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裨海紀遊》可說是臺灣遊記的開創者,但目前研究多集中於歷史、地理、人類學(平埔族的研究)、社會學及考古學上的價值,在文學方面的研究是不足的。本論文欲藉由分析《裨海紀遊》中所描述的題材及其表現手法,並與遊記文學的代表─柳宗元之永柳遊記做比較,進而了解《裨海紀遊》在遊記文學中的延續性及特殊性,以期能展現此書在遊記文學中的定位與價值,並補充現今《裨海紀遊》於文學方面研究的不足。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研究方法,並整理目前有關《裨海紀遊》的研究成果。為了呈現《裨海紀遊》在遊記文學上的延續性及特殊性,第二章將就遊記文學做分析說明,並概略介紹《裨海紀遊》的比較對象─柳宗元及其遊記特色。第三章整理《裨海紀遊》中有關自然及人文題材的描寫,並分析郁永河於書中所展現的情感思想。第四章將分析《裨海紀遊》的表現手法,除其以日記體記遊的形式之外,書中〈臺灣竹枝詞〉與〈土番竹枝詞〉為總結郁永河在臺灣的見聞,但其竹枝詞內容又與書中部分散文內容相配合,形成「詩文合記」的特殊表現手法,亦將分類說明。第五章結論則總述《裨海紀遊》的文學價值。
參考書目(按出版年月排列)
一、 古籍
孟子《孟子‧離婁上》
漢范曄《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傳‧序》
唐李翱撰:《李文公集》卷十八,《縮本四部叢刊初編》159,上海商務印書館
柳宗元撰、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柳河東集》卷二十九,第107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舜民撰、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錄》卷七,第103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汝綸著、吳闓生編次:《桐城吳先生全書》,藝文印書館影印清末名家自著叢書初編本,1964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方豪合校本,1950年11月)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蘇軾撰、郎曄著:《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世界,1960年)
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1975年)
吳文治編:《柳宗元集》(北京:中華,1979年)
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十一(台北:名家,1982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1984年)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上海:古籍,1987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大通,1987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1987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大通,1987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台北:武陵,1989年)
171
張岱著、夏咸淳點校:《瑯環文集》(上海:古籍,1991年)
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下篇(台北:文史哲,1988年)
柳宗元撰、楊家駱主編:《柳河東全集》(台北:世界,1999年)
《全唐詩‧第三百六十五卷‧劉禹錫十二》(台北:中華,1996年)
田啟文:《台灣古典散文研究》(台北:五南,2006年)
徐懷祖:〈臺灣隨筆〉《臺灣輿地彙鈔》文叢第216種
二、 專書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上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
李剛己、吳闓生選評:《桐城吳氏古文法‧下篇》(台北:中華,1970年)
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台北:清流,1976年)
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1979年)
章行嚴:《柳文指要》(又名《柳文探微》,台北:華正,1981年)
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台北:文海,1981年)
陳香:《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林朝綮、周瑞燉合編:《台灣地質》(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
陳正祥:《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台北:南天,1985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86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1986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1986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1987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學哲,1987年10月)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1989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1990年)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92年)
約翰‧柏格著、戴行鉞譯:《藝術鑑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
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1994年)
172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1995年)
王立群著:《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開封:河南大學,1996年)
翁聖峰:《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文津,1996年)
葉石濤編譯:《臺灣文學集②》(高雄:春暉,1996年)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古籍,1998年)
王更生著:《柳宗元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1999年)
馮光廉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下冊》,(北京:人民文學,1999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愛德華‧薩依德著、單得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0年,初版六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2001年二版)
李翠瑛:《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2001年)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台北:蘭臺,2002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
孟樊編:《旅行文學讀本》(台北:揚智,2004年3月)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上海:學林,2004年)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2004年)
田啟文編著:《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王南,2004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2005年)
溫科學:《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評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2006年7月重排出版)
田啟文:《臺灣古典散文研究》(台北:五南,2006年)
徐師曾:《文體明辨》(台北:莊嚴文化影印本,1997年)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詩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1991年)
173
三、 學位論文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佳妏:《清代台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鄭淑娟:《清代硫磺政策與台灣硫磺之開採研究》,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係碩士論文,2006年
謝廼西:《蘇軾山水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莊雅仲:《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74
四、 期刊論文
費海璣:〈裨海紀遊〉研究《書目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71年9月
李栖:〈試論柳宗元遊記文章的組織結構〉《中國學術年刊》第六期,1984年6月
屈小強:〈從民間“竹枝詞”到文人“竹枝詞”〉《民間文學論叢》六期,1992年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四卷三期,1993年
何梅琴:〈蘇軾遊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頂山師專學報》第十一卷第3期,1996年9月
詹宏志:〈硬派旅行文學〉《聯合文學》167期,1998年9月
龔顯宗:〈郁永河稗海紀遊〉,《鄉城生活雜誌》第59期,1998年12月
陳騫:〈試論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身世之感〉,《玉溪師範高等學校學報》,第15卷第5期,1999年
阮桃園:〈文人探險家的視野-試評析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曾潔明:〈寄情山水,轉化苦悶情緒─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賞析〉《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11期,2000年9月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年)
陳玉峰:〈《裨海紀遊》之生態解說〉《國立台灣博物館年刊》第四十四卷,2001年
周憲:〈旅行者的眼光─從近代遊記文學看現代性體驗的形式〉《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書林,2001年)
徐麗霞:〈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三)〉《中國語文》533期,2001年9月
175
徐麗霞:〈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四)、《中國語文》534期,2001年10月
王更生:〈魏晉南北朝記遊小說初探〉《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書林,2001年)
何素花:〈清初旅臺文人之台灣社會觀察-以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為例〉,《台灣文獻》2002年三月,五十三卷一期
丁旭輝:〈論《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0卷1期,2004年3月
賴恆毅:〈郁永河《裨海紀遊》之竹枝詞研究〉《台灣史料研究》第25號,2005年7月
阮美慧:〈尋訪失落的族群─以郁永河《裨海紀遊》為例重建清代平埔族的歷史圖像〉,《雲漢學刊》第7期,2000年
賴雅菁:〈觀景‧景觀:檢視三部維多利亞時期遊記如何書寫「番邦」的自然景物〉,《中外文學》第29卷第6期,2000年11月
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三期,2004年9月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遊記的異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第13期,2004年12月
李君如、彭盛裕:〈境外之鏡:自旅行文本中探索主體的心理投射〉《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6年3月,頁91。
莊勝全:〈清康熙朝台灣印象的轉變-以四位親歷者的觀察為例〉《台灣風物》56卷3期,2006年9月
宋澤萊:〈評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並論台灣文學史上的傳奇時代〉《台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