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朴智詵 PARKJISEON |
---|---|
論文名稱: |
宋濂《龍門子凝道記》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元末明初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宋濂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傑出文學家、理學家。他在元末社會政治衰敗的局勢下,幾經科場的失敗、社會的動盪以及吏治的腐敗,對元朝的統治已失去了信心。於是固辭,隱居浙東小龍門山,潛心研讀著書,前後達十數年。《龍門子凝道記》即是在其間著成。宋濂一生以治學著述為己任,因此這本書裡凝縮反映了他畢生讀書的思想精華。
本論文公分五章,首章緒論,先論述筆者選擇《龍門子凝道記》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相關文獻探討做一說明。再後,在第四節先概述《龍門子凝道記》一書之版本著錄情況,而選定版本的依據之後,再談則數條數問題。在本節中,筆者將對此提出較為嚴謹的計算標準,並確認本論文研究範圍之正確性。最後在從文獻探討中整理出來的前人研究成果,企盼釐清本篇論文的研究價值。第二章宋濂的生平、思想與文論,簡述宋濂之生平、思想、文論等方面,並討論其一生經驗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第三章《龍門子凝道記》之思想內容,分為理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來探析,瞭解宋濂入明之前的思想之大略。第四章《龍門子凝道記》之說理方式,分為獨白體、對話體、寓言體、三個模式探討,並舉例論述之,以明宋濂創作上之展現思想道理的方式。第五章結論探討《龍門子凝道記》在文學史上之特點與價值,以及根據以上各章的內容,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
關鍵詞:元末明初、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本書目分為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三部分。專書先列宋濂著作,再列其他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序);其餘皆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一)古籍
1、宋濂著作
〔明〕宋濂:《文憲集》,四庫全書本,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宋濂:《宋學士續文粹》,明建文辛巳(三年,1401)浦陽鄭氏義門書塾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臺北:台灣中華,1965年。
宋濂:《元史》卷一八九《儒學一》,臺北:台灣中華,1965年。
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2、其他古籍
〔西漢〕劉向原著,李華年注:《新序》,臺北:台灣書房,1997年。
〔晉〕陳壽:《屬書五‧諸葛亮傳》,《三國志》卷三五,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徐德明:《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元〕吳萊:《淵穎集》,金華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元〕蘇天爵:《元朝明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臺北:成文出反社有限公司,1983年。
﹝明﹞張夷令《迂仙別記》收於楊家駱主編:《中國笑話書》,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明﹞張翀:《渾然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黃宗義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一九《大略篇第二十七》,香港:世界書局出版社,
196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中國文化文學出版部印行,196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王平:《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春南、趙映林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王崗:《中國元代政治史》,大陸,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文學卷》,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1985年。
文斌選注:《元明清詼諧寓言》,番禺:新世紀出版社,1995年。
田啟文:《臺灣古典散文選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史衛民等譯、〔德〕傳海波、〔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事業公司,1982年。
成復旺:《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長沙:嶽麓書社,2005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
李奕定:《中國歷代寓言選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
年。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大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臺北:允晨
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良霄、顧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姚大力:《漠北來去-元朝興衰啟示錄》,臺北:年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
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
査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祝普文:《宋濂寓言選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馬達:《宋濂寓言注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中玉、郭豫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徐永明:《文臣之首─宋濂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5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貞瑾:《宋濂傳記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陳致平:《中華通史》第八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陳維禮、郭俊峰:《中國歷代笑話集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年。
陳書良、鄭憲春合著:《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松輝:《元明清道教與文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章映閣:《諸葛亮》台北:知書房出版集團,1993年。
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陶秋英編選、虞行校訂:《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童慶炳、謝世涯、郭淑雲:《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2年。
楊樹森等著:《遼宋夏金元史》,大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潘杰:《宋濂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劉月華,潘文娛,胡韋華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1983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劉國正、馬達、戴山青選編,劉基原著:《寓林折枝:中國歷代寓言選注》,北
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劉征、馬達、戴山青合編:《中國寓言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8
月。
劉征、馬達、戴青山:《中國寓言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鍾林斌:《公安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中華書局,1997年。
顏瑞芳:《九頭鳥元明寓言選析》,臺北:幼獅出版社,l984年。
魏青:《元末明初─浙東三作家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簡恩定:《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顧青、劉東葵:《冷眼笑看人間事─古代寓言笑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9年。
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朴鍾學:《公安派文學思想及其背景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88年。
李玉亭:《宋濂與宋明理學》,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宋召海:《宋濂社會思想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邱淑芬:蘇軾《艾子雜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金演宰:《宋明理學和心學派的易學與道德形上學》,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范宜如:《明代吳中文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
士論文,1998年。
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年。
陳方濟:《宋濂生平及其寓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
年。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3年。
許玉敏:《北山學派文道合─發展脈絡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年。
陳貞瑾:《宋濂傳記文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東:《宋濂交游及文學思想考論》,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博涵:《宋濂文章觀念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博光森:《元朝中葉中央權力結構與政治生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
文,2008年。
黃淑真:《宋濂寓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2008年。
黃瑶妮:《《禮記》文本分類與政論散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頁27。
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葉含秋:《宋濂年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蔡雅惠:《中學寓言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2003年7月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賴旬美:《中國古代寓言型笑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年。
謝玉玲:《宋濂的道學與文論》,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
年。
羅鳳華:《道家道教對宋濂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杰謀:〈記明初大儒宋濂〉,《浙江月刊》,第3卷1期,1971年1月,頁16。
王春南:〈宋濂入明之後為何難有傑出作品〉,《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報》,2002
年3月,頁136-139。
王齊洲:〈游夏文學發微〉,《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2003 年。
王嘉川:〈《諸子辨》性質考察〉,《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4年,頁162-167。
王利民:〈朱熹詩文的文道一本論〉,《浙江大學學報》,第32卷1期,2002
年,頁104-109。
左德成:〈台?臺?治書御史?─談宋濂「秦士錄」注釋的小問題〉,《國文天
地》,第11卷12期,1996年5月,頁111-112。
朱仲玉:〈宋濂與王褘的史學成就〉,《史學史研究》,第4期,1983年,頁41-48。
江舉謙:〈宋濂「秦士錄」〉,《明道文藝》,第190期,1992年1月,頁60-67。
任宜敏:〈空有相資真俗並用-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佛學思想述論〉,《浙江學
刊》,第4期,2006年,頁39-46。
全春花:〈元朝四等人制概論〉,《世紀橋》,第8期,2008年,頁70-71。
杜若:〈明代大手筆宋濂〉,《自由談》,第31卷11期,1980年11月,頁40-42。
李翀:〈多角度解讀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黑龍江民族叢刊》,第1期,2008
年,頁108-112。
李道進:〈宋濂的佛教觀〉,《浙江學刊》,第3期,1995年,頁85-88。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宋濂、方孝孺、王守仁、歸有光、楊繼盛、袁宏道、
史可法) 〉,《今日中國》,第119期,1981年3月,頁131-144。
余崇生:〈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9
期,1983年9月,頁71-72。
沙似雪:〈略論宋濂的理學思想和文學主張〉,《明史研究》,第4期,1994年,頁
137-139。
宋開之:〈宋濂政治教育思想論〉,《河海大學學報》,第4期,1999 年。
吳麟煜:〈論宋濂的政治教育觀〉,《文教資料》,2007年5月,頁105-107。
吳燕娜:〈禮教、情感、和宗教之互動:分析比較,《型世言》第四回和「麗
水陳孝女傳碑」對割股療親的呈現〉,《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
頁413-453。
林正根:〈論明太祖的心態與功臣群體的覆滅〉,《江漢論壇》,第12期,1992年,
頁53-60。
林湘華:〈前「江西詩派」詩論中「道」「文」關係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
研究》,第9期,2003年,頁147-172。
邱樹森:〈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元史論叢》,第3期,1986年,頁155-171。
金榮華:〈通俗文學和雅正文學的本質和趨勢〉,《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
第19期,2000年。
周曉勇:〈試論牟宗三對宋明儒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0年11月,頁39-44。
胡信田:〈談元末學人宋濂的遭遇〉,《新儒家》,第1卷5期,1967年10月,頁
7-8。
戚宜君:〈宋濂的經師氣象與人師風範〉,《中華文藝》,第25卷3期,1983
年5月,頁55-61。
胡其德譯、〔日〕檀上寬著:<〈義門鄭氏與元末杜會上、下〉,《世界華學季刊》,
1983年6月,頁71-74。
査洪德:〈文道離合與元代文學思潮〉,《晉陽學刊》,第5期,2000年,頁53-59。
洪玉珍:〈宋濂傳記文的語言特色〉,《研究者》(文學教育),2007年3月,頁26-27。
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第8卷,1964年,頁125-144。
孫克寬:〈元代金華之學術評〉,《幼獅學誌》,第8卷4期,1969年,頁1-33。
孫克寬:〈元代金華文人方鳳與柳贯〉,《中華復興月刊》,第3卷4期,1970年,
頁83-108。
孫秋克:〈劉基「二鬼」作於洪武元年考─向徐朔方先生獻疑〉,《書目季刊》,
第37卷1期,2002年6月,頁9-16。
孫蓉蓉:〈「文原於道」與「文以載道」〉,《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年5月15、16日,頁71-84。
孫學堂:〈從台閣派到復古派〉,《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4期,2002年,
頁63-69。
徐子方:〈從宋濂、劉基的早期詩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後的心態〉,《浙江社會科學》,
第3期,2005 年。
徐永明:〈不同處境下宋濂的活動及創作〉,《浙江大學學報》,2005年9月,頁
135-143。
徐兆安:〈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1376~1383)〉,《漢學研究》,第27卷4
期,2009年12月,頁147-178。
徐秉愉:〈以文字自立─元代金華文士吳萊〉,收入《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
會論文集》,臺北:台大歷史系,1996年,頁129-147。
徐朔方:〈劉基對宋濂的友誼及其「二鬼」詩索隱〉,《中國書目季刊》,第
30卷3期,1996年12月,頁46-53。
徐道鄰:〈宋濂與徐達之死─明史中的兩樁疑案〉,《東方雜誌》續刊,第1
卷4期,1967年,頁56-58。
高志忠:〈學者之文重在於用─宋濂和他的散文〉,《北方論叢》,第2期,1994
年,頁52-57。
高越天:〈劉基、宋濂遺事補正〉,《浙江月刊》,第10卷10期,1978年10
月,頁35-36。
唐宇元:〈宋濂的理學思想〉,《孔子研究》,第3期,1987 年。
唐勃:〈傳統中國社會知識份子的角色〉,《銘傳學刊》,第11期,2001年,頁
129-144。
索寶祥:〈論宋濂的頌聖文學〉,《文學遺產》,第3期,2001年,頁96-105。
索寶祥:〈論宋濂的頌聖文學─一兼論頌聖文學的基本特徵與明初君臣關系〉,《文
學遺產》,第3期,2001年,頁96-105。
晏景中:〈徜徉於出處之間-論宋濂入仕前的仕途觀〉,《安徽文學》,第7期,2007
年,頁 90-91。
梁容若:〈葡萄社與公安派〉,《純文學》,第6卷6期,1969年。
張須:〈宋元明清論〉,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四〉》,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1986年,頁1327-1334。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5年,1995
年,頁16-24。
郭預衡:〈朱元璋之為君和宋濂之為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第3期,1996年,頁91-97。
陳高華:〈《元史》籑修考〉,《歷史研究》,第4期,1990年,頁115-129。陳寒鳴:〈簡論宋濂思想的特色〉《孔子研究》,第3期,1993年,頁92-97。
陳寒鳴:〈簡論宋濂思想的特色〉,《孔子研究》,第3期,1994年,頁92-97。
陳葛滿:〈宋濂用世思想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8 年。
陳葛滿:〈宋濂簡譜〉,《浙江師大學報》,第2期,1994 年,頁45-50。
陳葛滿:〈宋濂簡譜(續)〉,《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5年,
頁79-83。
張仲謀:〈論宋濂的文論與散文創作〉,《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第2期,1996年,頁64-68。
張思齊:〈宋濂文章論的宗教意識〉,《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3月,頁70-74。
張學忠:〈論宋濂詩中的人物形象〉,《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5卷1期,2002
年,頁59-61。
陸廣平:〈明初方孝孺宗法思想初探〉,《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9卷2期,1996
年。
陳浮:〈宋濂與《元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第8期,1999 年。
陳婷婷:〈中西文學作品中的『漁夫』形象之比較〉,《安徽大學外語學院》,(文
學語言學研究),2000年8月號,頁4-5。
陳俊宏:〈論宋濂《燕書》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中國語文》,第106卷2
期,2010年2月,頁62─69。
常建華:〈宋濂佚文《楊氏家乘序》及其價值〉,《天津師大學報》,第1期,2000
年。
許守泯:〈元代江南世人的社會網路─以金華黃溍為例〉,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
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655-679。
許東海:〈仙道、聖政、世變─宋濂「蟠桃核賦」之仙道書寫及其明初史學意涵〉,
《漢學研究》,第26卷2期,2008年6月,頁101-130。
許振興:〈《洪武聖政記》考察〉,《東方文化》,第40卷1期,2005年12月,頁
28-38。
許菁頻:〈中國古代自傳文學中的仕與隱-以白居易、胡應麟為例〉,《浙江教育
學院人文學院》,第6期,2007年11月,頁79-84。
黃兆強:〈《元史》籑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年,頁
153-180。
黃兆強:〈《元史》纂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
年4月,頁153-180。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避世風尚論略〉,《江海學刊》,2006年6月,頁149-153。
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第5期,1982年,頁299-309。
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第5期,1982年12月
頁299-309。
雷奎懷:〈政無道「惹紅巾萬千」─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貴陽師專學報》(社會
科學版) ,第3期,1996年,頁24-31。
鄭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與社會〉,《南開始學》,第1期,1989年,頁18-35。
鄭先彬:〈醇深演迤古雅雄麗─宋濂寓言創作特色談〉,《雲南電大學報》,第3
期,2007年9月,頁47-50。
楊鴻銘:〈宋濂「秦士錄」等文漢語論〉,《孔孟月刊》,第36卷6期,1998
年2月,頁48-49。
雷慶:〈元順帝新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
頁20-25。
廖可斌:〈論宋濂前後期思想的變化及其它〉,《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5 年。
劉文起:〈宋濂對《老子》之認知〉,台北:世新大學中文系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
論文,2004年6月9日。
劉汝錫:〈宋濂的政治思想〉,《思與言》,第17卷2期,1979年7月,頁67-71。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宋史研究集》,第
32期,2002年,頁527-576。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第六次印
行,頁289-343。
劉艷波:〈略論元順帝時期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特點〉,《松遼學刊》(社會第2期,
1998年,頁68-83。
劉健芬:〈評宋濂、高啟的詩論理論〉,《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
頁21-24。
蔡鳳林:〈論元朝的四等人制─兼論元朝政治文化的若干特徵〉,《內蒙古師範大
學學報》,第3期,2008年5月,頁13-20。
謝其祥:〈宋濂的寓言創作芻議〉,《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科學版) ,
第4期,1997年,頁16-21。
蕭繼宗:〈宋濂〉,《中國文學史論集》,第3卷,1958年4月,頁835-844。
蕭登福:〈公安派文學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4期,1979年。
蕭啟慶:〈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
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571-615。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1期,頁121-147。
謝其祥:〈論宋濂人物傳記的特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
37-41。
謝其祥:〈論宋濂的「為文」思想〉,《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
期,1997年,頁73-77。
戴朝福:〈求學也是一種人格的考驗─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國
死語文》,第77卷3期,1995年8月,頁63-66。
魏青:〈試析宋濂散文中文與道的關係〉,《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2002年,頁108-111。
魏青:〈宋濂《杜詩舉隅序》─識〉,《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2002年,頁167-168。
羅仲輝:〈明初史館與《元史》的修籑〉,《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2年,頁
145-153。
龔顯宗:〈宋濂詩論述評〉,《華學月刊》,第128期,1982年8月,頁31-35。
龔顯宗:〈宋濂的詩文論〉,《明史研究專刊》,第7期,1984年,頁133-162。
龔顯宗 :〈宋濂與道教〉,《道教學探索》,第6期,1992年12月,頁396-407。
龔顯宗:〈宋濂與佛教〉,《正觀》,第1卷,1997年6月,頁45-67。
龔顯宗:〈千載悠悠─論宋濂對歐陽修、契嵩的接受與超越〉,《普門學報》,第43期,2008年1月,頁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