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君豪
Chen, Jun-Hao
論文名稱: 夏商周三代聖王之形象研究——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為主
A Study of the Holy Kings’ Image of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y—Focusing on Four Principles: Confucianism, Mohism,Taoism and Legalism from Pre-Qin Period
指導教授: 石蘭梅
Shih, La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形象典範聖王禹湯文武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55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形象由口耳相傳以及歷史敘述經過學者演繹而生。先秦諸子對聖王的描述方式主要有四:一是論其言行;二是描述事蹟;三是以前述言行事蹟為基礎而論證;四是歷經重複使用,使關於聖王的論述形象化,得直接以「夏禹、商湯、周文武王」代表他們此前曾被述及的所有言行事蹟。
    先秦諸子透過這些描述形成了對於禹湯文武的評述,同時也形塑出了他們的形象,諸如:夏禹治水的堅忍不拔、商湯網開三面德及禽獸以及周文、武王一脈相承的仁義表現,這些聖王的形象代表著先秦諸子對於理想統治者的要求。
    先秦諸子提出聖王的形象並非憑空想像,更不是單純追憶古史人物而後稱頌功績。本研究主要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文獻為主,除了道家,其他如儒家、墨家與法家,提及聖王之形象與事蹟莫不是為導正世間之亂源。不論是儒家強調的內聖外王、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甚至是為了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都有著諸子對於世間的關懷,此種人文精神亦是聖王形象形成的背後所具備的歷史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材料、方法與名詞釋義 14 第二章 夏禹的形象 20 第一節 謙而無私 21 第二節 無以間然 24 第三節 歌頌背後的爭議 29 第三章 商湯的形象 34 第一節 無私而重仁義 35 第二節 上事鬼神下能興邦 39 第三節 聖王或陰謀家 44 第四章 周文武王的形象 48 第一節 文王至德矣 49 第二節 湯武革命與武王形象的單一化 53 第三節 周文武王形象之觀察 60 第五章 聖王的典範 63 第一節 理想的統治者 64 第二節 名號並稱對形象的影響 72 第三節 聖王形象的典範化 78 第六章 結論 81 徵引書目 85 附表 90

    徵引書目
    一、傳世文獻與史料:(依文獻之時代先後)
    1.﹝漢﹞孔安國傳、﹝晉﹞梅賾、﹝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
    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
    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清﹞魏源撰,《老子本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5.﹝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6.﹝清﹞孫詒讓著,《墨子閒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7.﹝晉﹞張湛注,《列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
    8.﹝清﹞嚴萬里校,《商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11.﹝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12.﹝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3.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14.﹝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禮記.中庸》(收入﹝清﹞阮元校刻,《十
    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5.﹝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賈子新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6.﹝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7.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8.〔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9.﹝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20.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
    1.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古育安,《戰國時代的古史記憶——虞夏之際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2019年。
    3.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委員會,1987年。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5.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6.宋恩來,《夏禹研究》,山東:山東大學,2018年。
    7.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初探》,臺北:聯經,2014年。
    8.林啟屏撰,《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7年。
    9.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高上雯,《司馬遷的王道思想——以史記夏殷周本紀為例》,臺北:台灣學生
    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11.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12.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13.晁福林,《天命與彝倫-先秦社會思想探研》,桃園市:昌明文化有限公司,
    2018年。
    14.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簡(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15.張星久,《“聖王”的想像與實踐:古代中國的君權合法性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16.張銀樹,《先秦兩漢思想叢論》,新北市:輔大書坊,2015年。
    17.曹定雲,《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1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19.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20.﹝法﹞Pierre Brunel.著,收入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1年。
    21.﹝美﹞Thomas Samuel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
    結構》,臺北市:遠流,2017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畫)
    1.于蕙清,紙矢健治,〈先秦思想之夏禹君王形象分析〉,《正修通識學報》,2016:
    13,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6年,頁1-13。
    2.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2年,頁1-17。
    3.王仲孚,〈盤古傳說試釋——兼論我國古史系統的開端〉,收入氏著《中國上古
    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101-136。
    4.王仲孚,〈試論當代學者對黃帝傳說的討論〉,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277-298。
    5.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
    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299-354。
    6.王仲孚,〈大禹與夏初傳說試釋〉,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355-426。
    7.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8.古美鳳,《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2005年。
    9.白少雄,〈《墨子》中的大禹形象〉,《滄州師範學院學報》,2017:3,河北:河
    北師範大學,2017年,頁20-24。
    10.杜正勝,〈試論先秦時代的成湯傳說〉,《大陸雜誌》, 47:2,臺北,1973年,
    頁44-59。
    11.秦照芬,〈以至仁伐至不仁——論武王伐紂〉,收入《臺北市立大學史地學術
    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大學史地系,2013年,頁1-17。
    12.荊玲玲,〈試論成湯形象的歷史演變〉,《出土文獻》,2019:1,上海,2019
    年,頁174-183。
    13.孫家洲,〈先秦諸子論’’湯武革命’’〉,《社會科學研究》,1987:1,四川,
    1987年,頁110-112。
    14.陳莨之,《史家天工—從《史記》到《漢書》聖王形象研究》,臺北: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15.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36年,頁485-576。
    16.許素娥《儒家聖王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89年。
    17.華德柱,許林軍,〈論周文王形象的生成與演變〉,《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2:
    4,湖南,2007年,頁86-89。
    18.壽喆旑,《周文王形象演變的個案探討》,陝西:陝西師範大學,2019年。
    19.劉洋,〈《墨子》中的「湯武革命」敘事及其時代意義〉,《學術交流》,
    2015:3,黑龍江,2015年,頁177-182。
    20.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2年。
    21.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8,頁82-9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