華翻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 Freud, Sigmund 在1908年的論文:《作家與白日夢》,孫慶民譯。收錄於: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 (車文博鍽),(台北:長春,1908)。│
14 Freud, Sigmun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2010)。
15 Isabella Ascoli 主編,楊榮甲譯,《巨匠美術周刊-馬格利特100期》,(臺北:錦繡出版,1994)。
16 Jung,Carl Gustav 榮格把原型(Archetype)這概念稱為「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即指源於遠古時期的社會經驗所形成的人類普遍的心理結構產物。(鴻鈞譯,1990)
17 John Milner ,《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象徵主義及新藝術。(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88)。
18 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 (Jung’s Map of the Soul:an introduction) 》,朱侃如譯,(台北縣:立緒文化,2003)。
19 引文出自 Theories of Modern Art, ed. By Herschel B. Chipp,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pp. 450 (中文版: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共二冊,台北:遠流,1995) 。
20 網路畫廊,《名畫檔案》,http://www.ss.net.t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