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峰月 Tsai Feng Yueh |
---|---|
論文名稱: |
社會變遷中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 -彰化地區高職學生道德價值觀的調查研究 Juvenile’ Moral Value in Social Evolution- -The survey research of Chang Hua Zon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value. |
指導教授: |
蕭揚基
Hsiao, Yang-C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彰化地區 、高職學生 、社會變遷 、道德價值 |
英文關鍵詞: | Chang Hua Zon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 Social Evolution, Moral Valu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五十幾年來的台灣,克服了先天上海島型資源匱乏之限制,發揮儒家勤勞、儲蓄優良傳統文化的中國人性格,全國上下一起努力,創造了經濟奇蹟。人民生活富裕、經濟繁榮,不僅在政治上開拓了政黨輪替的新局面,落實了民主政治的制度,也培養了公民參與的習慣。但社會的急劇變遷,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也隨之改變,也形成了諸多的社會問題,例如社會風氣敗壞,人性墮落,道德價值的模糊化,致使整個社會沉醉於紙醉金迷、靡衣褕食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受此大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著盲從附和、急功近利、人際間的疏離感、不安全感、不確定感。
如何在這迷失的年代,導之以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念,端賴道德價值意識的重建與加強,誠如大學:「富潤屋,德潤身。」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主軸,本研究以彰化地區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為對象,進行高職學生道德價值的相關研究。採取分層叢集取樣方式加以取樣,研究取樣盡量顧及學生年級、性別和高職類型等因素,以自編問卷調查方式、探討高職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現狀,以期能將研究結果歸納,提供建議,作為從事道德教育工作者與學術研究者參考。
問卷調查進行時間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二十二至三月十日,有效問卷共計489份,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利用電腦套裝程式SPSS/PC+,進行分析統計,所採用的統計方法有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多重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
本研究獲致下列的結論:
1.受訪學生性別不同,其道德價值有顯著差異。
2.不同學校類別受訪學生,其道德價值有顯著差異。
3.是否擔任學校班級或社團幹部經驗的受訪學生,其道德價值有顯著差異。
4.受訪學生其「性別」、「家庭因素」與「對傳統道德機制的信賴」有顯著相關。
5.受訪學生其「性別」、「家庭因素」與「對民主機制的信賴」有顯著相關。
6.受訪學生其「性別」、「公民參與經驗」與「對他人信任度」有顯著相關。
7.受訪學生其「性別」、「公民參與經驗」與「對公共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8.受訪學生其「性別」、「公民參與經驗」與「對私人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9.受訪學生其「對傳統道德機制的信賴」與「對公共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10.受訪學生其「對民主機制的信賴」與「對公共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11.受訪學生其「對他人信任度」與「對公共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12.受訪學生其「對傳統道德機制的信賴」與「對私人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13.受訪學生其「對民主機制的信賴」與「對私人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14.受訪學生其「對他人信任度」與「對私人道德容忍度」有顯著相關。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Taiwan overcame the restriction of congenital island resource scarcity and exploite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s diligence and saving. Moreover, all people in Taiwan worked hard together to make an “economical miracle”. From then on, people lived in rich life, and economy prospered. Besides, people in Taiwan not only developed the new situation of party parading in politics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cultivated citizens’ habits of participating politics. However, as the society was changed too rapidly,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 were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Thus, many kinds of social problems occurred. For example, social value corrupted, human nature degenerated and moral value became befogged. Thos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make the whole society indulge in a living style of luxury, dissipation, waste and extravaganc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from the society, juveniles are becoming blind,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estranged from people, and have the sense of insecurity and uncertainty.
Therefore, how we can make juvenile know the exact value concepts in this lost generation depends on the reestablish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moral value consciousness. Just as Da Syue says: “proverty benefits your house, virtue benefits your body.” Jnveniles are the main force for the competing power of future country.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is from the zone of Changhua, and we want to do some reseaerch about moral value. The Stratified Random an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should be taken for sampling .We consider students’ grade, sex, and type as much as possible. Moreover, we explor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value concept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hope that we can generalize the conclusion for those educators or investigators who engage in the moral research as a referen .
The time for questionnaire is from February 22 to March 10 in 2002. The amout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489. The information we get are analyzed by computer package program SPSS/PC+. The statistic methods we adopt ar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Mean, Stah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ost Hoc,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following is the conclusion we get:
1.Investigated differ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x have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moral value.
2.Different investigated students in different type schools have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moral value.
3.The moral values of investigated students who have the experiences of class officers and clubs and who have not are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4.Investigated students’ “sex” and “family factor”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rely on traditional moral mechanism”.
5.Investigated students’ “sex” and “family factor”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rely on democratic moral mechanism”.
6.Investigated students’ “sex”, and “citizen participating experience”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rust on others”.
7.Investigated students’ “sex” and “citizen participating experience”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citizen moral ”.
8.Investigated students’ “sex”, and “citizen participating experience”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private moral ”.
9.Investigated students’ “rely on traditional moral mechanism”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citizen moral”.
10.Investigated students’ “rely on democratic moral mechanism”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citizen moral”.
11.Investigated students’ “turst on others”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citizen moral”.
12.Investigated students’ “rely on traditional moral mechanism”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private moral”.
13.Investigated students’ “rely on democratic moral mechanism”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private moral”.
14.Investigated Students’“turst on others” are conspicuously correlative with “tolerance on private moral”.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1898),《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三民書局。
王作榮(1991),《社會重建-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4》。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王煥琛(1989),《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尤淑雅譯(1999)、Mary Pat Fisher原著,《21世紀宗教》。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著(1993),《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岑樓主編(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書局。
李美華等譯(1998)、Babbie, Earl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元墩等人(1994),《台灣地區大專學生價值觀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輔導工作計劃專案研究期末報告書。
李其維(1995),《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建興(1989),《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
李茂興、徐偉澤譯(1998)、 Ferrante, Joan.原著,《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民璿(1989),《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中:東海大學。
亞當庫柏、潔西卡庫柏主編(1992),《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崇熙(2000),〈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載於新竹清大《通識教育季刊》第7 卷第4期,頁9-58。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清(1984),《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計劃叢書之85(研究報告之38)》。台北:教育部。
吳武典等(1995),《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有限公司。
吳靜吉(1994),《追求人際關係的成長》。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雪菁(2001),〈謝勒之價值哲學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載於高雄師大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第9期,頁7-316。
宋明順(1988),《大眾社會理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9。
余英時(1992),《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灣師大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景遽譯(1988)、Wilbert E. Moore原著,《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沈 六(1988),《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沈清松(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
沈清松(1999),《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清松(1996),《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台灣書店。
沈清松(1998),〈公民社會與公民美德〉,《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沈清松(1990),〈發揮道德與宗教力量以整建社會秩序〉,載於《理論與政策》,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編輯委員會,頁12-16。
林有土(1983),《倫理學的新趨向》。台北:正中書局。
林 煌(1991),《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巾力譯(2000)、Alberoni, Francesco.原著,《價值》。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文、鐘群珍、林馥嘩(2001),《生涯規劃》。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金耀基(1986),《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胡秉正等著(1980),《青年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洪簡靜惠(1993),《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附設書評書目出版社。
韋政通(1986),《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
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強華(1988),《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高廣孚(1989),《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廣孚(1991),《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康曉蓉(1997),《台北市國中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永漢(1994),《社會組織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
張明澍(1996)、Gabriela Almond Sidney Verba原著,《公民與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樹倫(1986),《少年犯罪原因與預防對策研究》。台北:台灣師大三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楊國樞等著(1989),《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87),《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華保(1993),《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淳惠(2001),〈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思想〉,載於高雄師大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第9期,頁3-73。
莊耀嘉譯(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郭為藩等著(1993),《人文及社會學科展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郭為藩(1997),《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1988),《道德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璋(1984),〈從轉型期社會的面向試分析台灣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經 社問題〉,載於政大《社會學報》第18、19、20期合刊。頁5-30。
陳秉璋(1989),〈當代社會問題的理論性探討〉,載於政大《社會學報》第74期,頁9-41。
陳照雄(1990),《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曹國霖(1959),《道德論》。台北:大陸出版社。
曹世昌(1989),《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單文經譯(1986)、Kohlberg, L.原著,《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 犁(1990),《激變的台灣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昭旭(1983),《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漢塘(1982),《道德在中國文化中的流變》。台北:台灣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漢塘、林季薇譯(2000)、Noddings, Nel. 原著,《教育哲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芳苑(1996),《探討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俊傑(1999),〈從教育角度論台灣的「人之素質」的提昇〉,載於新竹清大《通識教育季刊》第6卷第1期,頁1-13。
黃霍一譯(1995)、Graham, Gordon. 原著,《當代社會哲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國(1991),〈新時代的倫理規範〉,《社會重建-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4》。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圖書有限公司。
黃信蒼(2000),《國中生價值觀與生活型態相關之研究》。彰化: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鄔昆如(1986),《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2),《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楊國樞、黃光國主編(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樞編(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等編著(1990),《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慶堃著、段昌國譯(1976),〈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傅佩榮(2000),《新世紀的心靈安頓》。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
賈馥茗(1992),《全民教育與中華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賈馥茗(1997),《教育的本質》。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 援、王予文譯(1993)、Weber, M.原著,《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凝譯(1990)、Mannheim, Karl.原著,《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安雲譯(1998)、Huston, Smith.原著,《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文輝(1989),《比較社會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蔡文輝(1990),《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鄭和鈞、鄧京華等著(198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台北:台灣師大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彰化: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9-2413-H-212-003-S)
蕭揚基(2001),《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家庭因素與國家認同及其公民意識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9-2413-H-212-006)
蕭新煌譯(1990)、Brigitte Berger& Peter L.Berger原著,《現代化與家庭制度》。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龍冠海(1966),《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羅 光(1987),(從科技整合的觀點談道德教育),《宗教的觀點談道德教育》。台北:中國教育協會-師鐸教育有聲雜誌社。
二、西文部分
Bandura, A.(1969).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N.Y: Holt,Rinehart & winston.
Combs, A. W. & Snygg, D.(1949). Individual behavior: A per-ceptual approach. New York: Harper & Row.
Dewey, John(1939).〝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In Joseph Rather (Ed.) The intelligence in the modern world. N. Y. : The Modern library .
Durkheim, Emile(1949).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s Life. N.Y.:Free press.
Durkheim, Emile(1953).Representations individuelles et representation collectives. 1898. In D. F. Pocock(Trans.), Sociology and philosophy. N. Y. :Free press.
Erikson, Erik 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Norton & Company.
Inkeles, Alex & Smith, David H.(1974). 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uckhoh, C. et al.(1951).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alcott Parsons&Edward Shiis(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uckhohn,F.R.&Strodbeck,F.L.(1961).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s.Westport, Conn.:Greanwood Press.
Kohlberg, L.(1971).From is to right. M. T.Misched(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Epistemology. N. Y. :Academic Press.
Kohlberg, L.(1963). Moral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dation.In H. Stevenson (Ed.), Child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hlberg, L. and Turiel, E.(1971).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Lesser G.S.(Ed.)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Practice. Illinois: Glenview .
Perry, R.B.(1926).General theory of value. Longmans, Green & Company.
Piaget, Jean(1950).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Piaget, J.(1968).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1932), trans- lated by Marjorie Gabai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okeach, M.(1968).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Rokeach, M.(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The Free Press.
Rokeach, M.(1979).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N.Y.: The Free Press .
Spranger, E.,(1928).Lebensforment Halle, Germany: Niemey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