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談啟志
TAN,CI-JHIH
論文名稱: 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
指導教授: 李志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2
中文關鍵詞: 再現城市《點石齋畫報》晚清上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9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為題,以「畫報裡的城市」與「城市裡的畫報」二概念出發,討論晚清《點石齋畫報》透過「再現」途徑所見之上海城市面貌,並企圖映證畫報對於上海城市之價值。
    內文凡分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外,又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即第二章,梳理關於《點石齋畫報》的發行背景、文本性質,以及上海城市再現的敘述模式,詮解此「城市裡的畫報」的生成與發展,並指出圖文並茂的畫報傳播媒體,與上海城市的關係極為密切,為地域性的城市發展作了側面的紀錄,以生活化的事件與活潑的敘述模式,將上海城市變為一個敘述者筆下可解讀的對象;第二部分即三、四、五章,為本文之核心,從文本的歸納與分析出發,主要探究關於晚清上海城市發展的三個面向,即生活空間、娛樂文化、社會問題,研究其側重的面向、所持的態度與可能達到的效果。首先針對城市的生活空間闡述,羅列常見於畫報中的日常生活的物質器用、與城市相關的市政建設與制度,乃至依著城市現代化而生成的城市人的交遊網絡,推論出對於城市生活空間的觀看視角,為城市生活建構了一套清楚可感知的敘述範式;其次討論城市中的休閒娛樂活動,畫報一來間接認定了城市對休閒娛樂的需要,從其繁盛的娼妓業、鴉片煙館、賭博場所和茶樓的開設可知,另一方面也透顯出上海具有融匯中西的特色,不僅接受外來休閒活動的推行,也受其影響而改變自身的價值觀念,城市消閑活動凸顯了上海的享樂性格;最後揭示畫報筆下如何處理已發生的社會問題,在報導新聞的敘述策略下紀錄事件,在此之中可見城市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市政管理階層的互動模式,同時,畫報作為一外在的城市觀察者,透過犯罪紀錄、居民糾紛的揭露,製造一種社會輿論的價值判斷體系,藉由各種社會事件的闡述來告誡民眾並教化以向善,在圖文並茂的趣味性中帶出嚴肅的法治意義與社會秩序的建構,可作為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最佳指導範式,強化了居民對租界政治體制的信任,對穩定城市生活型態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在幾個案例解析中,卻清楚可見受制於外國列強、失去自身主權的被統治現象,在此顯然是十分具反諷意味的。以上三者,便是用來詮解「畫報裡的城市」所見之現象。
    根據上述分析之後,可得結論有二,首先,針對《點石齋畫報》中的城市場景的展示來推測其涵義所在,在此本文認為,畫報對於生活空間的展示乃是城市現代化的接受,基於城市空間中所形成的現代化生活經驗,將是《點石齋畫報》敘述者與閱讀者的共構創作,屬於當代的集體認同。對於本地與外來娛樂活動的描繪凸顯了城市的享樂文化,乃是當下中西人民的共同追求。對於社會問題的省視則是一種啟示,傳達維繫城市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隱微內化的被統治心態,敘述者和閱讀者在文本內完成犯罪、衝突與法治之間的辯證,並且轉喻了畫報敘述者己身對上海城市美好生活的想望,期待對立的雙方能平等尊重處之;其次,對於《點石齋畫報》在晚清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自身價值亦不可忽視,此在延伸「城市裡的畫報」之功用,從畫報的形式、內容等文本性質以及再現的敘述策略等方面來闡述,欲呼應本文第二章中所述畫報之特色,嘗試建立畫報此報刊媒體在上海時空情境中的地位,其以空間再現方式來形構文本,運用「圖文並茂」重述時空情境,達到藉由視覺接受以活化題材內容的敘述方式,並且融合真實現代化生活經驗,成功吸引人們的目光,將可作為城市生活的指導範本,同時,畫報秉持「通俗易讀」之動機轉喻城市新聞,將關於某敘述主體的形象將生動地結合起來,空間意義將延伸出各種具有情感記憶模式的敘述,創設從空間地域到整個文化背景的集體想像,進而外顯為對生活空間的關懷,如是,「再現」途徑便可建立屬於當代敘述者與閱讀者之間的上海印象/想像,此乃《點石齋畫報》中再現上海城市的特殊之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9 一、關於《點石齋畫報》之研究 9 (一)篇目的分類介紹 9 (二)歷史研究 10 (三)藝術表現研究 14 二、關於晚清上海城市之研究 16 (一)整體研究 17 (二)生活空間研究 18 (三)娛樂文化研究 20 (四)社會問題研究 2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2 一、文本媒介的再現機制 23 二、研究取向與方法 26 三、名詞釋義 29 四、章節安排 32 第二章 《點石齋畫報》之生成與特色 35 第一節 《點石齋畫報》之刊行 36 一、上海報刊之興起 36 (一)租界之背景 37 (二)印刷與發行之助 40 1.印刷與製紙之發展 40 2.報紙銷售通路 43 二、《申報》之先行與《點石齋畫報》 44 (一)以《申報》為前提 45 (二)《點石齋畫報》之創刊與終刊 47 第二節 《點石齋畫報》的文本性質 52 一、敘述方式 52 (一)文言圖說 52 (二)繪畫表現 57 (三)圖文互涉 63 二、題材內容 67 (一)國際視野與歷史紀實 67 (二)鄉野紀聞與傳奇誌異 69 第三節 《點石齋畫報》與上海城市再現 72 一、畫報作為再現媒介 73 二、場景再現的實踐模式 75 小結 83 第三章 現代化的移植:城市生活空間再現 85 第一節 物質器用描繪 86 一、時鐘 86 二、玻璃燈與電燈 89 三、照相術 93 四、交通工具 95 第二節 市政建設與制度 107 一、「有犯必懲」:市政機關之完備 108 (一)最高行政機關 108 (二)巡捕房 110 1.巡捕權力展現 111 2.巡捕體系成員 114 (三)會審制度 120 二、「火從何來」:火災的發生與預防 125 三、「龍頭走水」:引水設備的建置 129 四、「著手回春」:衛生醫療的注重 131 (一)對西醫之稱美 132 (二)對傳統醫者之質疑 135 第三節 城市人交遊網絡 137 一、「大花園記」:公/私空間的利用 138 二、居民生活圈 145 小結 154 第四章 上海繁華:城市娛樂文化再現 157 第一節 閒暇之餘:本地娛樂活動的生成 158 一、娼妓業的興盛 158 (一)「名花任俠」:妓家的蓬勃發展 161 1.娼妓的種類與形象 162 2.娼妓的社會角色 172 (二)「風流龜鑒」:消費者寫真 185 二、煙館、賭場與茶樓的開設 190 (一)「烟醉」:煙膏的浮靡滋味 190 (二)捉賭:官民攻防戰 196 (三)品茗:茶樓文化 200 三、廟會:狂歡的世界 202 第二節 由隔閡到融合:對外來娛樂活動的想像與參與 210 一、各種賽事:異國情調的在地展現 211 (一)賽馬 212 (二)其他競賽 215 二、馬戲團:「非常」的笑謔 218 三、租界慶典:華洋分野的消弭 223 小結 229 第五章 秩序的建構:城市社會問題再現 233 第一節 懲戒功能:犯罪的紀錄 234 第二節 教化向善:居民糾紛的解決 241 第三節 治與被治的衝突 251 一、華人與外國僑民之間 252 二、「四明公所」事件 259 三、「包探」:隱形的治權 264 小結 267 第六章 結論 269 壹、《點石齋畫報》中城市場景的展示與涵義 269 一、現代化的接受 269 二、娛樂文化的形成 270 三、社會問題的省視與法治觀念/統治意義的傳達 272 貳、《點石齋畫報》於晚清上海城市之價值 273 一、以「圖文並茂」形式重述時空情境 273 二、以「通俗易讀」動機轉喻城市新聞 274 三、以「再現」途徑建構上海想像 276 參、研究展望 278 一、報刊研究 278 二、圖文研究 279 三、上海城市議題研究 280 參考文獻 283 附錄 301 附錄一:《點石齋畫報》有關上海城市之篇目 301 附錄二:《點石齋畫報》各號刊行時間表 313 附錄三:上海地圖 317

    一、文本

    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畫報,2001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日]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日]高綱博文:〈上海的日本人居留民〉,收入熊月之等選編:《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50-177。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宋]鄭樵:《通志略•圖譜略》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法]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靜蘭譯:《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4月。
    [法]羅歇•蘇(Roger Sue)著,姜依群譯:《休閒》(Le Loisir),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俄]巴赫金(Bakhtin, M. M.)著,白春仁、曉 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Robert Levine著、馮克芸等譯:《時間地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美]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四次印刷。
    [美]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合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美]賀蕭(Gail B. Hershatter)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10月。
    [美]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期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美]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次印刷。
    [美]魏斐德著,章紅等譯:《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美]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著,章克生等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美]顧德曼:《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英]Stuart Hall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英]Terry Eagleton 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次印刷。
    [英]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再思考》(Visual Methodologies),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
    [英]利薩•泰勒、安德魯•威利斯著,吳靖、黃佩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次印刷。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The Use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次印刷。
    [清]王韜:《瀛壖雜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清]吳友如等著:《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新版。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6月第二版。
    [清]黃式權著,鄭祖安標點:《滬遊夢影》,收入[清]葛元煦等著:《滬遊雜記 淞南夢影錄 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7月。
    [清]葛元煦著、鄭祖安整理:《滬游雜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7月。
    [清] 韓邦慶著,姜漢椿校注:《海上花列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荷]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e)著,何道寬譯:《遊戲的人:文化中遊戲成分的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次印刷。
    〈工部局告示〉,1872年(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二次印刷。
    《上海詞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申報》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3年8月出版。
    《江蘇省上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應寶時修,[清]俞樾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影印。
    Catherine Vance Yeh. (2006). “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1850 – 191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eorg Simmel撰,郭子林譯:〈大都市與精神生活〉,收入汪民安等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頁132-141。
    Harold L. Vogel 著,陳智凱、鄧旭茹譯:《娛樂經濟》(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頁4。
    Robert E. Park等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6月。
    Rhoads Murphey(羅茲•墨菲)著,林維紅譯:〈通商口岸與中國的現代化:走錯了那一步〉,收入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初版六刷),頁213-232。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出版,2007年11月。
    Ye Xiaoqing. (2003).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Shanghai Urban Life,1884-1898.” Ann Arbor: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上海文史研究館編著:《舊上海的煙賭娼》,香港:中原出版社,1989年1月。
    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舊上海的幫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1月。
    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6月。
    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續集》,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6月。
    上海攝影家協會、上海大學文學院編:《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1月。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臺北:久大文化,1992年3月。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64年。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天濱:《臺灣地方新聞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9月。
    王孝儉主編,上海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王洪鈞:《新聞報導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9月臺初版。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之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書奴:《娼妓史》,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爾敏:〈《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1-25。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王曉路等:《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弘:〈近代上海的興起1843-1862〉,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13。
    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收入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初版),頁30-44。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4月。
    吳庠鑄編:《點石齋畫報的時事風俗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吳群:《中國攝影發展歷程》,北京:新華書局,1986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11月。
    岑德彰編:《上海租界略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二刷。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8月。
    杜建人:《城市犯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9月。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臺中:弘祥出版社,2000年。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的插圖繪畫研究》,臺中:弘祥出版社,1998年。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鎮山(Jenn-Shann Lin):《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二次印刷。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阿英:〈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為《良友》一百五十期紀念號作〉,收入氏撰:〈晚清文藝報刊述略〉,《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六卷,頁313-321。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施福康主編:《上海社會大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9月。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
    徐德明:《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耿傳明:《決絕與眷戀: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9月。
    馬惠娣:《休閒: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10月。
    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康無為(Harold Kahn):〈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收入康無為(Harold Kahn):《讀史偶得:學術思想三篇》(臺北:南港近史所,1999年3月),頁89-100。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二次印刷。
    張豈之主編,陳振江、江沛本書主編:《晚清民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張開敏主編:《上海人口遷移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鴻聲:《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009年3月第二次印刷。
    張鐘汝等編著:《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次印刷。
    曹正文、張國瀛:《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曹軍:《觀看的文化分析》,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
    曹勝梅:〈四明公所事件之根源──四明公所地產權問題試析〉,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10月),頁145-154。
    許紀霖、羅崗等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7月。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8月。
    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點石齋畫報──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次印刷。
    陳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收入:《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頁223-26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次印刷。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香港第一版第一刷。
    陳平原:《點石齋畫報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初版一刷。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
    陳申等編著:《中國攝影史1840-1937》,臺北:攝影家出版,1990年2月。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兆青出版社,1986年。
    陳宇飛:《城市文化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10月。
    陳建華:《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1月。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月。
    湯偉康、杜黎:《租界一百年》,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1年8月。
    焦雨虹:《消費文化與都市表述:當代都市小說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一刷。
    馮紹霆:《石庫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黃克武:〈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59-112。
    黃克武:〈導論:映現抑或再現?──視覺史料與歷史書寫〉,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i-xii。
    黃勇編著:《回眸晚清――點石齋畫報精選釋評》,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鳳祝:《城市與社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黃霖等:《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7月。
    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
    楊逸:《海上墨林》,臺北:文史哲,1975年7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葉中強:《從想像到現場──都市文化的社會生態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3月。
    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市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2010年6月。
    葉至誠:《社會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2月。
    葉漢明等編:《《點石齋畫報》通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3月。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原載《二十一世紀》,1990年10月,頁36-47,後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33-150。
    葛永海:《古典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5月出版八刷。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
    熊月之、周武主編:《海外上海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公用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拓展〉,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149-176。
    熊月之:《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2月。
    熊月之主編,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熊月之主編,熊月之、袁燮銘:《上海通史第三卷•晚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熊月之主編,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4月。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5月。
    趙炎秋等:《明清敘事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劉惠吾編著:《上海近代史》(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二次印刷。
    劉善齡:《西洋風:西洋發明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2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鄭為編:《點石齋畫報時事畫選》,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 年12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3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北京第四次印刷。
    錢存訓:《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4月。
    韓琦:〈晚清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石印術的傳入為例〉,收入韓琦、[意]米蓋拉編:《中國與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刷館,2008年12月),頁114-127。
    薩空了:〈五十年來中國畫報之三個時期〉,收入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一版,1957年第二次印刷),頁408-415。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羅蘇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娛樂區的興起(1860-1872)〉,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頁71-92。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蘇智良、陳麗菲:《近代上海黑社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蘇智良:〈黃金榮與法租界──租界與中國黑社會關係的典型事例〉,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10月),頁145-154。
    蘇智良:《上海黑幫》,臺北:立緒文化,2010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俊玲:《點石齋與晚清時期的小說圖像傳播》,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人文與傳播學院,2007年。孫遜指導。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曾永義指導。
    吳兆華:《情慾的流動:遊戲主人《笑林廣記》葷笑話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林淑貞指導。
    李佩芬:《《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2007年。吳志鏗指導。
    李惠磊:《被淡忘的記憶:論《寰瀛畫報》對《點石齋畫報》的影響》,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2010年,孔六慶指導。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2003年。沈以正指導。
    李蘭:《上海公共租界的安全秩序管理初探(1854—192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9月,李蓓蓓指導。
    俞瑋婭:《我看《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碩士,2006年。王邦雄指導。
    張廣杰:《晚清上海鴉片消費研究(1858-1906)》,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韋恒指導。
    郭秋惠:《“點石”:《點石齋畫報》與1884-1898年間的設計問題》,清華大學博士,2009年,杭間指導。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1年。李孝悌指導。
    黃春豔:《明清之際西洋鐘錶在中國的傳播與創造》,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湯開健指導。
    裴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碩士,2005年。張九洲指導。
    鄭淑文:《交換、窺視與文化消費──《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的互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鄭文惠指導。
    謝菁菁:《西畫東漸與《點石齋畫報》》,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7月,畢斐指導。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日]青木正兒撰、馬導源譯:〈題畫文學之發展〉,《大陸雜誌》第3卷第10期,1951年11月,頁317-321。
    [美]葉凱蒂:〈妓女與城市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2期,頁23-24。
    [德]魯道夫•瓦格納(Prof. Rudolf G. Wagner),徐百柯譯:〈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第八輯,頁1-96。
    丁一平:〈試論城市史研究的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15-118。
    王天平、蔡繼福:〈上海最早照相業新證〉,《上海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95-98。
    王永恩:〈江南青樓文化與明末清初士子娼妓劇的興盛〉,《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頁28。
    王立群:〈直覺的欣賞與內在的抗拒──從王韜看近代中國文人對西方文化的反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8年1月,頁79-83。
    王立璋、顧旭娥:〈雅俗共賞的《點石齋畫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頁132-135。
    王志弘:〈城市、文學與歷史:評《看不見的城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1993年3月,頁165-180。
    王芝芝:〈時間的革命:時鐘與西方近代時間觀念的形成〉,《歷史月刊》第6期,1988年7月,頁91-96。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頁135-172。
    朱煒:〈上海”四明公所”抗法事件始末〉,《史海精華》,1999年8月,頁38-42。
    何益忠:〈近代中國早期的交通城市交通與社會衝突──以上海為例〉,《史林》2005年第4期,頁110-116。
    何新會:〈晚清上海四明公所初探〉,《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6月,頁181-182。
    何蘭萍:〈人力車與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1月,頁116-117。
    吳志偉:〈舊上海租界的印捕風潮〉,《檔案春秋》,2009年4月,頁52-54。
    吳定勇:〈接受美學對於報紙新聞傳播的啟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46-150。
    吳美鳳:〈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91期,2001年2月,頁33-57。
    吳學文:〈《點石齋畫報》研究綜述〉,《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3月,頁56-58、96。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頁116-125。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體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34期,2000年12月,頁145-210。
    李明歡:〈Diaspora:定義、分化、聚合與重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頁1-8。
    李貴豐:〈前電影時代中國的動感漫畫──點石齋畫報例〉,《電影》第五期,1995年10月,頁41-60。
    李慧娟:〈論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8-51。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節慶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116-150。
    李艷平:〈圖像閱讀時代的開啟:《點石齋畫報》〉,《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月,頁343-345。
    李孝悌:〈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收入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2002年3月,頁287-293。
    汪燕崗:〈古代小說的插圖〉,《文史知識》,2007年5月,頁20-25。
    卓聖格:〈時事新聞插畫的特質與在中國的發展〉,《商業設計學報》第1期,1997年11月,頁81-93。
    卓聖格:〈從畫報說歷史――中國近代畫報的發展〉,《歷史月刊》,1999年12月,頁94-103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1期,1999年6月,頁395-397。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插畫之表現形式與技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0期,1998年6月,頁73-91。
    卓聖格:〈攝影術對中國近代寫實繪畫影響之探討──以吳友如新聞畫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三期,2000年,頁109-131。
    周武:〈小刀會起義、太平軍戰事與近代上海的崛起〉,《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年第4期,頁139-147
    邱國盛:〈從人力車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04年1月,頁97-103。
    邱德亮:〈從局限經濟到普遍經濟:鴉片消費的東方語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9期,2008年3月,頁1-55。
    俞月亭:〈我國畫報的始祖――《點石齋畫報》初探〉,收入《新聞研究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
    俞瑋婭:〈從《點石齋畫報》看視覺文化的融合與延續〉,《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08年2月,頁32-34。
    南宮搏:〈重印點石齋畫報序言〉,《大成》第99期,1982年2月,頁43-45。
    姚民義:〈當代城市生活空間方式分析〉,《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3-26。
    洪英雪:〈青樓場域之分析〉,《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年12月,頁121-146。
    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講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6月,頁1-43。
    胡萬川:〈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頁28-50。
    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第78期,2001年5月,頁27-34。
    胡璟:〈”功架”想像──海派狹邪小說妓女擇偶觀的新變〉,《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10年9月,頁84-88。
    胡璟:〈女性想像與都市想像的互為一體──論海派狹邪小說中妓女與上海的關係〉,《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9年9月,頁81-85。
    唐紹華:〈中國第一份畫報〉,《暢流》,第69卷第9期,1984年6月16日,頁12-18。
    徐沛、周丹:〈早期中國畫報的表徵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頁82-91。
    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春,頁187-212。
    徐濤:〈自行車普及與近代上海社會〉,《史林》,2007年1月,頁103-113。
    祝君波:〈論中國古代題畫詩〉,《中國美術》第29期,1991年7月,頁26-35。
    袁燮銘:〈工部局與上海早期路政〉,《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年第4期,頁77-85。
    張玉勤:〈從巴赫金狂歡節理論看城市休閒廣場的文化意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頁48-53。
    張春田:〈圖像上海與晚清都市媒體的表意實踐——以《點石齋畫報》(1884-1898)為中心〉,《粵海風》,2007年1月,頁67-73。
    張書華:〈西制東漸:試探「星期制」於清末上海之傳布〉,《中極學刊》第7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6月,頁179-196。
    張偉:〈得風氣之先的上海早期照相業〉,《檔案與史學》,2002年2月,頁63-65。
    梁翠等:〈巡捕與警察──論我國近代警察產生的萌芽〉,《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六卷,2009年12月,頁104-107。
    連玲玲:〈評葉凱蒂《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263-273。
    陳文彬:〈近代城市公共交通與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3月,頁135-139。
    陳占彪、陳占宏:〈從“點石齋”看晚清上海〉,《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3年3月,頁25-31。
    陳平原:〈以圖像為中心──關於「點石齋畫報」〉,《二十一世紀》2000年6月,頁90-98。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第七期,2000年,頁94-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2004年3月,頁255-266。
    陳平原:〈從獨特編訂法看《點石齋畫報》的終刊時間〉,《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2日。
    陳雅琳:〈《點石齋畫報》對「中法戰爭」新聞的圖文建構〉,《東方人文學誌》第 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57-178。
    陳新山、黃瑞亭:〈《洗冤集錄》的現代價值〉,《中國法醫學雜誌》,第24卷第5期,2009年,頁358-360。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二分,2004年6月,頁283-329。
    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游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卷5期,2004年10月,頁93-100。
    傅為群:〈從清末「點石齋畫報」中看幾則「錢」的故事〉,《臺北市集幣會刊》2002年5月,頁41-46。
    曾時模、李杉峰:〈臺灣報紙地方新聞圖文編輯之演進〉,《商業設計學報》,第8期,2004年7月,頁147-159。
    曾敏:〈接受美學與新聞故事化報導〉,《青年記者》,2008年7月,頁28-29。
    鄂藍秀:〈世界最早的最完整的法醫學專著──宋慈的《洗冤集錄》對法醫學的成就〉,《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第8期,頁16-17。
    葉中強:〈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經濟生活與身份轉型──以王韜、包天笑為例〉,《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8-15。
    葛桂錄:〈Shanghai、毒品與帝國認知網路──帶有防火牆功能的西方之中國敘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期,頁97-108。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成》第60期,1978年11月,頁54-55。
    熊月之、羅蘇文、周武:〈略論近代上海市政〉,《學術月刊》1999年第6期,頁85-93。
    熊月之:〈待客之道:從外事活動看近代上海華界與租界關係〉,《學術月刊》,2004年7月,頁50-55。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1996年6月,頁31-42。
    裴丹青:〈《點石齋畫報》和中國傳媒的近代化〉,《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3月,頁130-132。
    趙家琦:〈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四十八期,2011年10月,頁97-162。
    劉海岩:〈20世紀前期天津水供給與城市生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52-67。
    劉赦:〈圖象與新知——《點石齋畫報》與美術大眾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年4月,頁17-18。
    劉惠新:〈近代上海會館公所慈善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四明醫院為例〉,《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1-53。
    劉燕:〈清末風靡上海的《點石齋畫報》〉,《檔案春秋》,2007年2月,頁48-51。
    劉燕等:〈接受美學方法論與新聞傳播學〉,《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0年3月,頁208-210。
    潘元石:〈談點石齋與飛影閣石印畫報〉,《雄獅美術》,第76期,1977年6月,頁94-98。
    潘洪綱:〈清代的賭博與禁賭〉,《江漢論壇》,2008年9月,頁61-66。
    潘耀昌:〈從蘇州到上海,從「點石齋」到「飛影閣」──晚清畫家心態管窺〉,《新美術》,1994年2月,頁65-72。
    蔣晗玉:〈臺基、姘居、棄夫之風與上海小男人〉,《書屋》,2006年9月,頁52-54。
    蔡秀美:〈評介葉曉青著《點石齋畫報──上海城市生活,1884-1898》〉,《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1-122。
    衛琪:〈《點石齋畫報》中乙未(1895)抗日的客籍義勇軍──〈賢母守城〉係指何人?〉,《歷史月刊》第254卷,2009年3月,頁86-92。
    談啟志:〈「風月原來是夢」──試論《風月夢》的敘事策略〉,《思辨集》,2010年3月,頁21-43。
    鄭星球:〈《點石齋畫報》圖式流傳與衍化〉,《美術學報》,2006年3月,頁36-40。
    鄭祖安:〈吳友如與《點石齋畫報》〉,《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3月,頁108-113。
    鄭麗榕:〈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7月,頁1-46。
    謝俊美:〈清代上海會館公所述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36-41轉48。
    羅崗:〈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9-97轉124。
    蘇智良、姚霏:〈廟、信仰與社區──從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廟社區〉,《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頁63-73。

    五、研討會論文

    王維資:〈撰/改寫台灣:日治時期台灣論述與歷史詮釋〉,「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18、19日發表。
    李開軍:〈晚清中國對西方報刊形式的接受〉,「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14、15日,頁193-214。

    六、網路資源

    《上海租界志》,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第二篇「機構」,第四章「警務機構與武裝」,網路資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3852/node63858/node63882/node64474/userobject1ai57982.html ,2011年2月14日查閱。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第四篇 交通地名(一)」:http://www.shsmi.cn/dmb/dmkw/8-4-0.htm,2011年11月7日查閱。
    王正華:〈藝術史研究中的再現問題〉,2004年2月28日演講紀要,國立故宮博物院藝術史討論區,http://arthf.npm.gov.tw/art/dc/d_types.asp?item=1104&D=2004/3 ,2011年5月17日查閱。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