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琬華
Pai,Wan,Hua
論文名稱: 運用隱喻手法於婚嫁商品設計之研究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Method in Wedding Favors Design
指導教授: 康台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隱喻產品意象意象轉化婚嫁商品
英文關鍵詞: metaphor, product image, image conversion, wedding merchandi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8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婚禮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生一次的消費,也由於在認知上為一次性的消費,進而在籌備與最終的展現上期望能夠盡善盡美。結婚不僅婚禮要特別,送給新人的結婚禮物,或是婚禮發送的結婚小禮品,當然不能馬虎。對產品設計領域而言,人們追求求個性顯露的文化商品,利用隱喻設計的手法將文化情感加入商品,為婚嫁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新的希望。
    然而在建構隱喻類比操作程序上,則藉由其它研究者所提出的產品意象轉化方法之相關研究,設計程序為「聯想」、「轉化」、「具化」,經實際操作探討分析,經過修正調整,作為形態聯想過程的基礎,進而衍生出本研究所提出的「隱喻造形聯想法」。以婚嫁商品設計為實際演練方式,來進行隱喻造形聯想法之設計流程。在將意象帶入產品設計中時,讓聯想的過程有其連貫性,且在聯想的思緒上,不再有盲點,使得產品設計者能更理解整個隱喻造形聯想法的操作過程及欲表達的概念。

    A wedding is an once-in-a-lifetime consumption for consumers. Because it is perceived as such, perfection is expected from the preparations to the final outcome. The wedding has to be special. Moreover, presents for the newlyweds and souvenirs handed out at the wedding are matters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For the field of product design, this quest for cultural commodities that emphasize personality and the metaphoric attachment of cultural sentiments to such products brings a new outlook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round the wedding culture.
    Previous studies on image conversion methods for the metaphor and analogy constructing process were reviewed to obtain a design procedure which includes “associ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hrough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discussions, analyses, and subsequent adjustments, these steps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formal association process and derived the “metaphoric formal association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procedure for the metaphoric formal association method was created using wedding merchandise as an example in the practice. Bringing an image into the product design gives the association process consistency and eliminates blind spots. Thus, designers could comprehend the whole procedure of the metaphoric association method and the concept that should be express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標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工業設計的後現代 5 2-1-1 後現代設計的興起 5 2-1-2 後現代設計的徵兆與反語 6 2-1-3 後現代設計中隱喻的符碼 6 2-2 隱喻 8 2-2-1 隱喻的定義 8 2-2-2 認知心理學的隱喻 10 2-2-2 語言學中的隱喻 11 2-2-2-1 語言隱喻的三種成分 11 2-2-2-2 東西方修辭學中的隱喻 12 2-2-3 符號學中的隱喻 13 2-2-3-1 符號的雙義性 14 2-2-3-2 符號的兩各層次 14 2-2-3-3 符號的兩軸關係 15 2-2-3-4 符號的三種類型 17 2-3 產品設計中的隱喻 18 2-3-1 隱喻相似性關聯 18 2-3-2 產品語意中的隱喻 20 2-3-2-1 產品語意學起源 20 2-3-2-1 產品語意的分類 22 2-3-4 產品語意的傳遞模式 26 2-3-4-1 意象轉化方設計法 26 2-3-5 隱喻類別的建構 29 2-4 文化商品 34 2-4-1 文化 34 2-4-2 文化商品 36 2-4-3-1 文化商品設計傳達過程 40 2-4-3-2 文化商品的價值 41 2-5 本章小節 43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台灣結婚市場的消費者行為 44 3-2 婚嫁文化 45 3-2-1 傳統吉祥圖案的類別 45 3-2-2 嫁娶禮俗中的吉祥圖案 47 3-3 婚嫁商品的消費市場 54 3-4 婚嫁商品案例分析 55 3-5 本章小結 72 第四章 設計創作 4-1 設計文化符碼的選定 74 4-2 作品一:祝福 76 4-3 作品二:喜上眉梢 80  4-4 作品三:好孕到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91 5-2 後續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分--(依照年分排序)

    謝康基 著,1991,《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陳玫岑,1991,《從文化認知觀點探討產品造形發展之模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
    黃世輝,1991,《產品的語意與認知》,工業設計第3期第20卷。
    Barthes, R. 著,1992,董學文,王葵 譯,《符號學美學 Elements of semiology 》台北:商鼎出版社。
    沈清松 ,1993年,《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
    林靈宏 著,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J. Fiske 著,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
    官政能 著,1995 , 《產品物徑》,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育東 著,1996,《建築的含義》,台北:胡適圖書出版社。
    高曰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 設計學報第11卷。
    楊裕富 著,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出版。
    楊裕富 著,2000,《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束定芳 著,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瑞芳,2000,《隱喻式廣告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鄧育仁、孫式文,2000,《廣告裡的圖像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新聞學研究第62期。
    林銘煌,2000,《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
    童侑祥,2001,《隱喻手法魚產品造型發展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陳俊嘉,2001,《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物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黃台生、洪雪玲,2001,《產品符號學在產品設計上之應用》,朝陽設計學報118第2期。
    約翰‧費斯克 著,張錦華 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
    馮久玲 著,2002 ,《文化是好生意 》,台北:臉譜出版。
    林銘煌、黃慶賢,2002,《比喻式設計的邏輯與產品功能認知之關連》,設計學報第7卷第2期。
    林銘煌,2002,《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
    黃小芹,2003,《企業設計文化對產品創新與概念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黃士鈞 ,2004,《個案的隱喻經驗之研究:從隱喻出現到個案改變的過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研究所。
    范曉惠,2004,《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
    Donald A. Norman 著,王鴻祥、翁鵲嵐、鄭玉屏、張志傑 譯,2005,《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桂拓 著,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志煒,2005,《平面廣告圖像符號之隱喻性多空間模式探討與應用-以時報廣告金像獎(1997~2003)得獎作品與時報廣告金犢獎(2005)創作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7月號。
    Rose, G. 著,王國強 譯,2006 ,《視覺研究導論 Visual methodologies 》,台北: 群學出版社。
    堀川波‧鈴木智子著,洛可 譯,2006,《好想和你在一起 》台北: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江日瑋,2007,《隱喻類比運用於產品形態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吳珮瑜,2007,《隱喻手法在造形創新設計上的應用—以生活用品為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彭美玲、呂敦華、羅建蔚 著,2008 ,《深情相約-婚嫁禮俗面面觀》,台北:國家出版社。

    外文部分--(依照年分排序)

    Robert Venturi,1966,《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Distributed Art Pub Inc。
    Stoops, J. & Samuelson, J.,1983,《Design Dialogue》,Davis Publication。
    Charles Jencks,1986,《What is Post-Modernism》,Great Britain,Acadamy Editions。
    M. Black,1993,《 More about Metaphor,In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路部分--(依照年分排序)

    Gordon,1961,《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 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http://psycnet.apa.org/index.cfm?fa=search.displayRecord&uid=1984-06764-001
    JOJO,2005,《台灣結婚市場的消費者行為》,http://www.tfdc.com.tw/1836/sablog/index.php?action=show&id=9
    王鴻祥,2006,《情感與設計》,http://www.kitchen.org.tw/T3001ShowUploadFile?y_SketchName=Sketch1-2_Hi178&y_HrefId=654&y_KindId=917。
    劉威麟,2007,《一年1000億的結婚商機》,http://mr6.cc/?m=200701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