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乃懿
論文名稱: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 單文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6
中文關鍵詞: 多元智能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自我調整學習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霍格華玆學園裡,因為「魔法」,學生能夠快樂學習,邁向自我實現。

    當我們願意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時,才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不同的智能正等待著被開發。Gardner認為每個人都擁有數種能力,其組合與運用智力的方式也有不同。

    同時,由於社會的多元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若在學習歷程中,教師或家長能透過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教導來協助學生,這樣學生不僅能主動地建構知識、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更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那麼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業表現必能大大提昇。

    本研究乃試圖瞭解高中學生多元智能分布與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情形,除了瞭解學生的潛能所在,更可進一步探討不同的多元智能是否會影響其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使用。

    本研究使用「多元智能取向量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以嘉義市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施測,並藉由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不僅可作為進一步研究之用,亦提供教育機關及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教材的設計上,能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來思考,使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並且根據個別差異,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來做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適性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成效。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銘謝詞……………………………………………………………………… v 目次………………………………………………………………………… vi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多元智能理論……………………………………………… 13 第二節 自我調整學習與學習策略………………………………… 60 第三節 多元智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 1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1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1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5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與統計方法……………………………… 1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73 第一節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之分布狀況………………… 173 第二節 嘉義市高二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現況……… 187 第三節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與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情 形…………………………………...............................200 第五章 結論、啟示與建議……………………………………………… 213 第一節 結論……………………………………………………… 213 第二節 啟示……………………………………………………… 218 第三節 建議……………………………………………………… 222 參考書目…………………………………………………………………… 230 中文…………………………………………………………………… 230 西文…………………………………………………………………… 242 附錄 附錄一:多元智能取向預試量表……………………………………… 250 附錄二:我的學習經驗預試量表……………………………………… 257 附錄三:多元智能取向正試量表……………………………………… 265 附錄四:我的學習經驗正試量表……………………………………… 271 表 次 表2-1-1 多元智能與神經系統對照表………………………………… 33 表2-1-2 多元智能之能力展現與相對應的求知方式………………… 38 表2-1-3 多元智能發展的軌跡………………………………………… 45 表2-1-4 多元智能之教學模式................................. 54 表2-2-1 國外學者對學習策略的定義………………………………… 62 表2-2-2 國內學者對學習策略的定義………………………………… 64 表2-2-3 國外學者對學習策略的分類………………………………… 66 表2-2-4 國內學者對學習策略的分類………………………………… 67 表2-2-5 Corno有關意志控制之類別………………………………… 107 表2-3-1 國外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 118 表2-3-2 國內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 123 表2-3-3 國外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135 表2-3-4 國內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137 表2-3-5 全國碩博士論文搜尋系統…………………………………… 145 表3-2-1 正式樣本學校………………………………………………… 151 表3-2-2 樣本背景分布情形…………………………………………… 152 表3-3-1 「多元智能取向預試量表」各分量表所包含題項…………… 154 表3-3-2 「多元智能取向預試量表」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及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157 表3-3-3 「多元智能取向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159 表3-3-4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預試量表」各分量表所包含題項……… 160 表3-3-5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預試量表」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及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163 表3-3-6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165 表4-1-1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74 表4-1-2 嘉義市高二學生之優勢與弱勢智能(平均數)……………… 175 表4-1-3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語文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79 表4-1-4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數理邏輯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79 表4-1-5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空間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0 表4-1-6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肢體動覺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0 表4-1-7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音樂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0 表4-1-8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人際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0 表4-1-9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內省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1 表4-1-10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自然觀察者智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1 表4-2-1 嘉義市高二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88 表4-2-2 嘉義市高二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得分之比較……… 189 表4-2-3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使用動機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4 表4-2-4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使用認知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5 表4-2-5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5 表4-2-6 嘉義市高二不同性別學生使用資源經營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5 表4-3-1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間的相關情形…………………… 200 表4-3-2 嘉義市高二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間的相關情形…… 203 表4-3-3 嘉義市高二學生之多元智能與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間的相關情形………………………………………………………..................205 圖 次 圖2-2-1 Beyer的思考運作模式……………………………………… 33 圖3-1-1 研究架構圖…………………………………………………… 148 圖4-1-1 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得分之平均數圖………………… 175 圖4-2-1 嘉義市高二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得分之平均數圖… 188

    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8)。Thomas Armstrong 著。因才施教:開啟多元智慧,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台北:遠流。
    丁振豐(1994)。幾何圖形類比推理問題的難度與受試者個別差異分析之研究 : 一個整合心理計量分析與認知分析的題目成份結構分析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毛國楠(1997)。激勵師生自我調整的策略之研究 。In Frederick H. Kanfer&Arnold P. Goldstein(Eds.), Helping people change : a textbook of methods. NY : Pergamon Press.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慧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紹婷譯(2002)。Rogers, Lesley J. 著。男生女生大腦不同。台北,新新聞文化。
    田耐青(1999)。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32-38。
    田耐青譯(2002)。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 Matthew J. Perini 著。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
    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文吉(2001)。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雪齡(2000)。多元文化教育。臺北 : 師大書苑。
    吳武典(1999)。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吳芳年(1990)。國小資優生不同訊息類型記憶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2001)。多元智慧教學相長。學生輔導,77,10-17
    吳靜吉(2004)。青年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台北:遠流。
    吳靜吉、程炳林(1992)。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政大學報,66,122-149。
    巫博瀚(2005)。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自我調整學習對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心瑩譯(2000)。Gardner Howard著。再建多元智慧。臺北:遠流。
    李平譯(1997)。Thomas Armstrong 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金泉(1993)。非同步式網路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技職校院工業安全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咏吟(1989) 。國中生學習技巧運作狀況之調查。輔導學報,12,239-264。
    李咏吟、韓楷檉、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李瑋仁(2004)。多元智能分組合作網路問題解決學習模式成效之探究-以數學領域合作學習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麗君(2006)。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後設認知、動機、自我調整學習與數學學業表現影響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曉虹譯(1995)。Bandura, Albert 著。社會學習理論。臺北:桂冠。
    林心茹譯(2002)。Lois Laase&Joan Clemmons著。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 : 運用簡易的迷你課程、策略以及讓研究有趣、易管理的創意形式。臺北:遠流。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吳靜吉(1993)。與年輕談心 : 青年人的自我追尋。臺北 : 遠流。
    林怡君(2005)。國中生多元智能、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1992)。學習策略的訓練及其成效。初等教育學刊,2,133-158。
    林美玲(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 : 復文。
    林桑瑜(2002)。高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2001)。有效學習的方法。臺北 : 教育部。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 58。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清文(2002)。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在課業學習輔導的應用。輔導學報,23,229-275。
    林清文(2003)。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上真(1990)。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1-49。
    邱上真、林素貞(2002)。特殊教育導論 : 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心理。
    洪昭岑(2005)。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美鈴(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嘉玲(2003)。自我調整學習訓練團體對高職特教班學生烘焙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寶蓮(民1990)。學習策略之探討與應用。諮商與輔導,81,19-21。
    洪蘭(2002)。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92-94。
    洪蘭譯(1999)。Robert J. Sternberg & Todd I. Lubart著。不同凡想 : 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台北市:遠流。
    胥彥華(1999):學習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瑞文(2003)。自我調整學習輔導團體對於大學僑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建山(2001)。學生情緒智力與性別,學習成就及團體中個人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慶中、劉炳輝(2002)。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探討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建構與應用。中等教育,55(5),112― 12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臺北 :東華。
    張淑華(2004)。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文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紹勳、林秀娟(2005)。SPSS初等統計分析。臺中 : 滄海。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景媛(1992)。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的驗證及應用 : 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的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榮、王慶福、陳月靜(1993)。我國學校輔導工作之評鑑標準研究 : 各級學校輔導評鑑標準草案之擬訂。臺北 :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德馨、吳靜吉、謝邦昌(2003)。文化指標之調查及建立-綜合報告: 九十一年 。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石瑛(2003)。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安祺譯(1998)。Gardner Howard。7種IQ。臺北:時報文化。
    郭宜君(1996)。嘉義市成人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 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Lazear, David G. 著。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 : 遠流。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李綢(1988) 。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季刊,29,15-24。
    陳李綢(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智力的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李綢、郭妙雪(1998) 。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佩正譯(2000--2001)。Hoerr, Thomas R. 著。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 : 新城小學的發展歷程與現身說法。臺北 : 遠流。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亮宇(2003)。自然科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品華(2000)。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思珮(2004)。英語能力與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之關係: 復興高中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王鍾和(1999)。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類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及偏差行為的影響。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陳嘉皇譯(2003)。Dale H. Schunk&Barry J. Zimmerman編。自我調整學習 : 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森、汪益譯(1995)。Howard Gardner 著。超越教化的心靈。台北:遠流。
    陳瓊森譯(1997)。Howard Gardner著。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臺北:信誼。
    曾久珍(1997)。如何在國中音樂教學中應用「自我調整學習」理念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才銘(2001)。國小學童學習能力分析:一個多元智能理論的嘗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志朗(1999)。掌握生活才是真智慧。載於洪蘭譯:活用智慧(頁38-50)。台北:遠流。
    曾志朗、漢寶德、李家同、吳京、柴松林(2003)。大眾科學講座:科學與人文系列 。臺北 :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曾瓊瑤(2004)。運用多元智能教學策略於一年級兒童繪畫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程炳林(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 92。
    程炳林、林清山(2001)。有效學習的方法。臺北 : 教育部。
    黃智淵(2003)。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瑋苹(2003)。以多元智慧分組合作學習對網路專題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宗仁(1991)。國中生地理科學習之研究-後設認知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萬芸芸(2004)。多元智能主題式教學在高中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珠(1990)。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永宗(2003)。自我調整學習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雨臻(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多元智能、行動控制、自我調節、人口變項與生活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漢寶德、李家同、曾志朗、吳京、柴松林(2003)。大眾科學講座:科學與人文系列 。臺北 :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 206。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薇(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翠華(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蔡銘賢(2005)。高一學生多元智能與科學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慧芬(2004)。從多元智能理論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英敏、林邦傑、張碧娟、鄭淵全(199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實施常態編班暨導師抽籤配班調查研究。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鄭麗玉(1997)。認知與教學。臺北 : 五南
    賴姿伶(2000)。關鍵能力與多元智能發展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佳蓁(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思考風格、與批判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
    簡俊彥(2004)。國小實習教師於教育實習中自我調整學習之分析。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臺北:心理。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台北:魏麗敏。
    魏麗敏(1996)。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魏麗敏(1999)。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測驗年刊,36 ,47-6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
    Ablard, K. E., & Lipschultz, R. E.(1998).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high-achieving students: Relations to advanced reasoning, achievement goals, and gend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94-101.
    Ames, C(1992). Classroom: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271.
    Archer, Jennifer(1989).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s and creativity in writing. Ann Arbor, Mich. : UMI.
    Armstrong, T. (1987). In their own way: Discovering and encouraging your child’s personal style. New York: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1).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Y:Prentice-Hall.
    Bandura, Albert(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eyer, B. K.(1997).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 :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eyer, S. L.(1990).Factor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cience.Ann Arbor, Mich. : UMI.
    Borkowski, J. G.& Day, J. D.(1987).Cognition in special children :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retarda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giftedness. Norwood, N.J. : Ablex Pub. Corp.
    Bouffard, T., Boisvet, J., Vezeau, C., & Larouche, C.(1995).The impact of goal orientation of self-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3), 317-329.
    Bronson, Martha(2000).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 nature and nurture / Martha B. Bronson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Brown, A. G. ,Langridge, D. W.& Mills, J.(1976).ntroduction to subject indexing : a programmed text . London : C. Bingley ; Hamden, Conn. : Linnet Books.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1996).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Corno, L.(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volitional analysis . In D.H. Shunk & B. J. Zimmerman(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NY:Spring-Verleg.
    Cronbach, J. L.& Snow, R. E.(1977)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NY : Irvington Publishers : distributed by Halsted Press.
    Dweck, C. S.(1986).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40-1048
    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on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906-911.
    Gagne, R. M. (1985).The conaition of learning(4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Gardner, H. (1985). The mind’s new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3), 20-21.
    Gardner, H. (1997). Creating minds :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 BasicBooks.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67).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nfer, F. H. &Walker, C. E.(1980). The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mewood, Ill : Dow Jones-Irwin.
    Kuhl, J.(1984). Volitional mediators of cognitive-behavior consistency: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In J. Kuhl & J. Beckamn(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ve to behavior (pp. 101-128). NY:Springer-Verlag.
    Kuhl, Julius&Beckmann, Jurgen(1985).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Markus, R.E. & Wurf, E. (1987). 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8,229-337.
    Mayer, R.E.(1988).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05-412.
    McCombs, B.L.(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phenomenological view. In B. J. Zimmerman &Schunk D. H. (Eds.), Self-regulatedlearning and academic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170-200). NY:Springer-Verlag.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 R., Lin, Y., &Smith, D.(1987).Teaching and Lea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if Michig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4999)
    Meece, J. L., & Holt, K.(1993).A pattern analysis of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4), 582-590.
    Nicholls, J. G.(1984).Achi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3), 328-346.
    Paris, S. G. & Byrnes, J. P.(1989).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169-200).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intrich, P. R.&Brown, D. R.(1994).Studen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 essays in honor of Wilbert J. McKeachie.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Pintrich, P. R.(1999)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 459-470 .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intrich, P. R., Roeser, R., & De Groot, E. V.(1994). Classroom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early adolescents’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4(2), 139-164.
    Pintrich, P.R.& Maehr, M. L.(2004).Motivating students, improving schools : the legacy of Carol Midgley / edited by Paul R. Pintrich, Martin L. Maehr .Amsterdam ; London : JAI.
    Pokay, P. A.(1988).Predicting achievement in geometry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 :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y use. Ann Arbor, Mich. : UMI.
    Posner,M. I.(2004).Neural system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6 (1), 24-30.
    Schultz, C. W.(1991).The use of examples and nonexamples in procedural learning us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with varying forms of feedback . Ann Arbor, Mich. : UMI,
    Schunk, D .H &Meece, J. L.(1992).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Meece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Schunk, D. H.(1996).Learning theories :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 Merrill.
    Schunk, D.H. & Zimmerman, B. 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dale,N.J.: L.Erlbaum Associates.
    Schunk, D.H. & Zimmerman, B.J.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cott, M.E. (1988, Spring).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help.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34.
    Sternberg, R.J.(1983).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the training of intelligence in the retarded.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5, 65-183.
    Terman,L. M.(1920).Condensed guide for the Stanford revision of the Binet-Simon intelligence tests. Boston, NY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Weinstein, C. E., Alexander, P. A.&Goetz, E. T. (1994).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Weinstein, C. E. & Mayer, R.F.(1986).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Wolters, C. A. (1999). The rela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 motiva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ir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fforts,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3), 281-301.
    Zeidner, Moshe , Pintrich, P. R.& Boekaerts, Monique(2000).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 Calif. ; London : Academic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51-59.
    Zimmerman, B. J.&Schunk, D. H.(2001).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ahwah,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Zimmerman, B. J.(1989). Models of self-r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1-25). New York: Spring-Verlag.
    Zimmerman, B. J.(1990).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3-17.
    Zimmerman, B. J., & Martines-Pons, M.(1986).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4-628.
    Zimmerman, B. J., & Martines-Pons, M.(1988).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strategy model of student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84-29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