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秀蓉 |
---|---|
論文名稱: |
王安石文風轉變特色之研究――以中晚年文章為討論中心 |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王安石 、文風 、文學觀 、中晚年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由王安石文學觀及實際作品呈現的風格,來觀察其中、晚年文風轉變的特色。在閱讀王安石作品的過程中,發現其一生的文學觀,並非完全延續早年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文貴實用」觀念。王安石中年的文學觀主要是落實政治理念,大抵不離致用之意,但晚年的文學觀由積極偏向消極,追求適意,而不求實用。
王安石一生文風不變之處在於「文如其人」,因為如此,所以文章能反映出他心境的轉變,包括執政時的強勢、變法失敗的挫折到退隱之後的調適。此外,他的文風也有變化之處。他中年的文章以議論文為主,特色在於大量且自然地援引儒學經典入文,不論建議制度或是商討國政,都能引用三代聖人施政的立意或言論為佐證。也因為學識根柢厚實,文才又高,所以能夠在理學家與文人的文章風格之外另闢途徑,自成一家之言。王安石晚年的文章,內容由議論轉向抒情,和婉中帶有衰疲之氣,少數篇章不失剛直。整體而言,中年為文的氣勢消退,議論收束,書寫回歸文章體類本身的特色。文中援引佛學義理的比例增加,佛學對晚年的王安石亦有看淡世事的助益。
王安石的詩風於二度罷相回金陵之際有所轉變,大抵由議論轉為閒淡自得,文風也在相近的時間點產生變化,不過因為詩風轉折的幅度較文風來得明顯,所以多為學者注意。其實由文章更能看出王安石罷相之後與皇帝的互動關係,此時自傷自責、抒發感慨的哀愁情緒,與中年輔政、得君行道的自信形成強烈的對比。
宋人多立足於「平易」的時代共相,來讚美王安石中晚年的文學。明人比較注意其個人風格,包括文本六經、簡古。明人已注意到王安石中年以前峭健奇崛的文風,而清人更以此風格來檢視他中晚年的文章,不知不覺強調王安石作品中奇崛文風所佔的比重。進入民國,沿襲此觀念,王安石文風奇崛峭健便持續流傳,為人所知。後人學習王安石文風,也多以奇崛峭健為主,少學晚年淡樸的風格。
宋人批評王安石中晚年的文學,不免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而有所偏頗,多攻擊其人、文學主張。明人就文學持平而論,比較王安石與其他古文家的優缺點。清人之後,則提出王安石與韓愈在文風的承繼關聯,指出他學韓不足之處。
透過研究王安石中晚年文風的轉變,發現各個時期的特色,不再只偏重他早年的文風、文學觀,能夠讓今人更全面了解王安石一生的創作歷程與文學成就。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以成書朝代先後及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排列順序)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82年2月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隋)王通:《中說》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
(唐)慧能:《金剛經解義》,收入《卍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會,1967年5月
(唐)韓愈著、(宋)朱熹考異:《朱文公校昌黎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元刊本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1月
(宋)王鞏:《甲申聞見二錄補遺》,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包拯:《孝肅包公奏議》,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縮印常熟瞿氏藏宋紹興本
(宋)朱熹、李幼武同編:《宋名臣言行錄》,收入《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
(宋)朱熹編:《伊川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8月
(宋)沈作喆纂:《寓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
(宋)汪藻:《浮溪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
(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冊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李心傳編:《道命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12月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八六
(宋)陳亮:《龍川文集附辨譌考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
(宋)陳善:《捫蝨新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陳騤:《文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宋)張表臣編:《珊瑚鈎詩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宋)陸佃:《陶山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據商務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依聚珍版叢書排印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宋)程頤撰:《二程文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據江寧刻本校刊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宋)曾鞏著:《元豐類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蔣氏密韻樓藏元刊本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嘉興沈氏藏宋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5月
(宋)楊囦道:《雲莊四六餘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楊仲良撰:《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收入《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楊時編:《二程粹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
(宋)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6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葉夢得:《巖下放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宋)趙升:《朝野類要》,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趙與時:《賓退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縮印元刊本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
(宋)歐陽脩:《歸田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一冊
(宋)謝伋:《四六談麈》,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宋)韓琦:《韓魏公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
(宋)羅從彥:《豫章羅先生文集》,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蘇洵著:《嘉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據上海商務縮印無錫孫氏小淥天藏影宋本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宋)釋惠洪輯:《冷齋夜話》,收入羅振玉輯:《殷禮在斯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日本五山本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1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元)陸友仁:《研北雜志》,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王安石撰、李雁湖箋註、(元)劉須溪評點:《箋註王荊文公詩》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3月
(明)吳訥、徐師曾著:《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明)茅坤評選:《王荊公文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3月
(明)黃佐:《翰林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馮琦撰、陳邦瞻增訂、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8月
(清)方宗誠:《讀文雜記》,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六冊
(清)方苞:《望溪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
(清)方苞:《古文約選》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3月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清)朱仕琇撰、徐經輯:《朱梅崖文譜》,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五冊
(清)朱景昭:《論文蒭說》,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六冊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清)李紱:《李穆堂詩文全集》,據清道光辛卯(十一)年珊城阜祺堂重刊本影印,1998年
(清)李紱:《秋山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
(清)李漁:《笠翁別集》,收入《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清)吳德旋撰、呂璜整理:《初月樓古文緒論》,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收入《袁枚全集》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1984年2月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10月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清)陳康黼:《古今文派述略》,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九冊
(清)張謙宜:《更定文章九命》,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
(清)焦循:《易餘籥錄》臺北:文海書局,1968年2月
(清)黃以周等人輯:《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清)黃宗羲編選:《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
(清)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清)葉元塏:《睿吾樓文話》,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六冊
(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4月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蔡絛《鐵圍山叢談》,收入《知不足齋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清)魏禧:《日錄論文》,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6月
(清)儲欣輯:《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6月
(清)顧棟高輯:《司馬溫公年譜》,收入(明)馬巒、(清)顧棟高撰:《司馬光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二、近人著作(以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排列順序)
(一) 專書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兆鵬、黃崇浩編選:《王安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王晉光:《王安石詩探索》馬尼拉:德揚公司,1987年1月
王晉光:《王安石詩技巧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晉光:《王安石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晉光:《王安石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
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月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7年4月
江菊松:《宋四六文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9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1月
何寄澎著:《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92年8月
吳雪濤:《蘇文繫年考證》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5月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
李震:《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呂思勉:《宋代文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10月
呂慧鵑、劉波、盧達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
林紓撰:《文微》,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
林紓著:《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
林科棠:《宋儒與佛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柯昌頤編:《王安石評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柯敦伯:《王安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4月
姚瀛艇:《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施懿超:《宋四六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5月
徐文明:《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馬秀娟:《王安石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7月
梁啟超:《王荊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9月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5月
張白山:《王安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張宗祥輯錄、曹錦炎點校:《王安石《字說》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張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張檉總策劃:《中國道教大辭典》臺中:東久企業,1999年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陳衍:《石遺室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莫道才:《駢文通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
程元敏著:《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2月
程元敏著:《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2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0月
黃復山:《王安石字說之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6月
葉國良:《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楊政烺:《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12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0月
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劉咸炘:《文學述林》,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十冊
劉師培:《論文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十冊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
蔡信發:《文史論衡――論學自珍集》臺北:漢光文化,1993年6月
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蔣伯潛:《駢文與散文》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10月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潘富恩、徐余慶:《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諸橋轍次撰、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之活動》南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7月
錢穆:《國史大綱》,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5月
謝鴻軒:《駢文衡論》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10月
齋藤正謙:《拙堂文話》,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十冊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10月
顏瑞芳、溫光華著:《風格縱橫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龔延明編:《中國歷代官制別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7月
(二) 碩博士論文
石佩玉:《王荊公中晚年的心靈世界─以其詩為討論中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江珮慧:《王荊公詠史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唐:《王安石詩歌論稿》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李康馨:《王荊公詩析論》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呂青雲:《王安石詠物詩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胡傳志:《論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四川:四川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洪雅文:《王安石禪詩初探》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沈安:《王安石政論散文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煜:《王安石與佛教》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碩文,2004年
梁明雄:《王安石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梁貴淑:《王安石絕句探析》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玉蓉:《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德財:《王安石墓誌銘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錚:《王安石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童強:《王安石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廖育菁:《王安石《周官新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鯤:《論王安石的絕句》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潘文鶯:《王安石詩中女性形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 期刊論文
于大成:〈王安石著述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68年1月),新一卷第三期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與其時代之關係〉,《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報》(1992年4月),創刊號
方元珍:《「桃李不言而成蹊」――《文心雕龍》作家論探析》,《文與哲》(2007年12月),第十一期
何寄澎:〈論歐陽修的「簡而有法」〉,《幼獅學誌》(1987年5月),第十九卷第三期
李栖:〈王安石的詩學理論與其實際運用的情形〉,《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教師論文專輯》 (1989年6月),第2輯
李春桃:〈論王安石晚期思想與詩歌〉,《綏化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吳惠珍:〈臺灣公藏王安石詩文集版本考〉,《臺中商專學報》(1993年6月),第二十五期,文史、社會篇
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收入《新亞學報》(九龍:新亞書院,1963年8月),第五卷第二期
林素芬:〈「道之不一久矣」――論王安石的「道一」說〉,《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12月),第十七期
倪志僩:〈北宋古文學之新發展〉,《東方雜誌》(1983年10月),第十七卷第四期
夏長樸:〈尊孟與非孟――試論宋代孟子學之發展及其意義〉,《中國哲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輯
郭預衡:〈北宋文章的兩個特徵〉,《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3月)
張仁青:〈宋代駢文新探〉,《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5月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莫礪鋒:〈論王荊公體〉,《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程元敏:〈三經新義與字說科場顯微錄〉,收入《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10月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 (1978年6月),第一期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2003年6月),第十八期
鄒陳惠儀:〈曾鞏與王安石關係剖析〉,《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1998年6月)
楊果:〈宋代「兩制」概說〉,《秘書之友》(1989年)
楊果:〈宋人墓誌中的女性形象解讀〉,《東吳歷史學報》(2006年6月),第十一期
詹杭倫、曹麗萍:〈論楊萬里四六文的創作特色――兼論南宋四六文對六朝駢文的繼承〉,《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6月),第十四期
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1949-2007)〉《漢學研究通訊》(2008年11月),第27卷第4期
蔡文彥:〈試析論王安石議論文〉,孔孟月刊(2000年3月),第三十八卷第七期
蔡崇禧:〈論梁啟超的《王荊公》〉,人文中國學報(2004年5月),第十期
鄭芳祥:〈歐陽脩「以文為四六」探析〉,《人文集刊》(2006年4月),第四期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下)〉,《孔孟月刊》(1993年12月),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劉成國:〈王安石江寧講學考述〉,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1993年3月),第四期
龔鵬程:〈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地位〉,收入黎活仁主編:《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四) 報紙
邱鋒:〈新發現的一封王安石家信〉,《光明日報》,1976年8月9日
三、非書資料
(宋)馬永卿輯:《元城語錄》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明萬曆丁巳(四十五年,1617)魏縣知縣區龍禎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