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靜怡
Su Ching-Yi
論文名稱: 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Cours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English, and the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s
指導教授: 陳龍安
Chen, Lung-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創造力創造性傾向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英文關鍵詞: English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Courses, Creativity, Creative Tendency, Learning Attitude, Academic Achievem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1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旨在設計一套以陳龍安(198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為架構,並融入創造思考策略及Oxford(1990)語言學習策略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探討實施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英語科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立意抽取台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兩班學
    生,並將之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實施總共十四週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未進行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為吳靜吉教授「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林幸台、王木榮(1994)修訂之「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吳金蓮(1990)編製的「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問卷」、英文科的學業成績,以及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調查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在語文及圖形創造力的表現:
    (一)實驗組學生在「語文流暢力」、「語文變通力」、及「語文獨創力」的表現情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學生在「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及「圖形精進力」的表現情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但在「圖形獨創力」的表現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學生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挑戰心」、「冒險心」、「想像心」、「好奇心」及「總分」的表現情形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習態度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習態度的表現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四、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業成就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業成就的表現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五、實驗組的學生對於英語科創造思考教學課程表示接受與喜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英語教學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與教學的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 set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courses in English for the 9th-grade students based on L. A. Chen (1989) “ATD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model, some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and Oxford’s “Languages Learning Strategies (1990)”,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n students’ creativity ,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Englsih and the grades in English.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an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sted of 31 ninth-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nglish creative thinking courses for 14 weeks while the controlled group consisted of 34 ninth-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general English courses.
    The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New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by Ching-Chi Wu, “The Willians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 revised by Sing- Tai Lin & Mu-Rong Wang (1994),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English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Ching-Lian Wu, “Students’ Grades in English” , and “Students’ Feedback to English Creative Thinking Cours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The results of the “The New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a)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verbal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b)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figure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elabora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figure originality.
    2.The results of “ The Willians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risk-taking, curiosity, imagination, complexity, and the whole performances.
    3.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English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English.
    4.The result of Students’ Grades in Englis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s.
    5.English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Courses are accepted and liked by the 9th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Englis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s in research or teaching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13 第二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法------------------------31 第三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與模式----------------55 第四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77 第五節 國內外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相關研究-------------103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139 第二節 實驗對象-------------------------------------144 第三節 教學設計-------------------------------------1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151 第五節 研究程序-------------------------------------1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1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161 第二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及學業成 就之影響-------------------------------------186 第三節 教學者及學生對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感受與省思--- ---------------------------------------------194 第四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2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20 第二節 建議-----------------------------------------22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230 西文部分----------------------------------------------242 附錄 附錄一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含學習單)-------------247 附錄二 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調查表--------------------285 附錄三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表調查---------------288 附錄四 教師教學省思單---------------------------------291 附錄五 學習回饋單------------------------------------292 附錄六 學生作品--------------------------------------293 圖目次 圖 2-1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法-------------------------32 圖 2-2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63 圖 2-3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五原則---------------------67 圖 2-4 愛的(ATDE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75 圖 2-5 「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76 圖 2-6 曼陀羅放射式-----------------------------------88 圖 2-7 曼陀羅順時鐘式---------------------------------88 圖 2-8 曼陀羅思考技法應用過程圖-----------------------89 圖 2-9 心智圖範例一-----------------------------------91 圖 2-10 心智圖範例二-----------------------------------92 圖 3-1 研究架構圖------------------------------------141 圖 3-2 研究流程圖------------------------------------158 表目次 表2-1 從4P看創造力定義--------------------------------14 表2-2 創造歷程的形式-----------------------------------15 表2-3 從創造歷程看創造力定義---------------------------15 表2-4 從人格特質看創造力定義---------------------------18 表2-5 從創造產品看創造力定義---------------------------21 表2-6 從環境/壓力看創造力定義--------------------------23 表2-7 從多向度看創造力定義-----------------------------25 表2-8 創造力在認知方面的五種基本能力-------------------28 表2-9 創造力在情意方面的四種特質-----------------------28 表2-10 創造思考教學定義---------------------------------29 表2-11 英語創造思考教學的定義---------------------------31 表2-12 分組學習與合作學習不同處比較---------------------43 表2-13 多元智能創造思考英語教學活動一覽表---------------54 表2-14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55 表2-15 國內外學者及研究主張創造思考教學原則分析表-------64 表2-16 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及語文(英文)領域課程目標之-68 表2-17 本研究與九年一貫語文(英文)領域能力指標及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一覽表------------------------------------69 表2-18 傳統教學與合作學習比較----- ----------------------71 表2-19 Oxford的直接語言學習策略--------------------------77 表2-20 Oxford的間接語言學習策略--------------------------79 表2-21 英語學習策略與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共同特徵------------83 表2-22 曼陀羅法使用原則----------------------------------90 表2-23 國外創造力訓練計畫之成效分析整理-----------------104 表2-24 學習態度的定義-----------------------------------112 表2-25 學習態度的內涵-----------------------------------114 表2-26 國內英語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及成效整理-----------117 表2-27 國內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及成效整理-----------118 表2-28 國內創造思考教學實施成效統計表(以博碩士論文為主)-------------------------------------------------133 表3-1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驗設計模式-----------140 表3-2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實驗設計說明-------------------140 表3-3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與國中一般英語教學法比較-----142 表3-4 本研究樣本人數-----------------------------------144 表3-5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課程大綱及教學進度-------146 表3-6 本研究資料處理說明-------------------------------159 表4-1 兩組受試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162 表4-2 兩組受試在新編語文(變通力)創造思考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63 表4-3 兩組受試在新編語文(變通力)創造思考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63 表4-4 兩組受試在「新編語文(流暢力、獨創力)創造思考測驗」前測t考驗摘要表----------------------------------164 表4-5 兩組受試在「新編語文(流暢力、獨創力)創造思考測驗」後測t考驗摘要表----------------------------------164 表4-6 兩組受試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165 表4-7 兩組受試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66 表4-8 兩組受試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66 表4-9 兩組受試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168 表4-10 兩組受試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69 表4-11 兩組受試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69 表4-12 實驗組學生在旅遊行程規劃活動的流暢力表現---------171 表4-13 實驗組學生在形狀聯想活動的流暢力表現-------------172 表4-14 兩組受試在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問卷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187 表4-15 兩組受試在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問卷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88 表4-16 兩組受試在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問卷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88 表4-17 兩組受試在國中英語科學業成就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189 表4-18 兩組受試在「英語科學業成就」前測t考驗摘要表--------189 表4-19 兩組受試在「英語科學業成就」後測t考驗摘要表--------190 表4-20 實驗組學生對於國中英語創造思考課程內容的感受統計摘要表-----------------------------------------------195 表4-21 學生喜歡的課程單元原因摘要表---------------------196 表4-22 學生不喜歡的課程單元原因摘要表-------------------196 表4-23 學生覺得有幫助的課程單元原因摘要表---------------197 表4-24 學生覺得沒有幫助的課程單元原因摘要表-------------197 表4-25 學生對於國中英語創造思考課程整體感受摘要表-------198 表4-26 學生自省這學期創造思考課程表現摘要表-------------198 表4-27 學生對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式的感受摘要表-------199 表4-28 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實施成效一覽表---------------21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台北:教育文物。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搆。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千倖(2000)。提昇教師教學創造力。中等教育,第51卷,第3期,60-71。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振(2004)。主題式教學對低學業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王睿千(2006)。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精文(1983)。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對創造思考,抗拒變革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埋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素錦(民81)。語言功能-溝通式語言能力與英語教學研究。國民教育,33卷1,2期,pp.14-21。
    石素錦(民82)。教學法與英語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第二期,頁62-82。
    江之中(2003)。創造性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台中縣太平市一所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美惠(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資優學生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爾(2005)。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余瑞虔((1998)。國中理化創造性教學法影響國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世清(2002)。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娟(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秀碧(1999)。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吳宗立(1999)。創造思考的激發與教學。高雄:高市文教。
    吳明雄(1988)。創造思考與發明實驗課程對高工學生創造發明力之影響。台北:師大書苑。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慧( 2002 )。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2) 。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5-40。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吳麗雪(2006)。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青蓉(2002)。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個案班級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勝瑛、翁淑緣譯,Dr. R. W. Olson著(1991)。創造與人生。台北:遠流。
    李小蘭(2002)。九年一貫國中英語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世程(2002)。高職機械科「機械加工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式群(2007)。擴散圖形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智力低下學生圖形創造力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秀姿(2006)。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李佳容(1999)。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印行。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杜明城譯,Csikszentmihalyi著(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
    沈冠君(2005)。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汪深安(200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電機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汪慶雲(2006)。「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展(2004)。台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林幸台(197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輯,p.321-382。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建平(1984)。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煌(2006)。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培(2004)。高職機械木模科「機模實習」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華(1983 )。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性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玲(200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殿傑、林春雄(1993)。基隆市立建德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傳習,11期,29-58。
    林錫東(2003)。高職機械科「機件原理」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佳椿(2002)。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封四維(2000)。多元智慧教學—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玉惠(1993)。國中英語教學法及教學目標。國中生如何學好英語。台北:趙
    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
    施玉惠(2001)。溝通式教學法。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11-39。台北:教育部。
    施玉惠(2002)。台灣九年一貫英語課程之特色以及實施後之省思。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課程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柯志儀(2002)。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改善高中英文低成就學生之英語學習能力: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永勝(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蘭譯,Robert J. Sternberg & Todd L. Lubartrt著(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紀淑琴(1998)。「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范文毅譯,Roger von Oech著(2004)。當頭棒喝:如何讓你更有創意。台北:滾石文化。
    韋金龍(2003)。運用「合作學習」落實九年一貫溝通式英語教學。中等教育,第54卷,第6期,38-47。
    原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台北:新潮社。
    唐偉成(1998)。開發科學創造力之教學策略研究-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唐璽慧(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易新 (2003)。穿越時空的智慧四重奏-心智圖MIND MAPS。台北:浩域企業管理顧問。
    徐孟豪(1997)。軍校學生之動機、態度和英文學習成效之關係。政冶作戰學校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高健(1998)。即興創意。台北:時報。
    涂孝臣(2005)。工職數學創造思考作業活動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張文淵(2003)。完全中學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彗(1988)。創造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
    決能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玉成(1983 )。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玉成(1988)。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玉成(200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玉茹(2002)。因應小班教學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在國中英語課的實驗行動研究。文藻學報,16,頁143-166。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修維(1999)。CoRT廣度思考教材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荏斐(2002)。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雯(1999)。在生活科技教育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6,74-81。
    張湘君(2000)。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法探究。國民教育,第40卷,第6期,5-28,48-54。
    張碧玲(1999)。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信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主編(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檢索日期:2007.4.12。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06)。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台灣創造力教育實施現況。檢索日期:2007.4.12。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reativity.edu.tw/creativity_edu_taiwan/
    曹志隆( 2004)。以科學創意遊戲教學訓練方案激發國小資優班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與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彩玲(2003)。英語教學七大迷思。台北:經點傳訊。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許貴序( 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邏輯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教學實驗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有遹(1989)。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俊賢、李淑惠譯,David Lazear 著(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雅惠( 2004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陳玉統(1996)。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系碩士論文。
    陳秀慧(1986)。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宇( 2003)。自然科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俐妤( 2002)。性別、多元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於自然科學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 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一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帥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儀(1991)。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台北:心理。
    陳昭儀(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第三期,46-47。
    陳美岑( 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舉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君(1994)。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祐加(1997)。創造思考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曲調創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帥範學院國民教肖妍究所碩士論文。 
    陳崇彥(2003)。高職機械類科「機械力學」課程實施創測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景星(1994)。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理念與實際。國民體育季刊,23卷,第三期,p.4-11。
    陳須姬(1999)。多元多樣的英語教學法。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文鶴。
    陳榮華(198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思考訓練成效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專學報,第十六期,1-64。
    陳曉梅(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技術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6)。國民小學資優班學生數學科創造思考訓練之研究。台北:心理。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在開放教育的價值與運用。北縣國教,2,6-13。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期刊-創造力教育專輯(第三十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粘佩雯(2007)。創造性童詩寫作教學融人國小五年級國語教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健弘(2003)。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湯誌龍(1998)。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等(1984)。國小資優兒童數學創造能力教學之實驗研究。新竹:新竹師專特教中心。
    黃金俊(1999)。高職印刷科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金焜( 2003)。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一以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 (1996)。合作學習教學法。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 : 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朝凱(199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雅卿(2007)。國中地理科心智繪圖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學業成就表現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台北:心理。
    黃馨慧(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美容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111-114。
    楊舒百(2007)。語文概念構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文中(2007)。創造思考教學應用於高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卷,1期,95-121。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錫南(2000)。九年一貫課程英語科之多元化評量。英語教學,第24卷,第3期,5-28。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詹秀美(1990)。創造的產品。創造思考教育,第二期,40-47。
    詹秀美(2003)。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詹餘靜(1999)。從教學法的沿革談有效的國小英語教學(下)。教師之友,第40卷2期,頁46-52。
    詹餘靜(1999)。從教學法的沿革談有效的國小英語教學(上)。教師之友,第40卷2期,頁7-34。
    詹瓊華(2004)。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2輯,149-240。
    賈馥茗(1971)。數學(題解)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3輯,1-78。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賈馥茗(1979b)。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廖千惠(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提升高職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廖曉青(2004)。英語教學法。台北:五南。
    趙子嘉(1999)。談霍華德嘉納的多元智能論和英語教學。英語教學,第24卷,第2期,47-61。
    趙子嘉(2001)。多元智能文法教學。台北:師德。
    劉丙燈(2003)。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思量(1984)。創造性的教學。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明珊(2006)。從多元智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天地,144,頁24-31。
    蔡東鐘(1994)。創造性思考策略及其在技學教學上的運用。教與愛,44,p.29-33。
    蔡淑桂( 2004)。多元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研究。醫護科技學刊,6(4),頁330-348,,
    蔡慶隆(2004)。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電機科實習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鄭旭泰(2003)。創造思考教學舉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娟(2005)。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與教學。高雄:復文。
    鄭福海(2003)。國民小學創造思考教學及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雲菁譯,William Reed著(2006)。心智圖筆記術。台中:晨星。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八期,頁395-410。
    賴秀媚(1984)。 Attitudes and Attained EFL Proficiency, a Study of the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秀梅( 2002 )。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戴永鏗(2003)。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戴瓊瑩(2002)。多元智能理論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應用:九年一貫課程中另類英語教學模式的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慧(2006)。『問想做評(ATDE)』創造思考教學訓練方案對幼稚園教師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協衡(1999)。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機械修護科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美倫(2006)。高職商業概論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魏秀恬(2001)。國中科技教育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魏金發(2002)。高職機械類科學生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魏嚴芳(2003)。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357-376.
    Amabile, T. M. (1997).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1), 18-26.
    Baldwin, A. Y. (2001).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Secondry Gifted Education, 11, 121-126.
    Bowen, J., Madsen, H. & Hilferty, A. (1985). TESOL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Cambridge,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Brown, H. 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H.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Buzan, T.(2003).Brain Child-How Smart Parents Make Smart Kids.London:Thorsons.
    Buzan, T.(2003).Mind Maps for kids-The shortcut to successat school.London:Thorsons.
    Carrol, J. (1966). The contribution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ign languag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49, 273-281.
    Conti, Regina(1996).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reative Activity: Effects of Creative Task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al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10). 1107-16.
    Cropley, A. J. (1997).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General principles. In M. A. Runco (Ed.),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Vol. I).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Curran, C. A. (1972). Counseling- Learning: 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 N. Y.: Grune and Stratton.
    Davis, G.A.( 1986).Creativity is forever. Lowa:Kendall /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Dewey John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Heath.
    Doris J. Shallross (1981).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Florence Beetlestone (1998). Creative children, imaginative teaching.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Gaines, D. & Lehmann, D. (2002). Improv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Ihe us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IIinois.
    Gallagher, James John(1994). 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 (4th ed.). Boston: Allynand Bacon.
    Gallucci, Audrey Kathleen (199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and creativity of gifted and normal
    intermediate students in a suburban new york school district. Ann Arbor, Mich : UMI.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8). Creative: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 8-26.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ought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th century. NY: Basic Books.
    Geimer, M., Getz, J., Pochert, T., & Pullam, K. (2000). Improving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language art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trategie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
    Ghiselin Brewster (1952). The creative process. New Y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c.
    Gowan J. C. , J. Khatena, E.P. Torrance (1981). Creativity: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USA :Kendall /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Haigh, Mavis(2007). Can Investigative Practical Work in High School Biology Foster Creativit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7(2), 123-140.
    Hubbard, T. & Newell, M. (1999).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reading and writing in primary grade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
    Hutchinson, D., McCavitt, S., Rude, K., & Vallow, D (2002).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through grammar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
    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tence. In J. B. Pride and J. Holmes, Sociolinguistics, 269-293. Harmondsworth: Penguin.
    Kagan, S. (1995). We can talk: Cooperative leaming io tbe eleroeotary ESL classroom. Eric Clearinghouse on Longmge and Linguistics, ED382035.
    Kerka, S. (1999). Creativity in adulthood. ERIC Digest No. 204.
    Kneller G. F. (1965).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reativi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Krashen, S. & Terrell, T. (1988). The Natural Approach :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Hemel Hempstead : Prentice Hall.
    Kuzniewski,F., Sanders, M., Smith, G. S., Swanson, S., & Urich, C. (1998).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o increa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English and math.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
    Kwon, Oh Nam; Park, Jung Sook; Park, Jee Hyun(2006). Cultivating Divergent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through an Open-Ended Approach.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7(1); p.5.
    Lowe, K., Nelson, A. L., O’Donnell, K., & Walker, M. C. (2001). Improving Reading Skill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
    Lozanov, G. 1978. Suggestology and Outlines of Suggestopedy. N.Y.: Gordan and Breach.
    Mansfield, R. S., & Busse, T.V.(1981),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cago : Nelson-Hall.
    Mansfield, R.S., Busse, T.V. & Krepelka, E.J. (1978. Fall)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4), 517-536.
    May, Rollo (1994). The Courage to Creat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Ltd.
    Mellou, E. (1996). The two-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9.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s.
    Perkins D. N. (1988). Creativity and the quest for mechanism.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thought (Edited by Robert J. Sternberg and Edward E.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Piggott, Jennifer(2007). Cultivating Creativ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Incorporating Micromath, n202, p3-6.
    Polya G.(1948). How to solve it.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Rachel Cumming(2007). Language play in the classroom: encouraging children's intuitive creativity with words through poetry. Creativity and Literacy, 14(2), 93-101.
    Rebecca L. Oxford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 (1999).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sman, J (1931).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ventor. Washington,D.C. : Inventors Publishing Co.
    Rowena Watts(2007).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film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Creativity and Literacy, 41(2), 102-109.
    Runco, M. A., Plucker, J. A., & Lim, W. (2000/2001).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integrity of a measure of ideational behavi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3&4), 393-400.
    Shaftel, Fannie R (1967). Role-playing for social values: decision-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kinner, B. F. (1957). Verbal Behavior. N.Y.:Appleton- Century-Crofts.
    Smutny, Joan Franklin(2002).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anguage Arts to Gifted Students (K-8). ERIC Digest E612.
    Sternberg Robert J. (1986). Intelligence applied: inderstanding and increasing your intellectual skills.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Sternberg Robert J. (1988).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Edited by Robert J. Sternberg ).125-147.
    Sternberg Robert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Sternberg Robert J. , Todd I Lubart(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Sternberg Robert J., Todd I. Lubart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N.Y. : Free Press
    Taylor, C.W (1964).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Y.: McGraw-Hill.
    Torrance, E. P. (1974).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aching manual, Princeton. New York: Personnel Press.
    Torrance, E. P. (1975). Assessing childr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gainst the ideal child criter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19(2).
    Torrance, E. P.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Edited by Robert J. Sternberg ).43-75
    Treffinger, D. J. Isaksen, S. G., & Dorval, K. B. (2000).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3rd ed.) Waco, TX: Prufrock Press.
    Wallas, G. (1926). The asrt of thought. NY: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Winitz, H. (1981). The Comprehension Approach to Foer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