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秀鳳
Lu, Hsiu-Feng
論文名稱: 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發展
The Integration of IB-PYP Inquiry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llo, Chinese! Starter" Children's Textbook
指導教授: 蔡雅薰
Tsai, Ya-Hs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幼兒華語教材超學科習得國際文憑組織探究式學習
英文關鍵詞: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terdisciplinary, Language Acquisition, IB-PYP, Inquiry Learn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4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華語學習與教學正蓬勃發展,依據供需現象,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材雖有陸續推出,但專門針對國際學校的幼兒華語教材還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語言發展理論,幼兒又是語言開發的最佳關鍵時期。因此,本研究以發展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符合二語學習理論以探究情境、多向認知、直覺吸收、累積經驗、建立邏輯等接續《Hello,華語!》的教材而編寫以應適時之需。
    「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超學科模式;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跨學科主題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發展他們的概念、理解來加深他們的學習; 加強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編寫融入IB-PYP幼兒華語教材以六個主題單元、八大重要核心概念及十項學習者目標。參考「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的超學科模式,編輯專屬國際學校使用的幼兒華語教材。遵循IB-PYP六大主題、核心概念及相關概念之平衡發展,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學科主題下,學生通過發展概念來理解加深他們的學習,加強他們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從六大單元導入認識自己及其他自我探究,激發對自我表達能力,獲得對周遭環境的認識,習得知識、增強技能並養成負責任的態度;教材編輯以探究式學習模式習得語言與文化。
    本研究以幼兒華語文教材的文獻分析探究華語幼兒教材之發展現況。根據IB-PYP六大主題單元,以5-6歲幼兒為基礎之學習內容、培養學生開放性思考,開發潛在能力,達成學習目標,對周圍環境,對世界認識、關懷,最終以愛地球為宗旨。經過統整規劃編輯,與專家學者和出版單位合作,於2018年7月完成全新《Hello,華語! Starter 1》和《Hello,華語! Starter 2》幼兒教材,分為1、2兩冊。這套教材針對IB-PYP國際文憑組織的核心理念所編寫,因此,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符合多元發展的國際學校都可以使用這套超學科領域的幼兒華語教材,讓幼兒快樂學華語,進而能奠定未來通往世界之基礎。

    Globa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booming. According to supply and demand, Chinese languag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xtbook has been launched one after another, but there is a lot of ro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international schools.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suggest that childhood is the best period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the "Hello, Chinese! Starter" children's textbooks by incorporating the IB-PYP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Primary Year Progra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B-PYP) inquiry concep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ime.
    The IB-PYP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students develop their concep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ix globally relevant interdisciplinary themes. Through these themes, students can deepen their learning throug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strengthen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ubject area. Therefor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x themes, eight important core concepts and ten learner goals. The revision of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used by international schools is based on the standards set by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s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six themes. The themes are “Introduce yourself and others”, “stimulate self-expression”, “gaining knowledg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enhancing skills” and “develop a responsible attitude”. The textbooks are also written for students to acqu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inquiry-based learning model.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aterial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ix major theme units of IB-PYP with the learning content designed for 5-6 years old children to develop students' open thinking”, discover their potential, achieve learning goals,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care for the world, and ultimately love the earth. After overall planning and edit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xperts, scholars and publishers, the new "Hello, Chinese! Starter 1" and "Hello, Chinese! Starter 2" children's textbooks were completed in 2018. They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s. As this set of interdisciplinary textbooks is written with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IB-PYP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n mind, they, therefore, can be used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which is requir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schools. Children will derive joy from learning Chinese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to the world.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全球華語文學習現象 1 二、IB國際學校發展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對象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6 一、研究問題 7 二、研究方法 7 第五節名詞釋義 8 一、幼兒教材 8 二、IB-PYP超學科主題 8 三、超學科 8 四、重要概念 9 五、探究式學習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幼兒認知學習理論 11 一、皮亞傑的幼兒認知發展理論 11 二、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 13 第二節 探究式學習與相關研究 15 一、探究學習理論與相關模式 16 二、探究學習理論基礎 18 第三節 兒童華語教材發展現況 20 一、海內外教材現況 20 二、出版商出版之兒童教材 25 三、「國際文憑」小學項目超學科理論 25 第四節 幼兒華語教材研究分析 26 一、教材之碩博士論文研究分析 27 二、康軒出版《Hello,華語!》介紹 29 三、《生活華語》幼兒教材介紹 31 四、《傑克的一天》繪本故事 34 五、四套教材內容分析 35 第三章 探究式教材編輯理念 39 第一節 探究式教材編寫原則 39 一、台灣新課綱與世界同步 40 二、中國對外漢語教材四性原則 40 三、教材編寫一般基本原則 41 四、趣味性語料輔助原則 42 第二節 IB-PYP教育與內涵 42 一、IB-PYP課程培養跨國移動力 43 二、IB-PYP小學專案架框 43 第三節 IB-PYP教材編寫設計 44 一、IB-PYP 教材特色 45 二、IB-PYP小學項目六個學科領域 46 三、IB-PYP超學科探究實踐基礎 48 第四節 探究式幼兒教材概況分析 49 一、探究六大主題與探究概念 50 二、探究計畫之教材平衡要點 53 三、IB-PYP教材編輯要旨 53 四、新編教材主題單元及人物描述 56 第四章《Hello,華語!Starter》教材研究與開發 65 第一節 探究式教材與教學策略 66 一、IB-PYP「國際文憑」教材特色 66 二、IB-PYP六個跨學科主題 67 三、IB-PYP教材發展 68 第二節 IB-PYP教材設計與實施 69 第三節《Hello,華語!Starter》教材編輯原則 70 一、《Hello,華語!Starter》編輯理念 73 二、IB- PYP幼兒華語主題設計 73 三、超學科主題IB-PYP教學架框 73 第四節 教材編輯執行 74 一、IB-PYP跨學科主題 74 二、「共享地球」課文編寫範例 74 第五章 教材編輯流程與結果 83 第一節 教材編輯流程 83 一、德懷術教材編輯理論 83 二、教材編輯會議人員 84 一、教材編輯流程 85 三、編輯會議概述 85 第二節 教材編輯紀要 92 二、跨學科教材設計架框 92 三、配套輔助教材 99 第三節 研究回饋 99 一、其他教材編輯比較 100 二、教材編輯問卷回饋 101 三、問卷回饋單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9 一、結論 109 二、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一、書籍類 113 二、期刊與雜誌類 114 三、碩博士論文 116 英文部分 118 一、書籍類 118 二、期刊與雜誌類 118 三、網站 119 附錄 121

    中文部分
    一、書籍類
    王文科 (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p146。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 (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p198。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 泉 (2002)。論對外漢語教材的趣味性。載自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學術討論會論文文選。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 泉 (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平譯 (1997)。經營多元智慧-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殷紅博 (1995)。幼兒基礎語言能力訓練。台北市: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春興 (1994)。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瓊云、魏弘貞、謝孟岑、黃麗瑾、郭靜晃(2008)(譯)。幼兒發展。(原作者:Joan Littlefield Cook & Greg Cook)。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雅琇 (2015) (譯)。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國際文憑與全球流動社會的教育改革。(原作者:坪谷・紐厄爾・郁子)。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陳長益 (2000)。自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瑪格麗特·麥克萊根,安妮·巴克利 (2018)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键期。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趙賢州 (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賢州 (2012)。教材編寫應遵循適性原則,即科學性、針對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北京市: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教材研究小組。
    劉 珣 (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頌浩 (2008)。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居澤 (2012)。多元智能體驗活動設計與實施。新北市:亞洲體育教育協會。
    蔡雅薰、余信賢(2019)。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概念。台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藍天生活華語(2019)。生活華語(Living Mandarin)幼兒教材。台北市:藍天華語出版社。

    二、期刊與雜誌類
    亓 華(2000)。美國意識形態對漢語的滲透及我們的對策。北京社會科學,(1)。
    王慶偉(2009)。孩子學中文時,「學繁體還是簡體?」。美國聖荷西:世界日報。
    白樂桑(2005)。法國漢語教學歷史沿革與現狀(上)。法語學習,2,11-14。
    白樂桑(2005)。法國漢語教學歷史沿革與現狀(下)。法語學習,3,7-10。
    江淑卿 (2007)。從心智模式論點探討幼兒邏輯推理-能力之發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 (1),1-32 。
    何福田 (2012)。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NAER-101-12-F-2-01-00-1-01
    呂必松 (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 第四章 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世界漢語教學, 3,206-219。
    李田英(1998)。為何要使用探討式教學及如何達成它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國民教育,28,12-16。
    李淑慧 (2000)。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12月。
    周于佩、幸曼玲(2017)。幼兒園課程輔助教材之研究與發展。教科書研究論壇,Vol.10. 1,137-184 。
    孟 國 (2003)。關於實況漢語教學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孟 國 (2005)。趣味性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語言教學與研究,(6) ,58-64。
    林寶山(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應用。教育心理學報 , 21,17-38。
    洪若烈 (2016)。Vygotsky 近側發展區(ZPD)的理論意涵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105-308。
    郭志良、楊惠元、高彥德(1995)。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綜合課本,總體構想及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 4,86-94。
    陳 軍 (2002)。論聽力教材的錄音問題。暨南大學華語學院學報,4,25-29。
    陳怡如 (2015)。二十一世紀全球國際學校的發展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259,39-55。
    曾鴻圖 (2009)。 一「見」雙鵰,自然學會。美國舊金山市:北加州世界日報。
    程相文 (2004)。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材發展的三種形態,語言教學與研究,1,30-39。
    黃國珍(2017)。我們的下一代是棋士?閱讀理解雜誌Vol.15。台北市:品學堂文化。
    劉頌浩 (2000)。論閱讀教材的趣味性。語言教學與研究,3,15-20。
    關之英 (2012)。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誤區與對應教學策略之探究。中國語文通訊,07,2-91。
    三、碩博士論文
    李欣儒(2017)。商務華語教材詞語跨文化概念研究-以三部教材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邱沁絜 (2017)。幼兒華語文教材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
    涂馨友 (2014)。5E探究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在探究情境興趣決策能力動作技能之效應。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學院教育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張柏漪(2013)。美國初級幼兒華語教材設計-以TPRS®教學法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雅筑 (2017)。空服員華語教材編寫研究-以免稅品銷售服務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欣蘭 (2007)。論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台灣: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芳茹(2016)。初級商務華語教材分析研究-以《新絲路:初級速成商務漢語》教材為例。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翊綺 (2019)。當代華語教材中的歷代漢語詞彙傳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詹雅斐 (2018)。探討幼兒華語教材如何進行差異化教學-以學華語向前走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趙姿菁(2017)。初級幼兒華語教材編輯—以紐西蘭Whangamata Area School 小學五六年級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劉世誼 (2016)。數位多媒體兒童華語教材之設計與編寫-以澳洲初級學習者為對象。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蔡雅薰、朱文宇、李麗美(2011)。教材可玩性之思考面向:當一個故事取代十課主題之後。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市。
    蔡雅薰、李麗美 (2011)。圖像原理及其數碼化在幼兒華語教學中的功能及實踐—以《Hello,華語!》為考察對象。香港教育學院,2011漢語數碼化教與學國際會議(CLTDA 2011),香港特區。
    顏燕妮(2014)。幼兒華語教材比較分析之研究-以《Hello! 華語》、《輕鬆學漢語少兒版》和《美洲華語》為例。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譚翠玉 (2015)。臺灣新住民華語教材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英文部分
    一、書籍類
    Anne Buckley and Margaret MacLagan (2018). Talking Baby: Helping your child discover the language. .Early Childhood Australia Inc.
    Clarke, D, and Clarke, B. ( 2008). Is time up for ability grouping? EQ Australia., Curriculum Corporation.
    Delors, J. (1998).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France.
    UNESCO Publishing.
    Freire, P. (1996).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UK. Penguin Books.
    Gardner, H.(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USA. Basic Books.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1998).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ition. VA USA. ASCD Books.
    IBO. (2009). Th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 A basis for practice. 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eterson House,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and Sons. (1967). Eric H. Lenneberg.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L.S. Mc Gough (1996). Research on Children's Suggest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ve Interview.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iaget, Jean.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The Norton Library, N171).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t Chattanooga.

    二、期刊與雜誌類
    Beane, J.A. (1995).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Phi Delta Kappan. Vol76, number (8). 616–622.
    Blatchford, P, Kutnick, P., Baines, E. & Galton, M., (2003). Towards a social pedagogy of classroom group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 (39), numbers( 1–2). Elsevier, 153–172.
    Boyer, E.L. (1995). 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 Princeton, N.J.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Brookes, J, & Brooks, M. (1995).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Alexandria, VA.ASCD.
    Education Queensland. (2000). New Basics Project Technical Paper.Queensland, Australia.
    Education in Queensland. (2001). New Basics The Why, What, How and When of Rich Tasks.
    Erickson, H.L. (2003).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ajor trends & issues. Curriculum Handbook Alexandria, VA. ASCD. T86U8.
    Ertas, A. (2000). The Academy of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grated Design & Process Science, 4(4), 13–19. (ACTER).
    Fischer, K.W. (2009). Mind, Brain & Education: Building a scientific groundwork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Brain, Mind,
    and Education. 3 (1), 3–15.
    Gardner, M.(1993) Transdisciplinary lear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 Learning, Teaching & Assessment Guide. Torrance, E. P. (1967). The Minnesota Studies of Creative Behavior: National & international extension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 137-154.
    Savage, M. J., Drake, S. M. (2016). Living Tran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eachers' Experienc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s Primary Years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9(1), 1-20

    三、網站
    生活華語網站
    http://www.skymandarin.org/zh-tw/home
    康軒文教集團網站
    https://www.knsh.com.tw/
    國際文憑組織全球學校資訊網
    https://www.ibo.org/programmes/find-an-ib-school/?SearchFields.Region=ibap&SearchFields.Countr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