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志宏 LI,ZHI-HONG |
---|---|
論文名稱: |
環頸雉現況及飼養個體釋放後之無線電追蹤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穎
Wang, 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
畢業學年度: | 7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5 |
中文關鍵詞: | 環頸雉 、飼養個體 、無線電追蹤 、台灣 、生存壓力 、墾丁國家公園 、內政部營建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為臺灣特有種鳥類。由於棲息環境的
減少和人為的獵捕, 使本亞種遭到極大的生存壓力; 加上引進的外來亞種可能與本地
亞種雜交, 造成品系上的混淆。本論文即在探討本亞種族群的現況, 了解其分佈概況
及其受外來亞種雜交的程度。此外, 研究者以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復
育的雉群為對象, 利用無線電追蹤器材, 監測飼養狀態態下長成的環頸雉被釋放到野
外后對環境的適應情形及其可能遭受的生存壓力。
研究結果得知, 目前臺灣地區野生的環頸雉尚呈廣泛性的分佈, 詳細數目不清楚, 但
可知其數量并不多, 大多集中在東部海岸山脈兩側。本省環頸雉的飼養均偶有飼養個
體籠舍中逃逸, 這些逃免的個體常與本地亞種族群雜交。若要由個體的外表羽色區分
各亞種和雜交個體, 常會之主觀; 日后若能由個體形質的定量資料比較, 當是較可造
的方法。
在無盄電追趿部分, 吾人所釋放的個體在被釋放的3 周內死亡率高達79.17%, 而獵食
者是造成個體死亡的主因。全部個體中(n =24), 被獵食者捕殺者有10只, 意外死亡
者有2 只, 有6 只個體失蹤, 研究者只發現無線電發報器、背卡、以及散落的羽毛,
未找到個體, 無法確定其遭遇, 另有3 只個體散佈到1 公里以外的地區。個體對棲地
的利用具有選擇性, 在開闊疏林內出現的比例最高。整體而言, 個體存活日數的長短
與其體重並無相關, 存活日數與其活動範圍亦無關連; 而雌雉的存活日數與活動範圍
均大於雄雉。吾人建議, 日後若再從事類似的研究, 最好對飼養後將釋放的個體做訓
練, 以提高個體在野外環境中覓食和躲避敵害的能力, 提高其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