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睿瑜
Hong, Rui-Yu
論文名稱: 香港華人基督宗教之組織結構與社會功能--以香港教會為例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s at Hong Kong:Taking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as Example
指導教授: 吳龍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香港教會」(聚會所)教會網絡宗教功能基督徒認同
英文關鍵詞: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network, religious function, Christian ident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32.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經英國殖民、日本短期佔領,之後回歸中國,使香港兼具殖民、移民社會、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基督教會在香港,除了扮演中國與世界的福音橋梁,還是香港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在教會的眾多派系中,聚會所為中國的華人自立教會,現今已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澳洲五大洲,影響範圍廣大。今日對聚會所的研究,以神學研究為主,鮮少以社會研究角度切入。本研究以「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為研究對象,從宗教、社會研究視角出發,透過文獻資料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觀察法,分析「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的歷史背景、結構與管理、網絡與發展三大面向。藉由對「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的個案研究,討論「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的歷史脈絡、運行架構與分布、團體網絡、對個人價值觀與社會的影響,最後探討「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當前所面臨的挑戰與「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的因應方式,為香港的華人自立教會史,添上「香港教會」(香港聚會所)一塊。

    Hong Kong had been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 with a short-term occupation by Japan, and then was returned to China. This made Hong Kong a colonial, immigrant society with a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out the years, Christian churches in Hong Kong had played the role of gospel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not only so, they also ha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Hong Kong's social services. Among the many sect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is a Chinese self-reliant church in China. Nowadays, it has spread across five continents: Europe, Asia, Africa, America, and Australia.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Church Assembly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ological studies, and rarely cut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udies. This study uses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 trie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network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al metho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method, discussions are made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its historical context, operation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church network, impact on personal values and society.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probes into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and the way it responds to them. As such,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dditional piece of picture of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Church Assembly) fo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elf-reliant churches in Hong Ko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2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30 第二章 「香港教會」的歷史背景 49 第一節 從初代教會到中國 49 第二節 教會恢復運動與「香港教會」之展開 61 第三節 宗教與政府政策的轉變 69 第三章 「香港教會」的結構與管理 81 第一節 教義制度與規範 81 第二節 行政管理與型態 89 第三節 聚會模式與分布 101 第四章 「香港教會」的網絡與發展 115 第一節 教會機構與培訓 115 第二節 網絡互動與跨區交流 126 第三節 「香港教會」之困境與突破 137 第五章 結論 149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觀察提綱 190 附錄二、訪談知情同意書 191 附錄三、「香港教會」受訪人員基本資料表 193 附錄四、訪談大綱 195 附錄五、「香港教會」訪談對象表 197

    一、專書
    (一)中文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編(1996)。《香港歷史問題檔案圖錄》。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王約瑟(1991)。《王明道見證》。香港:中國福音事工促進會。
    王美秀(2004)。《中國基督教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
    王家英(1996)。《香港政治與中國民主化》。香港:田園書屋。
    王煥琛 編著(1980)。《留學敎育:中國留學敎育史料》。臺北:臺灣書店印行,國立編譯館出版。
    王銘銘(2003)。《人類學是什麼?》。臺北:揚智文化。
    王潔明 編(2016)。《香港2015》。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新聞處。
    王賡武 主編(1997)。《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
    王賡武 主編(1997)。《香港史新編(下冊)》。香港:三聯書店。
    司馬雲杰(2001)。《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田飛龍(2015)。《香港政改觀察--從民主與法治的視角》。香港:商務印書館。
    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1978)。《現代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峰(2009)。《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 : 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的個案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池子華(2007)。《中國近代流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編(1995)。《香港政黨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余麗珊 編輯(2014)。《香港2013》。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作者不詳(1999)。《新約聖經(恢復本)》。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作者不詳(2008)。《聖經(英皇欽定本/新標點和合本)》。臺北:臺灣聖經公會。
    吳秀良(2000)。《余慈度: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新北:比遜河出版社。
    吳國傑(2007)。《溯源追本基督教會古今巡覽》。香港:基道出版社與基督教時代論壇週報。
    吳梓明(1988)《香港教會辦學初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吳羅瑜、許志賢 編(1989)。《去留之間》。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李本京(1991)。《美國基督敎會對東亞之影響》。臺北:正中書局。
    李亦園(1975)。《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牧童出版社。
    李亦園(1985)。《一個移植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李亦園(2010)。《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新北市:Airiti Press。
    李志剛(1987)。《香港基督教會史研究》。香港:道聲出版社。
    李志剛(1992)。《香港教會掌故》。香港:三聯書局。
    李志剛(2012)。《基督教與香港早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7)。《香港學》。臺北:揚智文化。
    李常受(2000)。《新約總論(一八九~二三九篇)》。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1)。《召會的意義》。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2)。《召會的組織》。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2)。《召會的歷程》。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3)。《召會的立場與召會的聚集》。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4)。《長老治會》。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7)。《關於擘餅聚會與生命追求的指引》。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09)。《脫離宗教儀文隨從靈》。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11)。《活力排的訓練與實行》。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11)。《歷史與啟示(上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11)。《關於活力排之急切需要的交通》。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12)。《召會與地方召會的歷史》。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2016)。《活力排》。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揚、胡偉平(1997)。《話說香港》。長春:長春出版社與五洲傳播出版社。
    谷寒松(2008)。《神學中的人學:天地人合一》。臺北:光啟文化。
    邢福增(2002)。《願你的國降臨:戰後香港「基督教新村」的個案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
    邢福增(2004)。《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導論》。香港:建道。
    邢福增(2005)。《反帝.愛國.屬靈人——倪柝聲與基督徒聚會處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處。
    卓新平 主編(2008)。《中國宗教學30年(1978- 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卓新平(1998)。《基督教猶太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卓新平、許志偉 主編(2001)。《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卓遵宏、周琇環、林秀華 訪問(2010)。《基督與召會李常受先生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周佳榮、劉詠聰 編(1997)。《當代香港史學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周建華、王少勇、陳麗萍 編(1998)。《華人教會與電腦網絡》。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周曉紅 編著(2009)。《人類學跨文化比較研究與方法》。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周禮杲 編(1997)。《九七香港回歸紀念文萃:心聲集》。澳門:澳門大學。
    孟航(2011)。《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天蔚、蕭國健(1985)。《香港前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鴻信(2016)。《基督宗教思想史(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鴻信(2016)。《基督宗教思想史(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姜仁圭(2006)。《基督徒知識分子的愛國吶喊》。臺北:宇宙光。
    拾珍出版社 編(2010)。《倪柝聲生平特輯》。香港:拾珍出版社。
    段琦(2005)。《中國基督教本色化史稿》。臺北:宇宙光。
    胡志偉、廖美虹 編輯(2002)。《廿一世紀教會牧養與挑戰:九九香港教會普查報告及回應》。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胡志偉、霍安琪(2006)。《轉變中的成長:香港教會研究》。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編著(2000)。《探前路‧贏挑戰‧共負世紀新使命:廿一世紀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香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香港教會名錄編輯小組 編(1985)。《香港教會名錄》。香港:基督教文藝。
    倪柝聲(1992)。《工作的再思》。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倪柝聲(2005)。《教會的事務》。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馬戎、劉世定、丘澤奇、潘乃谷(2009)。《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沅 編譯(1953)。《香港法律彙編(一九五三年版)》。香港:華僑日報。
    高承恕、陳介玄(1997)。《香港:文明的延續或斷裂?》。臺北:聯經。
    基督教臺灣信義會臺北真理堂 編(2009)。《新生命陪讀本》。臺北:基督教臺灣信義會臺北真理堂。
    張平吾(2015)。《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先清、趙蕊娟 編(2010)。《中國地方志基督教史料輯要》。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張西拉(1984)。《三自會的本質》。Oxnard:出版社不詳。
    張宏文(1996)。《社會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志偉(2010)。《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海洋(2006)。《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北京:民族出版社。
    張國騤(2008)。《比較宗教談真理》。臺北:中福出版。
    張學仁(1992)。《香港法概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梁家麟(2000)。《福音與麵包——基督教在五十年代的調景嶺》。香港:建道神學院。
    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1995)。《社會調查與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章開沅、林蔚(1991)。《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莊國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梅驪(2011)。《難泯歲月 我和上海地方教會及倪柝聲》。臺北:Xulon Press。
    陳則信、黃得恩、陳福中(2008)。《汪佩真傳》。香港:基督徒出版社。
    陳終道(1970)。《我的舅父倪柝聲》。香港:宣道書局。
    陳智衡(2009)。《太陽旗下的十架——香港日治時期基督教會史(1941- 1945)》。香港:宣道出版社。
    陳福中(2004)。《倪柝聲傳》。香港:基督徒出版社。
    陳福成(2012)。《中國神譜——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劍光、龐君華 合編(1998)。《中國新方志中的基督宗教資料索引(1980-1988)》。香港:基督教宗教文化研究社。
    陶飛亞(2006)。《衝突的解釋: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政治》。臺北:宇宙光。
    彭懷恩(2017)。《當代政治學--學科現狀》。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馮承鈞 編(1962)。《景教碑考》。臺北:商務印書館。
    黃小堅(2005)。《歸國華僑的歷史與現狀》。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天麟(1995)。《東方與西方》。臺北:全壘打。
    黃文江(2006)。《跨文化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基督教史論集》。臺北:宇宙光。
    黃文娟(1997)。《香港的憲制與政治》。臺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文教基金會。
    黃伯和(1990)。《宗教與自決——臺灣本土宣教初探》。臺北:稻香。
    黃枝連(1989)。《香港走向二十一世紀——「華夏體系」與「太平洋時代」的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楊鳳崗(2008)。《皈信.同化.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默言 譯。北京:民族出版社。
    葉仁昌(1993)。《近代中國的宗教批判——非基運動的再思》。臺北:雅歌出版社。
    葉光明(2007)。《教會(上)——重新探索神的設計藍圖》,徐成德 譯。臺北:以琳書房。
    葉光明(2007)。《教會(下)——重新探索神的設計藍圖》,徐成德 譯。臺北:以琳書房。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
    董芳苑(2009)。《探索基督教信仰》。臺北:前衛出版社。
    鄒家彥、游汝杰(2003)。《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廖建龍(1997)。《香港宿命與臺灣》。臺北:玉山社。
    臺灣福音書房 編(1995)。《主的恢復展覽館導覽手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臺灣福音書房 編(1997)。《李常受弟兄紀念專輯》。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臺灣福音書房 編(1998)。《主的恢復展覽館》。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臺灣福音書房 編(2005)。《奉獻帶進新的復興》。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趙天恩、倫若愚(1987)。《香港教會發展》。臺北:宇宙光。
    趙天恩、莊婉芳(2010)。《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1949-1997》。臺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趙君影(1981)。《漫談五十年來中國的教會與政治》。臺北:中華歸主協會。
    劉兆佳(2000)。《香港二十一世紀藍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建平(2012)。《紅旗下的十字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對基督教、天主教的政策演變及其影響(1949-1955)》。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
    劉述先(1989)。《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臺北:允晨。
    劉紹麟(2003)。《香港華人教會之開基:1842至1866年的香港基督教會史》。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劉富理(1983)。《教會增長的探討——北美華人增長教會的研究》,黃彼得 譯。洛杉磯:洛杉磯臺福出版社。
    劉粵聲 編(1941)。《香港基督教會史》。香港:基督教聯會。
    劉蜀永(2000)。《香港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廣州市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編(1996)。《廣州宗教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勇美、蕭新煌(1986)。《社會學中國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榮芳(2001)。《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蔡麗貞(1998)。《主流與非主流——從教會歷史看臺灣現象》。臺北:雅歌。
    鄭仰恩(2005)。《定根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南:人光出版新樓書房發行。
    鄭宇碩、岳經綸(1999)。《香港與兩岸互動及其相互影響:香港回歸兩年來的觀察與評估》。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鄭德華(1999)。《歷史追索與方法探求》。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鄭曉雲(1992)。《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盧漢超(2001)。《臺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Moder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aiwan》。紐約:八方文化。
    盧錦華(2001)。《香港基督教社會工作:信仰與社會服務結合》。香港:循道衛理書室。
    蕭國健(1986)。《清初遷海前後香港之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蕭國健(1995)。《香港古代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蕭國健(1995)。《香港歷史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蕭國健(2006)。《香港古代史》。香港:中華書局。
    戴康生、彭耀 主編(2006)。《宗教社會學》。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威仕曼文化。
    叢日雲(2001)。《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天津:天津師範大學。
    魏光禧 編(1974)。《倪柝聲弟兄三次公開的見證》。香港:香港教會書室。
    羅曼華(1979)。《香港教會增長研究報告書》。香港:天道書樓。
    饒玖才(2003)。《香港地名探索》。香港:天地圖書。

    (二)中文譯本

    Bateman, Thomas S., Scott A. Snell (2002)。《管理學》,張進德、楊雪蘭、朱正民 譯。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Brandner, Tobias (2010)。《鐵窗內的心靈世界:香港基督教監獄事工面面觀》,馮達揚 譯,香港:基道。
    Browne, Ken (2000)。《社會學入門》,王振輝、張家麟 譯。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Bruce, Steve(1999)。《社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Charbonnier, Jean (2005)。《中國基督徒史》,耿昇、鄭德弟 譯。臺北:光啟。
    Cupitt, Don (2008)。《宗教研究新方法》,王志成與朱彩虹 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Durkheim, Emile (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Flick, Uwe (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 譯。臺北:五南。
    Frazer, James George (1991)。《金枝(上)》,汪培基 譯。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Frazer, James George (1991)。《金枝(下)》,汪培基 譯。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runlan, Stephen A., Milton Reimer (1993)。《基督徒社會觀》,吳劍秋 譯。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Hannah, John D.(2003)。《基督教會歷史年表--早期與中世紀教會》,查忻 譯。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
    Hsiao, Andrew (2006)。《中文神學教育簡史》,張振華 譯。香港:道聲出版社。
    Jeffrey, Alexonder (2000)。《社會學二十講:二戰以來的理論發展》,賈春增、董天民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Keesing, Roger Martin.(1989)。《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一人類學緒論》,張恭啟、于嘉雲 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Morris, Jan (2006)。《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Hong Kong》,黃芳田 譯。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Radcliffe-Brown, Alfred (2001)。《社會人類學方法》,夏建中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Robbins, Stephen P. (2011)。《組織行為學》,黃家齊 譯。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immel, Georg (2002)。《社會學》,林榮遠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Welsh , Frank (2007)。《香港史》,王皖強、黃亞紅 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Zizioulas, John (1985)。《基督教教義》,臺灣基督正教會 譯。臺北:臺灣基督正教會。
    渡邊信夫(2002)。《亞洲宣教史》,蘇慶輝 譯。臺北:永望文化。

    二、期刊

    丁則民(1986)。〈百年來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東北師大學報》,3: 33-39。
    丁建偉、連玉新(2000)。〈外來移民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社科縱橫》, 6: 39-40。
    于可(1982)。〈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的關係及其區別〉,《歷史教學》,7: 34-37。
    中國福音會編輯室(2009)。〈中國的基督教信仰發展&是分子的福音工作--「崛起與挑戰」(上)〉,《中國與福音》,73: 3-7。
    天風編輯部(2000)。〈愛國愛教,同心邁向新世紀——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五十年的總結〉,《天風》,10: 10-16。
    天風編輯部(2010)。〈繼承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 肩負起三自愛國運動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60周年總結〉,《天風》,12: 6-13。
    毛樂祈(2012)。〈基督信仰的哥白尼革命!?—賴特的神學廣角鏡〉,《校園》, 5: 24-31。
    王立新(1997)。〈近代基督教傳教運動與美國在華商業擴張〉,《世界歷史》, 2: 26-32, 128。
    王立新(2003)。〈美國國家認同的形成及其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歷史研究》, 4: 124-136, 191。
    王泉根(1991)。〈木本水源 心系華夏——海外華人的尋根宗親風俗〉,《民俗研究》,2: 69-73。
    王榮偉(2012)。〈第八屆「基督宗教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作用及其影響」高級論壇綜述〉,《天風》,12: 26-28。
    王曉朝(2004)。〈從外部研究基督教〉,《博覽群書》,1: 73-76。
    王穎(2000)。〈三自愛國運動與神學思想建設的統一〉,《金陵神學志》,3: 35-38。
    王蘇春、蔡奕(2010)。〈基於文化差異的外國留學生跨文化管理初探〉,《現代管理科學》,12: 109-110, 116。
    王靈智(1994)。〈美國華人研究的新模式〉,《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 13-31。
    古晉澤(2012)。〈中國留美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其成因〉,《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 59-61。
    田雨(2003)。〈走進歐洲教會——中國基督教代表團歐洲之行〉,《天風》,6: 20-23。
    白曉東(1995)。〈美國移民法與華人社會關係初探〉,《八桂僑史》,1: 19-23。
    禾欣(2003)。〈「將不變的基督教基本信仰,在不斷改變和發展的社會中傳播」——中國基督教代表團訪香港、澳門教會側記〉,《天風》,1: 14-15。
    朱秀蓮(2003)。〈走出邊緣,突破困局——香港教會史(一)〉,《宣訊》,37: 9。
    朱峰(2003)。〈「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 153-155。
    朱峰(2008)。〈基督宗教對海外華人移民活動的影響——近代福建地區的三次集體移民活動述評〉,《宗教學研究》,3: 100-106。
    朱峰(2008)。〈當代香港基督教社會福利事業述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24-131。
    朱蒙泉(1967)。〈生活在美國社會中的中國留學生〉,《現代學苑》,5: 1-4。
    何志平(2015)。〈香港青年:問題與出路〉,《港澳研究》,1: 73-82。
    何修文(1999)。〈香港的宗教團體及其政治傾向〉,《東南亞研究》,3: 83-88。
    余江(2003)。〈服事人與服事基督〉,《天風》,10: 38-39。
    作者不詳(2000)。〈只有「三自」是中國基督教正確的辦教方向和原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舉行記者招待會〉,《天風》,10: 23。
    作者不詳(2002)。〈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六屆中國基督教協會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生根建造 固本強身 與時俱進 辦好教會〉,《天風》,7: 4-10。
    作者不詳(2004)。〈教會性、年輕化——有關中國教會問題的思考〉,《天風》, 12: 20-21。
    作者不詳(2006)。〈「祝福香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舉行成立九十週年感恩崇拜等紀念活動〉,《天風》,1: 18-19。
    作者不詳(2006)。〈丁光訓主教會見香港教會老朋友〉,《天風》,7: 2。
    作者不詳(2008)。〈基督教全國兩會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天風》,22: 2。
    作者不詳(2015)。〈傅先偉長老會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同工〉,《天風》,5: F0002。
    佟言實(2008)。〈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11: 11-12。
    吳水麗(2007)。〈香港——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社會福利》,1: 18-20。
    吳青(2011)。〈何明華與基督徒學生活動之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140-146。
    吳梓明(2003)。〈香港社會的宗教調查〉,《世界宗教研究》,2: 140-141。
    呂大坤、金明捐(2014)。〈維繫香港文化認同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理論》,15: 157-158。
    宋榮培(2008)。〈社會思想史視野下的文化大革命(上)〉,《鵝湖月刊》,10:39-49。
    李丁、盧雲峰(2010)。〈華人社會中的宗教信仰與公共參與:以臺灣地區為例〉,《學海》,3: 57-69。
    李巧雯(2005)。〈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11: 129-160。
    李永(2012)。〈試論二戰前舊金山華人教育的歷史特點〉,《東疆學刊》,3: 75-80。
    李林(2009)。〈「基督宗教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綜述〉,《世界宗教研究》,1: 154-155。
    李若建(1997)。〈中國大陸遷入香港的人口研究〉,《人口與經濟》,2: 24-29。
    李若建(1997)。〈香港人口遷移及其社會問題〉,《南方人口》,1: 57-61。
    李盛、范慧(2010)。〈淺談中國古代流民的成因及影響〉,《青年文學家》,1: 215。
    李翔、馬曉軍(2017)。〈香港回歸視域下民族認同感漸弱成因探析〉,《湖北函授大學學報》,15: 124-127。
    李愛慧(2009)。〈美國華人基督教會的族裔特性探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134-140, 156。
    李愛慧(2009)。〈當代美國華人基督徒的構成〉,《世界民族》,4: 71-78。
    李榭熙、岳峰(2002)。〈19世紀中期(1835—1860)華人浸信會教民的曼谷—香港—潮州跨國網絡〉,《東南學術》,1: 42-49。
    李慶偉、蕭婉玲、何思敏(2008)。〈香港青少年壓力應對方式調查研究〉,《青年探索》,6: 3-12。
    李瑩(2012)。〈試論文化衝擊及其應對措施〉,《新西部》,4: 83, 78。
    沈以藩(2004)。〈中國教會的福音事工 1993年6月19日在香港主領公開神學講座的講稿〉,《天風》,8: 27-30。
    肖安平(2014)。〈一個基督教中國化的反思:本色化運動--兼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交會〉,《金陵神學志》,Z1: 77-86。
    周永健(1997)。〈香港與內地教會的合作與關係展望〉,《天風》,8: 21-22。
    周典恩(2005)。〈第二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綜述〉,《世界宗教研究》,1: 143-145。
    周蜀蓉(2005)。〈本色化運動中的中華基督教文社〉,《宗教學研究》,4: 88-93。
    孟令明(1997)。〈九十年代美國華人參政剖析〉,《八桂僑史》,3: 33-38。
    岳志強、王邵勵(2008)。〈楊鳳崗的美國華人宗教研究述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 72-79。
    岳清華(2011)。〈遊學香江,訪幽探真 中國基督教神學交流團訪港側記〉,《天風》,8: 16-18。
    房贏(2014)。〈中國基督教新聞〉,《天風》,5: 2。
    林美玫(2011)。〈台灣聖公會本色化的掙扎:以張培揚主教主理時期(1980-1987)教區組織自立為例〉,《輔仁歷史學報》,26: 177-246。
    林偉健(2009)。〈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 5-7。
    林鴻信(2010)。〈學術研究與神學教育——華人世界基督教研究的緊迫性〉,《華神期刊》,3: 10-33。
    林藹雲(2002)。〈漂泊的家:晉江——香港移民研究〉,《社會學研究》,6: 134-161, 245。
    金微(2004)。〈「讓香港同胞從不同的角度直接認識中國教會」——《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補敘〉,《天風》,10: 18-20。
    俞悅、蔡鑫(2015)。〈20世紀殖民統治期間香港社會心理的變遷及影響〉,《哈爾濱學院學報》,1: 129-134。
    姚民權(1996)。〈自立三自愛國運動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金陵神學志》,3: 10-16, 9。
    紀治興(2011)。〈香港社會企業運動的實踐神學反省〉,《輔仁管理評論》,1: 7-8。
    范正義(2005)。〈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督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研究述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12-117。
    夏玲(2013)。〈基督新教在近代香港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學理論》,9: 153-154。
    孫軍(2016)。〈香港經濟發展的歷程、困境與轉型︰一個比較的視角〉,《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研究專論》,36: 1-24。
    孫家驥(1996)。〈美國華人基督教會見聞錄〉,《中國宗教》,4: 48-49。
    孫豔燕(2008)。〈「基督宗教與公共價值」學術研討會綜述〉,《世界宗教研究》,1: 154-155。
    祝捷、章小杉(2016)。〈「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港澳研究》,1: 12-22。
    郝軍、黎文兵(2004)。〈邪教組織——「香港錫安教會」〉,《國際資料信息》,6: 36-40。
    郝穎(2004)。〈基督教教育研究的新探索〉,《世界宗教研究》,3: 154。
    馬桂芬、張建龍(2007)。〈「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世界宗教研究》,3: 154-156。
    馬素偉、孫艷(2016)。〈香港「青年危機」:表徵、影響及策略〉,《當代青年研究》,3: 105-109。
    高英(2003)。〈在上帝眷顧和恩典中的中國教會婦女事工〉,《天風》,3: 18-19。
    張永廣(2010)。〈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當代海外華人教會的青年培養〉,《當代青年研究》,12: 7-13。
    張曲波(2007)。〈從組織設計的原則淺談組織管理〉,《商場現代化》,519: 104。
    張利華(1999)。〈美國基督教會現狀一瞥〉,《國際政治研究》,3: 135-140。
    張振江(2007)。〈論早期香港華人拒絕英語的原因〉,《思想戰線》,5: 5。
    張雲(2012)。〈北美華人基督徒影響力分析——基於「軟權力」的視角〉,《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144-150。
    張廣智(1998)。〈近代中國對基督教入華的回應——項現代新史學的理論詮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 53-57。
    張豔(1998)。〈為中國教會的合一而努力——「中國教會的合一」研討會在金陵舉行〉,《天風》,6: 11。
    教育部外事司綜合處 編(1998)。〈在美外國留學生的若干特點〉,《世界教育信息》,12: 7-8。
    曹聖潔(2005)。〈中國基督教為加強教會性而努力〉,《天風》,1: 24-27。
    曹聖潔(2007)。〈拓展宗教對外交流——以「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為例〉,《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6: 48-50。
    梁恆豪(2010)。〈「基督宗教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綜述〉,《世界宗教研究》, 1: 189-191。
    莊國土(2004)。〈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界歷史》,2: 67-77。
    莫岳雲(2011)。〈香港澳門政府對宗教公益慈善事業的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學報》,4: 48-53。
    郭峰(2001)。〈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思考〉,《天風》,9: 23-24。
    陳建明(2008)。〈宗教倫理與和諧社會的理論探討——第二屆基督宗教商業倫理與管理學術會議綜述〉,《世界宗教研究》,2: 153-156。
    陳家富(2007)。〈港人閱讀的混雜面相〉,《中國圖書評論》,5: 102-103。
    陳章喜、黃淮(2010)。〈房價與失業率的關聯性研究〉,《中國人口科學》,4: 96-103。
    陳景熙(2013)。〈海外華人宗教團體賑濟僑鄉社會機制研究〉,《海外華人宗教團體賑濟僑鄉社會機制研究》,1: 45-48。
    陳晴(1997)。〈檢析香港教育的殖民主義和功利主義實質〉,《孝感師專學報》,2: 35-39。
    陶飛亞(2003)。〈共產國際代表與中國非基督教運動〉,《近代史研究》,5: 114-137。
    陶飛亞、陳鈴(2012)。〈合作的慈善:香港地區政府與宗教慈善公益組織的關係及啟示〉,《東岳論叢》,1: 106-114。
    陸輝(1997)。〈香港教會情況簡介〉,《天風》,7: 16-17。
    陸輝(2002)。〈香港教會近況及未來發展反思〉,《天風》,6: 30-31。
    傅天玲(1998)。〈訪問香港教會的一次見習和感受〉,《中國天主教》,5: 38-39。
    曾子達(2000)。〈香港教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商業課程增長迅速〉,《世界教育信息》,2: 30-31。
    黃維德、王達明(2011)。〈香港經濟轉型期人力資本投資及對上海的啟示〉,《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5: 1-7。
    新哲(1996)。〈旅美華人教會活動見聞〉,《世界宗教文化》,2: 57-60。
    楊海(2010)。〈留學人員回流趨勢的相關實證分析〉,《甘肅社會科學》,1: 121-123。
    楊國強(2010)。〈二十世紀初期香港基督教志願團體與反對蓄婢運動〉,《輔仁宗教研究》,21: 53-84。
    楊影(2013)。〈中國留美學生留學情況調查與分析〉,《經濟研究導刊》,16: 236-237。
    溫植勝、甘文凝(2012)。〈香港語言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反思〉,《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 61-66。
    蒂蓓、王芃(2003)。〈中國基督教根植於中國的土壤——讀《一個中國人對普世教會的貢獻》一書有感〉,《天風》,3: 30-31。
    詹伯慧(1997)。〈對香港多元文化語言生活的思考〉,《嶺南文史》,2: 16-17。
    賈志月(2008)。〈美國華人基督教研究綜述〉,《八桂僑刊》,1: 27-29。
    雷劍鋒(2010)。〈內地和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在武漢市聯合開展「2010年關注全球暖化環保研討營」活動〉,《民族大家庭》,4: 36。
    趙維生(2010)。〈網絡感情的真實與迷思——社會工作的挑戰〉,《青年探索》,3: 31-37。
    劉正峰(2013)。〈論傳教管制的國際法淵源〉,《理論月刊》,4: 45-48。
    劉建軍(2009)。〈當前基督教文化的轉型與走勢〉,《河南大學學報》,3: 101-102。
    劉惠靈(2003)。〈心懷基督的意念服事有需要的人——香港教會如何開展社會服務事工〉,《天風》,2: 18-19。
    劉權(2006)。〈美國華人教會的社會功能初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 31-36。
    樂水(1997)。〈香港曾是販運契約華工的主要港口〉,《八桂僑刊》,2: 11-12。
    潘宗億(2016)。〈再見列寧:消費東德與新德國國族認同危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 151-214。
    蔡彥仁(2010)。〈臺灣宗教研究的範疇建立與前景發展〉,《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 12-19。
    盧龍光(2003)。〈宗教與社區:香港教會參與社區工作的歷史經驗與反思〉,《暨南史學》,0: 464-499。
    錢霖亮(2012)。〈「另類」的邂逅:一個香港基督教社區裡的內地留學生群體調查〉,《開放時代》,5: 133-150。
    戴瑞茵(1990)。〈英語在香港的命運〉,《上海大學學報》,4: 103-105。
    謝健(2012)。〈香港漁民基督徒自我認同之「變」與「恆」——以香港鴨脷洲喊面傳到會信徒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4: 35-62。
    韓星、杜曉宇(2008)。〈和而不同——香港六大宗教和諧共處之道〉,《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1-4, 11。
    鄺廣傑(2006)。〈基督新教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暨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通訊》,14: 4-5。
    顏海娜、張要要(2017)。〈回歸後香港的青年政策:特點與反思〉,《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 54-60。
    顏華、伍思敏、蘇瑞濃(2018)。〈社會認同視角下香港青年群體意識及與其長效交流機制研究〉,《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 58-62。
    瀨川昌久(2004)。〈跨海的宗族網絡〉,《史林》,1: 73-80, 127。
    羅小鋒(2008)。〈移民控制、家庭策略:香港-內地跨境家庭研究〉,《西北人口》,6: 29-33。
    羅家輝(2008)。〈早期華人教會的運作——1851年6月之漢會〉,《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 35-44。
    蘇成溢(1997)。〈香港基督徒對九七的經歷和反應〉,《新使者》,39: 11。
    顧夢飛(2010)。〈來華傳教士關於中國教會三自的探討〉,《金陵神學志》,2: 164-183。
    龔平(2007)。〈宗教組織:宗教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載體——試從組織社會學角度分析宗教組織的功能〉,《法制與社會》,4: 795-796。
    龔立人(2011)。〈宗教角色與全球社會運動-香港基督教的社會面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7: 177-194。
    Nottingham, William J.、芬芬(2007)。〈「團結屬于中國人民的教會」——對三自愛國運動的理解〉,《天風》,9: 24-25。
    Parkin, David (2014)。〈祭祀:概念的闡釋〉,許瑤麗 譯,《民族學刊》,2: 3-6, 91-100。

    三、論文集論文

    山君(1989)。〈逃亡者心聲〉,收入吳羅瑜、許志賢(編),《去留之間》,頁 90-93。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王賡武(2002)。〈在任海外華人的身分認同〉,收入劉宏、王堅立(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頁 97-116。美國:八方文化。
    王薇佳(2003)。〈「非典型」選擇--「中國化」早期的復旦大學〉,收入吳梓明、吳小新(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一屆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論文集》,頁 169-202。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何笑馨(1988)。〈婦女神學與華人教會〉,收入何笑馨(編),《華人婦女神學初探--亞洲婦女神學研討會文集》,頁 89-100。香港:道聲出版社。
    李志剛(2010)。〈香港社會與經濟轉型中的信徒牧養〉,收入李耀全(編),《香港社會與經濟轉型中的牧養》,頁 176-18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沈承恩(2004)。〈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根據〉,收入羅明嘉、黃保羅(編),《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關於中國處境神學的中國-北歐會議論文集》,頁 329-35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卓新平(2001)。〈基督教思想的普世性與處境化〉,收入羅秉祥、江丕盛(編),《基督宗教思想與21世紀》,頁 26-4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查時傑(1994)。〈抗戰時期的基督教會(1937~1945)〉,收入查時傑(編),《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頁 229-258。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
    查時傑(2010)。〈倪柝聲--中國教會聚會所的創始人〉,收入拾珍出版社(編),《倪柝聲生平特輯》,頁 365-410。香港:拾珍出版社。
    段琦(2007)。〈對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的兩點思考〉,收入李金強、湯紹源、梁家麟(編),《中華本色:近代中國教會史論》,頁 49-64。香港:建道神學院。
    段琦(2012)。〈城市化給中國基督教帶來的變化與影響〉,收入許志偉(主編),《基督教思想評論:第16輯》,頁 188-2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志偉(2002)。〈青少年牧養的困局與出路〉,收入胡志偉、廖美虹(編),《廿一世紀教會牧養與挑戰》,頁 101-109。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張修齊(1989)。〈香港移民潮〉,收入吳羅瑜、許志賢(編),《去留之間》,頁 22-26。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曹靜(2012)。〈試論基督徒的社會政治責任〉,收入許志偉(主編),《基督教思想評論:第16輯》,頁 207-218。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莊華興(2010)。〈雙殖民主義下的馬華(民族)文學〉,收入龔顯宗、王儀君、楊雅惠(編),《移居、國家與族群》,頁 171-191。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許明龍(2005)。〈中國學術近年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之管見〉,收入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頁 1-2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陸鴻基(2010)。〈「全球一體化」:經濟、政治和社會轉變對中華傳統和基督教宗教價值觀的挑戰〉,收入李耀全(編),《香港社會與經濟轉型中的牧養》,頁 10-6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曾開恒(2009年)。〈從香港的福音戒毒發展看在國內試辦的可行性〉,收入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編),《2009年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論文集》,頁 226-228。桂林: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
    楊聰榮(2002)。〈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收入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09-648。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溫偉耀(1989)。〈「天國」與「中國」—植根問題〉,收入吳羅瑜、許志賢(編),《去留之間》,頁 44-48。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趙天恩(1981)。〈從華人教會發展史看教會增長〉,收入林治平(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敎論文集》,頁 345-362。臺北:宇宙光。
    劉存寬(2000)。〈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一八四一~一九一一)〉,收入港澳與中國近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77-298。臺北:國史館。
    劉紹麟(2007)。〈香港倫敦會華人教會自立過程的分析〉,收入李金強、湯紹源、梁家麟(編),《中華本色:近代中國教會史論》,頁 261-274。香港:建道神學院。
    盧龍光(2000)。〈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教會專講(二)〉,收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編),《探前路‧贏挑戰‧共負世紀新使命:廿一世紀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頁 72-86。香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蕭國健(2011)。〈香港近代史--從開埠到回歸〉,收入鄧家宙(編),《香港歷史探究》,頁 29-39。香港:香港史學會。
    賴恩融(2010)。〈卓識之士倪柝聲〉,收入拾珍出版社(編),《倪柝聲生平特輯》,頁 243-274。香港:拾珍出版社。
    瞿海源(1982)。〈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相容性與互補性〉,收入瞿海源、蕭新煌(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頁 245-26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明嘉、黃保羅(2004)。〈序言〉,收入羅明嘉、黃保羅(編),《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關於中國處境神學的中國-北歐會議論文集》,頁 1-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曼華(1989)。〈上帝的美旨—超越去留〉,收入吳羅瑜、許志賢(編),《去留之間》,頁 62-67。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顧長聲(2006)。〈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收入宇宙光文字部(編),《傳教士東來傳救恩論文集錦》,頁 189-196。臺北:宇宙光。
    Kinnear, Angus Ian (2010)。〈中流砥柱〉,收入戴致進(譯),拾珍出版社(編),《倪柝聲生平特輯》,頁 365-410。香港:拾珍出版社。


    四、學位論文

    尤思怡(2013)。《族與國、國與國之間——大馬華族人才外流至新加坡之國家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碩士論文。
    左紹棠(2004)。《中國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新制度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周保(2009)。《從民族來源到國家來源——1924-1965年美國移民政策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
    李銘倫(2013)。《臺灣「地方召會」之研究》。高雄: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蘭(2007)。《依存與互動—美國華人新移民與華人社區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世界史碩士論文。
    岳志強(2009)。《「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中的傳教士與美國華人社會(1848-1900)》。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史博士論文。
    邱燕娜(2007)。《美國華人信仰基督教的歷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夏玲(2005)。《基督新教在近代香港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廣州:廣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張金萍(2009)。《赴美留學生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論文。
    張益禎(2012)。《異中求同:中國三自教會「神學思想建設」之研議》。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科碩士論文。
    陳美莉(2013)。《從社會資本談基督教會對海外臺灣移民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聶雲(2009)。《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華裔宗教信仰探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史碩士論文。


    五、報紙、雜誌

    吳佳玲(2013)。〈永遠的暢銷書TOP 1-聖經 怎麼選?學問大!〉。基督教今日報(2013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3017。點閱日期:2015年12月12日。
    李容珍(2018)。〈【召會國際華語特會】接待62國家6200人來台 見證一個新人〉。基督教論壇報(2018年2月12日),網址:https://www.ct.org.tw/1319061。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洪予健(2009)。〈三自運動的真相--中國教會的嚴峻試煉〉。中國福音會(2009年9月10日),網址:http://www.cmi.org.tw/27?p_p_id=62_INSTANCE_8lHI&p_p_action=0&p_p_state=maximized&p_p_mode=view&p_p_col_id=column-2&p_p_col_count=2&_62_INSTANCE_8lHI_struts_action=%2Fjournal_articles%2Fview&_62_INSTANCE_8lHI_groupId=1504607&_62_INSTANCE_8lHI_articleId=1576465&_62_INSTANCE_8lHI_version=1.0。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洪予健(2009)。〈神的奇妙大工:中國家庭教會之興起〉。中國福音會(2009年7月8日),網址:http://www.cmi.org.tw/27?p_p_id=62_INSTANCE_8lHI&p_p_action=0&p_p_state=maximized&p_p_mode=view&p_p_col_id=column-2&p_p_col_count=2&_62_INSTANCE_8lHI_struts_action=%2Fjournal_articles%2Fview&_62_INSTANCE_8lHI_groupId=1504607&_62_INSTANCE_8lHI_articleId=1576465&_62_INSTANCE_8lHI_version=1.0。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香港教會文字組 編(2014)。〈中文大學學生中心購置交通〉。香港教會(2014年6月1日),網址:http://www.churchinhongkong.org/b5/upload/church_news/news_830.pdf。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香港教會文字組 編(2014)。〈全召會服事姊妹相條聚會(一)〉。香港教會(2014年11月23日),網址:http://www.churchinhongkong.org/b5/upload/church_news/news_855.pdf。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香港教會文字組 編(2017)。〈2017年觀塘區福州相調之旅蒙恩見證(一)〉。香港教會(2017年5月14日),網址:http://www.churchinhongkong.org/b5/images/news/past_news_pdf/WN984.pdf。點閱日期:2018年3月3日。
    香港教會文字組 編(2018)。〈12月15-17日冬季青職生活營蒙恩見證(二)〉。香港教會(2018年1月7日),網址:http://www.churchinhongkong.org/b5/images/news/past_news_pdf/WN1018.pdf。點閱日期:2018年3月3日。
    董增峰(2005)。〈2004教會普查教人關注的啟示〉。牧職神學院(2005年52期),網址:http://www.hkcmi.edu/。點閱日期:2014年03月25日。
    蔡麗貞(2002)。〈初代教會歷史專題第六講﹕異教、異端、偏差〉。基督教論壇報(2002年7月5日),網址:https://www.ct.org.tw/1173985。點閱日期:2014年4月1日。

    六、網頁資料與其他

    (一)網路資料

    上海基督徒聚會處簡史和忠心聖徒見証集殉道史,網址:http://shanghaichristianassembly.org/。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山東省情網-山東省史志辦(出版年不詳)。〈煙台市志(下)〉。山東省情網-山東省史志辦,網址: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54&run=13。點閱日期:2018年6月20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124333/124344/7418754.html。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中國基督教網站,網址:http://www.ccctspm.org/。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中國福音會,網址:http://www.cmi.org.tw/home。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不列顛及北爾蘭聯合王國(198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網址:http://www.cmab.gov.hk/gb/issues/jd2.htm。點閱日期:2018年6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gov.cn。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網址:http://www.legco.gov.hk/。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稅務局,網址:https://www.ird.gov.hk/chi/tax/ach.htm。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網址:http://www.edb.gov.hk/index.html。點閱日期:2018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網址: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1641.html。點閱日期:2018年7月5日。
    內在生活網,網址:https://innerlife.top/archives/2081。點閱日期:2014年11月21日。
    水流職事站,網址:http://www.lsmchinese.org/index.html。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古教會歷史,網址:http://ekklesiahistory.fttt.org.tw/index.php?counter=no。點閱日期:2015年6月13日。
    召會通訊,網址:http://churchnews.info/。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地圖拍掃網,網址:http://map.ps123.net/。點閱日期:2014年11月24日。
    伯特利中心(BRC),網址:http://bethelrc.org/index.php/component/content/article/9-feature/3-2013-05-21-00-12-08。點閱日期:2014年11月21日。
    周守林(2016)。〈關於『主的恢復』之總覽〉。水深之處福音網,網址:http://www.luke54.org/view/1060/8317.html。點閱日期:2018年7月1日。
    牧職神學院,網址:http://www.hkcmi.edu/。點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建道神學院,網址:http://www.abs.edu/live/zh/index.php。點閱日期:2015年5月26日。
    香港地方志基金會,網址:http://www.hklr.org.hk/page104.htm?lang=b5。點閱日期:2014年8月1日。
    香港旅遊發展局,網址: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index.jsp。點閱日期:2014年11月24日。
    香港教會(出版年不詳)。〈行事曆〉。香港教會,網址:http://churchinhongkong.org/b5/index.php/about-us/calendar。點閱日期:2018年3月3日。
    香港教會(出版年不詳)。〈兒童天地〉。香港教會,網址:http://churchinhongkong.org/b5/index.php/activities/children。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香港教會(香港召會),網址:http://churchinhongkong.org/b5/。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香港教會(粉絲專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9%A6%99%E6%B8%AF%E6%95%99%E6%9C%83-290380832617/。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香港教會研究,網址:http://research.hkchurch.org/1/newsletter.htm。點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香港教會教會聚會所(基督徒管家),網址:http://churchinhk.org/Intro.asp。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香港教會認識真理與生命實行訓練課程,網址:http://newbelievers.churchinhongkong.org/b5/intro.php。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香港聖經研習中心,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g/HKBREC/about/?ref=page_internal。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倪柝聲(1928)。〈復興報卷(一)一封公開的信〉。倪柝聲文集,網址:http://www.churchinmontereypark.org/Docs/Nee/index.html。點閱日期:2018年6月20日。
    時代論壇,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Version/Show.jsp?Pid=1&Version=0&Charset=big5_hkscs。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old.npf.org.tw/main.htm。點閱日期:2014年11月21日。
    國度復興報,網址:http://krtnews.tw/supplement/window-of-the-soul/article/9127.html?tmpl=component&print=1&layout=default。點閱日期:2014年11年21日。
    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網址:http://www.basiclaw.gov.hk/tc/index/。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基督日報,網址:http://www.gospelherald.com.hk/。點閱日期:2015年5月26日。
    基督教今日報,網址:http://www.cdn.org.tw/Default.aspx。點閱日期:2015年12月12日。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網址:http://www.cmacuhk.org.hk/。點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基督教論壇報,網址:https://www.ct.org.tw/1173985。點閱日期:2014年4月1日。
    堅守那按照使徒教訓可信靠的話,網址:http://www.afaithfulword.org/chinese/index.html。點閱日期:2016年3月3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點閱日期:2018年3月10日。
    華人神學園地,網址: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點閱日期:2016年3月8日。
    愛筵廚房(2014)。〈甚麼是『愛筵』〉。水深之處福音網,網址:http://www.luke54.org/view/1060/4685.html。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臺北市召會,網址:https://www.churchintaipei.org/homepage/about-us2/77-intro/100-church.html。點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出版年不詳)。〈全球訓練中心〉。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網址:http://www.fttt.org.tw/%E5%85%A8%E7%90%83%E8%A8%93%E7%B7%B4%E4%B8%AD%E5%BF%83/。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出版年不詳)。〈兩年重要行動〉。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網址:http://www.fttt.org.tw/%e5%85%a9%e5%b9%b4%e9%87%8d%e8%a6%81%e8%a1%8c%e5%8b%95/。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網址:http://www.fttt.org.tw/。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壯年成全班(出版年不詳)。〈最新消息〉。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壯年成全班,網址:http://mtt.recovery.org.tw/news_mainboard.htm。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壯年成全班(出版年不詳)。〈關於壯年班〉。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壯年成全班,網址:http://mtt.recovery.org.tw/about_mainboard.htm。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工作全時間訓練壯年成全班,網址:http://mtt.recovery.org.tw/about_mainboard.htm。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生命課程 卷一〉。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products/2162-1-%E7%94%9F%E5%91%BD%E8%AA%B2%E7%A8%8B-%E5%8D%B7%E4%B8%80。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兒童類〉。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categories/childrens-book。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初信造就(下冊)〉。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products/2026-3-%E5%88%9D%E4%BF%A1%E9%80%A0%E5%B0%B1%E4%B8%8B%E5%86%8A。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基督徒報卷(一)序〉。倪柝聲文集,網址:http://www.churchinmontereypark.org/Docs/Nee/index.html。點閱日期:2018年6月20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晨興聖言--初信讀本〉。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products/4057-1-%E6%99%A8%E8%88%88%E8%81%96%E8%A8%80-%E5%88%9D%E4%BF%A1%E8%AE%80%E6%9C%AC%E4%B8%80。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臺灣福音書房(出版年不詳)。〈職事文摘第一卷第一期〉。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products/8026-0101-%E8%81%B7%E4%BA%8B%E6%96%87%E6%91%98%E7%AC%AC%E4%B8%80%E5%8D%B7%E7%AC%AC%E4%B8%80%E6%9C%9F。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臺灣福音書房,網址:https://www.twgbr.org.tw/。點閱日期:2017年4月3日。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網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點閱日期:2014年4月1日。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網址: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church。點閱日期:2014年4月1日。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網址: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missionary。點閱日期:2018年5月6日。
    Census Bureau,網址:https://www.census.gov/。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FTTA-MA,網址:http://www.fttamidage.org/。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FTTA-MA(出版年不詳)。〈FAQs〉。FTTA-MA,網址:https://www.fttamidage.org/。點閱日期:2017年5月19日。
    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網址:https://www.gov.hk/tc/about/abouthk/holiday/2016.htm。點閱日期:2016年06月08日。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網址:http://oelawhk.lib.hku.hk/exhibits/show/oelawhk/home。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Knight Frank,網址:http://www.knightfrank.com/。點閱日期:2018年3月20日。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網址:http://www.legco.gov.hk/general/english/intro/about_lc.htm。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no Lashon HaRa,網址:http://kwoksimon.blogspot.com/2004/11/blog-post_14.html。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網址: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ecclesiastic?q=ecclesiastic。點閱日期:2014年4月1日。
    Pew Research Center,網址:http://www.pewresearch.org/。點閱日期:2018年4月10日。
    Schoolland,網址:https://www.schooland.hk/。點閱日期:2016年6月8日。
    The Lausanne Movement,網址:http://www.lausanne.org/zh-TW/。點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二)其他

    臺北市召會 編。〈台北市召會簡介〉。臺北市:主恢復展覽館印行簡介。
    臺北市召會 編。臺北市主恢復展覽館展覽品。瀏覽日期:2017年5月19日。


    七、西文文獻

    (一)專書

    Carnes, Tony,Yang Fenggang (2004). Asian American Religions: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Borders and Boundari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heng, Joseph Yushek (1997). The Other Hong Kong Report 1997.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razer, James George (1963).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Magic and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Gordon, Milton Myron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Puitak(2005). Colonial Hong Kong and Modern China - Interaction and Reintegr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Lethbridge, Henry James (1978). Hong Kong :Stability and Chanc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Mungello, David. Emil (1994). 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Mushkat, Roda (1997). ONE Country, TWO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ies - The Cas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Wu, Dongsheng John (2012). Understanding Watchman Nee:Spirituality, Knowledge, and Formation. Eugene: Wipe and Stock Publishers.

    (二)期刊

    Chan, Chepo & Beatrice Leung (2000). The Voting Propensity of Hong Kong Christians: Individual Disposition, Church Influence, and the China Factor.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 39: 297-306.
    Chan, Shunhing (2007). Christian Social Discourse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Postcolonial Studies, 4, 10: 447-466.
    Cheng, Roger Honman (2004). Mo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Confucian-Parental, Christian-Religious and Liberal-Civic Influenc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 33: 533-551.
    Clifford, James (1994).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3, 9: 302-338.
    Hui, Eadaoin Kamping, David Watkins, Thomas Ngaiying Wong & Rachel Chuifun Sun (2006). Religion and Forgiveness from a Hong Kong Chinese Perspective. Pastoral Psychology, 2, 55: 183-195.
    Kelleher, Matthew Hugh (1989). The Hong Kong Church Faces1997. America, 3, 161: 63-64.
    Kung, Lapyan (2003). Globalization and Ecumenism: A Search for Human Solidarity, with Reference to Pentecostalism/ Charismaticism in Hong Kong. Asia Journal of Theology, 1, 6: 97-122.
    Miller, Elliot (2009). On the Nature of God. Christian Research Journal, 6, 32: 15-19.
    Miller, Elliot (2009). We Were Wrong. Christian Research Journal, 6, 32: 47.
    Wong, Mankong (2002). The China Factor and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 Hong Kong: Reflection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7, 8: 115-13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