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梅君 CHEN,MEI-CHUN |
---|---|
論文名稱: |
蕨行間-水墨繪畫創作研究 Walk Among the Ferns-An inspired research and a collection of Chinese ink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蕨類 、意識 、潛意識 、存在主義 、象徵主義 、符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1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能在台北生活,是需要勇氣與毅力,與不被打垮的精神,需隨時保持上場應戰的心態。在生物界,生命的堅韌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各自發展絕佳的能力與技巧,絕處逢生,好比自己的存在定位與生存適應力。
本研究從觀物自然的蕨類造型,空間生存的共生觀念為起點,去探討生命的生存方式與堅忍的精神性象徵,進而頗析自己內心對於環境的所處感受與領悟。
蕨類的幼葉造型,非常醒目而特殊。像是問題的符號在人生上產生疑問態度。捲曲的造型,打開時又如同伸展的雙臂,是一種領悟理解的人生觀,外以物造型為趣,內可以透出自己心中思想,以物喻抒情表達作者內心的語彙。
『從精神分析到存在主義』、『象徵意涵到象徵主義』、『符號與象徵記號的傳達』此範圍做為作品創作的中心思想。作品創作主題以蕨類型態的造型表現為傳達。創作形式與技巧,以當代思維為考量,帶入了西方技巧、哲學理論、東方的精神性,空間感等一種複合式的當代水墨。
本研究共分六章節分別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蕨行間創作理念與象徵符號探討
第三章 蕨行間創作主題概述
第四章 蕨行間創作解析
第五章 創作作品說明
第六章 結論
一 叢書
1.何懷碩,《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沉—第四集中西交流藝術論》,台北:藝術家,1990出版。
2.李幼蒸,《哲學符號學-記號的普遍理論》,台北:唐山出版,1997。
3.胡永芬,《藝術大師世紀畫廊第11、12、34、36、39、47、65、冊》,臺北:閣林,2005年6月
二 專書
1.上海古籍出版社著,《古代藝術三百題》,台北:建宏,2001。
2.王紅旗,《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奇符號》,北京:中國國際廣播,1996年4月。
3.史作檉,《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臺北:書鄉文化,1993年10月。
4.申荷永,《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臺北:城邦文化,2001年。
5.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民國2002年7月。
6.李美蓉,《揮不走的美-文藝復興到象徵主義名畫欣賞》,臺北:雄獅,1994。
7.林昌德,《寫生造境—林昌德水墨寫生創作解析》,台中:印刷出版,1995年3月。
8.約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門》,鄭泰安譯,臺北:志文出版,1971年
9.夏綠莫Jean-Luc Chalumeau,《藝術解讀》,王玉齡譯,臺北:遠流,1996年。
10.烏伯托、艾科,《結構主義與符號學-電影文集》,李幼蒸選編,台北:桂冠圖書,1990初版。
11.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2004。
12.許麗雯,《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台北:高談文化,2004。
13.郭城孟,《蕨類入門》,台北:遠流,2001年初版。
14.郭城孟、高美芳、翁茂倫《賞蕨-梅峰地區賞蕨手冊》,南投:行政院農委會,2000年11月。
15.郭鳳琴、范義彬,《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蕨類篇》,台北:農委會林試所,2003。
16.陳俊輝,《通往存在之路:試以西洋哲學的思考為探討中心》,臺北:華泰文化,2001年6月。
17.陳朗,《世界藝術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2003年。
18.陳應欽,《山林蕨響》,台北:人人月曆,2001年初版。
19.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08。
20.黃志光,《西洋文學的第一堂課》,臺北:書泉出版,2005年8月。
21.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臺北:城邦,2001。
22.聖嚴法師,《找回自己》,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2月。
23.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藝術圖書,1987。
24.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1990年9月。
25.蔡美珠著,《齊克果存在概念》,臺北:水牛,1986年1月。
三 期刊
1. 林淑女總編,〈工筆畫-第42期〉,臺北:中國工筆畫協會,2011年1月。
四 翻譯書
1.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林玉華,樊雪梅譯,臺北:五南,1997年10月。
2.C.S.Hall & V.J.Nordby,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五洲出版:1988。
3.David Fontana,《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臺北:米娜貝爾出版,知書房發行,2003,頁1。
4.E.H Gombrich,《藝術的故事》,雨云譯,臺北:聯經出版,1997。
5.Frederick Copleston,《當代哲學-邏輯實證論與存在主義研究》,湯明玉譯,臺北:幼獅,1979年5月。
6.Philip G. Zimbardo、Richard J Gerrig,《心理學》,游恆山、李素卿譯,臺北市:五南,1999。
7.多明尼哥.哥白雅,《瞭解米羅:分析米羅在巴塞隆納系列作品1933-1944的藝術語言》,徐芬蘭譯,台北:藝術家,1997年。
8.佛蘭克著 黃宗仁譯,《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臺北:杏文,1996。
9.林功、箱崎睦昌,《膠彩畫材料與技法》,廖瑞芬譯,台北:藝術家,2002。
10.松浪信三郎,《存在主義》,梁祥美譯,臺北:志文,1982年9月。
11.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臺北:志文, 1971年6月。
12.保羅.富爾基埃,《存在主義》,高秋雁譯,臺北:結構, 1989年5月。
13.查爾斯‧查德維克著,肖聿譯,《象徵主義》,山西省:北岳文藝,1989。
14.約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門》,鄭泰安譯,臺北:志文,1971年6月。
15.赫索.契普(Herschel B.Chipp),《現代藝術理論》,余珊珊譯,臺北:遠流出版,2004。
五 網路資料
1.中國工藝美術辭典 www.gg-art.com 2011/05/15
2.維基百科-膠彩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6%A0%E5%BD%A9%E7%95%AB 2011/05/14
3.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4%8F%E8%AF%86 2010/10/13
4.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5%A8%E7%B1%BB%E6%A4%8D%E7%89%A9 2010/8/11。
5.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4%BB%A3%E4%BA%A4%E6%9B%BF 2010/8/3
6.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2010/08/3
7.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2%E5%AD%90 2010/8/1
8.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2010/8/1。
9.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140.111.1.40/yitib/frb/frb04130.htm 2010/7/31。
10.桃園縣蕨類多媒體簡介http://www.hses.tyc.edu.tw/sencond/index.htm 2010/7/14 。
11.蕨類入門http://www.ylib.com/author/kuo/INDEX.htm 2010/7/14。
12.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5%90%84%C2%B7%E6%8B%89%E5%B2%A1 2009/ 7/5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