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怡螢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如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校長同理心技能 、學校效能 、同理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8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期能提供國民小學校長作為發揮同理心技能以改進學校效能的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研究。首先,蒐集有關文獻,探究校長同理心技能與學校效能之意義、層面及測量工具,其次探討二者之關係;並利用郵寄問卷方式,調查並獲取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與學校效能之相關資料,並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綜合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北市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抽樣調查72所公立國民小學1005位教師,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下列結論:
一、 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屬「中高程度」的表現。
二、 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屬「中高程度」的表現。
三、 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因學校環境、人口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四、 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因學校環境、人口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五、 高校長同理心技能會有高學校效能。
六、 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與學校效能有中度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提昇國民小學校長同理心技能與改進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參考。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aipei City, and mak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practically, hoping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to improve th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methods is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to search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study the meanings, aspect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In addition, to use the questionnaire by mails,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research.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are 1005 teachers of 72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ing in Taipei city.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elementary school of Taipei City is with the type of Medium-High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2.The elementary school of Taipei City is with the type of Medium-High school effectiveness.
3.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is differentiated by the varied cause of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variables.
4.The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differentiated by the varied cause of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variables.
5.The higher the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the better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6.There is Medium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hole and every dimension of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and the on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I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be the references of promot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mpathic skills and improving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壹、中文部份
尤怡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向上影響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霖(2002)。高級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世億(2007)。友情內涵之建構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秀燕(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金香(200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貴香(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聖凱(2005)。同理心概念中的「好像」及其美感傾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慧秋(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志正(1999)。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建勳(2006)。析論「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校長應有之角色與作為。學校行政雙月刊,46,1-16。
江清泉(2002)。醫院門診服務品質之改善與探討-以台大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碧霜(2005)。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之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宜恬(2005)。幼兒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同理心」及「分享行為」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岸芳(2007)。自然體驗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復興鄉泰雅族幼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2006.12)。臺灣教育,642,2-5。
吳培源(1995)。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校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4)。學校校長與學校效能。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行政專論。台北市:南宏。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基(1992)。教育與行政。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慶堂(2007)。國民小學校長專業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啟民(2005)。激引擬情發展的方法。台灣教育,636,19-27。
李佩怡(無日期)。靈性照顧必備的能力-同理心。2008年4月6日,取自:http://www.hospice.org.tw/chinese/20070103.php
李幸(2000)。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明乙(1999)。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東白(1987)。諮商的理論和技術。高雄:復文。
李侶萩(1995)。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新鏘(1977)。卡克夫同理心訓練方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譯(1998)。EQ II--工作EQ。(2nd ed)。台北市:時報文化。Goleman, D.原著。(原著出版年:1998年)。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5。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秀春(2005)。大專技職校院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珣(2007)。中彰投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情緒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親密、了解自我,與恆久之愛的心靈地。台北市:麥田。Arthur P. C. & Ketcham, K. 原著。(原著出版年:2004年)。
卓秀冬(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上瑜(2003)。我國高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科(200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志勇(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秀華(2006)。護理人員團體同理心訓練成效之探討。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班護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5.4)。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市:揚智。
林芳寧(2003)。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重光(2007)。以同理心的觀點探索部落格的廣告效果。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純媛(2005)。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湫(1998)。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朝枝(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朝順(2006)。急診室醫師同理心表達方式及其在醫學教育意涵之初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同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維玲(1994)。勸告及資訊提供技術影響高職生對諮商員效能、同理心及求助意願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文彬(1999)。後形式思考的發展及其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世昌(200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志平(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柳敦仁(2005)。雲嘉南五縣市國小初任校長行政表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儷瑜(1984)。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情緒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95)同理心及其效果之探索。高雄師院學報,14,227-244。
紀有田(2003)。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美珠(1987)。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數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育瑜(2001)。同理心團體訓練對父母離異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允中(1998)。同儕輔導方案效果研究:以彰化高中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奕華(1997),國民校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1998)。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貞(1999)。校長在職的專業成長與學校經營。現代教育論壇,5,329-332。
張能發(2007)。台東縣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家長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張清濱(1982)。校長怎樣扮演十項全能的角色。師友,186,15-21。
張毓志(2001)。工程專業人員情緒智力、個體學習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系統思考觀點。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a)。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b)。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慧玲(2003)。幼稚園學校效能指標與權重體系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慧珍(2004)。情緒感染與同理心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玲(2005)。運用故事繪本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梁靜如(2001)。國民小學校長人性取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永芳(2002)。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朝欽(2006)。大學校院校長轉化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皓婷(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瑋倫(2003)。青少年同理傷害者之寬恕介入效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春淋(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後校園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三興(1988)。同理心訓練對親子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玉敏、王文芳、張正辰(2002)。同理心之概念分析。慈濟護理雜誌,1(4),7-12。
陳百越(2002)治療者自我涉入、同理心與初期治療關係的探討。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孟檉(2007)。同儕關係中被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忠本(2004)。國民小學校長評鑑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明珠(1997)。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45,117-149。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春蓮(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柏任(2007)。臺中縣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瑞玲、鄭芳瑜(2007)。校長評鑑指標之探討。北縣教育,62,79-82。
陳瑞堂(2007)。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義明(2005)。學校行政領導──辦學理念與實務。台灣省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21-51。
陳慶安(2001)高職工業類科學校組織學習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彭祥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富明(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懿慧(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華敘麗(1982)。同理心淺介與自我訓練法。載於劉焜輝、汪惠瑜(主編),輔導論文精選上,257-264。台北市:天馬。
黃杏花(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怡雯(2006)。客籍國中小校長的領導風格、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明哲(200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知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0129),未出版。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振球(1992)。績優學校。台北市:師大書院,47-55。
黃淑馨(1997)。新世紀國民小學校長之角色與作為。教師天地,87,60-61。
黃惠惠(1995)。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黃種斌(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輝文(2007)。探討道德敘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助人之同理心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積聖(2003)。談諮商輔導歷程之基本概念-同理心。人事月刊,37(1),36-41。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有財(2003)。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宗文(1989)。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連祺(2007)。國中小校長情緒智慧領導能力之比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1),39-76。
詹志禹(1986)。年級、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校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本富(2000)。「互為主體性」的故事性同理心訓練團體對張老師同理心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政成(2005)。諮商員同理表達的訊息處理內在歷程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梅如(2006)。同理心的發展、內涵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46,29-34。
齊隆鯤(1999)。同理心技術之探討。興大人文社會學報,8,299,311。
劉中夫(2005)。同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佩容(1994)。同理心與基督徒的愛。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架構、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校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瑞梅(2007)。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潘慧玲(1999a)。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潘慧玲(1999b)。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小萍(1991)。國小五年及兒童「同理心訓練方案」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玉美(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大學報,16,161-179。
鄭芬蘭、黃曉苹、蔡峰雅、薛淑方、莊雪翎、陳美夙(2004)。學前兒童對重要他人關懷行為之分析研究。醫護科醫護科技學刊技學刊,6(1),69-81。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市:心理。
鄧俊傑(2005)。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彥賓(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盧美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麗紅(1990)。父母離異兒童身心影響之探討及其輔導策略。輔導月刊,26(9),27-33。
鍾文琳(2004)。從提升學校效能談學校行政領導。南港高工學報,22,327-350。
簡瑞良(2000)。同理心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學生輔導,71,110-113。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鐘敏菁(1989)。自尊、武斷、同理心與生氣表達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凃政源(2003)。主管的領導風格、情緒能力與員工對上司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貳、西文部份
Baillie, L. (1996).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nature of empath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4(6), 1300-1308.
Barrett-Lennard, G. T. (1981). The empathy cycle: 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2), 91-100.
Barberio, E. (1990).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ie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 Wick.
Brookover, W.B., & Lezotte, L.W. (1979). Changes i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incident with changes in student achievement. East Lansing: College of Urban Develop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amer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4), 604-632.
Cameron, K. S. (1984). The effectiveness of in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235-285.
Clara, E. Hill. (1996).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3, 261-274.
Cohen, J. (199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oper, B. (2004), Empathy, ınteraction and caring: teachers’ roles in a constrained environment. 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22(3), 12-21.
Coverdale,C. (1991). Two development lines in self psychology: Self object empathy and interpre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7(5), 120-124.
Creemers, B. P. M. & Kyriakides, L. (2006).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model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3), 347-366.
Duan, C.,& Clara, E. H. (1996).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43(3), 261-274.
Duttweiler, C. P. (1990). A broader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schools: Implicati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ve. in T. J. Sergiovanni and J. H. Moore, Eds., Target 2000: A Compact for Excellence in Texas’s Schools. Austin: Texas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ymond, R. F. (1949). A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mpathic abil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4, 127-133.
Eckstein, D., & Cohen, L. (1998). The couple’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ventory: 21 points to help enhance and build a winning relationship.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 Therapy for Couples & Family, 6(2), 155-158.
Egan, G. (1990). The skilled helper: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ffective helping (4th ed). CA: Wadsworth.
Feshbach, N. D., & Feshbach, S. (1981). Empathy train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Potentialities and stimu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s, Los Angeles, CA.
Cornell, T., & James, A. V. (1991). Evaluating principals: New Requirements, directions for the ‘90s. NASSP Bulletin, 75, 59-64.
David, W. T., Edward, A. H. & Kenneth, L. W. (2000).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volved in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 Journal of Persommel Evalution inEducation, 14(3), 215-240.
Ellen, L. & Richard, M. (1984). Evaluation principal performance with improved criteria. NASSP Bulletin,68, 76-81.
Gagan, J. (1983). Methodological notes on empath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5(2), 65-72.
Grift, W. J. C. & Houtveen, A. A. M. (2006). Underperformance in primary schoo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3), 255-273.
Hill, S. (1980). The multi-stag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empath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offman, M. L. (1993). Empathy, social 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Garrod(Eds), Approaches to moral development: New Research and Emerging Them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ffman, M. L. (1984). Interaction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mpathy . In C. zard, J. Kagan, & R. Zajonc(Eds.), Emotion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103-13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y, W. K, & Ferguson, J. (1985).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2), 117-134.
Hoy, W. K.,&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Kalliopuska, M. (1992). Holistic empathy education among preschool and 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r a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Comenius eritage and the Education of Man(Prague, Czechoslovakia, March23-27).
Koch, M. M. (1991). Assessment of medical student empathy and their correlates [Abstract]. Retrieved form: ProQuest databas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CD-ROM)
Levine, D. U. (1992). An interpretive review for US research and practice dealing with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In Reynolds, D. & Peter Cuttance (Eds.). School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l.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Long, E. C., & Andrews, D. W. (1990). Perspective taking as a predictor of adh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6-131.
Mcdonald, A. L. (1993). Comparisons of the perceptions of parents and elementary principals on the 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school.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9321800.
McGrath, M. P., Wilson, S. R., & Frassetto, S. J. (1995). Why some forms of induction are better than others at encouraging prosocial behavio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1, 347-360.
Mendes, E. (2003). What empathy can d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1), 56-59.
Moore, E. B. (1982). The effect of empathy training on physicians’ perceived empathy utilizing audiovisual feedback and model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6), 1840A.
Pecukonis,E. V. (1990). Acognitive/affective empathy training program as a function of ego development in aggressive adolescent females. Adolescence, 25(5), 59-75.
Purkey, S. C. & Smith, M. S.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Robert, W., & Strayer, J. (1996). Empathy,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2), 448-470.
Rowan, B.(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M. J. Regina(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 sorucebook. Washington D.C.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assell.
Seashore, S. E. (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e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 S. Cameron, & D. A. Whetton. (Ed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eerens, J. & Bosker, R. (1997).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Pergamon.
Steers, R. M. (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behavior view.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Stoll, L. & Fink, D.(1993).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m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3(1), 19-41.
Stringfield, S. C. (1994). Outlier studi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D. Reynolds, B. P. M. Creemers, P S. Nesserlrodt, E. C. Schaffer, S. Stringfield, & C. Teddlie (Eds.),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73-83. New York: Pergamon.
Töremen. F., Ekinci, A. & Karakus, M. (2006). Influence of managers’ empathic skills on school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dgement, 20(6), 490-499.
Wilson , B. L., & Corcoran, T. B. (1988). Successful secondary schools-visions of excellence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Wiseman, T. (1996).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ath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6), 1162-7.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