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細
論文名稱: 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區域特色區域分化區域整合歷史定位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透過歷史發展脈絡,釐清白河地區的歷史定位與國家政策賦予的角色,並了解白河人的期待,從其傳統生活與區域特色重新建構白河未來的生活藍圖,以提供未來發展方向的參考。
    就發展方向與角色而言,白河地區位於丘陵山地與平原的交接地帶,自然環境提供白河地區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自明鄭漢人來臺拓墾之始,經清代的水利埤圳的開設、日治時代資本主義式的經營,至光復後國民政府的政策,以迄60年代後經濟結構轉型為工商社會,而至今日,白河地區始終維持了農業的發展。
    明末清初,白河地區只是依附於下茄苳的腹地之一;嘉慶、道光後,近山的位置,替白河塑造了商業發展機會,不論漢番交易,山產、農產的買賣以及府城前往嘉義縣城的要道,這些歷史背景,成就了白河地區成為沿山市街的基本規模,為番社(東山鄉)、下茄苳(後壁鄉)等地提供了消費與服務。日本治台之後,設店仔口辨務署,店仔口躍升為地方的行政中心,強化其作為地方中地的機能;光復後,勉強維持地區性的中地機能,隨著農業衰退,加上新營、嘉義市相對的發展,其地區性中地角色逐漸沒落。60年代後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區域分工明顯,位於台南工商都會帶邊區的白河,更因白河水庫的興建而影響區域發展政策,從此限制了土地利用方向,因此農業的衰退與鄉村人口的外流便成為白河地區的發展宿命;民國八十五年白河「蓮花節」的舉辦,使白河成為台南縣政府「產業文化化」政策落實的示範鄉鎮,此一活動的舉辦為白河提供新的發展契機,並在地方激起漣漪,產生了無數的迴響,地方行政階層、在地知識份子甚至一般庶民開始投入社區,進行所謂的「社區營造」,而「經濟效益」、「生活環境品質」、「文化深度」是居民、知識份子、地方行政階層共同期待的發展重點。
    在農業發展傳統、地區性中地的定位與土地利用的限制之下,「觀光」是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之一,在此概念下,白河的未來必須針對自己本身的農業發展傳統與特色,以「一村莊一特色」及地方的歷史,喚起地方居民的共同記憶與榮耀,重現社區活力,並以開放的眼光,結合周圍的村莊或鄉鎮,做跨區域的地方經營,但其前提必須利用既有「場所」—廟宇、宗祠,注入新的活力,或開創、建設新的活動場所,並在此空間內進行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活動,重新凝聚人群,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地的互動,如此,區域的未來也才有無限的可能。
    本文試圖以區域特色,重新建構區域未來的生活藍圖,落實對「地方真實的關切」,期盼提供區域地理應用化的可能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念………………………………………………………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分析架構….………………………………………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白河地區的墾拓與發展………………………………………13 第一節 位置與自然環境….……………………………………………13 第二節 清代漢人的墾拓….…………………………………………16 第三節 日治時代產業的經營….………………………………………26 第四節 傳統生活方式….……………………………………………36 第五節 小結….…………………………………………………………51 第三章 白河地區的角色與定位………………………………………53 第一節 清代…………………………………………………………….53 第二節 日治時代……………………………………………………….58 第三節 光復後至現代….………………………………………………63 第四節 小結………………………………………………………….80 第四章 白河人的作為與期待………………………………………87 第一節 地方行政階層的作為….……………………………………87 第二節 知識份子的理念與行動….……………………………………92 第三節 一般庶民的想法與期待….……………………………………99 第四節 小結….……………………………………………………….103 第五章 居民生活世界的建構….………………………………….105 第一節 區域重新建構的原則….……………………………………106 第二節 區域分化—一村莊一特色….………………………………111 第三節 區域整合….…………………………………………………116 第四節 小結….……………………………………………………126 第六章 結論….……………………………………………………127

    土地慣行一斑
    1998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南天書局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初版)
    工商普查
    1998 《八十五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台南縣》 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戶口調查
    1905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15 《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國勢調查
    1920 《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5 《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概數》,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0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概報》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5 《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 臺灣總督府
    文化環境工作室
    1998 《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方玲珍
    1998 〈鄉村地區文化性休閒活動之探討〉,《台灣農業》29(1):74-81
    日據檔案
    1978 《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水文資料
    1950 《台灣省水文資料》台銀經濟叢刊第9號 台灣省建設廳水利局
    王世慶
    1972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9(3):1-32
    王世慶編
    1970 《台灣省通誌—土地志疆域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
    1997 〈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台灣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83-102,
    台北:台大地理系
    台南州統計
    1930 《台南州第十二統計書》台南州
    1939 《台南州第二一統計書》台南州
    1941 《台南州第二三統計書》台南州
    台南農產品評
    1899 《明治三二年台南縣農產物品評會報告》 台南
    《台南州寺廟台帳簡冊》
    台南綜開
    1997 《台南縣綜合發展計劃》,台南:台南縣政府
    尼克.華茲(Nick Wates)、查理斯肯尼維堤(Charles Knevit) 謝慶達、林賢卿譯
    1993 《社區建築》,台北:創興出版社
    田中克己 陳乃蘗譯
    1955 〈鄭氏之台灣地圖〉,《台灣文獻》,6(1):51-59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田收穫查定書
    1905 《田收穫查定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白河庄
    《白河庄勢一纜》,白河庄役場
    白河蓮花節
    1999 《八十八年白河蓮花節成果專輯》,台南:白河鎮公所
    白河蓮鄉采風 第三期、第四期、第七期、第八期
    矢內原忠雄 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伊能嘉矩
    1994 《台灣文化志》,台北:南天書局重印(東京,1928初版)
    行政區域便覽
    1944 《台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台灣總督府
    何春蓀
    1986 《台灣地質慨論》,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余文儀
    1963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宋增章
    1992 《近代台灣之建設》,南投:台灣省文獻會編印
    李永展
    2000 〈全球地方主義:規劃迷失或世紀願景〉,《經社法制論叢》,25:309-323
    李榮添、李榮宗
    1999 《台南縣88年產業文化活動》,台南:店仔口文教協會
    李謀監
    1997 〈城鄉互賴導向下休閒農業之規劃〉,《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34(4):203-215
    汪明生、馬群傑
    1998 〈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5(3):7-109
    朱景英
    1996 《海東札記》(1772),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林春水
    1980 〈白河鎮志〉(1956),《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輿地纂要》,台南縣政府
    林美容
    1987 〈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37(4):144-157,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第三輯》,pp.95-125,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林朝檠
    1957 《台灣地形》,台灣省政府
    余文儀
    1993 《續修台灣府志》(1760),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邢幼田
    1990 〈進步式規劃進步嗎﹖—國家體制內的進步規劃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95-111,台北
    社區營造
    1999 《南瀛新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實施方案申請說明書》,台南:台南縣政府
    社區營造系列
    1997 《社區參與巡迴演講會專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 《工作技術探討與制度建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 《社區建築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周宗賢
    1983 〈清代台灣民間的地緣組織〉,《台灣文獻》,34(2):1-1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周憲文
    1980 《台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店
    周鍾瑄
    1958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南區計劃
    1975 《南區區域計劃修訂草案》,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南部台灣志
    1994 《南部台灣志》,台北:南天書局(台南州共榮會,1934初版)
    南部計劃
    1996 《台灣南部區域計劃第一次通盤檢討》,台北:內政部
    施添福
    1972 《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 台北:師大地理系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祖籍分布和原鄉的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
    台北:師大地理系
    1989 〈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漢規模的相關分析(上)〉
    《台灣風物》,39(2):1-41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1990 〈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漢規模的相關分析(上)〉
    《台灣風物》,40(1):37-6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1996 〈台灣堡圖導讀〉,台北:遠流
    洪富峰
    1998 〈對永續發展的一些思考〉,《第二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師大地理系
    郁永河
    1996 《椑海紀遊》(1700),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范咸
    1993 《重修台灣府志》(1861),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唐贊袞
    1996 《臺陽見聞錄》(1891),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孫義崇
    1988 〈台灣的區域空間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33-96,台北
    徐進鈺
    1990 〈領域取向規劃論述之檢討—傅里曼(John Friedman)的新民粹主義〉,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51-175,台北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馬潤潮(Laurenece J.C.Ma.)
    1999 〈人文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域第理學之發展〉,未發表,
    美國俄亥俄州州例愛克倫大學地理系
    高橋右馬太
    1937 《領有前的台灣農業史》,農學輯報第一菤第一號
    張永進
    2000 〈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的經驗與落實〉,《社教雙月刊》,
    94:19-29
    張溪南主編
    1998 《白河鎮志》,台南:白河鎮公所
    產業文化化
    1999 《台南縣八十八年度社區總體營造「產業文化化」工作計劃》,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連橫
    1962 《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尚
    1998 〈區域尺度的風格研究—一個地理學實踐的核心問題〉,《第二屆台灣地理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地理系
    陳漢光
    1961 〈台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台灣文獻》,12(4):146-155,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1998 〈鄉土特色的掌握:理論與實踐〉,未出版
    陳憲明
    1995 〈澎湖祭祀圈的空間結構〉,《第一屆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523-542
    翊楊設計有限公司
    1999 《八十八年白河蓮花節產業文化活動總體計劃書》,台南:台南縣政府
    、白河鎮公所
    富田芳郎 王一剛譯
    1940 〈臺灣鄉村都市之研究—昭和15年12調查—新營〉, 南瀛文獻叢刊2(1.2)
    富田芳郎 許世珍譯
    1940 〈臺灣鄉村都市之研究—昭和15年12調查—鹽水〉,南瀛文獻叢刊2(1.2)
    曾旭正
    1990 〈規劃理論與社會變遷—七o年代程序性規劃理論論戰的回顧〉,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77-193,台北
    費孝通
    1993 《鄉土重建與鄉鎮中國》,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
    奧田彧、島內滿男
    1932 《台灣農業經營地帶 研究》,北海道帝國大學農業經濟學教室研究資料第6號
    新營郡要覽
    1937 《新營郡要覽》,新營郡役所,1985成文出版社重印
    欽定平台紀略
    1997 《欽定平定台灣紀略》(1788),台北:南天
    管轄便覽
    1935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台灣日日新報社
    綜開計劃
    1977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劉健哲
    2000 《農村規劃與居民參與》,《農業金融論叢》,43, 台北:中國農民銀行調查研究處編印
    蓮之傷痕
    1999 《連之傷痕—追思活動暨耆老訪談專書》,台南:店仔口文教協會
    蓮花節手冊
    1999 《蓮花節解說員訓練手冊》台南:店仔口文教協會
    蓮鄉營造
    2000 《台南縣白河鎮蓮鄉產業文化風貌營造計劃》,台南:長榮管理學院土地管
    理與開發學系暨研究所,未出版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pp.235-2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95 〈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pp.299-3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盧嘉興
    1959 〈嘉義縣屬海岸線演變考〉,《台灣文獻》,10(3):26-35,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糖業年報
    1907 《台灣糖業年報》,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糖業統計
    1943 《台灣糖業統計》,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
    謝金鑾
    1962 《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從刊第一四0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97a 《東征集》,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b 《平臺紀略》,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顏滄波、張麗旭
    1949 〈關子嶺枕頭山之石灰岩〉,《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2:5-12,
    台北: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台北所
    礦產地圖
    1926 《台灣地質礦產地圖說明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英文參考文獻:
    Bunge,W.and K.Fred
    1968 〈Schaefer and the Science of Geography〉,Harvard Papers in Theoretical Geography,Special Papers Series,Paper A,Laboratory for Computer Graph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Castells,M.
    1981 〈Local Government,Unban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in Zeitlin,M.(eds)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Theory:A Research Annual 2》Greenuich,Conn:
    Jai Press,pp.1-19
    1982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Introduction〉,《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1):3-4
    1983 〈Crisis,Planning and the Quality of Life:Managing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ce and Societ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1):3-21
    Cooke,P.N.
    1987 〈Individuals,Localities and postmodernis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5:408-412.
    Entrikin,J.N.
    1991 《The Betweenness of Place》,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Place and Region〉,《Progress in Human Geogrphy》,18(2):227-233
    1996 〈Place and Region 2〉,《Progress in Human Geogrphy》,20(2):215-221
    Faludi,A.
    1973 《Planning Theory》,Oxford:Pergamon
    Friedmann,J.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New Jerse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n,J. and Weaver,C
    1979 《Territory and Function: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London:Edward Arnold Ltd
    Giddens,A.
    1984 《The Constructionof Society》,Oxford:Polity Press.
    Hartshorne,R.
    1939 《The Nature of Geography》,Lancaster:The Science Press Printing Company
    Jessop,B.
    1982 《The Capitalst State》,Oxford:Martin Robertson
    Massey,D.
    1984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1985 〈New Directions in Space〉,in Gegory,D.and J.Urry,(eds)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pp.9-19 ,London:Macmillan
    Pred,A.
    1984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stingent Process: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 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4:279-297.
    1985 〈The Social Becomes the Spatial and the Spatial Becomes the social〉in D.Gregory and J.Urry,(eds),《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London:Macmillan:336-375.
    1986 《Place,Practice and Structure》,Oxford:Polity Press.
    Thrift,N.
    1983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Action in Space Tim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1(1):23-57
    1990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1〉,《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4(2):272-279
    1991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2〉,《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4):456-465
    1993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3〉,《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7(1):92-100
    1994 〈Taking Aim at the Heart of the Region〉,In Gregory,D.,Martin,R.(eds)《Human Geography:society,space,and social science》,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31
    Tuan,Y.F.
    1975 〈Place: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The Geographical Review》,
    65(2):151-165
    1976 〈Humanistic 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66(2):266-276
    1991 〈Language and the making of Place:a Narrative-Descriptive Approach〉《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1(4):684-69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