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詞涵
Hu, Tzu Han
論文名稱: 洛夫《唐詩解構》的再創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Luo Fu's Innovation based on "Deconstruction of Tang Poems"
指導教授: 陳義芝
Chen, I-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洛夫詩超現實主義唐詩解構解構互文性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2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7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借火超現實主義,提倡「修正的自動語言」創作至今,洛夫的現代詩寫作生涯歷經「抒情時期」(1947-1952),「現代詩探索時期」(1954-1970),「反思傳統、融合現代與古典時期」(1971-1985),「鄉愁詩時期」(1985-1995),「天涯美學時期」(1996-至今),其實從《石室之死亡》超現實的意象組合形成稠密的詩質、晦澀的詩風以來,洛夫總是一再尋找新的途徑來嘗試創作,每個時期的嘗試發想,形成了洛夫前衛的詩路,凡此皆奠定天涯美學的基石。洛夫《唐詩解構》又是一次前衛的嘗試,詩人以中國古典的「唐詩」作為天涯美學階段裡新的憑藉,以西方後現代主義中的解構學作為詮釋手段,「再創造」新作。《唐詩解構》以解構為名,解構(deconstruction),是後結構主義者提出的一種批評方法,解構主義者德里達使用的一個術語,衍生「顛覆」、「解體」、「解除中心」等概念。解構新作如何詮釋唐詩原作不同主題的詩境,在解構的縫隙中找出哪些唐詩原作隱藏的意涵,與唐詩互文下還賦予哪些現代意識,《唐詩解構》形成怎樣的語言特色,「解構」寫作策略與作品風格的關連,皆是本論文將處理的論題。洛夫身兼觀者與作者的角色,其他讀者對《唐詩解構》表意實踐的解釋,可能形成新的時代精神。洛夫無意「浪子回頭」,擁抱古典,亦非再次蛻變,而是連接東西詩學的線路,浪跡天涯。本論文擬以解構理論與文本詮釋學為主,輔以比較法,透過《唐詩解構》與詩人舊作的嘗試比較,與同時代作品比較,析探《唐詩解構》呈現的時代認知。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概念界說與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29 第四節 論文大綱 34 第二章 《唐詩解構》前洛夫的詩藝探索 36 第一節 抒情時期(1947-1952):《靈河》 42 第二節 現代詩探索時期(1954-1970):《石室之死亡》 43 第三節 反思傳統、融合現代與古典時期(1971-1985):《魔歌》、《時間之傷》與唐詩的互文 48 第四節 鄉愁詩時期(1985-1995):禪詩的嘗試與《月光房子》、《隱題詩》對唐詩的解構 57 第五節 天涯美學時期(1996-):《漂木》對古典文本與生命本質的解構 86 第三章 《唐詩解構》主題意涵的解構 91 第一節 《唐詩解構》選詩分析 91 第二節 時間主題 92 一、對「永恆」的思索: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93 二、及時行樂:李白〈將進酒〉 95 三、惜時進取:杜秋娘〈金縷衣〉 98 第三節 別離主題 100 一、鄉愁:賀知章〈回鄉偶書〉 101 二、送別、懷遠: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杜甫〈天末懷李白〉,韋應物〈秋夜〉,張九齡〈望月懷遠〉,賈島〈尋隱者不遇〉,李商隱〈宿駱氏亭寄崔雍崔袞〉、〈夜雨寄北〉 102 三、旅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杜甫〈旅夜書懷〉,張祜〈題金陵渡〉,崔顥〈長干行〉其一 112 第四節 山水主題:王維〈竹里館〉、〈鳥鳴澗〉、〈鹿柴〉、〈終南別業〉 118 第五節 言志、詠懷、宦遊、贈答 126 一、登臨而言追求崇高之志:王之渙〈登鸛雀樓〉 126 二、登高觸物而興悲(漂泊之嘆、思鄉之情、多病之怨、家國之感):杜甫〈登高〉 127 三、借景抒懷:孟浩然〈春曉〉,李白〈月下獨酌〉,李商隱〈登樂遊原〉 129 四、托物言志: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之四、李商隱〈錦瑟〉 134 第六節 情愛主題 137 一、閨怨:王昌齡〈閨怨〉,李白〈玉階怨〉,白居易〈花非花〉 137 二、 宮怨:劉禹錫〈春詞〉 143 第七節 反戰:王翰〈涼州詞〉 144 第八節 憂患: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 145 第九節 今昔:崔護〈題都城南莊〉,杜牧〈江南春〉 148 第四章 《唐詩解構》詩意模式的解構 152 第一節 詩意的解構: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柳宗元〈江雪〉,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白居易〈問劉十九〉 152 第二節 古典的解構:李白〈下江陵〉,李商隱〈無題〉,張繼〈楓橋夜泊〉,杜甫〈客至〉,劉禹錫〈烏衣巷〉 166 第三節 敘述程序的解構:韋應物〈滁州西澗〉,張祜〈贈內人〉 173 第四節 西方詩學的解 175 第五章 結論 177 參考及引用書目 184 (一)洛夫著作 184-185 (二)其他中文書目 185-188 (三)原文書目 188 (四)中譯書目 188-189 (五)學位論文 189 (六)期刊論文 189-190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洛夫著作
    【詩集】
    1. 洛夫,《唐詩解構》,臺北:遠景出版社,2014。
    2. 洛夫,《石室之死亡》,臺北:創世紀詩社,1965。
    3. 洛夫,《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臺北:漢光文化,1988。
    4. 洛夫,《外外集》,臺北:創世紀詩社,1967。
    5. 洛夫,《無岸之河》,臺北:大林出版社,1970。
    6. 洛夫,《魔歌》,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
    7. 洛夫,《時間之傷》,臺北:時報文化,1981。
    8. 洛夫,《釀酒的石頭》,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
    9.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1955~1987)》,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
    10. 洛夫,《月光房子》,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
    11. 洛夫,《天使的涅槃》,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
    12. 洛夫,《詩魔之歌》,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13. 洛夫,《隱題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
    14. 洛夫,《雪落無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
    15. 洛夫,《漂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16. 洛夫,《洛夫禪詩》,臺北:天使學園網路文化,2003。
    17. 洛夫,《背向大海》,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
    18.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臺北:普音文化事業公司,2009。
    19. 洛夫,《詩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臺北市:釀出版,2011。
    20. 洛夫,《如此歲月》,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
    【散文集】
    21. 洛夫,《洛夫隨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
    22. 洛夫,《落葉在火中沉思》,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
    23. 洛夫,《洛夫小品選》,臺北:小報文化,1998。
    24. 洛夫,《雪樓隨筆》,臺北:探索文化,2000。
    25. 洛夫,《雪樓小品》,臺北:三民書局,2006。
    【詩論】
    26. 洛夫,《詩人之鏡》,高雄:大業現代文化,1969。
    27. 洛夫,《洛夫詩論選集》,臺南:金川出版社,1978。
    28. 洛夫,《詩的探險》,臺北:黎明文化,1979。
    29.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談詩雜記》,臺北:東大圖書,1981
    30. 洛夫,《詩的邊緣》,臺北:漢光出版社,1986。
    (二) 其他中文書目
    【古人專著】
    31. 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2. 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3.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4. 歐陽脩,《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
    【今人專著】
    35. 丁魯,《中國新詩格律問題》,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
    36.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中的老莊身影與道家美學實踐》,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37. 方明〔主編〕,《大河的對話——詩魔洛夫訪談錄》,臺北:蘭臺出版社,2010。
    38.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9.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40.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
    41.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0。
    42. 伍蠡甫、林驤華,《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
    43.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
    44. 沈奇,《拒絕與再造——兩岸現代漢詩論評》,臺北:三民書局,2001。
    45.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46.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商務印書館,2014。
    47. 李怡,《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8. 余恕誠,《唐音宋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9. 李鳳亮,《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臺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16。
    50. 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1. 林明德:《中國新詩賞析(三)》,臺北:長安,1985。
    52.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
    53. 胡萬川等著,《中國文學新境界》,臺北:立緒文化,2005。
    54. 唐捐,《台灣軍旅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6。
    55. 高春燕,《唐詩類型的文化闡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56. 夏祖焯,《近代外國文學思潮》,臺北:聯合文學,2007。
    57.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
    58. 陳芳明,《美與殉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59. 陳芳明,《鏡子與影子:現代詩評論》,臺北:長榮書局,1974。
    60. 陳永國,《理論的逃逸》,北京:北京大學,2008。
    61. 陳耀南,《唐詩新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2. 陳鵬舉,《陳注唐詩三百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63. 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4.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5. 張默、張漢良,《創世紀四十年總目:1954-1994》,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4。
    66. 張默,《大河的雄辯:洛夫詩作評論集・第二部》,臺北:創世紀詩社,2008。
    67. 張漢良,《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臺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7。
    68. 張德明,《批評的視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69.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愛情、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70. 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臺北:東大圖書,1994。
    71. 黃麗明,《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臺北:洪範書店,2015。
    72. 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6。
    73. 瘂弦、簡政珍,《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1954-1994・臺灣》,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4。
    7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75. 楊小濱,《感性的形式:閱讀西方十二位理論大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76.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1996。
    77. 葉維廉,《中國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78.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
    79. 葉慶炳,《唐詩散論》,臺北:洪範書店,1981。
    80. 廖炳惠,《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5。
    81. 趙渭絨,《西方互文性理論對中國的影響》,成都:巴蜀書社,2012。
    82. 趙一凡:《西方文論講稿——從胡塞爾到德里達》,北京:三聯書店,2007。
    83.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
    84. 樂黛云、陳珏,《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85.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9。
    86. 劉正忠,《洛夫: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3》,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87. 劉若愚,《中國詩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
    88.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2009。
    89.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90.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91. 賴俊雄,《晚期解構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2005。
    92. 簡政珍,《解構閱讀法》,臺北市:文建會,2010。
    93.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
    94.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9。
    95. 蕭蕭,《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臺北:詩之華出版社,1991。
    96.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
    97. 龍彼德,《一代詩魔洛夫》,臺北:小報文化,1998。
    98. 龍彼德,《洛夫傳奇:詩魔的詩與生活》,臺北:蘭臺網路出版社,2011。
    99. 謝思煒,《唐代的文學精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100.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與美學》第五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三) 原文書目
    101. Derrida , Jacques. “Of Grammatology”(《文字語言學》).trans. G. C.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102. Derrida , Jacques. “Position”(《立場》).Chicago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1。
    103. Julia Kristeva , “Word , Dialogue and Novel” , in The Kristeva Reader,Toril moied.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 1986.
    (四) 中譯書目
    104.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105. 德希達〔著〕,張寧〔譯〕,國立編譯館〔主譯〕,《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106. 德希達〔著〕,趙興國〔譯〕,《文學行動》(Acts of Literatur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07. 德希達〔著〕,何佩群〔譯〕,《一種瘋狂護衛著思想——德希達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8. 海德格爾〔著〕,《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87。
    109. 李歐塔〔著〕,談瀛洲〔譯〕,《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李歐塔訪談、書信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0. 波特萊爾〔著〕,郭宏安〔譯〕,《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111. Christopher Norris〔著〕,劉自荃〔譯〕,《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Deconstruc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112.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Le Degré Zéro de l’Écriture ),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
    113. Jonathan D. Culler〔著〕,陸揚〔譯〕,《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14. David J. Lodge〔編〕,《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115. Richard Appignanesi〔著〕,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臺北:立緒文化,1996。
    116. Daniel Bell〔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
    117. Thomas Stearns 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五) 學位論文
    131. 曾雅雯,《旅外詩人的古典情思與鄉愁——以洛夫、張錯為討論中心》,高師大國文所,2014。
    132. 劉靜媛,《余光中與洛夫「傳統回歸」之研究》,高師大回流中文所,2012。
    133. 徐伯瑞,《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之建構與解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5。
    134. 鄭運鴻,《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臺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批判性研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6。
    135. 林正偉,《情境.序列——關於解構轉化服裝語言之創作》,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2009。
    136. 萬睿倩,《解構超現實主義之女性意象應用於服裝設計》,輔仁大學織品與服裝研究所,2009。
    (六) 期刊論文
    137.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至、楊牧、西川、廖偉棠〉,《中外文學》第37:3期(2008年9月),頁103-145。
    138. 章繼光,〈同古代經典對話的新實驗——談洛夫的《唐詩解構》〉,《創世紀詩雜誌》第180期(2014年9月),頁252-255。
    139. 謝明輝,〈解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高雄師大學報,2006年第20期,頁39-5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