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上萱 Shang-Hsuan Yang |
---|---|
論文名稱: |
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 A Study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for College Students - Based on Data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指導教授: |
劉若蘭
Liu, Ru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生 、服務學習課程 、服務學習學習成果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s,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0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等六個變項;課程部分則分為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其中課程因素包括課程投入與課程品質等兩個面向;學習成果包括觀點轉換、人際互動、知識轉化、校園認同、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等六個面向。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叢集取樣方式選取國立臺灣大學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參與不同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61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個人因素大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二、不同課程類別之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品質可解釋課程投入
在情意關懷方面,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95.3%;在認知理解方面,服務準備與課程品質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41.3%;在技能行動方面,志工經驗、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5.9%。
四、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可解釋學習成果
在觀點轉換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人際互動方面,學院、認知理解、課程評量顯著預測因素;在知識轉換方面,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情意關懷、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慶賀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校園認同方面,家庭社經地位、認知理解、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解決問題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批判思考方面,志工經驗、課程類型、情意關懷、服務準備、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服務慶賀為顯著解釋因素,整體解釋力在36.5%至54.8%之間。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強化服務學習課程品質,發展多元服務學習課程;(二)重視不同學院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各面向學習成果;(三)加強教師對服務學習概念之輔導,促進學生成功學習;(四)尋求與協同機構(單位)之密切合作;(五)教師於服務學習課程進行學習成果評估。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主動投入課程學習;(二) 了解課程規範與需求、展現積極行動力。另亦對於進一步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e gender, college, grade,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experiences of student clubs and that as volunteer, the curricula factors includes the types, quality, involvement, and the learning outcomes includes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knowledge conversion, recognition for campus, problem solv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who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school year 2011 chosen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using “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quality,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The valid data was 46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urricula quality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factors.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urricula quality, involvement and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urricula types.
3. The curricula involvemen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curricula quality:
The service preparation, service process and service reflection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affection and caring, R2 is 95.3 %. The service preparation and curricula quality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R2 is 41.3 %. The experience as volunteers, service preparation, service process and service reflection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skill and action, R2 is 35.9 %.
4. The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curricula types and curricula factors: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service process and curricula assessment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 College,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and curricula assessment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experiences of student clubs and that as volunteer, affection and caring, service process, service reflection, curricula celebration and curricula assessment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knowledge convers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service process, service reflection and curricula assessment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recognition for campus.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service process and curricula assessment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problem solv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 as volunteer, curricula types, affection and caring, service preparation service process, service reflection and curricula celebration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exes for critical thinking. R2 is between 36.5% to 54.8%.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e following are the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clude: 1. Strengthen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by enhanced quality, Develop multiple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a; 2. Advanced outcomes by valuing the diversity of colleges’ nature; 3. Successful learning by enhancing teachers’ guidance to students on service-learning; 4. Close collaborations with associated sponsors; and 5. Teachers’ assessment of outcomes during the process. Suggestions for students include:1.Active engagement 2.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norm and demands thereof. O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esented.
壹、中文部分
文忠蓮(2010)。大學服務學習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菁(2002)。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瑞壎、張馨勻(2009)。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為例。載於國立暨南大學主辦「2009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8-86)。南投市:國立暨南大學。。
王薇雅(2009)。學生服務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為例。臺南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明隆(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4)。服務學習融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吳曉宣(2007)。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宗麟(2000)。論我國大學的勞作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43-59。
李月娟(2008)。北部某技術學院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與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育逢(2009)。大學身心障礙學生 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青慈(2010)。從服務學習理念探討大學服務性社團之實施。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李素卿譯(1996)。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指南,臺北:五南。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即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在職進修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阮雋絜(2010)。大學新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育賢(1999)。意識覺醒相關概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從弗雷勒思想出發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專刊,287,34-40。
岳修平、邱立安(2011)。學生對服務學習數位影音資源之使用經驗與知覺助益研究。圖書資訊學刊,9(1),123-160。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佩縈(2009)。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國立臺灣師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昇立、蔡顯榮、林帥月、林育德(2010)。服務學習課程中專業投入的學習效益。載於慈濟大學主辦「2010卓越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4-89)。花蓮市:慈濟大學。
林思伶(2004)。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態度與認知調查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1,251-282。新北市:輔仁大學。
林倖妃(2009)。大學的服務課,收穫遠比付出多。天下雜誌,435,162-163。
林真夷(2011)。大學生參與不同類型之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梅琴(2009)。從人生哲學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探討學生獲益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3),27-56。
林勝義(2003)。服務學習教育指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慧貞(2006)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開南大學通識研究集刊,10,171-192。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柯志堂(2005)。高等教育服務學習之探討─以荒野溼地服務之經驗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121-150。
柯玲琴、何瑞峰(2011)。結合服務學習短期營隊活動成效之探討。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主辦「第三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131)。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柯慧貞(2009)。教育部服務學習方案—理念、政策及推動策略。載於明新科技大學主辦「2009明新科技大學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13),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范姜林鳳(2009)。培養挫折忍受力之歷程─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孫台鼎、胡憶蓓(2007)。服務學習課程對志工服務態度影響之調查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六輯(頁475-486)臺北,東吳課外組。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9-44)。臺北:洪葉。
徐明、邱筱琪(2008)。服務學習方案的實施與夥伴關係。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87-105)。臺北:洪葉。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57-77)。臺北:洪葉。
徐恆鑑(2011)。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熏芳(2009)。淡江大學學生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高熏芳、彭佳琪(2009)。大學生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的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載於昆山科技大學主辦「2009服務教育學術研討暨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68-89)。臺南市:昆山科技大學。
張同廟(2010)。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動機、阻礙因素與滿意度研究-以六所私立大學校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4。
張同廟(2011)。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滿意度因素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10,87-110。
張同廟、王薇雅、孫逸民、陳雯毓(2010)。個人因素、服務學習之態度及其成效關係研究-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為例。華醫學報,32,111-130。
張同廟、柳金財、魏世賢(2010)。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8,81-107。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張老師。
張雪梅(2002)。學校為什麼需要推動「服務-學習」。學生輔導,81,8-17。
張雪梅、劉若蘭、陳新霖、葉昌智、盧欣怡、李育齊(2010)。學生成功學習宣言。載於「2010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1-400)。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育部(2009)。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臺北:教育部。
陳怡芬(2005)。中山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參與現況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金貴(2000)。我國大學院校推動服務學習方案的檢討。教師園地,104,6-15。
陳盈方(2007)。靜宜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對於職能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瓊(2008)。大學新生成功轉化相關因素研究─以一所公立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靜怡(2006)。大學生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陶韻然(2009)。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資料集刊,27,191-209。
彭佳琪(2008)。淡江大學學生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馮莉雅(2004)。新加坡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對台灣的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教育系教育學報,22,151-176。
馮燕(2009)。與品德教育結合的經驗性學習─臺灣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通識在線,22,8-10。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0-42。
黃玉(2000a)。服務學習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9)。服務學習課程意義與目的。高教技職簡訊,26。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120.96.85.10/news026/2009020911.asp?c=0600&vers=026
黃玉等人(2000b)。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領域與實務。臺北:洪葉。
黃明雪(2008)。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玲(2010)。學其所做、做其所學-以CHEA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為例。評鑑雙月刊,25,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05/01/2869.aspx
楊昌裕(2004)。實踐社會正義與關懷倫理的服務學習。學生事務,43(2)。
楊青(2003)。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溫健蠶(1997)。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祥洵(2006)。服務學習融入大學勞作教育課程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熊漢琳、曾培佑(2011)。服務學習內涵融入專業課程成效探討-以景文科技大學為例。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主辦「第四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84-406)。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慶仁(2000¬)。服務學習與教育改革。教師天地,108,16-21。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1(9),163-196。
賴鼎銘(2009)。服務學習在台灣。通識在線,22,2-5。
戴源甫(2008)。家庭背景、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途徑。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al, 25, 297-308.
Astin, A.W.(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atchelder, T. H., & Root, S. (1994). Effects of an undergraduate program to integrate academic learning and service: Cognitive prosocial cognitive, and identity outcom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7, 341-355.
Bok, D. (2006/2008).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 張善楠(譯)。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台北:天下遠見。
Bonnette, R. (2006). Out of the Classroom and into the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Reinforce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echnology Teacher, 65(6), 6-11.
Cress C. M., Collier P. J., & Reitenauer V. L. (2005).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e-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Stylus Publishing, LLC.
Delve, C. I., Mintz, S. D., & Stewart, G. M. (1990). Promoting values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ervice: A design. In C.I. Delve, S. D. Mintz, & G. M. Stewart(Eds.). Community service as value education, pp.7-2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yler, J., & Giles, D. E.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rman, C. I., White,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Jossey-Bass.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endall, J. C., & Associates (Eds.). (1990).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A resource book for community and public service. Raleigh, NC: 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nships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Kenny, M. E., & Gallagher, L. A. (2002). Service-learning: a history of systems. In M.E. Renny et. al. Learning to serve: promoting civil society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Boston: Kla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ing, P. M., & Kitchener, K. S. (2004). Reflective judg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ic assumptions through adulthoo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1), 5-18.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uh, G. D., Kinizie, J.,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2005). Student success in college: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matt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6). Contemporary paradigms of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6 (3) ,158-172.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R. (1996). The holistic curriculum. Toronto, Canada: OISE Press
Miron, D., & Moely, B. E. (2006). Community agency voice and benefit in service learning.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12(2), 27-37
Overall, J. E., & Klett, C. J. (1972). Appli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 New York: McGraw-Hill.
Sample Size Calculator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 Sigmon and other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 D.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Stanton T., Giles D., & Cruz N.(1999). Service-learning: A movement's pioneers reflect on its origins, practice, and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36(3), 46.
Steinke, P., & Buresh, S. (2002). Cognitive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Reviewing the past and glimpsing the future.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8, 5-14.
Pace, C. (1984).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mbach, P. D., & Kuh, G. D. (2006). Students experience with diversity at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other claim for distinctivenes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7 (1), 169-192.
Waston, L. W. (1996).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student learning: A model for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Planning and changing: 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Journal., 27(3/4), 165-179.
Waterman, A. S. (E.D). (1997).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