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社會所呈現出的劇烈變遷,實於明代中葉便已存在許多隱然未顯的徵兆,透過對於明代中葉等重大議題的討論,不僅有助於我們進入當時代的脈絡,面對後續發展出的變化與轉折,也能形成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本篇論文旨在通過一位明代中葉的人物——萬表的研究,經由他生平作為、關注議題及思想經緯等層面的探討,為我們開啟一個當代人物的視野與角度,進而引導我們深入明代中葉政治經濟社會等局勢。
萬表作為一個明代中期的人物,無疑是非常具有獨特性的。就其參與時代環境的情況而言,其特殊的世襲武官身分,促使他有機會實際擔任漕政運作和討剿倭寇之職務,進而在當時國家所面臨的這兩項重大議題上,表達出的個人觀點與立場;而其自身文武兼濟的特質,又導致他參與了明代中期陽明學說的興起盛行,開啟他體悟心學意旨的契機,進而發展出一套屬於自身的學術思想。是以透過對萬表一生之經歷,以及其立場觀點的研究,相當程度亦反映出明代中葉政治、經濟、社會及學術等各方面的情況,對於後人掌握當時代的脈動與趨勢,提供了可貴的參考價值。而就其個人在家族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則是發揮了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藉由其個人對於學術的汲取與努力,上承陽明學說,下開經世之學,將家族中以武立家的傳統,擴大至以文揚名的肇端,拓展了家族發展的面向,為後代子孫帶來深遠影響,從而引領了清初萬氏八龍的出現,對浙東學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大貢獻,也更加奠定了萬氏家族在寧波地區的地位與根基。
徵引書目
一、古籍文獻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在晉,《通漕類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75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王 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1970年。
明‧王 鏊,《震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丘 濬,《大學衍義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2-71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朱 紈,《甓餘雜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8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2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李 中,《谷平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71册,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東陽等纂,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文海,1986年。
明‧采九德,《倭變事略》,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明‧侯繼高,《全浙兵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茅元儀,《武備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明‧茅 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席 書編次、朱家相增修,《漕船志》,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明‧徐 階,《經世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徐學聚,《國朝典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明‧徐學謨,《徐氏海偶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戚繼光,《止止堂集》,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戚繼光,《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明‧屠 隆,《鴻苞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9册,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張邦奇,《靡悔軒集》,明嘉靖間(1522~1566)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管善本室藏。
明‧張 燮,《東西洋考》,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焦 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焦 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萬邦孚,《一枝軒吟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7册,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萬 表,《玩鹿亭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新文豐,1989年。
明‧萬 表重修,清‧萬斯大增修,《濠梁萬氏宗譜》共四集十四卷,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辨志堂刻本。
明‧萬 表輯,《灼艾集二卷,續集二卷,餘集二卷,別集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27册,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萬 表輯,《皇明經濟文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 集部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0年。
明‧萬 表輯,《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醫家類第43册,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萬達甫,《皆非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7册,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鄭若曾,《江南經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1935年。
明‧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臺大影印本。
明‧鄭 曉,《吾學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謝 杰,《虔臺倭纂》,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卷五十八,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
清‧李鄴嗣,《杲堂文鈔》、《杲堂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社,1988年。
清‧劭廷采,《思復堂文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胡文學編,《甬上耆舊詩》,台北 : 台灣商務,1983年。
清‧徐兆昺著,桂心儀點注,《四明談助》,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70年。
清‧章炳麟,《訄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79年。
清‧談 遷,《國榷》,上海:上海古籍, 2008年。
清‧萬斯大,《經學五書》,台北:廣文,1977年。
清‧萬斯同,《石園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蔣學鏞,《樗庵存稿》,台北:新文豐,1989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05册,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社,2005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72册,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刊本影印,1990年。
《寧波府志》,清‧曹秉仁纂修,收入《四明方志叢刊》,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據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刊本影印,1957年。
《鄞縣志》,清‧董沛,清光緖三年(1877年),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
二、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卞 利,《胡宗憲評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于德源,《北京漕運和倉場》,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
王 儀,《明代平倭史實》,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方同義、陳新來、李包庚著,《浙東學術精神硏究》,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
方祖猷、滕復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萬卷樓,1996年。
方祖猷,《萬斯同傳》,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
朱端強,《布衣史官:萬斯同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偰編,《中國運河史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安作璋主編,《中國運河文化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 200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99年。
李文治,《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李治亨,《中國漕運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呂志鵬,《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群體-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委員會,1978年。
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岑仲勉,《黃河變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常 征、于德源,《中國運河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吳金娥,《唐荊川先生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吳 震,《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台北:中國學術獎著委員會,1988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66年。
陳文石,《明清社會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年。
陳尚勝,《「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陳璧顯,《中國大運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稻禾出版社,1991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5年。
黃仁宇著,阿風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台北:昭明,1999年。
賀照田主編,《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治河》,台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
潘起造編著,《明清浙東經世實學通論》,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硏究》,台北:稻鄉,2004年。
鄭樑生,《明史日本傳正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的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二)中文論文
丁明範,〈明代的巡漕御史〉,《明史研究專刊》,2003年第14期。
山崎岳,〈王直、萬表、俞大猷——明代嘉靖倭寇時期的官、盜關係〉,收錄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7年。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4期,1993年。
吳金成,〈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台灣大學,1989年。
吳秀玉,〈論江右王門學者聶豹良知學說的內涵-從其與王畿的議辯談起〉,《人文及管理學報》,2005年,第2期。
余英時,〈世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收入郝延平、魏秀梅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32期。
李獻章,〈嘉靖年間浙海私商及舶主王直行蹟考(上)(下)〉,《史學》34卷1、2期,1961年。
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8期,1980年。
胡 晏,〈明代「禁海」與「寬海」淺析〉,《明史研究專刊》,1994年第11期。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胡學誌》,2001年,第27期。
徐 泓,〈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暨大學報》,第二期,1999年。
郝毓楠,〈明代倭變端委考〉,《中國史研究》,1981年4期。
彭國翔,〈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21期。
區志堅,〈從明人編著經世文編略探明代經世思想的涵義——兼論近人對經世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總第23期,1999年。
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
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1年。
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 1567~1664〉,《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0年。
張 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4年。
曹永和,〈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
陳文石,《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36上,1965年。
楊豔秋,〈明代後期的「經世文」彙編〉,《聊城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陳學文,〈明代的海禁與倭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一期。
陳學文,〈論嘉靖時的倭寇問題〉,《文史哲》,1983年5期。
賴育鴻,〈明嘉靖年間的海寇〉,《中興史學》,2003年。
鄭樑生,〈明嘉靖間的倭亂與靖倭官軍〉,台北:《淡江史學》,2005年16期。
樊樹志,〈「倭寇」新論-以「嘉靖大倭寇」為中心〉,《復旦學報》,2000年第1期。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李文治:《清代漕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 : 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劉振仁:《明代衛所制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三)外文專書
星斌夫,《明代漕運の硏究》,東京都:日本學術振興會,1963年。
星斌夫,《明清時代交通史の硏究》,東京都:山川,1960年。
星斌夫,《明清時代社会经済史の硏究》,東京都:囯書刊行会,,1989年。
卜正名,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中譯本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Hucker, Charles O. Two Studies On Ming History.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中譯本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5-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Murray, D. H.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四)外文論文
中山久四郎,〈「倭寇」的真相〉,《歷史教育》3卷8號,1955年。
片山誠二郎,〈明代海上密貿易と沿海地方鄉紳層──朱紈の海禁政策強行とその挫折とその過程を通しての一考察〉,《歷史學研究》164號,1952年。
片山誠二郎,〈嘉靖海寇叛亂の一考察──王直一黨の反抗を中心に〉,《東洋史學論集》4號,1955年。
宮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與民眾〉,《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