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于萱
Liao, Yu-Hsuan
論文名稱: 《莊子》的感通倫理
指導教授: 劉滄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莊子感通倫理成心感受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人己關係」作為研究進路探討莊子的感通倫理,主要分為三大部份,分別是「感通倫理的基礎」、「感通倫理的實踐」及「感通倫理的特點」論述。

      「感通倫理的基礎」先從莊子對於語言和認知的反省,歸結背後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成心,進而提出「感受」對於倫理的重要與必要性,本文突出「感受」在倫理中的意義,更重視的是鬆動既有的價值觀,試圖進入他者的脈絡,成為「通」的基礎;「感通倫理的實踐」具體提出《莊子》中的人己關係,包含親緣、君臣及朋友,在這些關係之中莊子看見了問題,並透過工夫修養,試圖化解異化的倫理關係;最後在「感通倫理的特點」,以《莊子》文本中對於「孔子」形象的運用著手,對比出莊子與儒家倫理的不同之處,莊子更重視的是減弱主體的執著,進一步討論身體與道德時,更可以顯現莊子的道德是跳脫出規範框架,強調感知自己、感知他人,進而通於天道的狀態。

      莊子的感通倫理,是在人己關係之中看見「成心」的干擾,因此強調感受,以及不斷消解的工夫,這些提醒與修養,旨在讓人以「化」的思維去面對關係,在感受的基礎上,能夠使整全的身體暢通、與他者及天皆能通達,這便是莊子感通倫理最重要的核心。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0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6 第二章 《莊子》感通倫理的基礎 18 第一節 莊子對語言與認知的反省 18 一、 語言與認知的問題 19 二、 從語言與認知到感受 30 第二節 感受對倫理的重要性 33 一、 《莊子》的「情」 34 二、 《莊子》的感受性 43 第三章 《莊子》感通倫理的實踐 51 第一節 自我與他者 51 一、 人己關係 52 (一)親緣 52 (二)君臣 54 (三)朋友 56 二、 天人關係 61 (一)天人之分 62 (二)天人之和 64 第二節 工夫與理想 67 一、 工夫 67 (一)心齋 67 (二)攖寧 69 (三)坐忘 70 (四)喪我 71 二、 理想 73 第四章 《莊子》感通倫理的特點 77 第一節 《莊子》運用的「孔子」 77 一、 處世 78 二、 道德 83 第二節 莊子的身體與道德 93 一、 從軀體到身體:莊子的「德」 94 二、 莊子的「忘」與「化」 103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2

    (一) 古籍文獻
    〔魏〕王弼注,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下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
    〔宋〕呂惠卿:《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注:《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5月。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清〕王夫之:《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7月。
    〔清〕錢穆:《莊子纂箋》,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2月。

    (二) 現代專著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3年5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道家的生命進路》,臺北:立緒文化,2013年11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5年8月。
    〔英〕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著,胡傳勝譯:《自由論(《自由四論》擴充版)》,江蘇:譯林出版社,2003年12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8月。
    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7月。
    吳冠宏:《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9月。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9月。
    〔法〕保羅・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著,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臺北:木馬文化,2015年4月。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林宏濤譯:《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臺北:木馬文化,2015年11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馬敘倫:《莊子義證》,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2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2月。
    陳鼓應:《莊子人性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瑞士〕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11月。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8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2月。
    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劉文典:《莊子補正》,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7月。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3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6年8月。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出版,2015年1月。
    蔣錫昌:《莊子哲學》,四川: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8月第1版。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08月。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0月。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1月。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1月。

    (三) 期刊論文
    王志楣:〈論戰國時期「情」概念的發展——以《孟子》、《莊子》、〈性自命出〉、《荀子》為範圍的考察〉,《先秦兩漢學術》第十六期,2011年9月。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4期,2012年12月。
    何乏筆:〈混雜現代化、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與朱利安“對—話”)〉,《中國文哲通訊》24卷4期,2014年12月。
    李隆獻:〈《莊子》、《列子》中的「孔子形象」〉,《東亞觀念史集刊》第八期,2015年6月。
    宋灝:〈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3期,2012年9月。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
    林明照:〈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 〉,《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2期,2013年12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
    林明照:〈情感在《莊子》德性實踐中的地位〉,第二屆莊子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2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史上的四種不同人格〉,《現代學苑》第8卷第5期,1971年5月。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楊婉儀:〈從形變觀點談莊子思想中的超越、身體性與倫理〉,《中正漢學研究》第三十期,2017年12月。
    劉滄龍:〈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三十五期,2016年1月。
    劉滄龍:〈「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從王船山《莊子解》談莊子齊物思想的美學政治意涵〉,《文與哲》第二十八期,2016年6月。
    賴錫三:〈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
    賴錫三:〈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期,2011年。
    賴錫三:〈《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新42卷第1期,2012年3月。
    賴錫三:〈《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新43卷第1期,2013年3月。
    賴錫三:〈「格格不入」的鵷鶵與「入游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13年6月。
    賴錫三:〈老子渾沌思維與倫理關懷〉,《臺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7期,2015年9月。
    賴錫三:〈《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二十八期,2016年6月。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二期,2013年3月。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卷4期,2013年12月。
    鍾振宇:〈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2014年12月。
    龔卓軍:〈庖丁之手:身體思維與感覺邏輯〉,《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1輯,200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