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明珠
Hsieh, Rebecca M.
論文名稱: 蒙特梭利實際生活教學法導入漢字書寫教學—以西雅圖明遠中文學校為例
Applying Montessori’s Practical Life Method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at Mingyuan Chinese School
指導教授: 蔡雅薰
Tsai, Ya-Hs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_Online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蒙氏(蒙特梭利)教學法中文學校漢字書寫教學教學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Montessori’s Method,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教學行動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探討研究者多年在西雅圖的明遠中文學校華語教學現場上,觀察到學生經過若干年學習後,通常會產生自主學習窒礙期,大部分學生在無法突破對漢字書寫的畏懼與課後自主學習漢字書寫的過程下,選擇放棄學習者眾多。因此,引發研究者想在華語教學現場導入蒙特梭利 (以下以蒙氏稱之) 實際生活教學法,應用教學教具於漢字書寫教學,研究應證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是否能有效幫助及改善學生對漢字書寫的恐懼排斥與學習能力提升,為非華語為母語學生提供擺脫漢字書寫學習困境的可行性,協助學生發展自主學習漢字的能力以及書寫興趣。
    因此,本研究借助研究者曾任教蒙特梭利幼教師經歷,大膽提出在班級中實施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將所設計的教具結合漢字書寫教學,導入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活動於漢字書寫的試驗教學,研究探討使用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的教學策略於課程中能否確實改善學生漢字書寫能力。
    研究以明遠中文學校初級四班實體課堂上教學現場,進行為期八週實際書寫教學活動的行動循環教學,透過對學習者在實際學習漢字書寫後,觀察學生學習能力是否有產生正向遷移變化,並施予書寫評量、學生課後問卷調查與自主書寫學習能力評估分析學習成果。在施與教學行動循環後,藉行動研究教學循環活動過程,研究者透過觀察紀錄與評量結果整理出教學實作時所呈現的問題點與矛盾點,加以反思並檢討教學方法與目標,取得改進教學建議,進行驗證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是否因提供設計的教學教具,對於學生在漢字書寫能力與自主學習能提供最大的幫助。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applied in Seattle’s Mingyuan Chinese School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ontessori’s Practical Life Method on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different learning ai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over if the Montessori Practical Life Method will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ontessori Practical Life Method focuses on having children learn skills through self-development, fos-tering a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confidence and experience by being able to learn new skills through routine and practice.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tes from using strokes and radicals to cre-ate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The Mingyuan Chinese School have used traditional methods to teach such writing. Over the years, the student demographic has shifted, and the school now sees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students from such diverse backgrounds, not everyone is familiar or accustomed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school seeks to adopt a new teaching approach in hopes to reach a wider audience and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can learn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that traditional methods would impose. By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identify and use these strokes and radicals through learning aids created from everyday items or activities, we hope it proves to be an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 for children to not only to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love doing so.
    Thu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s used their experience in being a Montessori teacher to implement Montessori’s Practical Life Methods in class by combining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n daily life activities. To observe this,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six-week Practical life method course and collected data through one-on-one paper evaluations, student post-class questionnaires, direct learning out-comes, parent interviews and researcher reflections. The researchers used this data to verify whether the Montessori’s Practical Life Method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using the self-learning skills they have acquired during this six-week period. After several trial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review were made. The researchers sor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at appea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lan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s, reflected on them and discussed these issues with their peers, and obtaine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metho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陳述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探討 7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蒙特梭利語言教育 13 第二節 認知與鷹架在教學的主張 18 第三節 體驗學習 21 第四節 漢字書寫教學 23 第五節 小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行動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0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內容 34 第四章 研究歷程 37 第一節 漢字書寫教學設計與執行方法 37 第二節 實際教學歷程 52 第三節 學生觀察紀錄設計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貢獻結論 85 第二節 教學成效評估 87 第三節 教學活動滿意度分析 9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8 第五節 未來研究方向 100 參考文獻 103 附錄 10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 書籍
    吳玥玢、吳京譯 (2001)。Maria Montessori著,發現兒童,台北巿:及幼文化。
    李德高 (2017)。 蒙特梭利教材教法,於 Montessorimaria, 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台北市: 啟英文化公司,頁 127。
    李連珠 (2006)。 全語言教育,台北市。
    呂素美 (2000)。瞭解孩子, 台北市:及幼文化。
    林振興,陳學智 (2019)。 漢字積木-字本位學習法,台北: 正中書局。
    洪振方 (2012)。 教育大辭典, 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
    施正宇 (2000)。 外國留学生形符書寫偏誤分析,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惠芬 (2006)。張老師教漢字:漢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春興 (2001)。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瀚文 (2012年10月)。 李克特量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頁 1。
    陳怡全。 (2001)。 蒙特梭利教學的新視野,於 PaulaP. Lillard, Montessori: A Modern Approach 蒙特梭利教學的新視野,台北市: 及幼文化,頁 31。
    陳麗雲,鄒敦怜,林玲如,林麗麗,黃秀精,王怡貞等 (2015)。 康軒版國小國語課本一上,台北: 康軒文教集團。
    許彩虹 (2012)。 識字教學策略,台北: 秀威資訊。
    教育部 (1979)。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甲表,台北: 中華民國教育部。
    黃希庭 (2004)。 結構對稱性漢字認知,北京: 新華出版社。
    黃政傑 (1999)。 課程改革,台北市: 漢文。
    黃沛榮 (2003)。 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 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曾志朗 (1991)。 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焦凡 (1993)。 看圖學量詞,中國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葉佳恩 (2016)。 針對美國華裔學生知和教學與行動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葉德明 (1990)。 漢字認知基礎,台北: 師大書苑。
    蔡清田 (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清田 (2000)。 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麗文。
    管韻 (2008)。 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 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 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蒙台梭利叢書編委會編譯。 (2019)。 有吸收力的心靈,於 MontessoriMaria, The Abosorbent Mind , 中國北京市: 中國婦女出版社,頁 19。
    鄭昭明 (1982)。 漢字的認知歷程,台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鄭昭明 (1993)。 認知心理學, 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戴汝潛 (1999)。 漢字教與學,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鍾鎮誠 (2010)。 第二語習得, 台北市: 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
    魏寶貝 (2000)。 吸收性心智,於 MontessoriMaria, The Absorbent Mind,台北市: 及幼文化,頁 26。
    簡紅珠 (2000)。 教學行動研究, 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羅秋昭 (1999)。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 期刊論文
    王碧霞,李寧,種國勝,徐業菁 (1994)。 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 21-33。
    尤浩杰 (2003)。 筆畫數、部件數和拓撲結構類型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漢字掌握的影響,世界漢語教學, 64(23),72-80。
    江新 (2001)。 外國學生形聲字表音線索意識的實驗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第56期, 68-74。
    李力紅,劉宏艷,劉秀麗等 (2005)。漢字結構對漢字識別加工的影響,心理學探,新第一期。
    李瑩玓 (2004)。 寫字困難學生寫字特徵之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 49(2), 43-64。
    肖奚强 (2002)。 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语教學,2。
    林文川、楊淑晴 (2009)。 從「社會文化」研究取向探究英語教師姊色隱喻與教學信念。 課程與教學季刊,12(2),193-222。
    范慧琴 (2011)。 部件特徵與結構對留學生漢字書寫的影響,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
    陳奕全、葉素玲 (2009)。 漢字辨識理論模型中的部件表徵 ,應用心理研究,第43期, 177-205。
    張春興 (1988)。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 23(21), 民77,21期 23。
    張旺熹 (1990)。 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 世界漢語教學,2。
    許淑娟 (1995)。 台南市低年級學童錯別字之分析。 國語文教育通訊, 10, 61-83。
    黃沛榮 (2001)。 新時代新思維-漢字教學的困境與突破。 Canadian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22-31。
    黃沛榮 (2011)。 漢字教學的困境與突破, 2011年亞洲漢字學與教國際研討會。
    黃沛榮 (2013)。 新時代新思維-漢字教學的困境語突破,CNCCL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2。
    喻柏林、曹河圻、馮玲、李文玲等 (1990)。 漢字的視知覺──知覺任務效應和漢字屬性效應, 心理學報,22期, 141–147頁。
    翟本瑞 (2000)。 淺論語言文字起源,教育社會學通訊,26,3-14。
    潘世尊 (2002)。 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 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六期, 頁263-294 。
    歐用生 (1994)。 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1。
    歐用生 (1999年5月19-23日)。 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1-16。
    鄭繼娥 (2001)。 漢字認知心理研究成果與漢字教學。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 39-41。
    賴惠鈴、黃秀霜 (1999)。 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 初等教育學報,1-26。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 (2007)。 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 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43。
    (三) 學位論文
    王澍鏵 (2013)。 體驗活動融入華語文課程對外籍人士學習經驗隻研究-以某大學語言教學中心為例。 花蓮: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吳淑杰 (1993)。 文字刺激的饜足與解體。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月穎 (2009)。 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漢字教學網站設計研究,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紀壽惠 (2010)。 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琳 (1999)。 漢字習得與漢字教學實驗室。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雅惠 (2012)。 運用探索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班級凝聚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語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
    曹湘玲 (2011)。 以全語文教學融入蒙特梭利語文教育之研究-以3-6歲混齡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亦敏 (2012)。 對外和字教學的傳統與科技:「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對漢字習得之探究。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楊可玉 (2009)。 結合蒙特梭利極權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 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忠諺 (1999)。外籍學生漢字學凡是檢與學簡式帆之辨識策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四) 網路
    刁瑜芸 (2019)。 國語領域-前進文字王國(上)─書寫列車篇,快樂教師電子報康軒教師網,取自https://www.945enet.com.tw/Main/Ha/teach_d.asp?pno=199&dt=A3。
    林文淇 (2003)。 教學行動研究。 取自http://shs.ntu.edu.tw/。
    朗德渝 (2011)。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tudies, Seattle,取自 https://overseaschinese2008.blogspot.com/。
    張金蘭 (2017)。 「識寫分流」教學策略對外籍生漢字識寫能力之影響--以非漢字圈零起點學生為主所做的調查,取自http://2017s.pbworks.com/。
    莊玉蓮 (2009)。 錯別字的補救教學策略—以翰林版第七冊為例,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89/A57.htm。
    賈澤馳 (2019)。 美國菁英階層紛紛推娃學中文,紐約排名前五私立學校全部開設中文課程,文匯報,取自https://wenhui.whb.cn/third/yidian/201904/25/258305.html。
    劉威德 (2000)。鷹架理論,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66/
    劉樂寧 (2017)。 美國的漢語教學或教育現狀和前景,取自http://www.shihan.org.cn/myDoip/topics/2018/ff808081653c2560016540ce73060018.htm。
    鄭雅文 (2016)。 行動教室之研究與實踐 - 提升僑校教學成果的重要策略,取自http://nc.weebly.com。
    謝天蔚 (2011年12月05日)。 手寫」還是「電寫」──電腦輸入中文引起的討論。 網路資料,取自http://www.csulb.edu/~txie/papers/E-writing。
    二、英文文獻
    (一) 書籍
    Atweh, B., Kemmis, S., Weeds, P. (198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partinerships for social justic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runer. J. S. (1973).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New York: Norton.
    Elliott. J. D.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xford: Open Univer-sity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illard, P. P. (1975). Montessori: A Modern Approach: The Classic Introduction to Montessori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Schocken Books.
    Montessori, M. (1948).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 ABC-CLIO.
    Montessori, M. (1963). 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Wheaton: Theosophical Press.
    (二) 期刊論文
    Baker. A.M., Robinson, S.J., & Kolb, A.D. (2012) Aligning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with a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odel. J Argicultureal Education, pp 1-16.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Huang, C. (2017). The graphabet and bujian approach at acquiring Hanzi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skil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7, pp. 1-35. https://doi.org/10.17239/L1ESLL-2017.17.03.07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pp 140, 1-55.
    (三) 網路
    Aoki, M. A. (2016). International Schools /Dual Language Immersion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s Part I. Seattle Public Schools ELL and International Programs https://www.seattleschools.org/academics/international_education/international_dual_language_task_force.
    McLeod, A.S. (2019). Bruner - learning theory in education. Simply Psychology.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bruner.html
    Mitchell, C. (2017). Education Week. http://ew.edweek.org/nxtbooks/epe/ew_10112017/index.php?startid=16#/p/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