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皓昀
Chen, Hao-Yun
論文名稱: 朱升《小四書》研究
A Study on Zhu Sheng's Xiao Si Shu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小四書朱升蒙書
英文關鍵詞: Zhu Sheng, primers, Xiao Si Shu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元末明初時,朱升匯編前人方逢辰編《名物蒙求》、程若庸補述《增廣性理字訓》、陳櫟編《歷代蒙求》和黄繼善編《史學提要》等四書而成的《小四書》,該書旨在教童蒙。本屬於歷史研究,透過元、明、清三代相關史料的蒐集、考證、整理與歸納,以瞭解該書匯編目的與背景,評析所輯四種書籍的版本、內容與教育意涵,及探討其影響及對現代教育之啟示。其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小四書》的匯編背景與元代社會士風有關。
     二、《小四書》的內容隱含元儒欲發揚程朱理學的企圖。
     三、《小四書》的匯編形式具有以下兩特點:
      (一)排版是根據其教學經驗與需求而來。
      (二)採叢書形式,兼具類書特徵。
     四、《小四書》的教育內容與意涵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容按「前經後史」排列,經史兼顧,以期達到經史合一。
      (二)理學概念融入經學與史學教育。
      (三)通過正文和注釋傳授語文教育。
      另外,朱升《小四書》的內容貫通常識、經學和史學,包含儒家典籍、科舉考科的核心內容。其匯編形式,有助保存及增加所輯書籍的影響程度與流通範圍,可供後世編纂童蒙教材叢書仿效,並對現代兒童教材編輯與課程編排有所啟示。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is is to inquire Zhu Sheng’ s Xiao Si Shu (Four Books for Children), including Ming Wu Meng Qiu (Primer of the terms of things) by Fang Feng-Chen, Xing Li Zi Xun (Introduction to the key concepts of Neo-Confucianism) by Cheng Re-Yong, Li Dai Meng Qiu (Primer of Brief History of China) by Chen Li, and Shi Xiao Shi Yao (History of China) by Huang Ji-Shan.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s, the social background, purposes, versions, and contents of Xiao Si Shu were analyzed. So di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influence.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ackground of this book was related to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Yuan Dynasty.
     Second, Confucian scholar in Yuan Dynasty intended to transmit the Neo-Confucianism by this book.
     Third, the form of this book had two characteristics: I. the layout was designed on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needs. II. The form of this book was between series and Lei-shu (A kind of Chinese encyclopedia).
     Fourth,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had three characteristics: I. the cont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was arranged before history. II. The thoughts of Neo-Confucianism were involved. III language knowledge was taught through its texts and notes.
    Finally, Zhu Sheng’ s Xiao Si Shu helped childre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imperial exam. Its form of compilation helped for its circulation and for editing modern language textbooks for primary students.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三節 研究史料.......................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朱升的生平與思想............... 13 第一節 朱升生平概述................... 13 第二節 朱升的思想基礎與教育觀點........ 18 第三章 《小四書》的匯編與流通.......... 29 第一節 匯編的時代背景................. 29 第二節 匯編的目的..................... 33 第三節 匯編的類型與排版............... 38 第四節 版本與流通的情況............... 41 第四章 《小四書》的經學類讀物內容分析      ──《名物蒙求》與《性理字訓》... 51 第一節 《名物蒙求》分析............... 51 第二節 《性理字訓》分析............... 67 第五章 《小四書》的史學類讀物內容分析      ──《歷代蒙求》與《史學提要》... 89 第一節 《歷代蒙求》分析............... 89 第二節 《史學提要》分析.............. 103 第六章 《小四書》的教育意涵與價值..... 127 第一節 教育意涵分析.................. 127 第二節 評價與影響.................... 143 第七章 結論與啟示....................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啟示......................... 151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69

    一、史料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5。
    西漢‧司馬遷撰、楊家駱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東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三國‧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上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廣文書局,1979。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中華書局,1974。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中華書局,1973。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一(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唐‧殷侑,〈請試史學奏〉,收於清‧董誥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唐‧陸龜蒙,〈笠澤叢書序〉,收於清‧董誥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1990。
    北宋‧王銍,《四六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
    北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
    北宋‧陳善,《捫蝨新話》,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北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北宋‧程頤、程顥,《河南程氏遺書》,收於《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收於李逸安點校,《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南宋‧方逢辰,《蛟峰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方逢辰,《蛟峰外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論語精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太極圖說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孟子章句集注》,收於《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大學章句集注》,收於《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收於《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晦庵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4冊至第11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南宋‧杜範,《清獻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宋‧陳傅良撰、方逢辰批點,《蛟峰批點止齋論祖》,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元‧朱升,《小四書》,明正統元年漢陽知府王靜刊刻本,1436。
    元‧朱升,《小四書》,明嘉靖元年司禮監重刊本,1522。
    元‧朱升,《小四書》,清雍正十一年無錫鄒氏恒德堂重刊本,1733。
    元‧朱升,《周易旁註卦傳前圖》,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朱升,《楓林先生文集》,明弘治九年刊刻本,1496。
    元‧朱升撰、劉尚恒點校,《朱楓林集》,安徽:黃山書社,1992。
    元‧汪炎昶,〈定宇陳先生墓誌銘〉,收於《新安學繫錄》,安徽:黃山書社,2006。
    元‧宋濂,《文憲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烏斯道,《春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序〉,收於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新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
    元‧胡炳文,《雲峰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危素,《危太僕文續集》,收於《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許衡,《魯齋遺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陳櫟,《定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陳櫟,《歷代通畧》,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倪瓚,《清閟閣全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程鉅夫,《雪樓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程端學,《積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合肥:黃山書社,1992。
    元‧揭傒斯,《文安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陶安,《陶學士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元‧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詹烜,〈東山趙先生汸行狀〉,收於《東山存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鄭玉,《師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鄭思肖,《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不著撰人,《明實錄‧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王崇,《池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明‧朱同,〈朱學士升傳〉,收於《新安文獻志》,安徽:黃山書社,2004。
    明‧宋濂,《元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呂毖,《明宮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范晞陽,〈休寧理學名賢朱升傳〉,收於元‧朱升撰、劉尚恒點校,《朱楓林集》,安徽:黃山書社,1992。
    明‧周從龍,〈名物蒙求題詞〉,收於《宋方狀元名物蒙求》,駢異堂刊刻本,1605。
    明‧唐皋,〈唐皋唐翰林祭文〉,收於《朱楓林集》,安徽:黃山書社,1992。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胡宗憲等,《嘉靖浙江通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徐乾學,《徐本明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楊士奇,《東裡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安徽:黃山書社,2004。
    明‧程瞳,《新安學繫錄》,安徽:黃山書社,2006。
    明‧程邇,〈楓林先生文集序〉,收於《楓林先生文集》,明弘治九年刊刻本,1496。
    明‧張自烈《正字通》,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黃金色,〈評歷代通畧蒙求〉,收於《歷代通畧》,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黃伯生,〈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收於《誠意伯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彭澤、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臺南:莊嚴文化,1996。
    明‧廖道南,〈楓林傳贊〉,收於元‧朱升撰、劉尚恒點校,《朱楓林集》,安徽:黃山書社,1992。
    明‧劉若愚,《酌中記》,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明‧戴廷明、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安徽:黃山書社,2007。
    清‧丁廷楗、盧詢修,趙吉士等,《康熙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王筠,《教童子法》,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新文豐,1985。
    清‧四庫館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四庫館臣,〈歷代通畧提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四庫館臣,〈性理字訓提要〉,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
    清‧朱紹禧,〈史學提要序〉,收於《史學提要》,光緒己卯年重刊本,1879。
    清‧朱彝尊,《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中心,1997。
    清‧李詩,《光緒淳安縣志》,浙江,淳安縣政協文史和教文衛體委員會,2011。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長沙:嶽麓書社,1986。
    清‧李振庸撰、陶澍修,《安徽通志》,安徽:黃山書社,2015。
    清‧曾國荃、張煦,《山西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狄寬,《史學提要輯注》,清嘉慶十一年重刊本,1806。
    清‧沈翼機等,《浙江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涂宗瀛,《童蒙必讀書》,清光緒九年武昌書局校刊本,1883。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收於《文獻叢刊:六編清代稿鈔本》第270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清‧柯劭忞,《新元史》,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
    清‧陳衍,《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張廷玉,《明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7至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臺南:世一出版社,2005。
    清‧張承燮,《小兒書輯》,清光緒二十七年膠州太湖張氏線裝刻本,1901。
    清‧黃之驥,〈宏遠謨齋家塾程課條錄〉,收於鄭世平,《四庫家藏‧蒙學》,山東:山東畫報,2001。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3。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賀瑞麟,《養蒙書九種》,清同治十二年線裝刻本,1870。
    清‧葉德輝,《觀古堂書目叢刻》,湖南:湘潭葉德輝觀古堂,1918。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民國四年文盛書局石印版,1915。
    清‧趙宏恩等,《江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中華書局,1977。
    清‧陸隴其,《三魚堂外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謝旻,《江西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鄒持雅,〈重刊小四書跋語〉,收於元‧朱升,《小四書》,清雍正十一年無錫鄒氏恒德堂重刋本,1733。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頁470。
    清‧繆荃孫,〈適園叢書序〉,收於清‧張鈞衡,《適園叢書》,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頁3-4。
    清‧繆荃孫,〈校刻儒學警悟七集序〉,收於宋‧俞鼎孫輯、清‧繆荃孫校,《儒學警悟》,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5。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大庭脩,《舶載書目》,大阪: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硏究所出版中心,1972。
    毛水清、梁揚,《中國傳統蒙學大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朱迎平,《宋代刻書產業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4。
    申萬里,《元代教育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周少川,《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周彥文,《中國歷代詩文別集聯合書目(第九輯)明代之部(上)》,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
    徐永明、趙素文,《明人別集經眼敘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臺北:五南,1997。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湖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展龍,《元明之際士大夫政治生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溫約平,《成語源(一)》,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
    馮爾康,《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陳高華,《元朝史事新證》,甘肅:蘭州大學,2012。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張志公,《傳統語言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與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福清,《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張健,《新安文獻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張滌華,《類書流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陽海清,《中國叢書綜錄補正》,江蘇:江蘇廣陵出版社,1984。
    歐陽周,《中國元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陸養濤,《中國古代蒙學書大觀》,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解光宇,《新安理學論綱》,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臺北:東大出版社,1978。
    戴克瑜、唐建華,《類書的沿革》,重慶:四川圖書館學會出版社,1981。
    羅仲輝,《印刷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1983。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1999。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二)學位論文
    王念西,《《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261-53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王國棟,《傳統語文教材——《蒙求》與「類蒙求」的教育功能研究》,山東:魯東大學語文學科教學碩士論文,2012。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6。
    史湘萍,《《千字文》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臺北: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李宜庭,《《幼學瓊林》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周愚文,《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郅美麗,《宋代蒙學教育研究》,南京:南京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宏《李翰《蒙求》教育內涵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2004。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張心愷,《明清蒙書施教所教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侯豔華,《宋代狀元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3。
    姚榮環,〈《蒙求》及其續書研究〉,遼寧: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4。
    潘偉娜,《宋代新編童蒙讀物初探》,四川: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5,頁32-34。
    鄭天蕙,《宋代蒙書分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三)期刊論文
    王忠閣,〈元明之際的學風〉,《史學月刊》,5,河南,2000,頁36-41。
    王東,〈宋代史學與《春秋》經學——兼論宋代史學的理學化趨勢〉,《河北學刊》,6,河北,1988,頁47-53。
    王記錄,〈理學與兩宋史學的義理化特徵〉,《學習與探索》,2,黑龍江,2014,頁149-154。
    王春瑜,〈論朱升〉,《學術月刊》,9,上海,1980,頁41-60。
    王德毅,〈宋代史學特質及其影響〉,《臺大歷史學報》,23,臺北,1999,頁349-373。
    王建忠,〈漢字之美〉,《中國圖書評論》,8,遼寧,2011,頁103-105。
    王爾敏,〈近代科技先驅徐朝俊之《高厚蒙求》〉,《史林》,2,上海,2012,頁77-95。
    李正輝,〈《小四書》編纂與刊刻考述〉,《圖書館學刊》,4,遼寧,2014,頁120-122。
    李兵,〈元代書院與程朱理學的傳播〉,《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浙江,2007,頁138-143。
    宋豔萍,〈陰陽五行與秦漢政治史觀〉,《史學史研究》,3,北京,2001,頁18-27。
    周曉光、方寧,〈朱熹與嚴州理學的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40:4,安徽,2012,頁494-499。
    周茶仙、胡榮明,〈南宋理學家程端蒙籍屬辨析〉,《歷史文獻研究》,1,上海,2014,頁118-123。
    周曉光、方寧,〈朱熹與嚴州理學的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40:4,安徽,2012,頁494-499。
    胡孝德,〈清代中日書籍貿易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北京,2007,,頁142-149。
    唐新梅,〈明弘治刻本《楓林先生文集》價值考述〉,《文獻》,4,北京,2016,頁62-67。
    唐啟運,〈論四字格成語〉,《華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廣東,1979,頁26-35。
    夏玉潤,〈一個真實的朱升〉,《紫禁城》,11,北京,2011,頁46。
    夏玉潤,〈由朱升的職務說開去〉,《紫禁城》,5,北京:2005,頁56-60。
    李華瑞、水潞,〈南宋理學家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河北大學學報》,1,河北,2002,頁18-22。
    姜廣輝,〈論宋明理學與經學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湖南,2004,頁3-12。
    姜廣輝,〈「宋學」、「理學」與「理學化經學」〉,《哲學研究》,9,北京,2007,頁43-50。
    祝尚書,〈論宋元文章學的「用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四川,2008,頁101-109。
    武占江,〈四時與陰陽五行——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條線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河北:2003,頁101-106。
    高慧斌,〈試析南朝儒學教育的變遷及影響〉,《社會科學輯刊》,5,遼寧,2006,頁141-145。
    徐梓,〈蒙學熱透視〉,《中國典籍與文化》,3,北京,1992,頁38。
    徐梓,〈歷史類傳統童蒙讀物的體裁和特徵〉,《史學史研究》,1,北京,1997,頁57-58。
    徐德明,〈《四書章句集注》版本考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4,上海,1998,頁71-77。
    貢華南,〈理、天理與理會:論「理」在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演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6,上海,2014,頁11-16。
    章毅,〈元明易代之際儒士的政治選擇:趙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香港,2007,頁51-66。
    陳昌雲,〈朱元璋與元末明初文風嬗變〉,《北方論叢》,1,黑龍江,2013,頁18-22。
    陶新宏,〈朱升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黑龍江高教研究》,10,黑龍江:2014,頁12-15。
    黃金貴,〈初談名物訓詁〉,《語言研究》,4,湖北,2011,頁27-33。
    揚之水,〈關於「名物新證」〉,《南方文物》,3,江西:2007,頁79-80。
    范金民,〈縹囊緗帙:清代前期江南書籍的日本銷場〉,《史林》,1,上海,2010,頁75-88。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文史哲》,1,山東,1995,頁3-24。
    靳諾、溫玉春,〈宋代啟蒙歷史讀物中的史學意識——以《史學提要》為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湖北,2007,頁100-105。
    甯俊偉,〈《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與元代的教育思想〉,《高校理論戰線》,6,北京,2007,頁46-49。
    歐陽光,〈詩社與書會──元代兩類知識份子群體及其價值取向的分野〉,《中山大學學報》,3,廣東,1996,頁49-57。
    賈慧如,〈元代類書的類型、特點與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6,內蒙古,2011,頁86-90。
    賈慧如,〈元代類書考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7,寧夏,2012,頁53-57。
    盧賢中,〈淺談明嘉靖刻本《小四書》〉,《圖書館工作》,2,安徽,2003,頁50。
    劉尚恒,〈中國古籍叢書概說〉,《文獻》,1,北京,1981,頁141-155。
    劉尚恒,〈朱升事蹟編年〉,《文獻》,3,北京,1982,頁134。
    劉成群,〈元代新安理學從「唯朱是宗」到「和會朱陸」的轉向〉,《學術探索》,3,頁7-8。
    劉連開,〈理學和兩宋史學的趨向〉,《史學史研究》,1,北京,1995,頁50-57。
    蔡方鹿,〈朱熹理學與經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四川,2006,頁14-19。
    蔡方鹿,〈經學理學化的意義〉,《河北學刊》,1,河北,2009,頁43-48。
    闕真,〈試論元代的書會〉,《社會科學家》,4,桂林,1992,頁35-38。
    嚴文明,〈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2,江西:1989,頁19-32。
    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北京,1961,頁45-57。
    錢茂偉,〈關於理學化史學的一些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上海,2000,頁87-92。
    錢慧真,〈淺析《爾雅》的名物訓釋方式〉,《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河南:2007,頁11-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