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毓嫻
Yen, Yu-Hsien
論文名稱: 體驗教育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
The Stud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n Second Grade Students' School Life Adjustment - A Case Study of One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陳永龍
Chen, Yong-Long
吳冠璋
Wu, Guan-Jang
口試日期: 2023/06/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體驗教育活動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Experiential Education, Second Grade Students, School Life Adjustment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5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身為國小導師在教學現場中發現許多學童學校適應不良之情形,而親自接觸體驗教育後,對於體驗教育的精神及理念非常認同,也因體驗教育所帶來的正向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研究者決定藉由體驗教育作為媒介,設計相關活動,改善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並從中瞭解學童的歷程變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驗教育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以行動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法,輔以量化及質化並行之方式進行研究,透過實際活動的帶領及反思、問卷的前後測施測結果、觀察筆記、省思札記、學生學習單及訪談內容探討其中之歷程變化。
    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與活動授課者及校外專家持續對話討論,調整及修正研究的進行。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二年級學童參與體驗教育活動後,在學校生活適應能力(自我適應、常規適應、學習適應、同儕適應及師生關係適應)上皆有提升。
    二、體驗教育活動影響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鍵因素分為三種,包括「多元的活動內容」、「授課者及研究者的支持」及「學童的參與態度」。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給未來教育夥伴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改善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能力,及後續擔任國小低年級導師帶班時的專業能力發展之參考。

    As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researcher has spotted many scenarios that students can not fit in campus life. After being exposed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recognized the concept. Due to the positive and behavioral change brought by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study has decided to design experient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chool life adjustment and understand their process behind the chang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on how second-graders adapt to campus life.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it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Through the proceeding and retrospectives of actual activities,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conducting the surveys, observatory notes, retrospective diary,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story behind students’ change.
    The researcher had been discussing with course instructors and external experts to adjust and modify the research while implementing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i.Second grade students have improved their ability to adapt campus life (self-adapt, rule-adapt, learning-adapt, peer-adapt, and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adapt) after participating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i.Three factor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fluence second graders adaption to campus life. They are “diversity of activities”, “the support from instructors and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attitude on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could be served as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to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and following studi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djust campus life and to develop their skills when being teachers for low grad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體驗教育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學校生活適應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體驗教育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6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6 第四節 研究活動設計 9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95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9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9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1 第一節 體驗教育活動之教學歷程與分析 101 第二節 參與體驗教育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 159 第三節 體驗教育活動影響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鍵因素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88 第三節 研究者自我反思 192 參考文獻 194 壹、中文部分 194 貳、英文部分 206 附錄 209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林慧芬)209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涂妙如)210 附錄二 國小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問卷 211 附錄三 受試者家長同意書 214 附錄四 訪談大綱 215 附錄五 課堂觀察筆記 216 附錄六 研究者省思札記 217 附錄七 訪談同意書 218 附錄八 研究活動設計 219

    壹、中文部分
    Abe Arkoff(1985)。適應與心理衛生〔王鍾和、李勤川、陽琪譯〕。大洋。(原著出版年:1968)
    Albert Bandura(1995)。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Clifford E. Knapp(2003)。體驗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謝智謀、王怡婷譯〕。幼獅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Sally Wendkos Olds & Diane E. Papalia(1990)。兒童發展〔黃慧真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86)
    V. J. Derlega & L. H. Janda(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林彥妤、郭利百加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86)
    王伯宇(2015)。冒險教育課程對小型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長期成效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0(1),31-50。https://doi.org/10.6580/JTSP.2015.10(1).03
    王伯宇、郭天祥(2004)。冒險活動於企業教育訓練之運用。中華體育季刊,18(2),34-42。https://doi.org/10.6223/qcpe.1802.200406.1805
    王怡茹、薛銘卿(2014)。體驗式品格教育課程方案應用於課後托育中心之行動研究。體驗教育學報,(8),108-141。https://doi.org/10.6783/JAAEE
    朱文雄(1989)。班級經營。復文。
    朱明蕙(2021)。透過桌遊融入國小一年級數學十以內加減單元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撿紅點為例(系統編號:109TKU05620007)〔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五南。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32-43。https://doi.org/ 10.6232/LTE.2011.44(2).4
    何幸黛(2015)。嘉義縣二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103NHU00096004)〔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何家儀(2003)。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2NTTTC576034)〔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何雅珠(2014)。高雄市國小一年級數學解題歷程及策略分析之研究-以「加減運算」為例(系統編號:102NKNU5479011)〔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五南。
    吳崇旗(2012)。戶外冒險教育活動效益預測因子之探討。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1),75-99。https://doi.org/10.6547/tassm.2012.0004
    吳崇旗、李晟瑋(2021)。探索與冒險教育:理論與實踐。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五南。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2NCYU0658025)〔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系統編號:091NPTT1576029)〔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PTC32802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勇毅(2017)。高職餐旅群建教班開放性人格特質學生實施體驗教育後對其職場實習之影響(系統編號:105NKHC1720003)〔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郁蕙(2021)。以體驗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系統編號:109NCPE0569009)〔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家嫚(2021)。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 10.6345/NTNU202100148
    李興漢(2018)。探索教育體驗活動參與程度對高中生自我效能之影響-以高雄市探索學校為例(系統編號:106ISU05396118)〔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093NKNU0332025)〔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39),38-43。
    卓亞蓁(2019)。參與探索教育活動與教師自我效能改變之關聯性-以南投縣國小及幼兒園教師為例(系統編號:108CYUT0121004)〔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尚憶薇(2009)。探索體驗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之效益。大專體育,(103),30-33。https://doi.org/ 10.6162/SRR.2009.103.05
    林玉珠(2017)。探索教育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系統編號:105NTHU5329002)〔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宏勳(2019)。體驗教育課程對大一新生復原力之影響研究(系統編號:107NTNU505102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坤男(2015)。慈輝班學生體驗教育課程之經驗(系統編號:103NTNU556702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玫均(2015)。平板電腦應用於一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 -以數與量單元為例(系統編號:103NHCT5395031)〔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晁緯(2020)。體驗教育方案對輔導員培養人際溝通之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旅行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00005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
    林清江(1985)。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五南。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國立編譯館。
    林清和(2018)。探索教育對國中學生參與者團隊凝聚力與生活效能之影響(系統編號:107NTTU5567017)〔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系統編號:080NTNU2331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進財(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復文。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https://doi.org/ 10.7082/CJGC.200903.0131
    林慧芬、涂妙如(2013)。國小低年級家長參與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1),63-86。https://doi.org/10.29440/FJJHE
    林霈覠(2020)。應用繪本心智圖教學提升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8NTPT1835003)〔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邱淑青(2011)。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影響(系統編號:099NHCT5212038)〔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中夫(2010)。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校園書房。
    洪建任(2017)。探索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效能、人際關係及生活效能之影響(系統編號:106NTTU5567003)〔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系統編號:090NTNU057100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系統編號:084PCCU0164003)〔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75NTNU2261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高野清純、高野英夫、加藤隆勝、福澤周亮(1987)。小學生心理學〔華意蓉、丁祖蓮譯〕。五洲。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心理。
    張昀、謝智謀(2009)。「探險,最能建立性格的力量」-戶外冒險教育與復原力。體驗教育學報,(3),1-12。https://doi.org/10.6783/JAAEE.200912.0001
    張政翔(2021)。探索體驗教育應用在教師班級經營─以本校師培生及師資生為例(系統編號:109NCUE5636001)〔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書儀(2021)。國中生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9NCYU5464066)〔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淑梅(2014)。情境教學融入國小低年級閱讀與識字教學研究 -以101~102年南一版國語為例(系統編號:102NKNU5045028)〔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嘉瑋(2021)。使用電子書對於國小低年級學生國語文教學之成效評估─以偏鄉小學一年級學生為例(系統編號:109STU00392012)〔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系統編號:080PCCU2262011)〔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探索教育中心(2013年12月23日)。探索教育的發展背景及概況。2022年5月28日,取自https://adventure.cyc.org.tw/PapersDetail.asp?ID=10986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22年5月28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https://doi.org/10.6231/CME.2001(10)08
    梁綜文(2018)。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伴隨社交缺陷學生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 10.6345/THE.NTNU.DCEL.011.2018.F02
    許文震(2005)。澎湖縣國小隔代教養學童學校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3NTNT5212025)〔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思涵(2019)。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1900213
    許思景(2015)。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研究-臺中市互愛國小為例(系統編號:103NTCT0576015)〔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程淯、謝智謀(2022)。素養導向體驗教育課程之理論採用-系統性回顧。體驗教育學報,(14),15-28。https://doi.org/10.6783/JAAEE
    許雅淳(2021)。體驗教育方案對大學運動社團領導者溝通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 10.6345/NTNU202100052
    連舜華(2018)。實施閱讀理解策略進行繪本教學以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6NTNT1212019)〔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精華。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5)。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華都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佩妏(2010)。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系統編號:098NTTTC576024)〔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宜穗(2014)。運用繪本於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102CCU01395014)〔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治豪、王以仁(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46-74。
    陳柏帆(2021)。體驗教育介入職場衝突溝通能力之研究(系統編號:109SHU00760009)〔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秋惠(2010)。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形探究(系統編號:098NTNU528403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省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陳貞岑(2021)。透過具體操作建立學生合十、拆解的概念探討國小一年級數學加減法之學習成效(系統編號:109NTNT1507010)〔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修蕙、王俊杰、吳崇旗 (2014)。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58-79。https://doi.org/10.29697/JPE
    陳揚名(2020)。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體驗教育之研究-以竹夢實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14/NCCU202000830
    陳曉萍(2013)。體驗教育在企業教育訓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系統編號:101NTUS539903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麗卿(2010)。雲林縣國小新生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8NHU05096004)〔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師大書苑。
    彭文希(2021)。體驗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9NCUE5331021)〔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程婷鈺(201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之影響(系統編號:102NTNT1212002)〔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宣萍(2021)。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溝通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9NCYU5464046)〔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建彰(2008)。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桃園縣為例(系統編號:096MCU05331047)〔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漢文。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4)。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師大書苑。
    黃茂在、曾鈺琪主編(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貞諭(2009)。冒險教育對企業團隊發展成效之評估(系統編號:097NTCP5163028)〔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詹其穎(2021)。體驗教育課程對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100050
    廖月君(2008)。國小一年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系統編號:096NTTTC576005)〔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炳煌(2013)。能力,是探索出來的:體驗式學習與「探索教育」推手廖炳煌的故事。商業周刊。
    廖雅惠(2016)。MAPS翻轉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國語教學之運用研究(系統編號:104NKNU0045002)〔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趙心瑜(2018)。高雄市國中生人格特質、正向心理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KNU0332019)〔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玉玲(2016)。鷹架式寧靜閱讀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心流經驗之影響(系統編號:104UT005464012)〔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昀欣(2021)。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及班級凝聚力影響之研究(系統編號:109NPTU1568007)〔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翎庭(2016)。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系統編號:104UT005571006)〔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惠君、陳麗卿(2010)。雲林縣國小新生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幼兒教育研究,(2),107-142。
    潘佳伶(2013)。彰化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101NCUE5316060)〔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志輝(2013)。體驗教育活動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系統思考技能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五年級學童為例(系統編號:101NCPE5163023)〔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佩真(2017)。桃園市國中生學校生活適應與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系統編號:105YZU05210010)〔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翰林。
    鄭文寧(2021)。國小低年級國語補救教材分析— 以句型的類型與練習為核心(系統編號:109NTPT146A005)〔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秀琴(2012)。體驗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與應用。體驗教育學報,(6),179-189。https://doi.org/ 10.6783/JAAEE.201212.0179
    鄭麗芬(2020)。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傷害情感事件、自尊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8DYU00576047)〔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惠如(2014)。國小低年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系統編號:102HCHT0041006)〔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智謀 (2010)。以戶外冒險教育為本的登山課程對復原力之影響。體育學報,43(3),127-146。https://doi.org/10.6222/pej.4303.201009.1009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2015)。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格子外面。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智謀、吳崇旗、謝宜蓉 (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https://doi.org/10.29429/JSLHR.200712_2(4).03
    謝智謀、許涵菁暨體驗教育團隊(2010)。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Ⅱ。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鍾文彬(2004)。從九年一貫談休閒教育與輔導的結合:以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Adventure-Based Recreation Activities)為例。大專體育,(73),89-94。https://doi.org/10.6162/SRR.2004.73.14
    簡潔如(2017)。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傾向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5NCYU5579031)〔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傳桔(2018)。探索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育實踐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141-145。https://doi.org/ 10.6791/TER
    貳、英文部分
    Adler, A. (2013).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Vol. 133). Routledge.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ard of Directors. (1995).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en, 15, 21.
    Bernard, H. R., Killworth, P., Kronenfeld, D., & Sailer, L. (1984). The problem of informant accuracy: The validity of retrospective data.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3(1), 495-51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Falmer.
    Darwin, C.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509104
    Dewey, J. (1916). Democracy & Education. Macmillan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acmillan.
    Elias, M. J., Ubriaco, M., Reese, A. M., Gara, M., Rothbaum, P. A., & Haviland, M. (1992). A measure of adaptation to problematic academic and interpersonal tasks of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0(1), 41-57. https://doi.org/10.1016/0022-4405(92)90019-2
    Ellmo, W. R. & Grasser, J. (1995). Ado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A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adventure programming and group initiatives. Kendal/Hunt Publishing.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orton.
    Ewert, A. W.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Horizons Publishing.
    Forgan, J. W., & Jones, C. D. (2002). How experiential adventure activities can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3), 52-58. https://doi.org/10.1177/004005990203400307
    Freud, S. (1938).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Vol. 24). Penguin Group.
    Gerstein, J. S. (1990). 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 corporate adventure handbook. 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endy, C. M. (1975). Outward Bound and personality: Sixteen PF profiles of instructor and ipsative changes i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 16-19 years of a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Hopkins, D. (1982). Changes in self-concept as the result of adventure training. CAHPER Journal, 48, 9-12.
    Hopkins, D., & Putnam, R. (1993). Personal growth through adventure. Davis Fulton Publishers.
    Kimball, R. O., & Bacon, S. B. (1993). The wilderness challenge model.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11-41. Kendall/Hunt Publishing.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Luckner, J. L. & Nadler, R. S. (1992). Processing the adventure experience. Kendall/Hunt Publishing.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
    McCleod. B.&Allen-Craig. S. (2007). What outcomes are we trying to achieve in our outdoor programs? 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 41-49. https://doi.org/10.1007/BF03400856
    Nadler, R. S. (1993). Therapeutic process of change.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57-69. Kendall/Hunt Publishing.
    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Human Kinetics.
    Richards, A. (1999).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Venture.
    Rogers, C. R. (1961). The process equation of psycho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15(1), 27-45.
    Rohnke, K. (1984). Silver bullets: A guide to initiative problems, adventure games, stunts and trust activities. Project Adventure.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Project Adventure.
    Spencer, M. B. (1999).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on school adjust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n identity-focused cul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1), 43–57. https://doi.org/10.1207/s15326985ep3401_4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einemann educational publishers.
    Stremba, B., & Bisson, C. A. (2009). Teaching adventure education theory: Best practices. Human Kinetics.
    Tuckman, B. W., & Jensen, M. A. C. (1977). 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2(4), 419-427. https://doi.org/10.1177/105960117700200404
    Walsh, V., & Golins, G. (1976).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Colorado Outward Bound School, Denver.
    Witman, J. P. (1995). Characteris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s Valued by Adolescents in Treatmen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