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雪卿 Hung, Hsueh-Chin |
---|---|
論文名稱: |
優質學校營造之研究--以教師效能為主 A Study of Establishing a High Quality School- Teaching Efficacy Centered |
指導教授: |
溫明麗
Wen, Ming-Le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優質學校 、教師效能 、學校願景 、校園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high - quality school, teacher efficiency, school vis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6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提升教師效能以營造優質學校之策略,首先以文獻探討確認優質學校的本質及條件、教師效能的定義與高效能教師的特徵,其次以一所私立中學為研究個案,以檔案文件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理解其校園文化的特色,及其中三位教師的教學特色,其後,針對個案學校提出問題解決的策略。
經由文獻探討,本論文有以下發現:
一、社會對優質學校的看法日趨多元化,但以培養能貢獻所長、服務社會的傑出人才為重心。
二、優質學校應能塑造明確的學校願景、建構有利教學的校園文化,並擁有高效能教師以執行教學活動,使學生透過教育成為傑出人才。
三、「教師信念」是「教學行為」的心理基礎,「教學行為」則是「教師信念」的外在表現,二者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教師效能的高低,積極正向的教師信念可促使教師有優良的教學行為,產生較高的教師效能。
四、塑造願景、建構校園文化、發揮教師效能均須透過教育人員之執行才得以完成,是故營造優質學校之先決條件為培養優質的教育人員。
並以上述文獻探討為基礎,進行實證研究與分析,得到以下有利於提升教師效能的結論:
一、具體而明確的學校共同願景
二、富有愛與尊重的校園文化
三、有專業領導能力的行政團隊以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四、有激勵教師研究風氣的具體作法以鼓勵教師研究
五、以有效的教學回饋機制具體瞭解教學成效
以上,提供有意營造優質學校之教育團隊,做為經營學校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strategic methods of creating teacher efficiency to establish a high quality school. First, by reviewing the documentation, the elements and criteria of a high quality school are confirmed; definition and traits of a high-efficient teacher are given. Then, a case-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high quality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presently wor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problems as well, were presen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ata-analysis,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so on. Finally, some problem-solving solutions were made.
The findings of the documentation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i. The definition and expectation from this society to a high quality school are diverse. But still, cultivation of elite is stressed.
ii. A high quality school preserves a clear vision, creates a bet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gives more supports to high-efficient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make better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iii.“Teaching principle” i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behavior” 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teaching principle.” These are two posi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eaching efficiency.
iv.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high quality school, high efficient teachers and school personnel must be cultivated first.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ase-study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Some helpful factors enhanc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 efficient teacher were:
i. A school with concrete visions
ii. A school full of love and respect
iii.A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ve team providing high quality services
iv. A school with encouraging methods toward teachers’ research.
v. An efficient reflection feedback system to concretely understand teaching effect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麗文文化。
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模式。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57-296)。台北:五南。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王朝茂(1994)。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朝茂(2003)。技專校院教師個人信念教師情緒教學策略對教學成效預測效果之研究。2003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phitauphi.org.tw/data/data6.htm
王瑞琪(2001,9月2日)。如何對待,如何回饋。國語日報,5版。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2003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20/jk9.htm
石文南(2003,4月22日)。教學惹爭議。中國時報,19版。
毛連塭(1980)。國民中小學音樂實驗班音樂專業科目教材大綱(試用本)序。載於國民中小學音樂實驗班教材大綱編訂委員會(編訂),國民中小學音樂實驗班音樂專業科目教材大綱(試用本)(頁1-2)。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台北縣教育局(2002)。台北縣發展中小學優質教育實施要點。台北縣:教育局。
主任會議資料(2003)。個案學校。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苑瑜、葉玉珠(2003)。實習教師信念改變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學報:教育類,48(1),41-46。
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汝明麗(譯)(1995)。S. George, & A. Weimerskirch 著。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台北:智勝。
李玉蟬(1994)。從教師效能理論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33,24-29。
李永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金釗(2002)。學校教育情境的教師信念。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2003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304/ca190344.htm
李弘善(譯)(2001)。A. L. Costa, & Bena Kallick編,發現和探索心智習性(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Habits of Mind)。台北市:遠流。
汪子為等(2002)。校園文化與創造力的培養。武漢:湖北教育。
吳光華(主編)(1999)。21世紀漢英大辭典。台北:建弘。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7)。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台北:師大書苑。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0)。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慧珠(2003)。讓教學永遠有進步的空間—創新教學模式的習得與實踐。2003年12月7日,取自http://vod.mcps.kh.edu.tw/db/editor
林山太(1999)。高中班級社會組織關係的輔導。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頁519-545)。台北:心理。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頁28-32。
林天祐(1998)。全面管理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研究,22,頁19-22。
林公孚(1992)。追求卓越品質—邁向TQM之道。台北: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文化。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99)。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中等教育,50(1),10-11。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昇,中等教育。49(4),3-6。
林進材(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40,134-147。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周 何(總主編)(1887)。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周旭華(譯)(2000)。J. P. Kotter, J. C. Collins, & J. I. Porras 等著。變革(Change)。台北:天下。
招生簡章(1967)。個案學校。
招生簡章(2002)。個案學校。
胡火燈(1999)。創造學校文化造再的契機。教育資料與研究,30,11-13。
胡悅倫(1997)。大學評鑑模式(三)─全面品質管理。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97-326)。台北:五南。
柯志恩(1999)。教師心革命—教師效能提昇之策略。中等教育,50(1),12-21。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育期望、參與學校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添輝(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影響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57-197。
香港優質教育基金會(2002)。傑出學校獎勵計劃報告書。2002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info.gov.hk/qef/chinese/outstand/index.htm
音樂幼年班簡介(1970)。個案學校。
殷允芃(1998)。有海闊天空的老師才有海闊天空的未來。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海闊天空Ⅱ,(頁10-11)。
校友會報紙型專刊(1985)。個案學校。
校友會專書型專刊第三期(1988)。個案學校。
孫本初(審訂)(2001)。G. K. Kanji, & M. Asher著。全面品質管理100種方法(100 Methods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台北:智勝。
校史(1988)。個案學校。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建構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2003)。個案學校。
校務會議紀錄(1986)。個案學校。
校務會議紀錄(1990)。個案學校。
校務會議資料(2003)。個案學校。
高麗鳳(1998)。學校企業化經營—談全面品質管理校系統之應用。教育資料研究,22,45-51。
陸谷孫主編(1997)。英漢大辭典。台北,東華。
許添明、許瑞津(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發展計畫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155-184。
陳文苓(譯)(2201)。J. M.Banner, Jr., & H. C. Cannon(1997)。 Teaching, 希望工程的藝術-檢視優質教學的9項元素(The Elements of Teaching)。台北:天下。
陳玉琨,楊永博(2001)。中華名校管理集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
陳幸仁(1996)。淺談學校效能的概念與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9,76-81。
陳昭曄(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思考之研究──師範大學與教育學程畢業生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聖謨(2000)。學校願景與領導。學校行政,6,50-58。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俊紳(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振成(2003/04/09)。如何塑造理想的學校文化。教育資料與研究,30,32-35。2003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30/a8.html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台灣書店。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輝政(2001,5月5日)。優質學校近悅遠來。中央日報,文教報。2002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1/05/05/text/900505ea.htm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25-31。
郭進隆(譯)(1994)。P.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問卷(2000)。個案學校。
教育基本法(1999)。
教育部(2000)。廿一世紀教育願景。2004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minister/edu21.htm
教育部(2002)。教育統計-國立暨臺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概況。2003年4月12日,取自http://203.68.64.6/10/10_91.htm
莊逹田(2000)。如何規劃選修課程,發展學校特色。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八學年度校務改進小組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台中。
疏淑貞(2002,12月)。從愛德運動探討倫理課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載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主辦之「中學生做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文組(頁141-156),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98)。翱翔於教改的天空。台北:五南。
黃政傑(2001)。私立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師友,408,4-9。
黃春木、施立蔶、姜淑慎(2002)。現代社會(上)。台北:龍騰。
黃貴祥(2002)。改善學校環境,提昇教學效能—以技職院校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04,55-69。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1),171-197。
黃耀輝(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鑑制可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雄(主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曾憲政(1998)。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落實國民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341-358。
報紙型特刊(1992)。1版,個案學校。
賈馥茗(1988)。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溫明麗譯(譯)(1998)。W. Carr著。新教育學(For Education: 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0)。教育理念與實踐Q&A。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台北:洪葉文化。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等(譯)(2002)。R. D. Parsons, S. L. Hinson, & Deborah Sardo-Brown著。行動研究教育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洪葉。
葉連祺(2002)。建構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探析。教育政策論壇,5(2),103-122。
葉金裕(2001)。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1),15-22。
甄曉蘭、曾志華(2003)。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2003年12月7日,取自http://paper.nt1.isst.edu.tw/不分類/建構教學理念R00109.html
董事會會議紀錄(1965)。個案學校。
董事會會議紀錄(1966)。個案學校。
愛德運動活動辦法(2003)。個案學校。
齊志明(2002)。校園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2002年8月12日,取自www.ep12.com
廖添富(計畫主持)(1997)。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對其「公民教育觀點」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趙嘉文(主編)(1999)。朗文十萬詞辭典。香港:培生教育。
聞心雁(1986,12月21日)。幫助智能不足者自求多福。台灣新生報,(版次不明)。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鄭石岩(1994)。教師的大愛。台北:遠流。
學生雜誌型年刊(1997)。第26期,個案學校。
學校簡介(2000)。個案學校。
學校簡報(2001)。個案學校。
學校總體課程(2002)。個案學校。
謝文英(1994)。教學品質之提升談教師效能。竹縣文教,8,50-59。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琇玲(2002)。校長領導型式、教師效能信念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0,65-90。
簡佳珍、林天祐(2002)。桃園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5),137-161。
顏銘志(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 光(1978)。天主教學校的目標和特色。台北:未出版。
羅竹風(1997)。漢語大辭典。台北:東華。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ston,P.T.(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28-32.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Creemers, B.P.M.(1994). Effective instruction : An empirical basis for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IN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P.189-205). New York: Pergamor
Gibson, S., & Dembo, M.H.(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4).569-582.
Neufeld,B. ,Farrer,E. & Miles,M.B.(1987).A review of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The message for secondary schools. In R .V.Carlson & E.R.Douchcrme.(eds.) School-improv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Ross, J.(1998).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eacher efficacy.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7),49-73.
Rose, L.C., & Gallup, A.M.(1998). The 30th annual Phi Delta Kappa/Gallup Poll of the public’s attitudes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Sep), 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