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近代中國女性自傳為研究對象,女性自傳是女性自身回顧生命歷程所留下的紀錄,和由男性代筆的文本不同,可對婦女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有更全面的瞭解,同時自傳更包含女性建構、看待歷史的線索與資料,透過女性自傳,可以跳脫男性視角的歷史研究,還原男女兩性共同建構的歷史。以往有關自傳的研究多以男性自傳為分析對象且集中在文學批評領域,史學領域常將自傳作為佐證其他論題的配角,專以自傳為分析對象的研究不多,遑論以女性自傳作為研究對象。但事實上,清末民初以來的女性留下不少自傳,資料豐富,值得進行研究。
本文分為兩部分,一是女性生命史,一是女性眼中的歷史,前者主要討論女性傳主的成長階段與婚姻問題,後者則是透過分析自傳中的辛亥革命與北伐,發覺女性回憶、書寫歷史的特性。近代中國女性從出生到結婚,通常會經歷三個重要關卡,即纏足與否、受教育與包辦婚姻,透過女性自我的紀錄可以發現,女性的行動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對於現實的考量往往是最重要的關鍵,比起理想與口號,人性或人情決定了行動的方向,因而不能以行為的結果推論其動機,透過女性的自我書寫,可以看到不同以往的、更為深入的現象。女性傳主對國家大事、歷史的書寫則有以下三個特色:國家大事與個人經歷相結合、透過配偶看歷史以及女性具有建構歷史的自覺性。
過往對婦女的研究常專注於討論女性此群體,當焦點只放在女性身上時,很容易傾向於將其獨立成單一群體,忽略「女性」這個概念是在社會中,在與人互動下才有意義。因而,本文極力避免將女性自社會中隔離出來,而是希望透過討論女性與生命中各個人物、環境、群體的互動了解其實際生活面貌,以及思想、觀念在不斷與他人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什麼變化。透過女性自傳,本文看到了報紙或雜誌等史料都難於完整呈現的女性生命史,在一定程度上替模糊不清的近代中國女性生命圖像勾勒出更清晰的樣貌。
一、 中文資料
(一) 史料
1. 《宇宙風》百期紀念號。
2. 中華全國婦聯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3.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第六卷。
4. 郁達夫,《郁達夫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下卷。
5. 柯靈主編,馮金牛編選,《午夜高樓—宇宙風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7.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二) 日記、自傳與回憶錄
1. 丁玲,《丁玲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2. 于鳳至《我與漢卿的一生 : 張學良結髮夫人張于鳳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3. 毛彥文,《往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4. 史良,《史良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5. 朱霖《大使夫人回憶錄:匈牙利‧印尼‧法國‧美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
6. 朱仲麗《王稼祥夫人朱仲麗自傳三部曲》,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1995。
7. 沈應懿凝,《沈應懿凝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
8. 沈從文,《從文自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9.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6。
10. 邱瑞穗,《異情歲月:黃順興前妻回憶錄》,台北:日臻出版社,1994。
11. 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36-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987。
12.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三)》,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13.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14. 柳溪,《我的人生苦旅》,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15. 徐云卿,《英雄的姐妹:抗戰回憶錄》,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
16. 郭沫若,《沫若自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
17. 康克清,《康克清回憶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18. 黃寶珣編,《女作家自傳選集》,重慶:耕耘出版社,1945。
19. 黃慕蘭,《黃慕蘭自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20. 張寧,《我差點做了林彪的兒媳婦—張寧回憶錄》,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21. 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2.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23. 陳菊,《黑牢嫁妝》,台北:月旦初版社,1993。
24. 陳碧蘭,《我的回憶:一個中國革命者的回顧》,香港:十月書屋,1994。
25. 陳衡哲,《陳衡哲早年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6. 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27. 董冰,《老家舊事:李準夫人自述》,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28.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29. 楊步偉,《雜記趙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30. 沈亦雲,《亦雲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31. 楊祖珺,《玫瑰盛開: 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文化,1993。
32.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台灣女作家的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33. 楊勛,《心路:良知的命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4. 蔣碧微,《蔣碧微回憶錄》,台北:皇冠雜誌社,1976-1977。
35.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36. 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37. 戴晴,《在秦城坐牢:自己的故事.二》,香港:香港明報出版社,1995。
38. 謝冰瑩,《女兵自傳》,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1986。
39.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1。
(三) 專書
1. 唐‧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3. 王元,《傳記學》,臺北:牧童初版社,1977。
4. 白馥蘭(Bray, Francesca)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5. 西西,《哀悼乳房》,臺北:洪範,1992。
6.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
7.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8.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9. 柯塔克(Conrad, Phi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麥格羅.希爾,2009。
10.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11.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2.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13.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14. 高彥頤(Ko, Dorothy)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5. 曼素恩(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
16. (西)費爾南多‧克勞丁著,廖東、王寧編譯,《共產國際、斯大林與中國革命》,北京:求實,1982。
17. 陳衡哲,《衡哲散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18.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1998。
19.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20. 郭恒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台北:東大圖書,1989。
21. 郭德宏主編,《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革命關係研究評述》,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22.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2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4. 章詒和,《順長江,水流殘月》,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5. 張朋園、楊翠華、沈松橋訪問;潘光哲記錄,《任以都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26. 張樹棟、李秀領著,《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台北:南天書局,1996。
27. 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8. 程德培、郜元寶、楊揚編,《1926-1945良友人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9.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0. 蔡元培等著,《未能忘卻的憶念:〈宇宙風‧自傳之一章〉、〈人間世‧名人誌〉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1.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32. 蕭關宏編,《中國百年傳記經典‧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
33. 蕭曼青《像我這樣的母親:一個中國女人的生命紀錄》,台北:健行文化出版,1996。
34. 蘇雪林,《我的生活》,臺北:文興書店,1967。
35. 蘇雪林,《棘心》(增訂本),台中:光啟出版社,1977。
36. 蘇雪林,《綠天》,台中:光啟出版社,1978。
(四) 論文
1.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996.09),頁147-184。
2. 王明珂,〈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期(1997.06),頁149-182。
3.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2001),頁136-147。
4. 古楳,〈婦女界之覺醒〉,收錄於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頁301。
5. 田芳華,〈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第6期(1998.10),頁9。
6.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26:4(1997.9),頁133-150。
7.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06),頁165-202。
8. 呂士朋,〈辛亥前十餘年間女學的倡導〉,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第三集,頁252-253。
9. 李麗華,〈女性自傳文學的書寫意識與書寫特質--以李清照〈金石錄後序〉為剖析文本〉,《漢學論壇》,第2期(2003.06),頁13-28。
10. 李健,〈強權下的「自傳」寫作—淺談中國現當代政治運動對自傳文體的影響〉,《傳記文學》,86:5(2005.05), 頁117-125。
11.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12. 阮愛惠,〈九0年代台灣女性自傳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3. 周漢光,〈清末的女子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8期(1986.07),頁241。
14.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15. 柯惠鈴,〈軼事與敘事:左派婦女回憶錄中的革命展演與生活流動(1920s-1950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12),頁141-161。
16. 柯小菁,〈評介When “I” was Born: Women’s Autobiography in Modern China〉,《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12),頁297-307。
17. 許慧琦,〈梁啟超與胡適的女性論述及其比較初探〉,《清華學報》,新27:4(1997.12),頁430。
18. 黃嫣梨,〈呂碧城與清末民初婦女教育〉,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第五集,頁238-241。
19. 景軍,〈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12期(1995.秋),頁41-51。
20. 楊小櫻,〈新式自傳及女性的〝我〞:在莒哈絲的小說《情人》〉,《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研究生(畢業)論文選刊》,第11期(1996.07),頁23-56。
21. 楊燕華,〈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及其意義〉,《上海黨史與黨建》,2002年第4期(2002),頁37-41。
22. 賴信真,〈書寫女性生命--簡介已出版之臺灣漢人女性之自傳或回憶錄〉,《台灣史料研究》,11期(1998.05),頁14-22。
23. 謝昭新,〈論三十年代傳記文學理念與自傳寫作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5期(2006.10),頁148-149。
24.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5期(2007.12),頁77-139。
25. 陳衡哲,〈我幼時求學的經過—紀念我的舅父庄司緘先生〉,收錄於《陳衡哲早年自傳》,頁210。
26. 曾尚慧,〈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二、 西文資料
1. Wang, Jing M. When “I” was Born: Women’s Autobiography in Modern China. Madison: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8.
2. Helle, Anita Plath. “A Poetics of Women's Autobiography : Marginality and the Fictions of Self-Representation (Book Review),” NWSA Journal, 1:2(Winter88/89), pp. 324-326.
3. Jelinek, Estelle C. “Introduction:Women’s Autobiography and the Male Tradition,” in Jelinek, Estelle C. ed., Women's autobiography : essays in criticism.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4. Matthews, S.Liegh. “Women, Autobiography, Theory (Book Review),” Arie, 31:3 (July, 2000), pp. 186-188.
三、 網路資源
1. 大公網副刊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9/08/02/TK-1120869.htm(查詢時間2010/6/9)
2. 中央研究院「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http://etd.sinica.edu.tw/cpedia/(查詢時間:20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