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嘉峻 Liu, Chia-Chun |
---|---|
論文名稱: |
林摶秋推理類型文本的敘事批評分析 The Narrative Criticism of Lin Tuan-Chiu’s Mystery Text |
指導教授: |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推理類型 、林摶秋 、語藝批評 、敘事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mystery genres, Lin Tuan-Chiu, rhetorical criticism, narrative analysi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45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60年代台語電影發展出多種不同類型片,其中以「尋求真相、找出犯人」為核心的推理題材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政治氛圍之下顯得充滿矛盾。因此本文試圖以語藝學的敘事批評作為取徑,針對作品中場景、角色、情節三項敘事元素進行分析,探究台語電影導演林摶秋推理類型的電影和劇本敘事中欲傳達的價值主張。
分析結果顯示,林摶秋透過推理類型的作品,傳達追求真相作為現代性價值的敘事意涵,背後隱含著民主自由的後設關懷。在敘事可能性的評估上,敘事元素彼此間具備高度的內部邏輯一致性;在敘事忠實性的評估上,雖與歷史和文化的社會脈絡相符,然而政治方面卻與當時戒嚴專制的台灣社會嚴重脫鉤,儘管如此,就超越性議題的角度而言其作品依然不失為具有足夠說服力的好理由。
In the 1960s, Taiwanese films developed many different genres of films. Among them, the subject of mystery genres, which take “pursuing the truth and finding out the murderer” as the core,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under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of white terror during martial law. Thu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criticism to analyze Taiwanese Movie director, Lin Tuan-Chiu’s mystery films and script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dvocate behind.
In terms of themes of narrative,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Lin Tuan-Chiu tried to use mystery genres which advo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pursuing the truth, and there has meta-concern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In the assessment of narrative probability, narrative elemen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logical consistency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ssessment of narrative fidelity, although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but it decoupled from political context. Neverthel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endent issue, it is still a convincing reason.
一、專書
Chris Barker 著,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Foss, Sonja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l. : Waveland Press.
Hart, R, P. (1997).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2nd ed.).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Hauser, G. A. (2002).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 (2rd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James C. Scott (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 hidden transcript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CA:Wadsworth.
Sonja K. Foss, Karen A. Foss and Robert Trapp 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王君琦主編(2017)。《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石婉舜(2003)。《林摶秋》。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金耀基(1990)。《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南條範夫(1960)。《第六の容疑者》。文芸春秋新社。
洪敘銘(2015)。《從「在地」到「台灣」:「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台北市:秀威經典。
陳國偉(2013)。《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台北市:聯合文學。
黃 仁(2006)。《優秀台語片評論精選集》。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黃 仁(2008)。《日本電影在臺灣》。台北市:秀威出版。
黃 仁(2013)。《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台北市:台灣商務。
黃新生(2008)。《偵探與間諜敘事-從小說到電影》。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縣:博揚文化。
葉龍彥(2005)。《正宗台語電影史》。台北市:台灣快樂學研究所。
葉龍彥(2006)。《日本電影對台灣的影響1945-1972》。彰化縣:中州技術學院視訊傳播系電影研究中心。
詹宏志(2009)。《偵探研究》。台北市:城邦出版社。
廖金鳳(2001)。《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蘇致亨(2020)。《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台北市:春山出版公司。
二、期刊論文
石婉舜(1994)。〈追憶湖山製片廠〉,《電影欣賞》第70期,頁16-21。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石婉舜(1994)。〈嘎然弦斷──林摶秋與新劇〉,《文學臺灣》第11期,頁189-223。
石婉舜(1994)。〈臺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電影欣賞》第70期,頁12。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石婉舜(1994)。〈戲劇的氣味:林博秋訪談錄〉,《電影欣賞》第70期,頁22-26。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李幼鸚鵡鵪鶉(2018)。〈細讀臺語片《六個嫌疑犯》的奇與美〉,《電影欣賞》第177期,頁104-113。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林東泰(2009)。〈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200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張秀蓉、石婉舜記錄整理(1994)。〈台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博秋其人其事座談會記錄〉,《電影欣賞》第70期,頁27-38。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莊佳穎(2014)。〈尋找失落的戀人—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印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頁87-128。
電影欣賞編輯室整理(2018)。〈林摶秋談林摶秋──1995年訪談節錄〉,《電影欣賞》第177期,頁71-78。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蔡秀女(1987)。〈台語影片的類型〉,《民俗曲藝》第49期,頁30-36。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三、學位論文
王品涵(2010)。《跨國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恬(2014)。《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敘事結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珍政(2000)。《弱勢團體的另類發聲:以敘事觀點分析改寫童話》。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淳鈺(2004)。《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伶(2010)。《台灣與中國意識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角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奕辰(2001)。《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𡠄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敍銘(2015)。《從「在地」到「台灣」:論「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秀枚(2014)。《西方偵探電影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廣祺(2013)。《小英的故事:以敘事批評分析蔡英文「非典型」風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睿穎(2011)。《家庭的情意結—台語片通俗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麗華(2016)。《電影數位修復應用模式之研究—以國家電影中心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蘇致亨(2015)。《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林摶秋導演專題(1920~1998)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網站:https://tfi.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55a190ce56a5e7cb050505139f263cb3。
國家電影中心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網站:http://tcdrp.tfi.org.tw/。
國家電影中心網站:https://www.tfi.org.tw/。
五、分析文本
林摶秋,《六疑兇》劇本,未出版資料,國家電影資料館館藏。
林摶秋,《墓地奇案》劇本,未出版資料,國家電影資料館館藏。
林摶秋,《六個嫌疑犯》電影,未出版資料,國家電影資料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