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怡瑄
CHIANG, Yi-Hsuan
論文名稱: 臺灣現代詩中的後神話書寫
Post-Mythology in Taiwan Modern Poetry
指導教授: 陳義芝
Chen, I-Chih
口試委員: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洪淑苓
Horng, Shu-ling
陳義芝
Chen, I-Chih
口試日期: 2022/05/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後神話現代詩陳育虹新古典
研究方法: 符號學原型後神話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後神話」一詞由神話學者鍾宗憲整合研究成果,提出對於以神話為母題的文學之觀看方法。本文選定此一研究方法作為詮釋現代詩的新角度,系統性地歸納現代詩寫作的神話母題,並梳理其原型,闡述一首神話現代詩如何銜接傳統,發展出具有古典與現代交接的意義。
    本文首先整理關於「重寫」、「再生」的寫作策略,提出現代詩人已在詩中展現所謂「新古典」。接著溯源神話的初始為證實巫術所創造的奇蹟,論述神話與巫的密切聯繫,並說明詩人與巫師的關係,三者之間的交集為「巫」,因此筆者試圖在現代詩中找出詩人的「巫」性特質。下一章進入神話母題詩作的分析,集中討論英雄、女性、變形等中西神話主題,搜索詩人書寫的神話相關作品,歸納出以后羿、奧德修斯、女媧、精衛、海倫、蚩尤、夸父、納西瑟斯等,詩作數量、品質足以形成討論空間的神話角色。
    第四章特舉出近年活躍於詩壇的陳育虹,其詩集《閃神》中「古老的神話」一卷頗有現代神曲的企圖。她的特出之處在於,二十二首詩形成一個群體,其間不直指希臘神話角色名稱,而是挪用故事情節,每首皆給予詩題,創造看似不連續實則傳遞同一訊號的詩作。筆者以為,這是陳育虹對於神話的熱衷與特出的見解,故以另闢一章論之。
    以「後神話」為借鏡,系統性地檢視以神話為底本的現代詩,期能發掘詩人藉由神話意象,傳遞什麼樣的現代意識,咀嚼現代詩作為「新古典」的價值。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探討6 一、神話重寫、再生之專書論著6 二、討論個別創作者運用、詮釋神話之論文9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11 一、研究範疇11 二、研究方法12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進程17 第二章 人神之間——現代詩對「巫」的詩性演繹20 第一節 前言20 第二節 詩人、巫師、神話的聯繫23 第三節 現代詩人對「巫」的詩性演繹29 一、巫的典儀31 二、神秘語言的交感作用46 三、巫者身分的展示——從〈降靈會〉到〈腹語課〉56 第四節 小結61 第三章 現代詩詮解下的中西後神話64 第一節 前言64 第二節 英雄歷險:后羿與奧德修斯67 第三節 女性的創造與悲劇:女媧、精衛、海倫85 一、創造與彌補:女媧的秘術86 二、仇恨與再生:精衛的變形92 三、美麗與哀愁:海倫的織機106 第四節 變形神話:蚩尤、夸父、納西瑟斯119 一、悲劇的戰神:蚩尤的反派形象119 二、追日的巨人:夸父的不屈精神128 三、自戀與自毀:納西瑟斯情結134 第四章 陳育虹《閃神》的神話視野145 第一節 前言145 第二節 神話變形——〈閃神·古老的神話〉的陰性視角148 一、本能逃避:席琳克絲(Syrinx)與潘恩(Pan)151 二、男性的背叛:宙斯(Zeus)與希拉(Hera)152 三、男性的宰制:伊俄(Io)、帕西淮(Pasiphaë)、墨提斯(Metis)155 第三節 變形神話——神、人、動植物的幻化159 一、懲罰性變形162 二、試圖在一個新的形體中獲得新的能力164 第四節 小結167 第五章 結論169 附錄:神話現代詩表格一覽175 引用書目183

    一、詩集
    大荒,《存愁》(臺北:十月,1973)
    余光中,《蓮的聯想》(臺北:文星,1964)。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臺北:洪範,1981)。
    余光中,《敲打樂》(臺北:九歌,1986)。
    余光中,《紫荊賦》(臺北:洪範,1986)。
    余光中,《五行無阻》(臺北:九歌,1998)。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九歌,2008)
    余光中,〈天狼星變奏曲〉《天狼星》(臺北:洪範,2008)
    余光中著,陳芳明選編,《余光中六十年詩選》(臺北:印刻,2008)。
    波戈拉,〈女媧的秘術〉,《陰刻》(臺北:木馬文化,2017)。
    林季鋼,《餘人》(臺中市:林彩鈺,葛彥志,2016)。
    夏宇,《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
    席慕蓉,《迷途詩冊》(臺北:圓神出版,2002)。
    席慕蓉,《時光九篇》(臺北:圓神出版,2006)。
    席慕蓉,《以詩之名》(臺北:圓神出版,2011)。
    商 禽,《商禽詩全集》(臺北:印刻,2009)。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小知堂,1961)。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九歌,1995)。
    陳克華,《善男子》(臺北:九歌,2006)。
    陳克華,《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臺北:斑馬線文庫,2020)。
    陳育虹,《河流進你深層靜脈》(臺北:寶瓶,2002)。
    陳育虹,《索隱》(臺北:寶瓶文化,2004)。
    陳育虹,《魅》(臺北:寶瓶文化,2007)。
    陳育虹,《之間:陳育虹詩選》(臺北:洪範,2011)。
    陳育虹,《閃神》(臺北:洪範,2016)。
    陳義芝,《青衫》(臺北:爾雅,1985)。
    陳義芝,《無盡之歌》(臺北:印刻出版,2020)。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花蓮:花蓮文化,1992)。
    楊牧,《楊牧詩選:1956-2013》(臺北:洪範,2014)。
    楊佳嫻,《屏息的文明》(臺北:木馬文化,2003)。
    楊佳嫻,《少女維特》(臺北:聯合文學,2010)。
    楊佳嫻,《金烏》(臺北:木馬文化,2013)。
    楊瀅靜,《很愛但不能》(臺北市:聯合文學,2017)。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洪範,2010)。
    零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臺北:小寫創意,2014)。
    零雨,《膚色的時光》(臺北:印刻,2018)。
    羅智成,《荒涼糖果店》(臺北:聯合文學,2020)。
    二、神話、巫相關專著
    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1997)。
    Homer著,王煥生譯,《奧德賽》(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上)》(臺北:久大、桂冠聯合
    出版,1991)。
    Lucien Lévy-Bruhl原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2001)。
    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8)。
    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Peter Hainig原著,湯元富譯,《巫術今昔》(臺北:幼獅,1984)。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1978)。
    王孝廉,《長河落日》(臺北:時報文化,1986)。
    李安宅編譯,《巫術與語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神話思維》(北京:中華書局,
    2010)。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1996)。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2002)。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1986年)。
    涂元濟、涂石著,《神話.民俗與文學》(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高華平、曹海東著,《中華巫術》(臺北:文津,1995)。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
    陳慧樺、古添洪同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1977)。
    葉舒憲,《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2)。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8)。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蕭兵,《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2001)。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
    三、詩論專著
    林芳儀:《與日常碎片一起飄移:夏宇詩的空間與夢想》(臺北:秀威,2018)。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洪淑苓,《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臺北:釀文學,2016)。
    陳義芝,《聲納 : 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市:九歌,2006)。
    鄭慧如,《臺灣現代詩史》(新北:聯經,2019)。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臺北:秀威,2012)。
    四、其他論著
    A・佛洛姆著,陳華夫譯,《自我影像》(臺北:問學出版社,1978)。
    Darian Leader著,余德慧校訂,龔卓軍,《拉岡》(臺北:立緒,1998年)。
    Jung,Carl Gustav著,鴻鈞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Jung,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1990)。Jung,Carl Gustav主編,龔卓軍譯,余德慧校訂:《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2018年)。
    Judith Butler著、李鈞鵬譯,《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景中,《列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德利,《催眠術:醫學心理學應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瘂弦,《瘂弦回憶錄》(臺北:洪範,2022)。
    五、古籍
    〔西漢〕劉安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0年)。
    〔東漢〕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月)。
    〔東晉〕・郭璞、清・郝懿行注,袁珂譯:《山海經》(臺北:台灣古籍出版,2004)。
    〔唐〕李冗:《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蘇軾文;文徵明、趙構書,《赤壁賦》(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清〕陳本禮箋注,《屈辭精義》(臺北:廣文,1964)。
    六、期刊論文
    丁旭輝:〈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八卷第2期,頁169-196。
    丁旭輝:〈余光中詩作的古典傳承與開創〉,《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7期,(2013年1月1日),頁31-59。
    李楓:〈古希臘神話世界的變形法則〉,《寧波大學學報》,第24卷第一期,2011年1月,頁48-52。
    李癸雲:〈參差對照的愛情變奏──析論夏宇的互文情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三期》,2011年12月。
    李進益:〈陳黎詩歌中神話素材的想像與運用〉,《人文社會研究學報》46卷第1期(2012年4月),頁53-69。
    李翠瑛:〈潛藏的美麗――從陳育虹小詩的隱喻到詩集《索隱》中的「月亮」〉《臺灣詩學刊》,第二十三期,2014年6月,頁63-89。
    孟樊:〈夏宇的後現代語言詩〉,《中外文學》38卷2期,2009年6月,頁197-227。
    陳義芝:〈夢想導遊論夏宇〉,《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年9月,頁157-169。
    陳雪惠:〈論現代詩歌以「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為題材之書寫〉,《問學》第16期,(2012年6月1日),頁51-80。
    洪珊慧:〈夏宇早期詩作的語言實驗及其顛覆性〉,《臺灣詩學學刊》,第十六號,2010年12月,頁253-277。
    范婷玉:〈音樂、文學與女性形象:以瘂弦詩譜寫的游昌發藝術歌曲為例〉,《關渡音樂學刊》,第三十二期(2020年7月),頁23-48。
    翁文嫻:〈《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121-148。
    高維志:〈就讓我們對彼此說:論陳育虹 《索隱》中的獨白與對話〉《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四期,2014年11月,頁73-102。
    彭文忠:〈詩意巫楚的現代演譯──殘雪創作論〉,《船山學刊》,2008年第3期,頁56-59。
    張加佳:〈余光中神話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10年10月),頁85-107。
    須文蔚:〈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1日),頁145-173。
    楊宗翰:〈洛夫、余光中與鄭愁予現代詩中的古典意識(1972-1983)〉《淡江中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17年6月),頁199-224。
    劉正忠:〈余光中的抒情議題〉,《臺大中文學報》第五十四期,(2016年9月),頁1-41。
    蘇楷婷:〈從陳育虹《索隱》的人稱敘事到主題研究〉《華文文學與文化》,第七期,2018年7月,頁37-61。
    七、碩博士論文
    涂書瑋:《詩的交涉——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年8月)
    陳秀玲:《張瀛太作品中之神話思維:以「神話──原型批評」為研究框架》,《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楊瀅靜:《創化古典、鍛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蔣正筠:《「之間」的隱喻——陳育虹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8月)。
    潘秉旻:《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1月)。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臺灣性》,(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八、雜誌
    李元洛,〈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略論陳義芝的詩〉,《文訊雜誌》,革新第66期,1994年6月。
    林麗如,〈不薄今人愛古人──專訪大荒〉,《文訊雜誌》,2000年1月。
    須文蔚,〈詩人晚期風格的潛意識迷宮 評羅智成詩集《荒涼糖果店》〉,《文訊雜誌》第422期,2020年12月。
    九、電子資源
    博客來,〈《青春無敵早點詩》編者鯨向海:愛情,就是青春最重要的特技之一了,不是嗎?〉(2012年11月12日),《博客來閱讀生活誌》,網路連結:https://reurl.cc/monzRV。(2022.4.15閱覽)
    林季鋼,〈山海經:精衛〉,林季鋼臉書「餘人」(2016年10月25日),網路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heRemainder。(2022.4.20閱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