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瑀禪
Sun, Yu-Chan
論文名稱: 《西遊記》中的水事研究
A Study on Water-Related Affair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指導教授: 李志宏
Li, Chi-Hung
口試委員: 李志宏
Li, Chi-Hung
胡衍南
Hu, Yen-Nan
曾世豪
Tseng, Shih-Hao
口試日期: 2025/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西遊記》神話原型八十一難釋厄
英文關鍵詞: Journey to the West, water,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81 trials, eliminating tribulations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5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遊記》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被視為神魔小說之經典,受到歷來讀者及及研究者重視,影響後世小說甚鉅。歷來學界對《西遊記》主題多有討論,然若從文本,從首回開篇詩句「須看《西遊釋厄傳》」便能窺見小說對「釋厄」主題的預告,而唐僧師徒歷經八十一難的取經之行,正是一次從謫降至正果的過渡儀式,也是一場試煉生命的「成長儀式」。其中,與「水」相關的情節頻繁出現,或為厄難,或為解厄之用,除了作為試煉師徒的關卡,也是洗淨其慾望的提示,更在厄難中為遭到破壞的環境和歷難者提供了再生的可能。
    本文運用「神話原型理論」和「過渡儀式理論」,與小說中的「水」意象相互對照,探討水所承載的「水難」、「清洗」、「重生」等原型意象,如何在《西遊記》中形成獨特的敘事功能與象徵意涵。本文先由取經和遇難的主體「唐僧」切入,分析其乳名「江流兒」,乃至八十一難以水難終始的結構特徵,思考水難作為災厄在故事中的功能和意義;再討論旅程開始後,水作為考驗的關卡,如何持續淨化取經者的身心,使其在試煉中獲得的成長與提升;最後從水的生長意義和小說中對水的正面描述,探究討論寫定者在「水火調和」的教化下,反覆描寫「求水」和「無水不長」的寫作意圖,在八十一難的最後,小說如何透過水的循環和重生意象,將超脫生死、不生不滅的佛教「圓寂」,通過凌雲渡「浴水重生」的方式,消解中國文化中對肉體死亡的忌諱,轉化為難滿後迎來新生的圓滿大結局。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been valued by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and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literary work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eliminating tribulations," as reflected in Tang Sanzang and his disciples’ journey through 81 trials, interpreted as a rite of passage and a spiritual growth process. Water image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ppearing as trials, purification, and symbols of regeneration.
      Using mythological archetype and rite of passage theo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water's narrative and symbolic functions, including archetypes like " drowning," "cleansing," and "rebirth." It examines Tang Sanzang's name, the structure of water-related trials, and water's role in spiritual purification. Finally, the study explores how water symbolizes renewal and balance, transforming death into a narrative of rebirth and fulfillment, culminating in a harmonious conclusion.
      This study will begin by exam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ang Sanzang's life starting and ending with water-related tribulations, interpreting these trials as a means of testing mental resilience and reinforcing determination among the pilgrims during the 81 tribulations. It will then delve into the purifying symbolism of water in Journey to the West, analyzing how water serves as a mirror for internal desires and external worldly influences, both within and beyond the team. This exploration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ant "mind-cleansing" for spiritual practitioners. Finally, the study will investigate the themes of "salvation" and "rebirth," uncovering the deeper metaphorical role of water as a symbol of renewal and growth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二章 試煉:水作為試煉生命的難關 18 第一節 江流出身 19 第二節 水關試煉 25 第三章 洗淨:水作為淨化身心的媒介 39 第一節 澄清名欲 40 第二節 反思食欲 46 第三節 洗滌色欲 49 第四節 掃除貪欲 54 第四章 重生:水作為復育與轉變的機會 59 第一節 拯救與復育 60 第二節 重生與轉變 69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書目 80

    一、傳統文獻
    元‧楊景賢:《西遊記》,收入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2)。
    明‧吳承恩,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2022年)。
    明‧吳承恩,繆天華校注,《西遊記》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17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頁3。
    黎烈文標點:《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二、近人專著
    尹榮方:《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艾蘭、汪濤主、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西遊記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吳聖昔:《西遊記新解》(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李安綱:《苦海與極樂:《西遊記》奧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李奭學、黎子鵬主編:《中外宗教與文學裡的他界書寫》(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5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侯沖、王見川主編:《《西遊記》新論及其他:來自佛教儀式、習俗與文本的視角》(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高桂惠:《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硏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6年)。
    陳洪、黃果泉、陳宏:《畫龍點睛:中國文學批評指要》(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陳洪:《淺俗之下的厚重:小說.宗教.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洪:《結緣:文學與宗教──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中心》(臺北:昌明文化有限公司,2018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文化與文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河西走廊:西部神話與華夏源流》(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劉戈:《西遊記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劉勇強:《幻想的魅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遊:《西遊記》新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劉耿大:《西遊記迷境探幽》(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謝明勳:《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臺北:李仁書局,2015)。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蘇興:《西遊記及明清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加〕查爾斯.查德威克著(Charles Chadwick),肖聿譯:《象徵主義》(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加〕諾斯羅普.弗萊(Herman 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评的解剖》(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法〕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江灝譯:《神話學》(臺北:麥田出版,2019年)。
    〔美〕艾蘭(Sarah Allan)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莫以爾(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5 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 年)。
    〔美〕阿蘭‧鄧迪斯 (Alan Dundes)著,陳建憲等譯,謝國先校:《洪水神話》(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3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英〕維克多.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英〕維克多.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瑞〕卡爾.榮格(Carl G.Jung)著,龔卓軍譯,于德慧校注:《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年)。
    三、期刊論文
    方克強:〈原型模式:《西遊記》的成年禮〉,《文學人類學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158-174。
    王平:〈論《西遊記》的原旨與接受〉,《東岳論叢》,2003年9月,頁89-93。
    王振星:〈唐僧「江流兒」身世的原型與流變〉,《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7年3月),頁62-65。
    王雪卿:〈神聖與褻瀆:《西遊記》諧謔書寫下的宗教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16年3月),頁105-126。
    王輝斌:〈《西遊記》祖本新探〉,《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頁58-62。李金泉:〈《西游記》唐僧出身故事再探討〉,《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1期, 頁63-76。
    王瓊玲:〈我國文獻所載女子國、女王國和古典小說中的女兒國〉,《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0年),頁1-38。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4月),頁78-92。
    余國藩:〈朝聖行-論《神曲》與《西遊記》〉,《中外文學》第17期(1988年7月),頁26。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西遊記》的敍事結構與第九回的問題〉,《中外文學》16卷10期(1988年3月),頁4-25。
    李洪甫:〈《西遊記》古今刊本中唐僧家世的比勘〉,《書目季刊》第四十八卷第三期,2014年12月,頁51-71。
    李時人:〈略論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唐僧出生故事〉,《文學遺產》第1期(1983年),頁86-93。熊發恕:〈也談《西遊記》中唐僧出身故事〉,《康定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1期,頁58-64。
    李莉:〈淺談《西遊記》中的河流意象〉,《紅河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2017年6月),頁41-43。
    詳見李貴生:〈寓意的評量架構:以《西遊記》五聖解讀為中心〉,《淡江中文學報》第37期(2017年12月),頁63-100。
    李曉媛:〈淺析《西遊記》中的各類水形象〉,《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0期(2019年10月),頁25-28。
    李曉媛:〈淺析《西遊記》中的各類水形象〉,《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0期(2019年10月),頁25-28。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7期(西元2003年12月),頁85-113。
    李豐楙:〈魔、精把關:《西遊記》的過關敘述及其諷喻〉《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一期(2019年6月),頁77-128。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2014年6月),頁1-47。
    周玲麗:〈論《西遊記》中唐僧與孫悟空的水石關係〉,《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6期(2017年6月),頁36-38。
    林柔瑀:〈《西遊記》中千變英雄歷劫的神話意蘊〉,《有鳳初鳴年刊》第16期(2020年7月),頁215-233。
    林庭宇:〈「敕水淨壇」的科儀思想即其儀式象徵〉,《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2010年3月),頁65-95。
    胡萬川:〈中國的江流兒故事〉,《漢學研究》1990年第1期,第443-459頁。
    胡蓮玉:〈《西遊記》主題接受考論〉,《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三期,頁32-45。
    胡適:〈《西遊記》考證〉,《魯迅、胡適等解讀《西遊記》》(瀋陽:遼海出版社,2010年),頁26-57。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103卷,1996年8月,頁 40-45。
    高志成:〈孫悟空「求道」之「成敗」要件解析──從「石猴」身份論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13年12月),頁1-29。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第3期(2004年6月),頁113-148。
    婁文衡:〈「潛在的悲劇」──從異端系譜回看《西遊記》〉,《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8期(2018年4月),頁103-117。
    張永佳:〈《西遊記》中「水」的意蘊〉,《北方文學》,2020年08期,頁 31-34。
    張靜二:〈論《心經》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51期(1985年5月),頁247-265。
    曹瀚文:〈以柔克剛 弱之勝強──從《西遊記》中的山水意象看唐僧師徒之關係〉(衡水學院學報13卷3期,2011年)。
    章海鳳:〈試論古典詩詞中水意象的原型內涵──兼談水與時間對應的意義〉,《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05期第26卷,頁13-16
    許家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互動關係為切 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五期,2008年1月,頁115-146。
    許蔚:〈《西遊記》研究二題〉,《華人宗教研究》第6期(2015年12月),頁87-135。
    陳淑慧:〈中國古代的江流兒故事及其神話闡釋〉,《文學教育》2023年第09期,頁170-173。
    傅述先:〈西遊記中五聖的關係〉,《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7年),頁240。
    馮軍:〈水石文化隐喻──《西遊記》中唐僧與《紅樓夢》中賈寶玉比較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6卷5期,2010年)。
    黃君博:〈水的神話母題:論人、人轉變的「沐浴儀式」〉,《華人文化研究》,第3卷第1期(2015年6月),頁171-178。
    黃慶萱:〈西遊記的象徵世界〉,《幼獅月刊》第46卷第3期(1977年),頁50-61。
    黃賢:〈淺析《西遊記》中的龍王形象〉,《雁北師范學院學報 》, 第23卷第1期 (2007年2月)頁 65-67。
    慈華:〈江流兒故事類型與民間「報冤」心態〉,《戲曲研究》第121輯(2022年01期),頁233-251。
    楊玉如:〈鐵漢柔情淚──孫悟空淚滴《西遊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4月),頁159-186。
    劉雨過:〈論《西游記》的情色敘事〉,《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8月,總296期,第八期。
    劉艷芬:〈試論鏡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宗教學研究》,第200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98-201。
    鄭明娳:〈陳光蕊、江流兒故事與西遊記〉,《古典小說藝術新探》(臺北:時報文化,1987 年),頁 65-85。
    蕭兵:〈世界神話傳說裡的英雄棄子——比較文化學的一個實例分析〉,《國外文學》1984年03期,頁67-81。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流沙河」故事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77期(2022年6月),頁159-196。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凌雲渡」故事析論〉,《中國文化研究》第43期(2019年2月),頁173-187。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陳炳良節譯:〈啟蒙儀式與現代社會〉,《神話即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四、學位論文
    王郭皇:《蘇軾詩詞水意象研究》(新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吳晉安:《英雄歷劫:《西遊記》「火劫故事」寓意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 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靜雯:《《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形象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璧雍:《西遊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佩樺:《《西遊記》中的五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袁子喬:《《西遊記》與《魔戒》之比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秦姍:《《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年)。
    張雅涵:《《西遊記》之「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張慧驊:《《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形象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正立:《儀式性的淨化與清洗:《西遊記》與《奧德賽》中的英雄兼殺戮者》(臺北: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怡靜(釋德音):《《慈悲三昧水懺》之研究—其結構、思想與教化》(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陳金枝:《《西遊記》唐僧師徒形象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陳豐佾:《西遊記中觀音形象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辜淑婷:《《西遊記》的神話元素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
    黃筠茜:《《詩經》之水意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黃鈺玲:《《西遊記》之神話原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寶諭:《《西遊記》中的謫降觀念》(新竹: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
    楊靚雯:《女兒國水意象研究──以《西遊記》《紅樓夢》《鏡花緣》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葉力嘉:《孫悟空的生命歷程──《西遊記》的神話原型閱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葉立萱:《西遊記與哈克歷險記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嘉義:中正大學外語研所 碩士論文,1999年)。
    劉麗珠:《奇幻文學東西對照看──《西遊記》與《魔戒》英雄歷險之主題研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蔡享宏:《《西遊記》的「風」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佩芳:《《西遊記》中龍王世界的探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蔣昆宏:《淨化的旅程論《西遊記》和《神曲:煉獄篇》中河流之神話意涵》(臺北: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賴秀蘭:《人神佛妖一世界──《西遊記》之人物形象探析》(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謝玉娟:《《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