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奇慧
LAW KEE HUI
論文名稱: 唐代節令詩研究
指導教授: 邱燮友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1
中文關鍵詞: 唐代節令節令詩詩歌民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十章,約三十一萬字。
    中國傳統的節令風俗,保存了珍貴的古代民俗史料,是豐富的文化遺產。有許多傳統的節令民俗,歷經千年歲月的洪流淘洗,至今仍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生活中栩栩如生的重現其民俗風貌。唐代是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不論是豐富的詩歌題材內容,或是多樣化的詩歌體裁形式,皆把詩歌推向一個藝術成就的高峰。唐代詩人在節令詩中描繪不同節令的風貌,呈現精采的節令習俗,並運用藝術技巧,更細緻的刻畫各種節令的風情畫。這些珍貴的詩歌資料,是值得我們再三品味、欣賞與研究的,其芳香韻味歷久彌新。
    本論文從民俗學的視角分析論述唐代節令詩中所呈現的主要民俗特色及唐代節令的主要應節食品,著重探討唐代節令詩的文化意義,並從文學的視角,探討其寫作內涵、藝術特色等,再考察唐代節令詩的民俗史料價值與審美意識,以期能以審視唐代節令詩豐富的內涵意蘊。
    第一章〈緒論〉:筆者先闡述對於「唐代節令詩」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目前相關論題的相關文獻研究現況,並界定其研究範圍,再述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唐代節令詩盛行的背景〉:文學作品的產生,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筆者從唐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及人文因素等面向,探討「唐代節令詩」盛行的背景緣由。
    第三章〈唐代春夏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民俗〉:探究唐代春夏季節令詩中所書寫的主要節令民俗。
    第四章〈唐代秋冬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民俗〉:探究唐代秋冬季節令詩中所書寫的主要節令民俗。
    第五章〈唐代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應節食品〉:先總論「無詩例」的唐代六個節令主要應節食品,再分論「有詩例」的唐代十個節令主要應節食品。
    第六章〈唐代節令詩的寫作內涵〉:分成「佳節韶光,倏忽易逝」、「佳節白髮,年華已老」、「佳節感觸,懷才不遇」、「佳節思親,鄉愁滾滾」、「佳節登高,百感交集」、「佳節送別,離情依依」等六節析論之。
    第七章〈唐代節令詩的文化意義〉:從儒家禮制文化意義、社會民俗文化意義、農耕文化意義和宗教文化意義等四個面向來探究唐代節令詩的文化意義。
    第八章〈唐代節令詩的藝術特色〉:從情景兼寫、修辭技巧等視角探討唐代節令詩的藝術表現技巧。
    第九章〈唐代節令詩的民俗史料價值和審美意識〉:考察唐代節令詩的民俗史料價值和審美意識。
    第十章〈結論〉:歸納本論文各章的論述重點。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範圍………………………………………………………8 一、節令詩的界定範疇………………………………………………..8 二、節令詩的淵源…………………………………………………….16 三、研究範疇………………………………………………………….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19 第二章 唐代節令詩盛行的背景…………………………………… 23 第一節 政治因素:君主對於節令的重視………………………… 23 第二節 經濟因素:都巿繁榮帶動節令娛樂風氣………………… 26 第三節 宗教因素:佛道思想影響節令的發展…………………… 30 第四節 人文因素:文學創作傳統之承繼與發揚………………… 34     第三章 唐代春夏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民俗…………………… 39 第一節 元旦民俗…………………………………………………… 39 一、祭祖拜年………………………………………………………… 40 二、朝賀……………………………………………………………… 41 第二節 人日民俗…………………………………………………… 44 一、戴人勝…………………………………………………………… 45 二、占陰晴…………………………………………………………… 47 三、登高……………………………………………………………… 48 第三節 立春民俗…………………………………………………… 51 一、出土牛…………………………………………………………… 52 二、祭句芒神………………………………………………………… 53 三、貼宜春帖與戴春勝……………………………………………… 55 四、剪綵燕…………………………………………………………… 57 第四節 上元民俗…………………………………………………… 58 一、賞燈……………………………………………………………… 62 (一)山燈…………………………………………………………… 64 (二)水燈…………………………………………………………… 66 (三)燈輪…………………………………………………………… 66 二、百戲……………………………………………………………… 67 第五節 中和節民俗………………………………………………… 68 一、賜宴群臣………………………………………………………… 72 二、中和樂舞………………………………………………………… 74 三、賜尺……………………………………………………………… 75 第六節 上巳民俗…………………………………………………… 76 一、曲水流觴………………………………………………………… 79 二、曲江宴…………………………………………………………… 80 三、蘭亭會…………………………………………………………… 81 四、祓禊……………………………………………………………… 83 五、泛舟……………………………………………………………… 86 六、踏青……………………………………………………………… 88 七、會男女…………………………………………………………… 89 第七節 寒食民俗…………………………………………………… 92 一、禁火……………………………………………………………… 93 二、鞦韆………………………………………………………………101 三、踏青………………………………………………………………104 四、蹴鞠………………………………………………………………105 五、鬬雞………………………………………………………………109 六、百戲………………………………………………………………111 第八節 清明民俗……………………………………………………111 一、改火………………………………………………………………112 二、祭祀掃墓…………………………………………………………113 第九節 端午民俗……………………………………………………117 一、划龍舟……………………………………………………………120 二、賜衣與百索粽……………………………………………………126 三、百鍊鏡……………………………………………………………127 第四章 唐代秋冬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民俗……………………129 第一節 七夕民俗……………………………………………………129 一、乞巧………………………………………………………………131 (一)穿針乞巧………………………………………………………131 (二)蛛絲占驗………………………………………………………136 二、拜月………………………………………………………………139 三、曝衣………………………………………………………………140 四、曝書………………………………………………………………142 五、試新妝……………………………………………………………142 第二節 中元民俗……………………………………………………144 一、盂蘭盆會…………………………………………………………145 二、道教齋醮…………………………………………………………149 第三節 中秋民俗……………………………………………………152 一、賞月………………………………………………………………152 (一)賦詩玩月………………………………………………………154 (二)宴飲酬唱賞月…………………………………………………157 (三)登高望月………………………………………………………159 (四)泛舟賞月………………………………………………………161 二、賞桂………………………………………………………………163 三、觀潮………………………………………………………………165 第四節 重陽民俗……………………………………………………167 一、插茱萸……………………………………………………………169 二、賞菊………………………………………………………………172 三、遊戲馬臺…………………………………………………………179 四、登高祓禊…………………………………………………………180 第五節 冬至民俗……………………………………………………183 一、祭天………………………………………………………………184 二、添紅線量日影……………………………………………………185 三、管灰「候氣之法」………………………………………………187 第六節 臘日民俗……………………………………………………188 一、畋獵………………………………………………………………190 二、祭百神……………………………………………………………191 三、賜口脂面藥………………………………………………………193 四、會飲………………………………………………………………195 第七節 除夕民俗……………………………………………………196 一、守歲………………………………………………………………196 (一)宮廷中的除夕守歲──君臣守歲,宴飲賦詩…………………197 (二)民間的除夕守歲──吃年夜飯,團聚守歲……………………200 二、大儺………………………………………………………………201 三、庭燎………………………………………………………………203 四、放爆竹……………………………………………………………205 第五章 唐代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應節食品……………………207 第一節 元旦主要應節食品…………………………………………213 一、屠蘇酒與藍尾酒…………………………………………………213 二、椒酒、柏酒………………………………………………………215 三、膠牙餳……………………………………………………………216 第二節 人日主要應節食品(七菜羮)……………………………217 第三節 立春主要應節食品(春盤)………………………………217 第四節 寒食主要應節食品(杏花香麥粥)………………………218 第五節 清明主要應節食品(杏粥)………………………………219 第六節 端午主要應節食品(粽子)………………………………220 第七節 七夕主要應節食品(瓜果)………………………………222 第八節 重陽主要應節食品…………………………………………223 一、菊花酒……………………………………………………………223 二、菊花糕……………………………………………………………226 第九節 臘日主要應節食品(臘酒)………………………………227 第十節 除夕主要應節食品…………………………………………228 一、柏葉酒……………………………………………………………228 二、五辛盤……………………………………………………………229 第六章 唐代節令詩的寫作內涵……………………………………231 第一節 佳節韶光,倏忽易逝………………………………………231 第二節 佳節白髮,年華已老………………………………………232 第三節 佳節感觸,懷才不遇………………………………………235 第四節 佳節思親,鄉愁滾滾………………………………………237 第五節 佳節登高,百感交集………………………………………240 第六節 佳節送別,離情依依………………………………………245 第七章 唐代節令詩的文化意義……………………………………247 第一節 儒家禮制文化意義…………………………………………247 一、朝賀與君主賜宴文化……………………………………………247 二、應制賦詩文化……………………………………………………250 三、孝道思想與祭祀文化……………………………………………254 四、天倫團聚…………………………………………………………255 第二節 社會民俗文化意義…………………………………………257 一、娛樂文化意義……………………………………………………258 (一)上元賞燈………………………………………………………258 (二)寒食盪鞦韆與蹴鞠……………………………………………261 (三)上巳與寒食踏青………………………………………………262 二、交際酬酢文化……………………………………………………263 三、「趨吉避凶」文化意義…………………………………………267 (一)上元燃燈祈福…………………………………………………267 (二)上巳祓禊………………………………………………………268 (三)重陽登高祓禊、飲菊花酒與插茱萸…………………………271 第三節 農耕文化意義………………………………………………275 一、祈求風調雨順……………………………………………………276 二、祈求農作豐收……………………………………………………277 (一)「祈天」──祭句芒神…………………………………………278 (二)「祈地」──出土牛……………………………………………279 第四節 宗教文化意義………………………………………………280 一、佛教文化意義……………………………………………………280 (一)祈福消災………………………………………………………281 1.燃燈表佛…………………………………………………………281 2.登佛寺祈福與坐禪………………………………………………282 (二)解脫業障──目連救母的孝思…………………………………283 二、道教文化意義……………………………………………………286 (一)檢勾善惡………………………………………………………286 (二)賜福赦罪………………………………………………………286 第八章 唐代節令詩的藝術特色……………………………………291 第一節 情景兼寫……………………………………………………291 一、情景交融,營造節令氣氛………………………………………292 (一)情景皆悲………………………………………………………292 (二)情景皆喜………………………………………………………293 二、情景反襯,突顯節令情感………………………………………295 (一)情悲景喜………………………………………………………295 (二)情喜景悲………………………………………………………296 第二節 修辭技巧……………………………………………………297 一、巧用節令典故,營造節令氛圍…………………………………297 (一)王羲之蘭亭會(上巳)………………………………………298 (二)介子推(寒食)………………………………………………299 (三)屈原投汨羅江(端午)………………………………………301 (四)牛郎織女鵲橋會(七夕)……………………………………303 (五)嫦娥奔月(中秋)……………………………………………305 (六)白衣送酒(重陽)……………………………………………306 (七)孟嘉落帽(重陽)……………………………………………307 二、妙用佳句對偶,釀造節令意境…………………………………309 (一)顏色對…………………………………………………………310 (二)數目對…………………………………………………………312 (三)句中對偶………………………………………………………314 三、善用摹寫技巧,描摹節令樂趣…………………………………315 (一)視覺摹寫………………………………………………………316 (二)聽覺摹寫………………………………………………………317 (三)嗅覺摹寫………………………………………………………319 (四)觸覺摹寫………………………………………………………321 四、好用疊字入詩,呈現節令風情…………………………………322 第九章 唐代節令詩的民俗史料價值與審美意識…………………325 第一節 唐代節令詩的民俗史料價值………………………………325 一、保存珍貴的唐代節令多采多姿的民俗史料……………………325 (一)元旦拜年………………………………………………………326 (二)上元賞燈………………………………………………………326 (三)清明掃墓………………………………………………………327 (四)端午划龍舟……………………………………………………327 (五)中秋賞月………………………………………………………328 (六)中和樂舞………………………………………………………329 (七)寒食禁火………………………………………………………330 (八)清明改火………………………………………………………330 (九)七夕曝衣………………………………………………………331 二、記載唐代節令豐富美味的主要應節食品………………………332 第二節 唐代節令詩的審美意識……………………………………334 一、雄渾勁健之美……………………………………………………334 二、疏淡自然之美……………………………………………………336 三、深邃悲涼之美……………………………………………………338 四、典雅綺麗之美……………………………………………………341 第十章 結論………………………………………………………345 附錄 《全唐詩》節令詩表…………………………………………349 參考書目………………………………………………………………419 附表目錄 〈表一〉:以「節令」為主題的「唐詩」研究碩士論文……………4 〈表二〉:以「節令」為主題的「宋詞」或「宋詩」研究碩士論文4 〈表三〉:「節令」主題重要今人著作參考文獻……………………5 〈表四〉:「節令」主題重要古籍參考文獻…………………………7 〈表五〉:無詩例的唐代節令主要應節食品………………………207 〈表六〉:唐代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應節食品…………………212 〈表七〉:唐代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民俗活動…………………332 〈表八〉:唐代節令詩中所反映的主要應節食品的象徵意義……333

    參考書目(古籍依著者朝代排序,今著按出版年月排序)
    壹、書籍類
    一、古代典籍
    (一)經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1,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2,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3,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5,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6,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8,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8,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正編》第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四部叢刊正編》第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宋〕朱熹註:《四書集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存》,〔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上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5月5版

    (二)史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10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6版
    〔漢〕班固等撰:《東觀漢記》,《叢書集成初編》第530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漢〕崔寔:《四民月令》,《叢書集成續編》第8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臺1版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四部叢刊正編》第1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晉〕檀道鸞:《續晉陽秋》,《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一冊,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初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5版
    〔梁〕沈約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6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6版
    〔梁〕宗懍著,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第2刷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叢書集成初編》第223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
    〔唐〕韓鄂:《歲華紀麗》,《叢書集成初編》第34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唐〕裴廷裕:《東觀奏記》,《叢書集成初編》第549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
    〔唐〕張九齡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唐〕尉遲樞:《南楚新聞》,《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四冊《先秦──清末》,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初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5版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5版
    〔宋〕歐陽修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6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台北:榮文出版社,1980年8月再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第474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
    〔宋〕吳自牧:《夢粱錄》,《叢書集成初編》第474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
    〔宋〕周密:《武林舊事》,〔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北京第1版
    〔元〕瞿祐:《四時宜忌》,《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23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第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清〕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臧榮緒《晉書》,《叢書集成初編》第544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初版
    〔清〕秦嘉謨編:《月令粹編》,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初版
    〔清〕陳夢雷編:《歲功典》台北:文星書局,1964年
    〔清〕陳夢雷原編,〔清〕蔣廷鍚等撰:《歲功典》,《古今圖書集成》第三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初版
    〔清〕陳夢雷原編,〔清〕蔣廷鍚等撰:《職方典》,《古今圖書集成》第十七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初版
    〔清〕顧祿撰:《清嘉錄》,張智編:《中國風土志叢刊》第34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5月第1版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臺2版

    (三)子
    〔周〕師曠撰,〔晉〕張華注:《禽經》,〔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西漢〕劉安撰,〔東漢〕高誘註:《淮南子》,《四部叢刊正編》第2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漢〕劉安撰:《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漢〕王充撰,《論衡》,《四部叢刊正編》第2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四部叢刊正編》第2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漢〕劉歆:《西京雜記》,《四部叢刊正編》第2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晉〕郭璞注:《山海經》,《四部叢刊正編》第2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叢書集成初編》第549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
    〔唐〕釋元應:《一切經音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唐〕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記》,潘平釋譯,台北:佛光出版社,1998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臺1版
    〔唐〕張鷟:《朝野僉載》,〔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唐〕徐堅:《初學記》,〔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11月新1版
    〔唐〕韓鄂撰,繆啟愉校釋:《四時纂要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叢書集成初編》第549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
    〔五代〕義楚:《釋式六帖》,《現代佛學大系》第五冊,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
    〔宋〕金盈之《醉翁談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初版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叢書集成初編》第425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1月初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宋〕潘自牧撰,〔明〕王嘉賓補遺:《記纂淵海》,台北:新興書局,1972年1月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1版
    〔宋〕李昉:《太平御覽》,〔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宋〕高承撰,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第201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
    〔元〕王瑩《群書類編故事》,揚州:揚州古籍書店,1990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陳火燭:《天中記》,〔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明〕白雲霽:《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明〕周祁:《名義考》,〔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明〕陶宗儀編:《說郛》,〔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清〕清聖祖敕撰,王雲五主編:《佩文韻府》,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初版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初版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73年6月初版

    (四)集
    〔晉〕陸機:《陸士衡集》,《四部叢刊正編》第3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梁〕劉勰著,王師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4刷
    〔唐〕元結:《元次山集》,《四部備要》集部第446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1版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宋〕蘇軾:《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宋〕蘇軾:《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明〕胡應麟:《詩藪》中冊,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初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叢書集成初編》第400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初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共計二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
    〔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訂《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清〕王應奎撰:《柳南隨筆》,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初版
    〔清〕董誥等奉敕編,〔清〕陸心源補輯:《全唐文及拾遺》,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3月初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北京3刷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3刷

    二、近代論著
    (一)節令民俗相關著作
    林惠祥:《民俗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台北:故鄉出版社,1980年
    王世禛:《中國節令習俗》,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婁子匡:《中國民俗歲時節日》,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范勇, 張建世:《中國年節文化》,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齊治平:《節令的故事》,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1989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陳久金、盧蓮蓉編著:《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1年
    李原白:《年節尋根》,台北:臺灣書店,1991年
    郭興文、韓養民:《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4月再版
    殷登國:《歲節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台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4月
    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佟輝著:《天時.物候.節道──中國古代節令智道透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李岩齡、韓廣澤:《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台北:百觀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韓盈、王士然:《節令風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喬繼堂、朱瑞平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第1版
    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北京第2刷
    殷登國:《歲節的故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蓋國梁:《節慶》,香港九龍:萬里書店,2004年5月初版1刷
    李露露:《中國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刷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喬繼堂:《細說中國節──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內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李玉臻主編:《中華民俗節日風情大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北京第1版
    楊景震:《中國傳統歲時節日風俗》,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張勃、榮新著:《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張冰隅:《農曆與民俗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二)詩歌相關著作
    邱師燮友:《童山詩集》,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陳師文華:《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賞析》,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全唐詩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上中下三冊),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潘師麗珠:《詩筆映千古:唐宋詩選粹》,台北:幼獅文化,1991年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張滌華主編:《全唐詩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沈師秋雄:《詩學十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5月
    王隆升:《唐代登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第2版第1刷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 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6月2刷
    劉航:《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陳正平:《唐代遊藝詩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李浩:《唐詩美學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三)其他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12月臺灣1版
    《辭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0月臺3版
    陶希聖、鞠清遠同撰:《唐代經濟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出版社,1981年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文大辭典》第七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8月6版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11月初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辭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5月臺灣初版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世英,季家宏主編:《中國酒文化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1版2刷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黃師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10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增訂再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永平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蔡師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陳鵬翔:《主題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比》,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舒頻編著:《動物的秘密》,台北: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
    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黃師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賀又寧:《修辭學:言語行為之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

    貳、單篇論文
    鄭康民:〈七夕考源〉,《建設》16卷4期,1967年9月
    雲谷:〈上巳、寒食、清明〉,《今日生活》第4卷第7期,1970年4月
    雁泓:〈談表彰孝道的本省清明習俗〉,《中央月刊》第12卷第6期,1970年4月16日
    何聯奎:〈中國之節序禮俗〉,《故宮季刊》第1卷第1期,1972年
    婁子匡:〈新年‧清明民俗的蘊涵〉,《今日中國》第46期,1975年2月
    羅青:〈說「人日思歸」詩〉,《幼獅月刊》45卷3期,1977年3月
    陳小凌:〈民俗節令─清明‧掃墓‧寒食節〉,《幼獅少年》第6期,1977年4月
    王靜芝:〈年俗專輯--臘八到上元〉,《幼獅文藝》,47卷2期,總號290期,1978年2月
    白鐵錚:〈挑燈憶舊話上元〉,《海外學人》67期,1978年2月
    黃得時:〈臺灣過年習俗趣談〉,《中外雜誌》第25卷第2期,1979年2月
    王更新:〈上元節與花燈〉,《中原》204期,1981年2月
    武復興:〈唐代詩人筆下的長安節日風俗〉(下),《人文雜誌》第1期,1983年
    寄廬:〈鄉俗趣談--上元奇俗〉,《漢家雜誌》2期,1983年4月
    簡松村:〈中國星辰神話傳說中的七夕〉,《故宮文物月刊》2卷5期,總號17期,1984年8月
    簡松村:〈上元競華:從文物看花燈〉,《故宮文物月刊》2卷12期,總號24期,1985年3月
    林衡道:〈清明習俗〉,《高雄文獻》第22、23期,1985年6月
    趙和平:〈唐代節日略說〉,《百科知識》第1期,1986年
    沈謙:〈七夕特輯--詩人心目中的牽牛織女星〉,《光華》11卷8期,1986年8月
    吳文彬:〈七夕乞巧:十二月令圖中之七月景〉,《故宮文物月刊》,5卷5期,總號53期,1987年8月
    洪淑苓:〈牛郎織女故事中「鵲橋」母題的衍變〉,《中外文學》第16卷第3期,1987年8月
    彭兆榮、李哲:〈論節日喜慶中的悲涼意義〉,《民間文學論壇》第5、6期,1988年
    洪淑苓:〈「牽牛織女」原始信仰重探〉,《民俗曲藝》51期,1988年1月
    洪淑苓:〈「牛郎織女」在俗文學中的特色〉,《中外文學》第17卷第3期,1988年8月
    阮昌銳:〈傳統過年習俗的特色與意義〉,《師友》第260期,1989年2月
    陳玉雲:〈中國古典詩歌裡的節令情韻〉(上),《中信通訊》167期,1989年5月
    潘師麗珠:〈「七夕節」的由來與習俗〉,《國文天地》第5卷第4期,1989年9月
    陳玉雲:〈中國古典詩歌裡的節令情韻〉(下),《中信通訊》169期,1989年9月
    葉舒憲:〈人日之謎: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發掘〉,《中國文化(風雲時代)》1期,
    1989年12月
    王明蓀:〈唐宋時的寒食清明〉,《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1期,1990年4月
    鍾明玉:〈歲旦辟惡飲食年俗雜考─椒柏酒與屠蘇酒〉,《民俗曲藝》第65期,1990年5月
    李豐楙:〈七夕與中元〉, 《民俗曲藝》第65期,1990年5月
    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中國文化》第2期,1990年6月
    吉田隆英:〈人日踏磧考〉,《漢學研究》8卷1期,總號15期,1990年6月
    顧峰:〈論儺戲的形成〉,《民俗曲藝》第69期,1991年1月
    郭立誠:〈古往今來話冬至〉,《漢聲》第36期,1991年12月
    董乃斌:〈唐人七夕詩文論略〉,《文學評論》第3期,1993年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年8月
    胡文輝:〈「人日」考辨〉,《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9期,1994年2月
    朱啟新:〈「迎春圖」年畫所反映的古代「立春」習俗〉,《歷史月刊》第73期,1994年2月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
    古原:〈風吹曠野紙錢飛─清明掃墓習俗的沿革〉,《歷史月刊》第75期,1994年4月
    金舒年:〈清明與寒食〉,《華夏文化》第2期,1995年
    姚斌:〈寒食禁烟與清明賜火〉,《安徽消防》第4期,1995年
    黃坤堯:〈吳文英的節令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期,1995年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遊樂〉,《歷史月刊》84期,1995年1月
    羅時進:〈孤寂與熙悅─唐代寒食題材詩歌二重意趣闡釋〉,《文學遺產》第2期,1996年
    孫永義:〈端午食粽祭屈原說源流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6年
    楊琳:〈清明節考源〉,《尋根》第2期,1996年
    平沙:〈清明的風俗與傳說〉,《漢家雜誌》第48卷,1996年3月
    古道:〈上甘焚死不公侯─介子推及寒食節〉,《漢家雜誌》,1996年3月
    高明誠:〈清明節的典故〉,《國文天地》第12卷第1期,1996年6月
    李富軒:〈端午節習俗探源,《歷史月刊》第101期,1996年6月
    曾照薰:〈論「七夕雨」中織女角色之詮釋〉,《藝術學報》58期,1996年6月
    林永塘:〈中元古民俗與盂蘭節〉,《南瀛文獻》第41期,1996年10月
    葉國良〈詩文與禮制- 七夕曝書〉,《國文天地》第12卷第10期,1997年3月
    辜美綾:〈唐代文學中上元節慶燈會之研究〉,《復興學報》,1997年5月
    陳琬菁:〈七夕情牽--牛郎織女〉,《東吳中文系刊》23期,1997年5月
    洪淑苓:〈兩情若是久長時- 談七夕詩歌之美〉,《國文天地》第13卷第3期,1997年8月
    張振華、常華:〈中國歲時節令禮俗〉,《河北平津文獻》24期,1998年1月
    薛世孝:〈端午風俗〉,《當代礦工》第6期,1998年
    黃蘭亭:〈談清明食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1998年2月
    何根海:〈七夕風俗的文化破譯〉,《歷史月刊》127期,1998年8月
    辜美綾:〈唐代上元詩之題材研究〉,《復興學報》,1998年12月
    易煒:〈端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
    袁剛:〈隋唐元宵鬧花燈習俗〉,《滄桑》第1期,1999年
    何根海:〈「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的文化讀釋〉,《鵝湖月刊》第25卷第6期,總號294期,1999年12月
    向柏松:〈元宵節的起源及文化內涵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張四和:〈話說民俗端午節中的祛病防蟲物〉,《生物學教學》第1期,2000年
    徐國能:〈論杜甫「九日」詩〉,《中國學術年刊》21期,2000年3月
    龔鵬程:〈古代詩文中的清明節〉,《臺灣月刊》第208卷,2000年4月
    蕭放:〈清明─中國人的祭祖節〉,《歷史月刊》第147期,2000年4月
    李豐楙:〈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傳統藝術》第7期,2000年6月
    蔡雅惠:〈宋代七夕詩探析〉,《雲漢學刊》7期,2000年6月
    洪順隆:〈六朝詩歌中的七夕民俗意象〉,《國文天地》16卷3期,總號183期,2000年8月
    高莉芬:〈落入人間的仙子-論漢魏詩歌中的織女〉,《國文天地》第16卷第3期,2000年8月
    洪淑苓:〈七夕-- 女性的民俗嘉年華〉,《國文天地》第16卷第3期,總號183期,2000年8月
    王融亮:〈話寒食古今論風習變異〉,《滄桑》第1期,2001年
    曹海東:〈唐代清明節與掃墓風俗問題辨証〉,《文學遺產》第1期,2001年
    洪淑苓:〈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 ,2001年5月
    劉偉生:〈上巳踏青與重陽登高的生命意蘊〉,《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01年9月
    蔡永強:〈從人日詩觀其風俗〉,《語文教育通訊》第23期,2001年12月
    譚民奎:〈閒話祭祀與清明節〉,《社區發展季刊》第96期,2001年12月
    周清源:〈七夕與中元習俗〉,《烘培工業》第104期,總號175期,2002年7月
    周淑芳:〈節令詩:人生況味的審美創造〉,《新亞論叢》第4期,2002年8月
    周清源:〈中秋節的習俗與食俗〉,《烘培工業》第105期(總第176期),2002年9月
    丰家驆:〈寒食風俗〉,《尋根》第6期,2003年
    都春屏:〈屈原與五月五日─端午的淵源及意義〉,《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
    孫適民:〈屈原、端午與龍舟文化〉,《邵陽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
    高莉芬:〈走進春日的桑林: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邂逅採桑女的儀式與空間〉, 《第五屆國際辭賦學論文集》,2003年
    周清源:〈過年的習俗與食俗〉,《烘培工業》第107期,2003年1月(雙月刊)
    洪如薇:〈從類書看中元普渡祭典的由來〉,《國文天地》第19卷第3期,2003年8月
    郭珉:〈露重風輕七夕涼--民間習俗中的七夕〉,《臺灣月刊》248期,2003年8月
    洪淑苓:〈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
    何海華:〈從寒食清明詩看唐代風俗〉,《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4年
    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民間文化論壇》 第5期,2004年
    李暉:〈九九重陽情 茱萸吉祥俗─重陽民俗文化研究〉,《淮南師範學院學報》 第6卷第6期(總28期),2004年
    侯良:〈儺戲淺說〉,《民族論壇》第4期,2004年
    安祥馥:〈唐宋儺禮、儺戲與高麗儺戲〉,《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4年
    顧業民:〈屠蘇酒的由來〉,《歷史月刊》第192期,2004年1月
    楓城子:〈中國節令的掌故與文學──七夕與中元〉,《僑協雜誌》第88期,2004年8月
    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報)》第4期,2005年
    邢莉、白慶俠:〈辟惡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漫話九九重陽〉,《尋根》第5期,2005年
    吳俐雯:〈《堅瓠集》中歲時節令的探析〉,《東方人文學誌》4卷3期,2005年9月
    嚴玉珊:〈七夕詞反映之愛情觀研究〉,《國文天地》22卷2期,總號254期,2006年7月
    王書輝:〈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歷史月刊》222期,2006年7月
    王書輝:〈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2)--漢代的七夕節俗〉,《歷史月刊》223期,2006年8月
    涂月珍:〈歐陽脩詠節令詞析探〉,《修平人文社會學報》7期,2006年9月
    謝佳樺、鄭定國:〈蘇鴻飛傳統漢詩初探──以寫景、懷古、節令詩為例〉,《文學新鑰》5期,2007年6月
    邱麗娟:〈傳統元宵節習俗中的女性活動〉,《國教之友》58卷4期,總號585期,2007年7月
    王書輝:〈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3)--漢末至六朝〉,《歷史月刊》235期,2007年8月
    王書輝:〈一個漸被遺忘的傳統節俗--人日〉,《歷史月刊》241期,2008年2月
    鐘文伶:〈蘇軾〈寒食雨二首〉析論〉,《明新學報》35卷1期,2009年2月
    卓惠婷:〈元代節俗風采掠影──以白樸《天籟集》歌詠節令詞為例〉,《南榮學報》復刊12期,2009年5月
    洪玉琪:〈試析納蘭性德七夕詞〉,《問學》13期,2009年6月
    沈真慧:〈中國七夕節慶文化風俗探討〉,《豐商學報》14期,2009年6月
    卓惠婷:〈北宋東京歲時民俗之謳歌--論柳永《樂章集》中「承平氣象」的節令詞〉,《景文學報》20卷1期,2010年3月

    參、學位論文
    陶子珍:《兩宋元宵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廣重聖佐子:《宋代節令詞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金蓮:《兩宋上巳寒食清明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辜美綾:《唐代文學與三元習俗之研究》,政治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秀靜:《唐代九日重陽詩歌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淑姿:《兩宋中秋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學燕:《兩宋七夕與重陽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欽堯:《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淑杏:《七夕詩研究──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金明:《六朝歲時節日之研究──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邱曉村:《《歲時廣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馬麗珠:《宋代中秋詩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子聰:《兩宋元旦與除夕詞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肆、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網址: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陳郁夫先生所架構之台灣師大圖書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站:http://140.122.127.253/dragon/,《全唐詩》全文檢索資料庫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