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冠嵐 Liang, Guan-Lan |
---|---|
論文名稱: |
漸變手法運用於城市海報之創作研究—以廈門為例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Gradient Techniques in City Poster–A Case Study of Xiamen |
指導教授: |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
口試委員: |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周賢彬 Chou, Syan-Bin 劉素真 Liu, Su-Chen |
口試日期: | 2024/07/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城市形象 、形象因子 、城市海報設計 、漸變手法 |
英文關鍵詞: | City Image, Image factors, City Poster Design, Gradient Techniques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9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衍生出同質化現象,因此許多城市面臨如何保護並發揚地方特色文化。而海報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海報透過視覺語言展現城市文化,促進本土文化的重視與傳承。作為一個廈門人,創作者懷著與生俱來的城市責任感,將廈門作為研究焦點進行剖析。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探討城市形象的定義與內涵,構建城市形象因子,從歷史沿革、現況與未來發展、自然風貌、地標及人文風俗五種面向來歸納廈門城市形象。根據海報的性質和使用目的歸納為藝文、社會、商業海報三大類,總結了文字、圖形、色彩、編排海報構成要素。更進一步探討城市海報的發展起源並研究漸變的表現形式分為自然、形狀、大小、方向、位置、虛實及色彩漸變共七大類。漸變作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視覺元素,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不僅僅捕捉了廈門的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生動的呈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城市的多元文化風貌。續以案例分析法對30件國內、外城市海報進行探討,總結出城市形象因子通常會選擇地標和人文風俗,以建立觀看者對城市的認知和聯想。從20件漸變海報案例之內容分析中的得出,色彩和虛實漸變為最常被使用的表現形式。運用漸變達到的視覺效果有層次感、空間感、律動感、立體感及速度感;運用漸變手法可以凸顯畫面,但過度或不當地使用漸變可能會破壞視覺效果。本研究創作以廈門城市形象為主題,總共製作16張主題海報,應用色彩漸變和虛實漸變,涵蓋了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及城市印記。希冀透過獨具特色的城市海報,提升城市的識別度和知名度,展現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精神風貌。同時,本研究試圖形塑城市海報創作研究之基模,希望可作為後續相關主題探討之參考。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soci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ities face the challenge of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local cultural uniqueness amidst increasing homogenization. Pos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using visual language to showcase city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appreci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ocal heritage. As a native of Xiamen, the creator is driven by an inheren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 city, focusing on Xiamen as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This research employs a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city image, constructing city image factor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historical evolu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natural landscapes, landmarks, and cultural customs.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posters, they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in types: artistic, social, and commercial.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textual, graphical, color, and layout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posters. It further delves into the origins of city posters and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gradients, dividing them into seven categories: natural, shape, size, direction, position, texture, and color gradients. As a time-based visual element, gradients uniquely capture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Xiamen, vividly presenting the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city's diverse cultural landscape. Using case analysis, the study examines thir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ty posters, concluding that city image factors typically include landmarks and cultural customs to establish viewers' recognit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city. Analysis of twenty gradient posters reveals that color and texture gradient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The visual effects of gradients create a sense of layering, space, rhythm, dimensionality, and speed. While gradients can enhance the visual impact, excessive or inappropriate use may detract from the desired effect. The research creates sixteen themed posters centered on Xiamen's city image, applying color and texture gradients. These posters encompass lifestyle, culture, spirit, and city imprints, aiming to enhance the city's recognition and reputation, showcasing i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spirit.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aspires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future studies on city poster creation, provid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explorations in related themes.
About(2024)。AGI。https://a-g-i.org/about/
Boulding, K. E(1956)。 The Image. Ann Arbor, Mi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radley, A., Hall, T., & Harrison, M. (2002)。Selling cities: promoting new images for meetings tourism. Cities,19(1) ,61-70。
Cheong-ji University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2016)。https://in.pinterest.com/pin/2674081012160998/。
Creative Cities Network(2023)。UNESCO。https://en.unesco.org/creative-cities/
Damon hsieh(2023)。https://www.behance.net/damonx196611df。
E.H.貢布里希(1999)。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範景中譯)。長沙市:湖南科技。
Horizon(2003)原研哉。https://www.ndc.co.jp/hara/cn/works/2018/04/muji-a.html。
Joel Kothin(2006)。城市的歷史The City:A Global History(謝佩妏譯;一版)。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Kelly, G.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New York: Norton。
Kevin Lynch (2013)。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譯;一版)。北京市:華夏。(原著出版於1960)
Kotler, P., D. H., Haider, and J. Rein (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Leonard Shlain(2001)。藝術與物理學——時空和光的藝術觀與物理觀(吳伯澤,暴永寧譯)。吉林市:吉林人民。
Noberg Schulz(1986)。場所精神(施植明譯)。臺北市:尚林。
Sarah E. Braddock Clarke&Marie O'Mahony(2005)。Thames&Hudson。Techno Textiles 2,2,208。
Save Penguins 。取自:https://in.pinterest.com/pin/537969117970843498/
Social Justice (2013)。靳埭強。https://www.sj33.cn/article/hbzp/201312/35793.html。
The Commuter (2018)。https://m.imdb.com/title/tt1590193/mediaviewer/rm1724392960/。
Trey Ratcliff 。https://photoblog.hk
Ujigawa, M(2000)。The evolution of preference-based des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46,1-10。
大衛·布萊特(2006)裝飾新思維——視覺藝術中的愉悅和意識形態(張惠, 田麗娟, 王春辰譯)。南京市:江蘇美術。
文化海報設計的圖像表現層次探討(2014)。蔡進興。https://jansontsai.weebly.com/259912127028023225773537335336303402229420687349202969423652274252550635342
王令中(2011)。藝術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視覺心理學。北京市:人民美術。
王志俊(2011)。平面設計與圖像設計一定要學的觀念和原理。新北市:博碩文化。
王秀如、林明男、陳俊宏。城市海報的形象傳達與建構初探。設計研究,4,28-44。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付子順(2007)。淺析城市品牌塑造與營銷。商場現代化,495,147 – 148。
吉見俊哉(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市:群學。
地理環境(2024)。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zrdl/202212/t20221213_2709390.htm
江美惠(2009)。在地意象創作應用於美術產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在職進修專班,臺東市。
池澤寬原(1988)。城市風貌設計(郝慎鈞譯)。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
何其穎(2005)。鼓浪嶼租界與近代廈門經濟與市政建設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83-89。
何梓璇(2022)。詩歌中月亮意象的符號表現之動態海報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何耀宗(1989)。平面廣告設計:視覺傳達與情報美術。臺北市:雄獅。
吳姿穎(2017)。城鄉意象應用於包裝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宜蘭鐵路便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呂文強(2002)。城市形象設計。南京市:東南大學。
呂民松(2017)。鼓浪嶼,音樂的島。光明日報,4。
李政亮(2008)。美好年代·巴黎片段——廣告海報中的城市故事。臺北市:山岳文化。
李靜宣(2020)。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杏林閣(2023)。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6%9D%8F%E6%9E%97%E9%96%A3/3312857
沈益人(2004)。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城市問題,3,8-11。
沙茶麵(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04032234/http://www.xiamen.gov.cn/ly/lyfw/xmms/200709/t20070929_185657.htm
走進廈門(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
房婷婷(2013)。版面設計。臺北市:佳魁資訊。
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俊良(2004)。現代海報設計之東方意象。臺灣美術,57,23-43。
林俊良(2013)。臺灣藝文海報發展與國際設計趨勢。臺灣文學館通訊,39,32-41。
林品章 (1996) 。臺灣光復前後的海報--兼談海報的定義與功能。美育,76,29-36。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林家如(2015)。微電影之故事行銷分析——以臺北市政府微電影為例。復興崗學報,106,177-200。
林家妤(2019)。留白思維運用於社會議題海報之研究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珮淳(1993)。海報設計技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林崇宏(2016)。設計基礎原理:平面造形與構成。臺北市:全華。
南音(2018)。央廣網。http://music.china.com.cn/2018-09/10/content_40496094.htm
施鴻志(2000)。地區經營管理。新竹市:建都文化。
柯志昌、梁慧琦、賴美娟(2008)。高雄港灣城市意象與新符號價值探索之研究。城市發展,7,48-73。
柯鴻圖(2015)。平面設計的<形上.形下>表現自然為題的海報創作報告。設計學年刊,3,133-134。
穿西裝、戴鬥笠的橙色風格 | 閩南特色嘉庚建築(2016)。閩南儂。http://www.mnnwh.com/newsitem/277446407
孫穎(2007)。平面廣告中圖形設計語言的運用。遼寧絲綢,4,44。
氣候(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zrdl/202212/t20221215_2709963.htm
海域(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zrdl/202212/t20221215_2709965.htm
翁子倫(2014)。城市文化意象在公共環境上的呈現方式與影響 -以臺中市步道空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袁曼麗(1993)。海報設計概論:淺說海報設計。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馬敏元、洪嘉永、曾麗丹(2005)。臺灣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魅力評價研究-以觀光節產業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馬場真人(2018)。朱紅的記憶: 龜倉雄策傳。臺北市:臉譜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惠如(2000)。創意精選‧海報設計篇。臺北市:藝風堂。
曹方(2005)。視覺傳達設計原理。南京市:江蘇美術。
曹茂鵬(2017)。海報、插畫設計從入門到精通。北京市:化學工業。
曹暉(2009)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北京市:人民。
章紹同(2006)。鼓浪嶼——音樂之島的品牌打造。人民音樂,6,2。
許和捷(2014)。視覺設計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許莉穎(2019)。廈門沙坡尾地區歷史意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新北市。
陳全明(2015)。臺北城市意象海報設計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陳俊智、經濟部工業局(2016)。感性工程:消費魅力發掘的實踐。
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91.htm
陳翰諹(2023)。《遊蹤雞籠》—基隆市文化地圖海報之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陳興仲(2014)。《城市沸騰》-高雄市城市意象海報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斗六市。
博餅(2020)。http://xhslink.com/Zgc8jw
曾啟雄、孫志誠。(1999)。 視知覺中的律動感與空間感之探究—以歐普藝術為例。臺灣美術,94-104。
曾麗丹(2007)。臺灣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魅力評價-以宜蘭童玩節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討會論文集,12,268-274。
集美龍舟賽背景資料(2024)。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http://www.jimei.gov.cn/ztzl/2019/lzs/lshg/201706/t20170608_381556.htm
廈門Xiamen(2024)。福建海峽旅遊網。https://www.fjta.com.tw/city_content.aspx?city_name_db_id=67
廈門十大地標建築(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mnwh/csbs/202212/t20221215_2710070.htm
廈門大學(2023)。https://studyinchina.hk/course/xiamen-university/
廈門世貿海峽大廈(2023)。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E%A6%E9%97%A8%E4%B8%96%E8%8C%82%E6%B5%B7%E5%B3%A1%E5%A4%A7%E5%8E%A6
廈門市公布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fj/202210/t20221011_936394.html
廈門市花市樹是什麼?(2018)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政府。http://www.huli.gov.cn/zmhd/cjwt/csgl_1807/201812/t20181221_182575.htm
廈門市建築設計導則風貌建築篇(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zygh.xm.gov.cn/zwgk/zdxxgk/ghcg/201909/P020190930392592129270.pdf
廈門市鳥(2023)。搜狗百科。https://baike.sogou.com/v792713.htm
廈門同安灣:碧海鷗鷺共藍天(2023)。人民網。http://fj.people.com.cn/n2/2023/0313/c181466-40334332.html
廈門自然風貌——水文(2021)。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291429
廈門宗教工作概述(2024)。中共廈門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 http://www.xmtz.cn/mzzj/zjgzgsh/index.htm
廈門珠繡 (2024)。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s://www.zgfywhw.com/
廈門珠繡的歷史淵源(2016)。閩南網。http://www.mnw.cn/wenhua/ys/1252675.html
廈門得名由來(2023)。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s://www.xm.gov.cn/zjxm/jzyg/202212/t20221213_2709414.htm
廈門園林博覽苑(2023)。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5%BB%88%E9%96%80%E5%9C%92%E6%9E%97%E5%8D%9A%E8%A6%BD%E8%8B%91/8735915
楊清田(2007)。臺灣文化性海報設計的發展與風格表現:以TDPA之海報為例。臺灣設計,1,84-111。
楊勝雄(2002)。編排設計。臺北市:藝風堂。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數位。
葉國淞(2004)。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2版8刷)。臺北市:藝風堂。
董婭南(2008)。從CI戰略談城市形象識別系統的確立與意義。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5,37-38,42。
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臺北市:雄獅。
靳埭強(2015)。視覺傳達設計實踐。北京市:北京大學。
廖繼仲 (2000)。城市風格形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福建廈門:鳳凰花開「燃」滿城(2023)。人民網。http://fj.people.com.cn/BIG5/n2/2023/0608/c181466-40448886.html
管倖生(1992)。廣告設計。臺北市:三民。
赫爾辛基 用設計啟動再造,翻轉策略與組織文化/WDC臺北(2018)。李雪如。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608
緣起-金門中秋博狀元餅(2018)。金門縣政府。 https://web.archive.org/
蔡進興(2001)。平面設計的表現技法探討,基礎造型展暨視覺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基礎造型協會,179-186
蔣曉梅(2001)。都市意象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臺南市。
鄧鈺瑩(2017)。城市旅游品牌視觉形象系统设计探究。美与时代,10,77-78。
鄭明松(1981)。論視覺意象及真實感。臺北市:鵝湖。
鄭博文、邱鴻遠(2006)。高雄市城市品牌形象研究初探—民眾與政府間認知差異。公共事務評論,7(1),1-33。
賴瓊琦(1999)。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新北市:視傳文化事業。
戴一峰(1994)。閩南華僑與近代廈門城市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66-74。
蘆原義信(1973)。外部空間之構成(王錦堂譯)。臺北市:臺隆書店。
蘇宗雄(2003)。海報的藝術與機能性。臺北市:文化大學。
蘇茂生(1972)。商業美術設計:海報設計篇。臺北市:一文。
蘇素如(2009)。漸層色彩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之應用創作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