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潔
Chen Yi Chieh
論文名稱: 在台非洲人與台灣同事之文化覺差和跨文化溝通之研究
The Study of Cultural Perception Gap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Africans in Taiwan and Taiwanese Coworkers.
指導教授: 黃靖惠
Hwang, Jing-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在台非洲人文化覺差跨文化溝通非洲文化黑人
英文關鍵詞: Africans in Taiwan, Cultural Perception Gap,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frican Culture, Blac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8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非洲文化為台灣文化多樣性下的缺席者,但隨著世界一家,有必要開啟腳步,鼓勵了解多采多姿的異文化,將文化研究對象擴散出去。因此本研究旨在檢視在台的非洲人與台灣同事,彼此之間之文化覺差情形、跨文化溝通方式與可能障礙,預防偏見及歧視發生的可能性,同時認識在台非洲人之生活文化面貌,促進台灣的文化多樣性。
    研究對象為在台非洲人與台灣同事,以立意抽樣之半結構式之深度訪談。訪談大綱為兩部份,文化覺差,包含個人文化背景、覺差及在台非洲人之生活文化;跨文化溝通則為其能力與障礙。訪談過程以錄音為主,紀錄為輔,避免遺漏非口語訊息,並將紀錄其轉譯稿,做兩方面的厚實描述,最後以雙邊記錄進行對話,分析研究目的。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台非洲人與台灣同事之間相異的覺差情形,並影響其跨文化溝通表現。三位在台非洲人皆表示台灣缺乏非洲文化的認識與教育,人民有偏頗的負面觀感,曾感受過偏見和程度不一的歧視行為,其中以非口語訊息,如與溝通時的眼神與態度最為頻繁。跨文化溝通的障礙除了語言因素與負面的文化覺差外,應避免過度探詢私人問題,應以開放與尊重的態度建立彼此的跨文化理解。本研究中之在台非洲人之生活文化以口傳文化、肢體律動表現明顯,並有黑人英語的表達方式;飲食方式傾向家中用餐;人際網絡上仍以台灣工作同事為主,較少有台灣親密友人。
    關鍵字: 在台非洲人 文化覺差 跨文化溝通 非洲文化 黑人

    Abstract
    With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the needs to understand Africans who are part of us, but their culture is unique, are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behind the growth of African population in Taiwan, African cultural studies remain and focus on literature critic, trade and agriculture issue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cultural perception gap is a key to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perception gap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Africans in Taiwan and Taiwanese coworkers. Moreover, the lifestyle and culture of Africans in Taiwan is concerned as the other goal as well.
    Qualitative approach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in-depth interview is adapted to this study. The result reveals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perception gap toward Africans, such as stereotype and the lack of African cultural knowledge. Open minded and respect attitude without private questions are suggestions for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sides, the lifestyle and culture of Africans in Taiwan presents vivid body languages, dialects, proverbs and Ebonics as showed in literature of African cultural features. Additionally, Africans eating habit and personal social network are also recorded in the end.
    Key words: Cultural Perception Gap,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fricans in Taiwan, African Culture, Black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緣起…………………………………………………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沉默的非洲文化…………………………………………………...09 第二節 非洲人在台現況與台非文化交流.………………………………..32 第三節 文化覺差…………………………………………………….……..43 第四節 跨文化溝通………………………………………….……………..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研究步驟……………………………………………………………70 第五節 資料分析……………………………………………………………71 第四章 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在台非洲人的聲音…………………………………………………74 第二節 台灣同事的經驗……………………………………………………88 第三節 訪談分析與發現…………………………………………………..100 第四節 小結………………………………………………………………..114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6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29 二.英文文獻……………………………………………………………..136 表目次 表2-1黑人英語與一般英語的相似慣用詞………………………………29 表2-2與一般英語偏向相反意的黑人英語………………………………29 表2-3諷刺主流價值觀的黑人英語………………………………………30 表3-1在台非洲人訪談編碼………………………………………………72 表3-2 台灣同事訪談編碼………………………………………………...72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07 圖2-1西非鼓……………………………………………………………...41 圖2-2 Percussion鼓式…………………………………………………….41 圖2-3人類認知系統模式………………………………………………...46 圖2-4跨文化能力模型…………………………………………………...57 圖2-5跨文化溝通的脈絡模型…………………………………………...59 圖3-1 研究架構…………………………………………………………..63 圖3-2 研究步驟流程圖…………………………………………………..70 圖5-1 朱銘布畫………………………………………………………….11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網路與報刊資源
    PChome新聞台(2008)。希茲威班西死了。2008/03/16上網擷取。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ushanlu/3/1304494262/20080311235456/。
    內政部統計處 (2005)。94年6月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內政部統計處通報九十四年第二十九週。2007/9/15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 (2006)。95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結構分析。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三週。2007/9/15上網擷取。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 (2007)。06-08 外僑居留人數(Foreign Residents)。2007/9/15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 (2007)。內政部外籍在台人數。2007/9/15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公視新聞網 (2008年2月18日)。從嚴核發簽證 奈籍夫婿終可來台。2008/02/18上網擷取。取自: http://news.sina.com/oth/pts/000-000-000-101/2008-02-18/05002675229.html。
    外交部 (2007)。「2007台非進步夥伴論壇」。2008/02/15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27042&ctNode=1288&mp=1。至民國九十七年二月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外交部 (2008)。至民國九十七年二月我國邦交國。2008/02/15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1624&CtNode=1143&mp=1。
    外交部(2003)。『非』同凡響;非洲廣場─非洲友邦手工藝品展售會。2007/10/03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doc.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543&report_id=12224。
    非洲文化藝術交流協會 (2008)。西非曼丁文化工作坊。2008/03/12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acaa.tw/htm/event.htm。
    非洲駐台經貿辦事處 (2008)。台非官方交流活動。2008/02/20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africa.org.tw/news_chinese_1.asp?C=1。
    張伯順 (2003)。悸動豐美文物饗宴。2008/03/12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ncu.edu.tw/~fr/news.php?news=120。
    許明禮 (2007年12月17日)。2007ING台北國際馬拉松。奇摩新聞網。2008/02/18上網擷取。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17/78/q26o.html。
    陳康宜 (2007)。透視漫畫 破除種族歧視。2008/03/06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7/W-960718N15/W-960718N15.htm。
    黃福其 (2008年2月6日)。黑太太奔走 奈籍夫婿來台團聚。聯合報新聞網。2008/02/18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times.hinet.net/news/20080218/graph/286a0d731b62.htm。
    蔡百銓 (n.d.)。從非洲看台灣獨立。2008/03/06上網擷取。取自: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rep1-10/no01_13.htm。
    龍應台 (2005年3月16-17日)。請問雅典在哪裡?_談台灣的「國際化」危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龍應台 (2008年3月10日)。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清華思沙龍。2008/05/02上網擷取。取自: http://nthuthinkers.blogspot.com/search/label/%E5%B0%88%E5%8D%80%EF%BC%9A%E9%BE%8D%E6%87%89%E5%8F%B0。
    林博文 (2005年10月25日)。撼動紐約時報的米勒效應。中國時報,國際新聞。
    2. 期刊
    王啟明 (2002)。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建酀 (1980)。非洲菊組織培養繁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秋玫 (1998)。美國黑人女性於六○年代婦女運動扮演之角色:疏離、消極與被動。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月妙 (2002)。英語外語教學課中的文化認知。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坤演 (1986)。 一九七0年代中共與南部非洲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雅慧 (2003)。外籍勞工之孤獨感因素探討---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靜怡 (2004)。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月娥 (2001)。講師特性對外籍勞工訓練成效影響之探討。元智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慧菁 (2004)。台灣人有多國際化?。天下雜誌,311,82-85。
    昌大衛 (David K. Chong ) (2005)。跨國公司台灣與巴拿馬員工文化差異對管理影響之研究─以巴拿馬台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班(IMBA)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澤宏 (1990)。八○年代美國低下階層黑人困境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石城 (2003)。外籍勞工海外適應問題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明達 (1973)。以色列對漠南非洲國家之技術援助。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鐿月 (2003)。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碩士學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麗道 (2000)。非洲眼鏡蛇心臟毒蛋白對嗜中性白血球活性影響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月珍 (1989)。自我認同的追尋: 湯妮•莫瑞蓀三部小說中之黑人女性。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鈺珮 (2002)。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嘉怡 (1999)。奧古斯特‧威爾森三劇中以藍調詮釋族裔認同之省思。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莊慧文 (1988)。紅花非洲菊雜交子代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世展 (2006)。「不准叫我男孩!」:詹姆士•鮑德溫《另一個國度》中之黑人國族主義、黑人男性情慾、與黑人男子氣概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其南(2004)。邁向一個審美的公民社會。傳統藝術月刊,44。
    陳耀宗 (1999)。後殖民倫敦的生存政治與詩學: 論古雷希的《郊野佛陀》與《黑色唱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世雄 (1994)。台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榮藻 (1965)。非洲新興國家入會後對聯合國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萱萱 (1974)。近二十年美國黑人運動中之政治參與。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怡淵 (1992)。在臺外國人跨文化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冬 (2005)。從黑人語彙看黑人對白人文化的抵抗。徐州教育學院院報。20(4),136-138。
    羅虹、張靜、顏研 (2006)。黑人文藝復興之特點。廣西師院大學學院。42(4),68-72。
    龔政定 (2006,10月)。你所不知道的非洲:多受折磨的非洲人民。劉光能(主持人),你所不知道的非洲。思沙龍論壇,台北月涵堂會議廳。

    3. 專書
    21世紀研究會 (編) (2004)。伊斯蘭的世界地圖。李尚霖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2002)
    巴爾克 (Barker, C. ) (2004)。文化研究: 理論與實踐 (初版)。(羅世宏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佛朗茲 法農 (Frantz Fanon) (1971)。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5)
    吳澤霖 (1992)。美國人對黑人 猶太人和東方人的態度。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宋國誠 (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
    宋國誠 (2004)。後殖民文學 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
    李保平 (1999)。非洲文化史(初版)。台北:亞太。
    李美枝 (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文笙。
    沙達爾 (Sardar, Z.) (2004)。文化研究。(陳詒寶譯)。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 1997)
    杭士基 (Noam Chomsky) (2003)。流氓國家。(林祐聖譯)。台北市: 正中。 (原著出版年:2000)
    杭士基 (Noam Chomsky) (2004)。權利與恐怖。(王菲菲譯)。台北市: 商周。(原著出版年:2003)
    林博文 (2008)。黑炫風歐巴馬。台北:立緒。
    科塔克 (Conrand P. Kottak) (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2007)
    約翰 史都瑞 (John Story) (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三版)。(李根芳、周素鳳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1)
    海倫 達爾梅達-托波爾 ( Helene d’Alemida- Topor) (2005)。非洲¬¬-漂浮的大陸。(田時綱譯)。香港:三聯。(原著出版年: 2002)
    張春興 (2005)。教育心理學_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理察萊特 (Richard J. Light) (2001)。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趙婉君譯)。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2006)
    陳瀅巧 (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 (2002)。遮蔽的伊斯蘭。(閻紀宇譯)。台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1997)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2006)。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等譯)。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1978)
    楊孝榮 (2002)。傳播社會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葛雷斯 (Corrine Glesne) (2006)。質性研究導論。(莊明貞、陳怡如譯)。台北 :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9)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2006)。槍砲、病菌與鋼鐵。(王道還、廖月娟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8)
    寧騷 (編) (1996)。非洲黑人文化(初版一刷)。台北:淑馨。
    蔣勳 (2008)。身體美學。台北:遠流。
    鄭昭明 (2004)。認知心理學 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薇思瓦納珊 (編) (GauriViswanathan) (2005)。權力、政治與文化_薩伊德訪談錄。(單德興譯)。香港:三聯。(原著出版年:2005)
    謝區&哈吉斯 (Schech, S.& Haggis, J.) (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沈台訓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 2000)
    4. 影音資料
    Sydney Pollack (製作人),Sydney Pollack (導演) (1985)。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影片】。(時代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四段100號12樓)
    Albie Hecht (製作人),Sean Fine & Andrea Nix Fine (導演)(2007)。烏干達的天空下(War Dance)【影片】。(中映電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街93號3樓)
    二. 英文文獻:
    Arasaratnam, L. A.& Doerfel, M. L. (200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dentity key components from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 ,137-163.
    Gonnami, T. (2005). The perception gap: a case study of Japanese-Canadians.UBC: The Centre for Japanese Research.
    Iles, P. (1995). Learning to work with difference. Personnel Review,24 (6),44-60.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nssey Bass.
    Neuliep, J. W. (200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ontextual approach.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eltokorpi, V. (200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actics: Nordic expatriate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6).
    Rodgers, J.S. & McGovern T. (2002). Attitudes toward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the rol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ffective responses, consensual stereotypes, and perceived thre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6, 609-631.
    Ropeik, D. (2006). The risk perception gap: why our fears don’t match the facts. Pflanzenschutz-Nachrichten Bayer 59(1), 105-116.
    Samovar, L. A. & Porter, R. E.(1991).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alifornia:Wadsworth.
    Silverman, D. (2001).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Simmons, W.O.(2003). The black earning gap: discrimination or cultur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1, 647-655.
    Singh, K. (1998). UNESCO and cultural rights. In Halina Nie’c (Eds.) Cultural rights and wrong: a connection of essay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 the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Paris: UNESCO.
    Smith, L. R.(2005). Principl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 413-420.
    UNESCO (1979). Resolution 3/3.1/2 adopted by records of general conference Twentieth Session. Paris: France. UNESCO.
    Williams, E. (1944). Capitalism & slavery. U.S.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Wiseman, R. L.(edt.)(199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