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宜珍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烏來地區經濟社會的變遷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Wen, Chen-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烏來地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5 下載:10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就烏來地區而言,或者台灣其他原住民地區,日治時期的統治是使其傳統社會經濟生活徹底瓦解的關鍵時刻。因此本論文就以烏來地區為地理範圍,探討當日本國家力量進入後,傳統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這個研究不僅有利於此地鄉土史教育以及烏來鄉的歷史重建,同時也期望藉由此研究,可以反映出其他原住民地區在日治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第二章主要是論述烏來泰雅族祖先自今南投縣仁愛鄉向北遷徙,在現在的烏來鄉形成部落的過程以及傳統聚落結構形式,接著敘述並重建烏來泰雅族人早期可能的社會與經濟生活面貌。烏來泰雅族移入烏來的時間應是在1740年代以前,最早的兩個部落是在現在烏來鄉的福山村形成依此沿著南勢溪往北建立部落,日治以前共成立9個聚落。烏來泰雅族社會的運作基本上是以血族團體為中心,以此為主軸形成共同耕作、共同祭祀、共同狩獵的團體。而整個血族社會得以運行不悖則是依恃著部落中無形的力量亦即祖靈的信仰。傳統經濟生活是以游耕燒墾、狩獵、漁獵以及物物交換的方式。
烏來泰雅族經濟社會結構性的改變,從日本時期開始。因此第三章主要論述傳統部落首度面臨國家力量控制下的發展,首先著眼於清朝、日本國家力量接續著進入此地的情形,再者,探討日本國家為了有效的統治烏來泰雅族所實施的移住政策。日本國家力量正式進入烏來地區是在明治36年(1903)年,對烏來泰雅族而言,一方面是日方隘勇線層層的架築,一方面是警備強力的部署,使其漸漸的被包圍在重重的國家控制之中,隨著隘勇線的推進與完成,日方便在此設立警備機構,也開啟了烏來地區的警察政治。日方為有效統治烏來泰雅族採集體移住政策,日治時期烏來泰雅族的遷移分三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的遷移以及1931哈盆社的成立確立了烏來新聚落的形式。
第四章是更細緻的從生產方之改變與交易方式的變革等面向,來探討其對烏來泰雅族經濟層面的影響,在日本的農耕民化政策下,烏來地區自明治四十二年起展開水田耕作與其他新的作物栽培。這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象徵國家的力量首次干預原住民的生計生活。更是烏來地區由游耕到定耕的生產變革。無論從官方的實際訪查資料或調查統計數據都足以證明這項變革,至於各社生產狀況在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由於日方新的交易政策,在烏來地區設置交易所、將所有物品都以現金進行買賣,烏來泰雅族固定的交易場所因而產生,同時日方也引入了現代貨幣的觀念,而隨著交易管道的多元化更活絡了烏來地區現代貨幣的使用;不僅如此過去烏來泰雅族積穀存糧的觀念漸形塑成現金儲蓄的觀念。而藉由交易物品的分析也能觀察出日治時期烏來泰雅族的生產物品供給與生活消費需求情況,可以更細緻的觀察他們的經濟生活。
第五章從教化的施行、社會舊習的改變與部落新階層的加入等面向,分別探討烏來泰雅族社會層面的衝擊與改變。教育被日方視為同化政策的重點之一,日方透過由下至上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帶給烏來泰雅族思維內化的改變,教化的過程中一者培養烏來泰雅族具有堅實的農民性格,一者藉由繼續升學或者融入日本生活模式中,使得烏來泰雅族人對日本文化產生了認同,也漸漸地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樣貌。我們從獵人頭習性的消失、打獵習俗的改變、文面文化的泯除、傳統祭儀的改變、屋外葬的推行、現代衛生觀念的引入等方面,都可以觀察出烏來泰雅族在日本的統治與刻意的改造下,原有以gaga為主軸的傳統部落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傳統聚落型態亦改變。整個社會層面的改變其轉變的關鍵時期應是第二階段移住完成後。新聚落以駐在所為中心,周圍設有教育所交易所、療養所、公共浴池、廁所、公共墓園以及信仰中心神社等公共建築。部落的家屋也與傳統家屋迥然不同,而改變為排列整齊的日本式房屋。隨著日本統治力的落實,日本警察替代了烏來泰雅族傳統社會的領導階層,日本警察一方面依靠部落舊有勢力以鞏固統治力,一方面又積極的培植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部落青年,並利用各項團體進行宣導而這些新的部落團體或者教育單位,其管轄權已非傳統部落頭目而是直屬於當地警察,就資料顯示自大正十三年起這種轉變已然形成,至昭和四年則是完全取代。然不論是傳統勢力或者是日本培植出來的部落青年,烏來泰雅族傳統部落的領導階層實際是被國家的警察所取代。
第六章結論。對烏來泰雅族而言,日本化是全面性政府力量的落實。一方面是烏來各社在人口數量上無法集結強大勢力;另一方面則是警察駐在所就近監視,以及隘勇線層層的推進。是故,更加速了日本國家力量的進入與控制。因之接續下來的警察政治、撫育措施、社會經濟變革,都推行得相當順利而少有反抗事件。
1903年日本國家力量正式進入烏來泰雅族傳統部落,整個日本統治時期,都以山地經濟開發與教化為主軸。在日本國家的教化下,日語成了普遍的溝通模式。傳統部落以GaGa為主軸所組成的父系社會,在國家的統治下,傳統社會習俗與組織逐漸瓦解,經濟上在強力的山地資源利用下,使得傳統燒耕維生方式改變,而走向農耕定耕化。傳統物物交換的交易方式產生變革,漸而形塑了現代貨幣使用的觀念。在日方的強制統治與同化下,新的社會生活型態與生活空間亦因應而生。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一般史料
毛一波等
1960 《台北縣志.民俗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文崇一等著
1990 《烏來鄉志》,台北縣:烏來鄉公所。
宋建和譯,總督府警務局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下),台灣省文獻會。
余萬居譯,佐山融吉著
未刊本 《蕃族調查報告書.泰雅族後篇屈尺蕃部份》,中研院民族所。
吳萬煌、古瑞雲譯 總督府警務局
199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三),台灣省文獻會。
吳萬煌譯 總督府警務局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台灣省文獻會。
陳金田譯,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台灣省文獻會。
陳金田譯,總督府警務局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台灣省文獻會。
陳存良譯
2001 《文山、海山郡彙編(上).文山郡館內要覽》,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陳金田譯,馬淵東一著
未刊本 <台灣土著之移動及分布>,《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部,民族學研究所譯稿。
黃智慧編譯
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研院民族所。
黃文新譯,森丑之助
未刊本a 《台灣蕃族志 卷一》,中研院民族所。
黃文新譯,移川子之藏著
未刊本b 《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溫吉譯
1957 a 《台灣番政志》(一),台灣省文獻會。
1957 b 《台灣番政志》(二),台灣省文獻會。
二、近人著作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編
1994 《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縣政府。
王人英
1967 《台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一。
王嵩山
2001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周憲文
1958 《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臺灣銀行。
1980 《台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店 。
林英彥
1974 《台灣先住民之農業經營》,台北:台灣銀行。
陳秀淳
1989 《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香出版社 。
陳茂泰編著
2001 《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台北縣文化局。
黃應貴主編
1986 《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溫振華
2000 《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溫振華.戴寶村
1999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22
葉婉奇譯,古野清人原著
2000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
鈴木質
1991 《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張旭宜
1994 <山地開發現狀調查與「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介紹>,《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會彙編》,國家圖書館分館。
曾浩堂譯,山本壽賀子著
1999 《台灣統治概要》,台中大社會文化出版社。
廖守臣
1984 《泰雅族的文化》,世界新專觀光系 。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祖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瀨川孝吉
1956 《台灣先住民之農業與畜牧》(台灣經濟史第四集),台北:臺灣銀行。
藤井志津枝
1998 《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理蕃》,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
三、學位論文
方文振
1999 <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研究>,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萍
1994 <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敏慧
1997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瑛
1998 <從部落民到國民:日據時期高砂青年團的教育性格>,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峻嘉
1987 <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壽山
1959 <日據時代臺灣國民教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旭宜
1996 <出草慣習與理蕃政策>,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瑋
2002 <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期刊、報紙
王世慶
1988 <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臺灣文獻》,創刊號 。
余光弘
<台灣高山族農業技術的變遷及調適>,《政大民族社會學報》,第18、19、20期合輯。
王人英
1966 <台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期。
松田吉郎
1997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教育—中心議題是蕃童教育所>,《史匯》第二期。
洪敏麟
1979 <綜觀台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之軌跡>,《台灣文獻》,22卷3期。
烏來鄉公所、烏來民眾服務站
1983-2003 《烏來之光》,烏來鄉公所。
盛清沂
1962 <淡水河上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台灣文獻》,13:4。
陳慈玉
1994 <日治時期台灣史資料之一線索—日本三井財閥資料>,《吳三連台灣史基金會》,吳三連台灣史基金會。
張旭宜譯,近藤正己著
1995 <台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台北文獻直字111期。
張漢裕
1951 <日治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經濟季刊》,第四卷第四期。
張奮前
1962 <台灣山地之保留地>,《台灣文獻》,13:1。
溫振華
1997a <生態觀與鄉土史重建---以新店溪流域為例>,《鄉土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央圖書館分館。
1997b <烏來泰雅族的經濟社會變遷>,《北縣文化--烏來專輯54》,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楊南郡
1997 <泰雅族烏來屈尺群>,《北縣文化--烏來專輯54》,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衛惠林
1958 <泰雅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3。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双系血親群>,《台灣文獻》,14:3。
韓西庵
1951 <台灣山地人民的經濟生活>,《臺灣銀行經濟季刊》4:2。
鹽見俊二
1954 <日據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台灣經濟史初集》,台灣研究史叢刊第25種,臺灣銀行。
日文部分
一、一般史料
文山郡役所
1931 《文山郡管內要覽》,台北:文山郡役所。
井出季太和
1937 《台灣治績志》,台灣日日新報社。
不著撰人
未刊本 《周氏家譜》。
台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1922—1941 《台北州統計書》大正十一年至昭和十六年,台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台北州知事野口敏治
1985a 《昭和八年台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成文出版社。
1985b 《昭和九年台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成文出版社。
1985c 《昭和十二年台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成文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警務所
1943 《高砂族的教育》,台灣總督府警務所。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高砂族授產年報》,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5 《教育所用唱歌教材集》,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台灣總督府
1915 《蕃人讀本 卷一》,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1936 《高砂族調查書》(一),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a 《高砂族調查書》(二),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b 《高砂族調查書》(三),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c 《高砂族調查書》(四),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8 《高砂族調查書》(五),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8 《台灣原住民族向化》,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0 《蕃地開發調查概要竝高砂族所要地調查表》,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40 《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 文山羅東地方調查區》,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台灣教育會編
1944(1939) 《台灣教育沿革志》,台灣教育會。
佐山融吉著
1920 《蕃族調查報告書.泰雅族後篇屈尺蕃部份》,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松本謙太郎編
1923 《台北州理蕃誌上編》,台北:台北州警務部。
波越重之編
1924 《台北州理蕃誌下編》,台北:台北州警務部。
烏來鄉戶政事務所。
1906年到1940年 《戶口調查簿》,烏來鄉戶政事務所。
1919年到1940年 《戶口除戶簿》,烏來鄉戶政事務所。
1946 《民國三十五年戶口清查表》,烏來鄉戶政事務所。
移川子之藏等著
1935 《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總督府民政部警務本署
1917年、1925至1942 《番社戶口》(微捲),總督府民政部警務本署初版。
二、一般著作
小西甘比古
1944 《台灣理蕃要綱》,南洋經濟研究所。
古野清人
1943 《高砂族祭儀生活》,南天書局重印行。
李園會
1981 《日本統治下台灣初等教育研究(上卷)(下卷)》,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伊能嘉矩
1928 《台灣文化志下》,東京刁江書院。
岩城龜彥
1936 《台灣蕃族營農事祭彼等教化》,盛文社
1935 《台灣蕃地開發蕃人》,台北:理蕃友發行所。
森丑之助
1979 《台灣蕃族志 卷一》,南天書局。
三、期刊、報紙
小野生
1940 <紀行>,《理蕃友》,第108號,12月。
山川勇
1941 <全島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會(一)>,《理蕃友》,3月號。
不著撰人
1929 <蕃地開發關事項>,《台北州時報》第四卷8月號。
十 信治
1941 <教育寸言>,《理蕃友》,第10年7月號。
平澤生
1933a <北部蕃人授產實況視(一)>,《理蕃友》第2年2月號。
1933b <北部蕃人授產視(二)>,《理蕃友》,第2年3月號。
1933c <北部蕃人授產視(三)>,《理蕃友》,第2年4月號。
1933d <北部蕃人授產視(四)>,《理蕃友》,第2年5月號。
1935a <北部蕃人授產視(五)>,《理蕃友》,第2年6月號。
1935b <北部蕃人授產視(六)>,《理蕃友》,第2年7月號。
佐木長松
1934 <屈尺蕃教化指導>,《理蕃友》,第3年1月號。
木升屋生
1932 <蕃人衛生觀念養成就>,《理蕃友》,第1年7月號。
1940 <交易經過>,《理蕃友》,第9年4月號。
1941a <交易行道>,《理蕃友》,第10年1月號。
1941b <社一部遂移住>,《理蕃友》,第10年1月號。
理蕃友
1932 <醫療效果>,《理蕃友》,第1年12月號。
1933 <蕃人墓標建立>,《理蕃友》,第2年10月號。
1934a <青年會主催競犁會狀況>,《理蕃友》,第3年1月號。
1934b <授產擔任巡查講習會>,《理蕃友》,第3年1月號。
1935a <農作物產狀況>,《理蕃友》,第4年2月號。
1935b <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理蕃友》,第4年11月號。
1936a <台北〝山農業讀本〞出>,《理蕃友》,第5年6月。
1936b <統計現理蕃動>,《理蕃友》,第5年10月號。
1937 <觀光團報告座談會>,《理蕃友》,第6年4月號。
1938 <夜語>,《理蕃友》,第7年3月號。
1939a <祠祭典>,《理蕃友》,第8年12月號。
1939b <.兩社電燈>,《理蕃友》第8年12月號。
1941 <文山神社苧麻奉納>,《理蕃友》,
橫尾廣輔
1933a <蕃人青年團指導付(一)>,《理蕃友》,第二年、7月號
1933b <蕃人青年團指導付(一)>,《理蕃友》,第二年、、8月號。
193c <青年團二部制付>,《理蕃友》,第二年10月號。
松本確
1932a <蕃人甘藷其害蟲就>,《理蕃友》,第1年6月號。
1932b <台北州蕃地水稻立毛品評會狀況>,《理蕃友》,第1年11月號。
1934 <授產現況>,《理蕃友》第3年1月號。
1935 <授產狀況>,《理蕃友》,第4年9月號。
高橋政吉
1934 <台北州理蕃今昔>,《理蕃友》,第3年1月號。
桂長平
1935a 《理蕃機構變遷上》,《理蕃友》,第4年10月號。
1935b 《理蕃機構變遷下》,《理蕃友》,第4年12月號。
喜島生
1941 <台北州便>,《理蕃友》,第10年8月號。
喜島範俊
1941 <台北州主辦青年幹部講習會>,《理蕃友》,第10年9月號。
鈴木質
1934 <教育沿革立立現況>,《理蕃友》,第3年1月號。
飯沼龍遠
年代不詳 <蕃人心理>,《理蕃友》。
蔭山走ㄐ
1934 <偶感>,《警友》,警察協會,3月號。
瀨野尾生
1929 <訪視烏來隨記>台北州時報,第四卷3月號。
齋藤生
1940 <高砂族刺墨奇習>,《理蕃友》,第9年8月號。
齋田悟
1935 <高砂族風俗變遷概要>,《理蕃友》,第4年12月號。
K生
1935 <溫故知新>,《理蕃友》,第4年7月號。
1936 <青年團講習受>,《理蕃友》,第5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