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伶如 Huang Lin-ju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學生 、情緒管理 、人際關係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58 下載:1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關聯性,主要目在於:一、瞭解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現況。二、分析國中學生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程度。三、探討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性。四、探討國中學生情緒管理對人際關係是否有預測作用。最後,歸納本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做為台中縣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中教師國中教師班級經營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及問巻調查為主,以研究者編之「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量表」為工具,台中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取得1368位學生為研究樣本。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進行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以驗證本研究假設。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台中縣國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屬於中等程度且具有中上程度的人際關係表現。
二、不同性別、學業成就、家長管教方式、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情緒管理上有顯著差異,而不同出生序及父母婚姻狀況之國中學生在情緒管理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學業成就、出生序、父母婚姻狀況、家長管教方式、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台中縣國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台中縣國中學生之情緒管理能力能有效預測其人際關係。其中以「情緒表達」對人際關係各分層面及整體層面的預測力最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台中縣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中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aichung County.There are four main purposes in this study: (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2)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compone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mponents between de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3)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to explore the forecast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ast, conclude the researsh results and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the researcher of the study appli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s survey.The survey tool wa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1368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tratified sampled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by SPSS for Windows 12.0 Edi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n the following :
1.In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gre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is middle, and the degre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s above the average.
2.Gender, study achievement, the way of parents’ teaching, and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3. Gender, study achievement, the way of parents’ teaching, ,the order of birth, parents’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5.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could predi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fficientl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 and further study.
中文部分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8NKNU0332025。
王淑俐(1885)。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俐(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356,17-20。
王淑娟(2005)。國中生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YU5658056。
王麗斐、張蕊苓、藍瑞霓、洪若和、謝明昆、許維素(1991)。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 : 心理。
朱經明(1882)。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274。
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 , 3 - 8 。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漢光(1997)。EQ的精神醫學觀。哲學雜誌,19,17-31。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3 - 3156 。
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0PCCU2164006。
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譯)(1998)。Goleman,D.原著。EQⅡ:工作 EQ。台北市:時報。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CTC328012。
李麗日(1985)。國中生人際適應問題之研究--以台中縣立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4THU02201007。
沈慧聲(譯)(1998)。 J. A. Devito 著。人際傳播。台北市:揚智。
呂有仁(2005)。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CCU00571011。
呂俊甫(1997)。EQ、EI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9-11。
吳堃豪(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與主要照顧者依附品質、依附特質與情緒適應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MTC0576052。
巫宜倫(2004)。國中學生衝動性格、刺激尋求、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UE5331021。
何明芬(2002)。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其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TC576030。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志成(2004)。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YZU00457011。
林欽榮(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事管理,33,2-4。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30。
林薰香(譯)(1996)。A.Huber著。E.Q.情緒智慧。台中市:星晨。
林慧蘭(2002)。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576026。
周金春(1991)。兒童理解多重情緒的能力-對兩種情緒同時存在的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煥臣(1986)。人際關係的意義特性與功能。教師之友,27(2),35。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T5328001。
柯永河(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學生輔導,51,40 - 51。
柯華崴、李昭玲(1988)。兒童情緒認知研究。國教學報,1,173-187 。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284002。
胡慧宜(1999)。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靜貴(1997)。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振堃(2004)。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PCCU0164009。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1732015。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市:商鼎。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惠(譯)(1996)。D.Goleman著。E.Q.。台北市:時報。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331030。
張淑媛(2002)。高職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學習成就-以高雄市立海青工商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HU00457013。
張高賓(2000)。家庭心理環境與兒童情緒穩定之關係。教育輔導季刊,24,8 - 15。
許淑穗(2001)。做個快樂的教師-談健康的人際互動。學生輔導,72,108-115。
許嘉尹(2003)。兒童焦慮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0332049。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PCCU3164003。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PTTC331001。
陳怡如(2003)。學童從眾行為之性別、人際排斥與社會地位因素。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328015。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台北市:幼獅文化。
陳雅玲(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同儕關係與其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YU5658053。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9NPTTC328004。
馮觀富(2006)。情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巧琪(2005)。品格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KNU0332031。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328010。
黃素菲(1997)。情緒的本質、功能及處遇。學生輔導通訊,51,74-79。
黃雲輝(譯)(1776)。如何促進教室中的新人際關係。國教天地,16,36。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CTC576018。
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TC576019。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WCAT115014。
彭淑纓(2005)。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PU005216017。
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K. T. Strongman著。台北市 : 五南。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游福生(1997)。圓融的人際互動關係。訓育研究,36(2),23-29。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331008。
溫嘉民(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電玩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UE5331013。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
葉碧玲(1999)。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SYS5331004。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TTC576011。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市:揚智。
鄭惠文(2000)。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
鄭錦霞(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YU5658061。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0328010。
蔡秀玲、楊智馨(2000)。情緒管理。台北市:揚智。
蔡明若(1993)。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TMTC3212002。
蔡政玲(2002)。國小高年級兒童害羞與生活適應。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PU000216012。
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1NCUE0464003。
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658010
鍾永吉(1997)。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學報,16,71-88。
韓梅玉(1995)。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TNU4284006。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維煌(2006)。高中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慧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CUE5331001。
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KNU0332008。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328016。
羅嘉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TC576028。
蕭舒云(1996)。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CNU0210007。
蘇建文(1979)。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 - 114。
蘇建文(1981)。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79 - 102。
蘇瓊慧(2004)。台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順吉(2005)。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MCU05331015。
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0284002。
西文部分
Carroll, R. J. & Steward, M. S. (1984). The rol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eelings. Child Development, 55, 1846-1892.
Corey, G. (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4thed.).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s. Wheaton, Illinois: Quest Books.
Donaldson, S. K. & Westerman, M. A. (1986).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mvivalence and causual theories of emotio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2, 655-662.
Feldman, S. S. & Wentzel, K. R. (1990). Relations among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 classroom self-restraint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4), 813-819.
Goleman, D. (1995). Emotion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 Q. Learning, 24(6), 49-50.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zard, C. E. (1991).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Jiao, S. & Jing, Q. (1986). Compara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Qualities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7, 357-361.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i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gence? In P. Salovey & J.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Newcomb, T. M. (1953).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arts. Psychological Review, 60, 393-404.
Novaco, R. W. (1979). The Cognitive Regulatuon of Anger and Stress. In P. Kendall & S. Hollon (eds.).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lutchik, R.(ed) (1994). 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emotion. Harper College Publishers.
Schachter, S. & Singer, J.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370-399.
Schutz, W. C. (1973). Enocounter, In Raymonl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Brunswick, U.S.A.: Transaction Books.
Zimbardo, P. G. (1985). Psychology and life(11th ed.).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and For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